文章吧手机版
90后:我们不是佛系,是穷系 | 书单观察
日期:2018-01-18 作者:小冒力 阅读:

90后:我们不是佛系,是穷系 | 书单观察

  前阵子,各种“第一批90后已经XXX”的标题刷遍了朋友圈。

  虽说肯定有不少文章在跟风,但书单君觉得,反常现象的背后,一定有我们还不熟知的原因

  也就是说,有个问题或许值得深度研究90后这代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今天书单观察栏目的执笔人,是书单团队的95后伙伴小冒力,她结合社会学著作与自己的观察,试着对90后这一代人做了深度剖析。

  她发现,也许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

  来北京的第一个周末,随朋友参加了一个饭局,地点在京郊的一栋大别墅内,在场有很多北京文化圈里的前辈,他们大多是60后、70后,不说功成名就,但至少小有名气,在圈子里有一席之地

  门外,不断有豪车开来,停下。席间,大家谈笑风生,相互介绍:这是某某导演,某某画家……但一顿饭下来,我几乎没说什么话,闷声埋头吃肉。

  从大别墅出来,我买了杯10块钱的奶茶,回到了拥挤的群租房,恍惚之间,有一种不真实感觉,还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我在想,他们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在干嘛呢?在挤地下室?在不顾一切追寻着自己的文艺梦?而我到了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又会在干嘛呢?会成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吗?某一天,我会超越他们的成就吗?

  事实上,我不太相信自己,我甚至已经很久都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在行业内取得怎样的成就,或者说,我在逃避思考,不敢想得太远。

  工作的这一年多以来,我有一种很强烈感受这个时代似乎对年轻人不太友善

  越来越穷的年轻一代

  前不久,有个70后的前辈充满同情地跟我说:你们90后真是最惨的一代,岗位饱和,就业难,竞争激烈,升职难,升了职,加了薪,又能怎样,还是买不起房

  可以说,70后赶上了买房最佳时机,80后踩着尾巴,90后彻底绝望,要想买房,只能向天再借500年。

  有人可能会说,就你们这帮年轻人矫情,贫穷迷茫都是暂时的,哪一代年轻人不是这样过来的。

  不过,最近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报告可能对这种说法啪啪打脸。

  这份研究报告的名称是《比他们的父母穷,发达经济体收入停滞或下降》,麦肯锡对全球25个发达经济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年轻人普遍收入比父辈低,并且这种贫穷不是暂时性的,他们会在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比父辈穷

  英国《卫报》2016年公布的一份类似调查报告中称,“80后”、“90后”是欧洲社会中“受益最少的群体”。30年前,欧洲年轻人的收入高于平均工资水平,但现在许多年轻人的收入比国家平均工资低20%。退休工人的工资却在不断上涨。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她的就职演说中也提到:如果你是年轻人,你将发现拥有自己的住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

  的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都相继度过经济高速增长期,提供给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少,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财富越来越集中。

  虽然这些研究并没有涉及到中国,但我想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一代比一代穷,除了经济增速放缓之外,在中国,高房价成了压倒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我的一个姐姐X为例,她83年出生,职业中专毕业后,18岁就到深圳打拼。

  那时候,机会多,X通过努力在深圳立稳了脚跟,2010年成了家,买了房,当时只花了100多万。

  对于小镇青年来说,能在大城市立足实属不易,X完成了从底层到中产的跨越,她是我儿时的榜样,我妈总是告诉我,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像她一样,去城里生活

  后来,我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可等我毕业时,那套房子已经涨到了近400万,即使我付出相同的努力,也很难像X一样,顺利在大城市立足。

  麦肯锡那份研究报告扎心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个令人忧伤现实我们不只会穷一阵子,我们可能会穷一辈子,我们不是自我感觉惨,我们是真的很惨

  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年轻人是真的绝对贫穷吗?那倒不一定,这种贫穷其实是相对的。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轰动日本的书《下流社会》,他提出一个大胆观点中产阶级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阶层:下流阶层

  这个“下流”并非字面意思的无耻下流,而是指阶层的向下流动。下流阶层可以理解夹在底层与中产之间的阶层,跟底层相比,下流阶层不愁温饱,但还达不到真正的中产阶层标准

  在书中,三浦展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中产阶级分崩离析后,跨越到上流社会的人凤毛麟角,但从中产坠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日本的年轻一代就在经历集体性的阶层下坠。

  而这种下坠还不仅仅指收入低下,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欲望全面下降,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的热情低下。

  在书中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浑身一凛:对全盘人生的热情低下,这不就是所谓的“佛系”吗?

  可见,我们很可能正在经历着与日本年轻人相似轨迹买不起中产标配的房子、车子,过不上所谓的体面生活,但还不至于落入底层,温饱倒是不愁,还吃得起10几块的盒饭,买得起100多的秋裤,总体来说,生活还不至于那么糟糕

  如果按照现状继续发展我们这一代中的大多数或许终将成为底层以上,中产以下,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下流阶层

  小穷即安?

  人们常说“小富即安”,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是“小穷即安”,“佛系”也就是在这种不尴不尬的状态下流行起来的。

  但“小穷”是真的“安”了吗?“佛系”真的就是无欲无求了吗?

  好友B是一个典型的90后,她爱玩,爱交友,拒绝无趣和庸俗,她是我朋友圈里的活跃分子,每天都在发吃吃喝喝,看上去与世无争

  来自三线小城,在广州工作3年了,薪资也没涨多少,我问过她对未来打算,她说:

  “最近几年,身边的好友一个个都在计划老家,可能再过一两年,广州就只剩下自己一个,我真的不想离开广州,我很喜欢这里,可逐渐长大,身边的话题极少逃离“买房”两个字,买又买不起,偶尔会感到自卑,所以总是逃避,只能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开心满足点。

  我没想到,活泼开朗的B还有如此悲观一面

  与B不同,我的室友R则是一个非典型的90后,94年出生的她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如今月薪已近万元,还难得的省吃俭用,每月能攒下一笔钱。

  R每天都穿着正装去上班,下班后,还要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充电,她的目标也很燃烧:要成为公司的顶梁柱。

  对她们这行来说,起步虽不错,但要跨越一个台阶太难,往往需要熬上好几年,她担心自己熬不住,房价一直涨,年龄却越来越大。

  即便燃烧如R,有时也会跟我一块儿瘫在沙发上,仰望天花板,说些丧气话,她说,过几年想回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

  其实,看似平静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焦虑看似无欲无求的“佛系”,其实是欲求不得,是年轻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力感。

  像B和R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跟同龄的朋友聊起关于未来的话题时,总会以这样沉重氛围收场。

  我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究竟怎么了,在最应该一往无前的年纪,却如此的顾虑重重

  我更不知道这个时代究竟怎么了?其实年轻人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希望居有定所,不被房东赶,不被中介骗,我们希望劳有所得,希望通过努力,在城市占有一席之地……

  任何一个时代,难道不该给年轻人这样的希望吗?

  ✎✎✎

  离开广州前,我跟B见了一面。B说我跟读书时不一样了,现在的一些想法更加现实、成熟

  我以前是什么样的呢?翻开大学四年在社交平台写的日志,会发现那时候的我坚持阅读写作提升自己,加入了关爱老兵志愿服务队,为老兵安度晚年尽着绵薄之力,我还参与众筹观影,推动小众纪录片进入院线,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关注时代的脉搏,传递价值与正义……

  在其中的一篇日志中,我曾这样写道:

  我们生在一个不温不火的小时代,而不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没有国仇家恨,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但我始终相信,微小个体改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现在,我却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被自身的焦虑所困,我还试图为“丧”正名,将自己的不思进取合理化,但我骗不了自己。当我瘫在床上,刷手机、煲剧的时候,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是痛快的。

  如何对抗虚无,如何找寻意义,是每一代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丧”也好,“佛系”也罢,并没有错,错的是把它们当成生活的全部。

  这个时代的确坑爹,对年轻人不够友善,你或许会找不到燃烧的理由,但请相信年轻是唯一的理由,说到底,未来是我们的,未来如何,将由我们塑造。

  犹太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说,人的更新换代人类而言是一个福音,每一个新人都是一个救赎者,都会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希望。

  每一代都是一个时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一样,这个时代同样不可辜负。

书 单 君 说

  小冒力的观察,也许不能代表90后现状的全部,但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她敏锐把握到了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所带给每代人的不同境遇

  90后会穷一辈子吗?

  我相信一定不会。正如冒力所言,年轻人会塑造属于他们的未来。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不易,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课题,而幸福属于积极行动的人。

  忘记“佛系”“穷系”,也许不远处就有阳光,有欢喜。

  --我是好物推荐分割线--

  前段时间,同样是90后的小仙女给大家推荐了一款泡脚神器,它不需要不停兑凉水、加热水,还可以折叠少占空间,几乎能解决大家所有的泡脚痛点。马上过年了,如果你还没准备好给父母的礼物,我想这是会个很不错的选择

  点击下图,即可查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90后:我们不是佛系,是穷系 | 书单观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