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男人一旦对自己的价值有了再认识,就会重新界定他的价值观?
日期:2018-01-15 作者:温言 阅读:

男人一旦对自己的价值有了再认识,就会重新界定他的价值观?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230原创文章

  作者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

  读书 | 笔记 | 职场 | 英语 | 转型 | 互联网 | 个人品牌 | 趋势洞察

  周末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我在《第二份工作》里写过的一个小标题

  男人一旦对自己价值有了再认识,就会重新界定他的价值观

  我劝她:这种写在书里当标题的话,难免会为了“博眼球”,以偏概全,不能太当真来看。

  但最近确实遇到不少年轻姑娘们,看到身边发生的事情,动不动喊不相信爱情,惧怕婚姻,男人反正有钱都会变...正好就着这个契机谈谈我的观点

  我是一个八零后,八五前。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是遵循着“优良传统 ”来教育的:

  学习要好,工作要努力思想善良行为要正直,举止要端庄,致富要靠勤劳,即便自己挣了钱也要懂得勤俭持家居安思危

  这里面包含了上一代传统父母对培养一个“有价值女儿”的谆谆教导,但也有很大的缺失。

  感情这种东西,从来不能靠一己之力完成。

  我本科学国际政治,老师就用纳什均衡演示两方博弈的过程;后来研究生转学经济,教授还是用纳什均衡演示市场中两个人博弈的过程。

  情感双方的每一次互动,无论是否有意识,都是一次博弈。

  在博弈当中,希图“靠做好自己”来独善其身,或“做好自己”来带领团队取得胜利,都是天真美好愿望

  在我们从小到大关于情感与美德的教育当中,关于对方部分总是缺失的。

  比如妈妈们都希望闺女找个“好”男人,那么怎么定义“好”?

  100个妈妈有100种定义,定义里一定不可缺失的元素,就是爸爸这个对照组——而这一点却往往会造成母女观点的偏差。

  即便全家在“好”上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定义,那么怎么根据男方的举止言行来判断他是否符合定义呢?

  ——他的言行,如何解读和理解

  ——那些你“看不惯”的细节里,哪些真的无足轻重,哪些又包含着未来婚姻的祸患?

  ——还有当你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一些“违背”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时,该如何处理?是默默忍耐,还是迅速出手,还是扭头就走?

  在目睹了身边同龄人各种悲欢离合后,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父母,再教育自己的子女处时,急需补上的其实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对方”。

  这门课,一定每家都不尽相同,也会每家都有自己的智慧坚持。在此想分享我的几条观察和见解

  1、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有大量反例的存在。究其本质,门当户对反映的其实是“价值观一致”的概率有多大

  这条放在第一位,有生活经验的人自己就能理解。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社会动物之所以门当户对理论,到今天依旧长盛不衰,说明客观上它一直能发挥作用,所以人们依然愿意依附这种理论。

  可矛盾之处在于:我们也看到特别多反例。

  比如明明是门当户对的婚姻,走了二十年以后却毫无征兆地一拍两散;

  再比如明明是大家都不看好的婚姻,却一步步向光明前进,小家庭蒸蒸日上

  “门当户对”是表象。

  门当户对的两个家庭,在金钱观、感情观、世界观上,有更大的概率能趋同,也就意味着婚姻中双方更可能达成持久的统一

  一个破落户出身,一个富贵门楣出身。价值观特别和谐的概率相对小很多,但肯定也会有。

  一旦有,就会被传为佳话。但反过来看,之所以能成为佳话,其实还是因为“小概率”,如果满大街都是,传奇性就降低了。

  所以如果有年轻男女中的一方父母,因为对方家庭的问题激烈反对,当事人不妨先思考下两个家庭的价值观是否一致。

  如果一方觉得自己俯就了,而另一方觉得自己高攀了——这样在一起,想要成功,注定需要披荆斩棘,走一条艰难的道路。对于男女双方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胸襟,也会是巨大考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双方亲戚车轮大战劝说、都说不动,忠贞不屈,结果在一起过不到两年就各奔东西了。

  2、 三观中的“家庭观”,才是许多矛盾的根源

  我们常说的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但在感情里,基础的三观其实是:金钱观、家庭观、人生观。

  金钱观、人生观,大家都能理解;家庭观却往往被很多人忽视。

  家庭观既包括:一个人如何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也包括他所定义的家庭界限在哪里。

  前者意味着他如何对待你、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对待你们的儿子女儿;

  后者则意味着他眼中的家庭概念,到底是农业社会中的“大家庭”概念,还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小三口之家”。

  我们这一代人又刚好赶上人口乡镇城市之间的大迁徙,让许多家庭背景迥异、地域文化迥异的人,有机会结为伴侣,但大家却往往无法在“家庭”的内涵与外延上达成一致。

  比较麻烦的是,这个问题往往还有一定滞后性,结婚多年都不会暴露出来,结果一生孩子、需要双方父母介入家庭生活就暴露无遗了。

  我见过的比较夸张的例子是,男方秉承的不但是“大家庭”概念,甚至他一个人还需要对整个宗族的兴衰负责。

  很难说他这样做是对是错——如果女方在他的环境体系中成长生活,就能100%理解他、支持他;但如果女方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的,这一套就是天方夜谭

  3价值观是多元的组合,不要把某一两方面的“崇高”,当成整体的“价值观”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中,特别喜欢把某几方面的“崇高”,拿出来替代整体的“崇高”。

  我中学时看《西厢记》,听说是根据《会真记》元稹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元稹是唐朝知名才子,时称“元白”,把他和李白放在一起。后来一了解,发现现实里居然是始乱终弃 ;陈寅恪亦讥他是“巧宦”,觉得特震惊,很不能接受...

  后来发现好多才子斗士都这样,也就不震惊了。

  事实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

  他可能很爱国却很滥情;

  他可能很贪婪却很忠贞;

  他可能很孝顺却很残暴

  他可能对不相关的人很博爱却对亲人非常吝啬...

  对于恋爱中的姑娘而言,往往会看重前者的闪光点,以为那就代表了整体价值观的崇高,而忽略掉在每一段现实的婚姻中,前者往往离你很遥远,而你每天都要和后半段人格耳鬓厮磨。

  所以在选择的初期该怎么判断呢?

  1 要和自信的人交往

  十年前我刚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婚姻市场上有个流行观点叫“潜力股”。潜力股的意思是:虽然他今天还不行,但你慢慢培养他,他未来会翻身变蓝筹股。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理论的漏洞就逐渐显现了:并不是所有的潜力股都真有潜力,很多变成了垃圾股;还有一些蓝筹后把你清场了。

  其实所谓潜力、还是蓝筹都没有绝对。而一个人在寻找的阶段,还是应该尽可能去寻找那些“自信”的另一半。

  自负不好,太自卑也不好。两者的问题都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前者本来就招人讨厌,后者却具备极大的欺骗性,往往被误认为“明珠蒙尘、怀才不遇”。

  可实际卑微的人一旦飞黄腾达了,他所持的真正价值观才能显露出来。卑微,往往会掩饰一个人的真实本色。甚至连他自己也被欺骗了。

  在很多外人看来:妈呀,这小子发达后就白眼儿狼了!!——其实人家一直就是这个内心思路,只是因为缺少外界条件的加持,无从展现而已。

  我写的那句“男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就会重新界定自己的价值观 ,”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小时候妈妈单位里有一个阿姨,在我心中是“女神”般的存在:她肤白貌美、好大学毕业、为人温暖谦和,出身世家。

  她的男朋友相比之下就逊色很多,除了长相很英俊、为人谦虚外,学历家庭背景工作能力都不如她。但女神阿姨还是力排众议地嫁给了他,后来生了个特别可爱的女儿。

  到我上中学的时候,听说那个叔叔离婚了。那时已经是中层领导的他,风传在外面有了真正的灵魂伴侣,别人拿这个开玩笑,他也并不避讳。

  于是“女神”阿姨在亲朋好友出谋划策下,开始了一系列挽回工作,包括重新打扮、为家庭增添各种出国旅游项目等…她的父母也在叔叔的工作老前辈当中,发动了各种游说工作。

  这个故事的结局不错:叔叔顺利回归,家庭欣欣向荣,再也没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到现在他们都有了外孙,还带着外孙一大家子开开心心去旅行。

  但从本质上,这并不是一个浪子回头、琴瑟和谐的故事;这是一个基于自身价值再判断、价值来源再计算、利弊权衡的故事。

  印象中那位阿姨和别人说得最多的就是:真没想到帮他走到今天,他竟然会这样。

  现在想来:可能人家一直都这样,只不过在她的帮助下,有了底气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自己而已。

  2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矛盾之处着手。

  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矛盾之处着手。那里往往藏着他真实的内心和行为动机的源泉。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前苏联作家格拉宁所说。

  很多人会观察到:谈恋爱时候这个男生对我很大方,所以结婚后他会对我好。

  其实这个观察是无效的,两者之间有一定关联性,但不存在必然的因果。你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他身上的“矛盾之处”,而非“合理之处”:

  ——为什么他对你很大方,在一直对自己特别“抠门”;

  ——为什么他一直叫穷,却刷一万多买套衣服

  我有个朋友被介绍了一个离婚的男士。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只要谈到离婚的原因,无论是男士本人、还是介绍人、还是男士的朋友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女方的全责。

  但奇怪的是,离婚却是男士“净身出户”。

  朋友觉得这点很矛盾,于是又找其他人了解了当初的原委。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她没有告诉我,但很快她便提出了分手

  只有从看似“矛盾点”深挖下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

  当然,这个理解的结果可能和你之前的认知有很大差别,却不一定指向“坏处”:

  有可能你会发现他对你的好,比你所以为的还要多好几倍;

  也有可能你会发现这种好不是可持续的。

  最近我在重看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婚姻:挑战》。里面的一段文字,可以为本篇的结尾:

  选择从来不是偶然的。

  层次的个人需求影响着我们最后的决定

  并且,尽管听起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每个人从伴侣哪里获得对待的方式,其实都符合我们自己最开始的隐秘期望

  当我们遇到一个人,他的个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我们就会被这个人吸引。这个人回应了我们自己的人生观,回应我们自己的人生意义,让我们唤起,或者继续童年时就开始的人生方向

  ...

  我们爱某人,是因为他的缺点还是有点?

  我们选择某人,是因为我们期望受到对方保护,还是为了保护对方?

  我们的爱,是基于爱情产生的快感,还是亲密联结?

  我们的婚姻,为了寻求安全感,还是为了对他人风险

  ...

  感觉可能把我们导向痛苦,但承担责任主人,是我们的动机和期望、是我们的生活观。

  我们的行动——对伴侣的选择,可以帮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方向。

  END

  相关阅读

  阅读一万天、笔记等身,我最有价值的心得经验都在这里了(附私人笔记多图)

  如果有机会坐上火箭,就不要介意是哪个位置

  上升的阶梯,是那些狠狠骂过你的人为你铺就的

  职场中的低谷期,往往是人生最快的增值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男人一旦对自己的价值有了再认识,就会重新界定他的价值观?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