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作者:洞见kyrie
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春宴朗读音频
知乎有个热门话题:读了很多书,但都忘记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读书的意义,就藏在读过的每一本书里。
01
很久以前,一对爷孙在河边聊天。
孙子问:爷爷,你每天读书,记住多少呢?反正都要忘记,为什么还看?
爷爷慈爱地笑着说:去把装煤的竹篮拿来,孙子疑惑,但还是拿来了脏兮兮的竹篮。
爷爷又说:去河里打点水上来,孙子更加疑惑,但还是照做了。
很明显,竹篮无法装水,孙子气恼地问:爷爷,您到底要我干什么?
爷爷说:你再去试试。就这样反复多次,孙子也没能打来水。
爷爷这才笑着说:孩子你看看,这还是之前的竹篮吗?
孙子愣住,之前满是煤渣的竹篮,因为多次受到清水的清洗,已焕然一新。
爷爷这才说到:读书就如同竹篮打水,虽然清水从缝隙中流走,表面上什么都没得到,但在不知不觉中,人的心灵就像这竹篮一样已经被净化得澄澈明亮。
这便是读书的特性,读完一本书,立刻得到学识的补充,精神的升华,几乎不可能,但每读完一本书,它都会在暗地里改变着你。
余华说过: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每读完一本书,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洗礼,我们以为读过的书都忘记了,但其实,它对人生的改变是恒久的。
02
非心理学领域有一种现象:记忆的沉潜,早年读过的书,没有刻板记下,也不会全部忘记,而是尘封在记忆里。
那些读过的书,通过记忆的沉潜,在不知晓时,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的思维认知,帮助人脱离愚昧。
作家狮小主讲过一个故事:上学时,有个女生迷恋琼瑶,经常拉同学们一起讨论,有次念了一首琼瑶的诗:
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
江南江北蓼花红,皆是离人眼中血。
随后问语文课代表:“舜华,你觉得琼瑶是不是很棒?让李白杜甫去写,也不过如此吧。”
“诗写的是很好,但来源却不是琼瑶。而是出自《西厢记诸宫调·小亭送别》中张生的唱词: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原来,舜华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读过很多书,虽已忘记部分内容,但通过阅读,也知晓了很多未知的事物。
很多人认为世界很大,朋友很多,其实不过是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游走。
而读书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更大的世界,了解未知的事物,去让自己变的明事理,脱离愚昧与无知。
正如伊顿公学校长威廉·考利所说:学到的知识,很大一部分会被忘却,而被忘记的知识的影子也会成为你的铠甲,保护你不被愚昧反噬。
03
晚上与朋友喝酒,吐槽仕途不顺,心情低落。
而此时,朋友仰头赞叹月色甚美,碧小雪则默默吟道: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诗句出自《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不得志,但乐观面对。
想起古人豁达开朗,自己又何必纠结,于是与朋友相视一笑,求职不顺的苦恼化解开来,郁闷的心情也挥散而去。
诗句原是书本内容,现今有相同遭遇,看到古人的乐观态度,网友自己也变得爽朗起来。
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我们总能从中找到前人智慧与经验,从中汲取精华,让思想变得开明。
八月长安在《橘生淮南》里说:
很多时候读到让你有共鸣的句子,往往会觉得很兴奋,你好不容易积聚到些微灵感,蓦然抬头,发觉前人早已将之发扬光大,做得好过千倍万倍。
书籍中暗藏了无数的前人智慧,每一次读书都是与作者的一次对话,在对话中交流想法,在对话中总结道理,在对话中修炼通透的灵魂。
04
《倚天屠龙记》中,有次张无忌与赵敏手下的阿大切磋剑法,阿大剑术精湛,名动江湖,且手持倚天宝剑。
切磋之前,张三丰使了一招剑法给无忌看,张三丰道:“都记得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
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张无忌道:“已忘记一大半。”
而后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随后与八臂神剑阿大切磋,书中这样描写到:
张无忌左手剑诀斜引,木剑横过,画个半圆,平搭在倚天剑的剑脊之上,劲力传出,倚天剑登时一沉。
阿大赞道:“好剑法!”抖腕翻剑,剑尖向他左臂刺到。
张无忌回剑圈转,拍的一声,双剑相交,各自飞身而起。倚天宝剑这么一震,不住颤动,发出嗡嗡之声,良久不绝。
这两把兵刃一是宝剑,一是木剑,张无忌这一招乃是以己之钝,挡敌之无锋,实已得了太极剑法的精奥。
张无忌虽忘记“剑招”,但领略了“剑意”,领悟了精髓,临敌时以意御剑,处于不败之地。
而其中道理与读书全然相同:读书的过程,不仅是记忆内容的过程,也是领略书意的过程。
凭记忆留下的内容,并非及其重要,且容易忘记,能领略书本中蕴藏的“意”,便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读过的书会遗忘,但阅读时留下的意蕴内涵还在,便做到了读书的“得意而忘形”。
05
读书也如此,每一次读书,心性都会受到一次鞭笞,次数多了,灵魂也会变得通透。
读的书越多,在科学和思辨中浸淫的时间越长,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便越深刻。
也许正是那些被你读过,又忘记了的书,正悄悄帮你认识这个世界,悄悄帮你抹去脸上的肤浅与无知。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我们以为读过的书大都忘记,再读也无益处,因此对读书产生偏见,且不说沉潜在记忆里的部分,阅读时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深远长久的。
如苏洵所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你曾读过的每本书,都绝非无用,它会穿过你的骨血,融入你的骨髓,陶染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容颜,侵染你的品质,提升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德行。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