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自己
文 / 王泽鹏
朋友圈一半的人在刷“预习到想死”,另一半的人在刷“可能要挂科了”。
期末是段子手最猖狂的季节。
他们一边说要死了要死了,一边展现着期末前的一百种死法。
也有人抱怨学校的考试制度并不科学,质问大学考试以及绩点的意义,但骂归骂,怂还是怂的,总觉得最不济,得拿到那张毕业证。
大学里是有那么一群人(一大群人),他们对绩点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求一个不挂。也有另一群人苦口婆心,说绩点很重要,绩点很重要。
这四年里,我听过很多人问,绩点到底重不重要。
完整的问法应该是:绩点对找工作而言重不重要。
人有的时候很奇怪,真正在乎的是第二件事,却把注意力放在另一件事情上。
讲三件发生在身边的事,很有意思,关于绩点、挂科和找工作。
1、助班四年拿了四次国奖,大二暑假实习工资是8k。
2、两年前一个师兄绩点2.9,后来创业,一个外包项目赚3w。
3、对面宿舍,秋招后大家聊天,常年挂科的和拿一等奖学金的人年薪刚好一样。
有些人在跟我讨论绩点重不重要时,很喜欢举例说,谁谁谁绩点高找到好工作,谁谁谁绩点低找工作时很吃力,或者反过来。
这种论证方式其实有点傻,举例子嘛,谁都会。
但仍然有很多人吃这一套,这两年甚至发展出了“读书无用派”和“读书有用派”。
而如果你愿意冷静下来想想,你会发现,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核心标准是“能力”。
读书好算能力的一种。
但能力也不仅仅只有“读书”这一项。
我见过研究生在群面里说不出一句话被刷下来,也见过侃侃而谈的人因为硬知识不过关被拒绝。
“能力”是综合性的。
这很好理解,因为相对于其它的所谓沟通、表达、组织、策划这些比较虚的能力,绩点是白纸黑字上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能给人安全感。
但仅仅因此而觉得必须追求高绩点,甚至要求、劝说别人也一味地追求“读书”这个能力,不正确也不厚道。
听人说过一句话:“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绝不应只有高绩点这一个标准。”
实习的时候部门聚餐,坐下来不久后我得知整张桌子上只有我一个人不是研究生。然后旁边的一个前辈笑着问我打不打算考研,我说不了吧。餐桌上的人突然就收了声,互相看了几眼,都不说话,氛围顿时变得微妙了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考个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也是。这些话语会给追求其它能力的人压力,人们会说他们:“不务正业。”
类似的说法太多了——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做这个能挣钱吗,有意义吗,多读点书不好吗。
人们急功近利到不愿意给别人一点点时间,去把其它能力慢慢培养起来。
当然很多人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既没有追求学习的能力,也没有追求其它方面的能力,整个大学就是在混吃等死。
这时候他们求一句“绩点不重要”是为了心安。
而很多毕业后的人,工作后的人确实很快就不再提起绩点这件事情。但那是因为他们开始发现一件事情——有太多东西比绩点重要。
一个来自腾讯,他问我绩点多少。
我说:“偏低,偏低的意思是比低还低。”
然后他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说:“所以你是那种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喜欢的事情上的人吗?”
我楞了一下,因为那是第一次有面试官主动帮我开脱低绩点这件事情。
第二个来自网易,他问我成绩怎么样。
我说:“偏低,偏低的意思是比低还低。”
然后他问为什么呢。
我解释了一大堆一大通现在想不起来的话。
离开之前,他说:“之所以问你为什么成绩一般,是因为我觉得,够厉害的人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但同样的,我也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足够强”。
有那么一部分认为“绩点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人,并不是想为自己开脱,而是意识到自己无法处理好所有事情时,应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因此被挂上不务正业的名号,那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唯一能做的无非是更努力地做好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
因为毕业后,人们讨论的不再是绩点而是工作和能力。
大学只有四年,而毕业后的日子还长着。
/赞赏//入口/
插图 | 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浪潮
作 者 介 绍
王泽鹏:)
我也很麻烦啊
“嘿,长按二维码,跟我们一起有趣”
信箱:WeAllMessUp@Foxmail.com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