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楠:那年那月,求婚记
日期:2017-12-22 作者:一楠 阅读:

一楠:那年那月,求婚记

  想尽量用朴素客观不煽情的语言,描写一场多年前的求婚记,不知道是否达到如此效果。另外文章后面附有扫描进忆乡坊公号“读者群”的二维码,对公号文章感兴趣朋友,欢迎加入。

  --作者

  那年那月,求婚记

  文/李一楠

  二零零四年的深秋,离现在已经远了。记忆中那是个多雨的秋季,不像此季,太阳好像一枚硕大白亮的水果,终日悬挂在天边,散发着多汁的光茫。那一年的深秋他计划着去摩洛哥旅行,并极力怂恿她一起去。她因为工作忙实在走不开,终未被他说动。感恩节前的一天,他出发了,她开车去机场送他,是个阴雨绵绵的晚上,她不禁想,雨亦送离人。

  随后的两三周里,她常常收到他从摩洛哥寄来的明信片。有时他写着: “我现在在卡桑布兰卡的一个咖啡店里,给你写信。四面的墙壁都是像海一样的蓝色,很美……” 或者: “明天我们就要开车进沙漠了,是自己租的车,就我和安迪两人,我期待着……” 她看着他手写的那些明信片,深感珍贵,觉得他是与自己心有互通的,一个学理工科又学商的人,却不乏细腻的感受,她的运气还不错。那些日子,那些明信片就像一片片秋天的叶子,飘过遥远的山水,落到她的手里。她从未到过的摩洛哥因此成了一个与她开始建立情缘地方

  十多天后他回来了,二零零四年已经剩下最后的一点日子。岁暮与节日的气氛渐浓,雪也渐渐下得多起来,厚起来,冷空气在四下蹿动。她裹着厚厚的围巾,走出屋门,一日日为工作奔波,未能有片刻能静下心来,感受一下即将到来的辞旧迎新的隆重,回顾一下过去的一年里的苦乐与得失。没有,都没有。每一日就是那么粗粗糙糙地奔碌着。

  十二月三十一日,她还在外州的客户处出差。下午六点,工作总算告一段落,可以离开了。站在客户办公室的玻璃窗前,她望着外面。天色已暗,积雪处处的空旷的停车场,被一盏昏黄的路灯映照着,寂静异常,像一个被罢弃了的寂寞的舞台。旧年的舞台,她在心里想。她突然失去开三个小时车于当晚回到自己的城市勇气了,给他打电话,说她想住在酒店,第二天早上再赶回去。他在电话那端说,你回来,一定要回来,我正在为我们准备一顿很好的晚餐,多晚都等你。应该是与他来回地磨了磨,最终她被他说动了。她开着车上路了,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往自己的城市赶。

  她记得那晚的路途并不容易,积雪处处,中途又起了雾。她一个人格外紧张小心地开着车子,走高速,走小路,三个多小时,陪伴自己的始终是一盘电影《走出非洲》的SOUNDTRACK。在电影那忧伤磅礴又荡气回肠音乐声中,她想着她的二零零四年,只剩下了最后的几个小时,就要平静地过去了。 

  来到他的住处,迎接她的是暖气充足的房间温暖的灯光、飘香的厨房、爱人身影,和一束插在瓶子里的红色玫瑰。节日的气氛终于呈现在她眼前。疲惫的她一下子就在沙发上陷了下去,松了口气,接过他递上来的酒杯。杯子里的酒色,在那个夜晚,突然让她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遥远诗句。

  她看到客厅的桌子上摆着一些包装好的礼物,问他,他说都是他家人送给她的圣诞礼物。她伸手就要拿起一个来看,他说别,先吃饭,饭后再拆礼物。她便没有坚持。 

  他喜欢烹饪又喜欢讲点小小情调,那晚自然精心准备了一顿可口的晚餐,两个人在烛光下就着美酒慢慢用完。这时已接近午夜时分。远处依稀传来烟花燃放的声响,夜空仿佛被一束束火花照亮。她问他, 可有人在放烟花,他说是她的错觉,她大概是太累了点。但她依然觉得哪里有烟花在燃放。不管怎样,旧的一年只剩下最后的时刻,新的一年就要到来,就在那依依惜别的气氛中,她开始拆他家人的礼物,一件,又一件。第三件拿起来摸一摸,是个小小的圆形的东西,有点好奇,但依然耐心地把包装的彩纸一点点撕开。当所有的包装纸都滑落,留在她手上的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铜盘,上面隽刻着英文字母: “我爱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她呆住了。回过头来,见他已经站在她的身后,手里举着一枚钻戒,笑盈盈而略显紧张地望着她。她吃惊地叫了起来。意外,惊喜,激动感动……诸多的感受在那个短暂的瞬间迅速将她击中、包裹。对于她来说,可是经过了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等待,才终于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这个人,拿出了他的承诺,愿意和她共度余下的生程。也许有时她预感他最终会向她求婚,但她不知道那一时刻会在何时,更不知道它是不是一定会到来。而当它终于发生,却是如此地出乎她的意料,她的惊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在一个瞬间里涕泪交集...... 

  她当然是对他说了“愿意”,他们当然是结了婚,在半年之后,六月的加勒比海边。婚礼上,伴郎讲完话之后,他从笔挺西装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片,读了那天早上他悄悄写给她的诗: “...With her by my side, I don't fear getting old...” 她再一次涕泪交集,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亲友们的眼里,也都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后来她才知道,那个铜盘是他在摩洛哥定做的。他在工匠那里坐了数个小时,看着对方把那两行英文字刻了上去。他还特意让人拍了一张他坐在那里等候的照片。她看着那张照片,再一次模糊了双眼。这样一个别致的求婚的礼物,成了一个永恒的纪念,现在静静地“隐藏”在他们的卧室里。当那些彩色的明信片从摩洛哥这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飞向她,她还不知道这个国度对她将意味着什么,但她已经隐隐感觉到了与它的情缘。为此,她想在有生之年一定去看看这个北非边上的小小国度,看它桔黄色的沙漠,那样柔软,漫漫无边,看它海蓝色的墙壁和纯白色的建筑,那样艺术,又那样天然。

  如果喜欢此文,请长按二维码,欢迎给作者打赏

  【作者简介】 李一楠,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艺术史专业本科。曾任职国家商务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会计硕士。全美注册会计师。忆乡坊文学城公号编辑与创始人之一。业余写作,2016年5月开始发表小说,作品见国内文学期刊《江南》《广州文艺》《新疆文学》《青年作家》《湖南文学》《财经文学》等。

  点击阅读更多一楠的文章

  一楠:卑微的“小人物”,刹那永恒的爱情 |小说《如琴》

  一楠:我家和迈克尔•翁达杰的岛国之缘

  一楠:这个秋天    故友重逢

  【小说】一楠:隔膜

  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忆乡坊读者群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楠:那年那月,求婚记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