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圆明园沉睡百年的古莲“复活”盛开,人们纷纷赞叹生命的奇迹。
莲其实自古便是宠儿,无论凡夫俗子,还是文人墨客,抑或佛家弟子,都对莲情有独钟。
莲之心,不争国色不争春,中通外直不染尘,卷舒开合任天真。
莲心不争,不争是智,不比不累
夫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邬思道给四爷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一个老汉生了很多儿子,并且有着很大的家业,但继承家业的钥匙只有一把。
于是,儿子们争得不可开交,唯独一个儿子没有去争这把钥匙,他只是默默帮老汉做事,打理家业。
最后老汉想明白了,把钥匙交给了这个不争的儿子。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用来攀比,孩子从小就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等孩子毕业出来工作,又开始比较工作好不好、工资高不高、福利多不多。
说到攀比,可以追溯到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中国人特喜欢维护面子,又特别善于委屈里子。
以前有个春晚小品叫《有事儿您说话》,郭冬临是个没什么关系的小科员。
票买来以后,他跟别人说票是通过关系拿到的,别人回报他的只是很多报废的牙刷。
人们都想做“被嫉妒的人”,最喜欢和差不多层次的人比,但又不想超出太多,怕遭到愤恨。
普通人肯定不会整天想着和马云比,最想成为的是小圈子里的“成功者”。
其实,越爱攀比的人,就活得越累。
莲心正直,不歪是德,不曲是品
嘉佑八年,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常与文朋诗友四处游览美景,大家兴致来了便作文。
周敦颐一气呵成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无论外界环境是“淤泥”还是“清涟”,莲都能保持“中通外直”,坚守自我。
前几天,常州市大富豪、知名上市公司老总“涉嫌猥亵幼女”的丑闻,传的沸沸扬扬。
9岁、12岁两名女童,被其母亲的友人周某某,以游玩上海迪士尼为名,迎接两个孩子的却是星级酒店里的猥亵。
事后,57岁的地产大亨王振华给了周某某1万元。目前,两人已被警方刑拘。
“人有钱,也不能这么作啊!”
一夜之间,做着几千亿生意的王振华,从常州的“骄傲”沦为了“耻辱”。
在人们朴素的价值观里,有钱人有点花边新闻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
白手起家的王振华身上曾有很多标签,大老板、慈善家、政协委员等。
他的家乡邻居评价他,年少时为人较好,“规规矩矩”,能吃苦奋斗。
在这个物欲繁杂的世界,人周围的诱惑也与日俱增,但我们始终应该坚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人的品格如同精神的骨架,支撑着一个个奔走的身躯,但各色各样的人都披着迥异的外衣,让人很难一下子辨清。
有的人看起来不起眼,却在平淡中让人心悦诚服,那是看不见的人格之魅力。
人应如莲,道德上是清白的,品格上是高洁的。
人到中年,很多人活得就像一部西游记。
而且离西天越来越近了......少年不识的愁滋味,到了中晚年,全尝了遍。
其实人到最后,求的都是一个心安。
不愧于父母、爱人、子女、朋友等,更无愧于心,便能坦然地立于天地之间,如莲般亭亭净植。
财富无须太多,够花就好;房子无须太大,温馨就好;车子无须豪华,平安就好......
人这一辈子,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中间也要活得自然。
一离诸染污;二不与恶俱;三戒香充满;四本体清净;五面相熙怡;
六柔软不涩;七见者皆吉;八开敷具足;九成熟清净;十生已有想。
人生如莲,心安则莲开,花开则见佛,步步生莲。
人生的惑,莲心可解。世间的苦,莲心可淡。幸福的禅,莲心可参。滚滚红尘,一颗莲心洗尽尘埃,涤荡自然。
愿你如莲,修得一颗莲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