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冠军的申诉:赢家更要直面是非对错
文摄:罗西
马来西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狮子王”,有一次,他带几个子弟到香港参加全球华人舞狮比赛,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有裁判认为他们表演中有“一小跌”,最后总分是9.01,虽然不影响他们赢得冠军……
不过,这位著名教头没有收起奖杯就走,而是认真地向组委会提出申诉,认为裁判误判……
组委会认真地进行一番复盘、研判,纠正了原来的判罚,把他们的总分改为9.04。
他说,冠军是一种荣誉,很好;但是,“我要的是公正与公平,上诉是善意的,而且是因为我尊重他们,这包括他们纠正错误的勇气!”
一般情况下,我们如果得了冠军,得利了,得势了,就觉得万事大吉,目的达到了,生活静好,其他的就不重要了,更不会去细究对错、真假、好坏……
但是这位教练不这么认为,在他心目中,利益是重要的,是非更要分明。
赢家、得利者更要直面是非对错,这才是荣耀、高贵与体面。
在这一事件中,香港组委会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没有以评委自居,而是认真对待自己的错判,这是对参赛者的尊重,其实也是对是非、权威的尊重。
这是公信力澎湃的源头。
某市有一个路段,天天有一群人在卖贼车,即推销有人偷来的自行车与电动车,其实就是销赃行为。
另外一个污浊的存在是,某社区楼下,流莺成群,每天晚上她们都在公开拉客,半夜她们还大声谈笑,扰民。
社区里住着不少有头有脸的人,但是没有人出面。
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诸如此类的“不对”“脏乱差”“明令禁止的”,几乎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已经习惯视而不见了。
“少见多怪的”、“多管闲事的”、批评的、抱怨的、说真话的反而成了异类、负能量而吃力不讨好。
“沉默的大多数”常常是对是非、良心、自我、权益的漠视。
当年,龙应台从美国读书回到台湾,发现很多社会问题,她很不适应,但是很多人习惯成自然,默认那些丑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性地失焦、失明,认为应该唱主旋律、讲正能量,结果黑白不分是非不明……
为此她奋笔疾书,写了她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只有社会良心才会被照亮。
其实,每个地方都可以有“宣传”但必须服从于“新闻”的初心;真实,不讳避问题,直面对错,社会才会进步,气象才会晴朗,人心才会明亮,族群才会和谐……
那是一种社会自洁行为。
而避讳是非曲直,粉饰、掩盖问题,只会滋养强化越来越严重的“狡猾文化”。
说“不要”是婴儿时期我们学得最快的几个词之一,是生命的刚需,也构成人生观的最初的基本骨架、胚子,即:说“不要”是天职、天赋。
说“不”,或说“不要”,是有是非观的开始,是真正睁眼看世界的开始,是选择的开始,是思想的开始……
朋友从美国留学归来,他说,在欧美,学风中最值得我们惊叹的是“讨论课”,大家踊跃发言。
一位美国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知道吗?在我们这里有两种学生值得骄傲,答对者与答错者。”
说错或说不,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但它是健康的、正常的、作为一个现代人活着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