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小艾这天难得下班早,于是没麻烦婆婆,自己去接米米,天上下着小雨,她撑了一把伞。
没一会小孩子们就出来了,刚刚出学校的门,米米就揪着旁边一个小孩高声骂:
“你这个傻——逼,再抢我东西信不信我把你打出屎来?!”
小孩一边掰着米米的手也一边高声回敬:
小艾惊呆了,手上一松伞掉在地上,她目瞪口呆地看着米米跟同学互相叫骂,这还是自己那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吗?
这时一个家长上去把那个孩子从米米手上拉出来,对米米怒目而视:
“谁教你这么骂人的!太没教养了!”
米米更大声了:
“他抢我东西还有理了?明明是他没教养!”
家长眼睛都瞪得要喷出火来,小艾这才回过神,赶紧上前拉住米米,一边道歉:
家长又瞪了一眼,哼了一声:“没教养!”护着自己孩子走了。
小艾气个半死,尤其旁边还有那么多围观的家长,真是丢脸丢到太平洋,她伞都顾不上捡了,拽着米米就走,找了个人少的小巷教训米米:“能耐了啊,骂人骂得这么溜,我真是小看你了!”
等回家了,婆婆一看两人脸色不好,伞也没打,赶紧把米米拉进去擦头发一边问:“这是出什么事了?好好的伞呢?”
小艾就把事情说了,没想到婆婆居然说:
“这事我知道啊,他们班上有个小孩特别烦没教养,这又不是我家米米的错,别人骂他他当然要骂回去,你说他干嘛?”
“还有他们老师,明明是对方先招惹的米米,他要及时批评能这样吗?出点事就只会找家长,推卸责任!”
小艾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出毛病了,看着躲在婆婆怀里一脸得意的米米,她觉得头很痛。
1
护短一直在一部分家长中间很流行——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一旦有事,那一定是别人的问题!
就像上面那个护着自己孩子的家长和为米米说话的奶奶。
正是护短成了孩子放肆的源头——我没错!我爸爸(奶奶)在保护我,说不是我的错!那我做的都是对的!
但实际上孩子会不知道自己有错吗?孩子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错处的吗?
其实他们都知道,但都觉得道理在自己这边,所以孩子的错误是可以被容忍的,因为更大的错在对方那里。
正是这种思想鼓励了孩子,孩子是不会去理解这些话骂出来别人怎么看他的、也不会觉得丑,他只要知道这些话很难听、很伤人、有足够的攻击力就够了。
而且孩子会从言语攻击中得到快感,觉得自己很厉害,仿佛变成了大人,为了延续这种感觉,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骂人的话。
有42%的孩子从3岁起就已经会骂人,这表示孩子从学说话开始就同时在学骂人了。
这必须得引起重视!
2
其实我们很多都见过像这样的人,平时看着彬彬有礼的,说不准开车上路遇到个堵车就能开始破口大骂完全颠覆形象。
如果他正好是一个孩子的父母亲、或者是熟人,那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孩子会认为这样为人处事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基于模仿的天性,孩子会去模仿这些行为,最后变成自己的。
如果不想孩子以后出口成“脏”变成一个粗鲁又无礼的人,家长一定要立刻从改变自己开始!
小艾就是个行动派。
她从那以后除了关注米米的成绩也更关注米米的言行,她通过老师和那个孩子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弄清楚了两个孩子对骂的来龙去脉,由老师调解,双方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当之处,领着孩子当面道歉,解开了两个孩子心里的疙瘩。
小艾也将与老师沟通的事情从婆婆手里接过来,对米米也不再只拿成绩说话了。
米米也由这件事里得到了教训,他通过妈妈终于知道原来不是谁大声、谁骂人厉害谁就有理,也学习到了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手段。
像小艾这样处理,才是孩子好的学习对象。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