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子/文
自从孩子得了抑郁症,这一年来,我常常记录他的情况。可是我知道我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地描述他的所思所想。如果其中夹杂着我的主观感受,那会偏离他本来的样子。
所以,我只能竭尽所能,陪伴他去发现和探索这个世界,发现和探索他自己;至于我自己,我更多是尽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怎样去做一次真正的守护。
(一)
今年4月,按下“休学”暂停键后,我和儿子去了一些地方: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成都、摩洛哥。有些地方是他一个人去的,有的是我和他一起去的。
我们的行程很简单,去书店,或者工作室、特色店。拍了一些照片,遇到一些人。我不指望一场旅行能够改变什么,只希望能够边走边看,多走近一些平凡而又有趣的人,如同游学。
当别人对我叹息说,“你这一年不容易”,我在心里悄悄地摇头:“不,这一年我很丰富。”
毫不矫情地说,这一年我得到了许多滋养。看到的风景、见到的人,都给我许多启迪。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个人的感悟。
(二)
在这之前,我虽然一向是个随和的妈妈,对儿子宽容接纳,但不可否认,我心里总会有满满的期待。所以,在他低落的时候,抑郁的时候,失去希望的时候;在他变得和我的所谓的“期待”不一样的时候,我会难过,会着急,会沮丧……
我敏感地体会着我和他之间链接的变化。我们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磨合着。他在和抑郁做斗争的同时,又是在青春期里探索着自己的成长。
的确,我们之间曾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其实,我们的冲突是他的痛苦的一个出口。他知道可以和妈妈发生冲突。
每当这时,我观察着他,反省着自己。我看见了他的痛苦、沮丧、悲伤、向往、努力,我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去体会这些感受。我慢慢明白,他最需要的,不是所谓的“教导”,而是百分百的爱和信任。
作为一个人的亲人,就是要完完全全地爱他。爱他本来的样子,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我要做的是,当全世界都在“苛求”他的时候,我是始终理解和支持他的那一个人。
这些道理,我自以为早就明白;而事实上,是这一年来儿子教会了我。我会犯错,然后觉察。所以我说,我得到了滋养。
(三)
这一年,在孩子一路前行中,我会始终在。我希望他想到这一点,会增加一些勇气。
有时候,他会想到,他有很好的父母,自己却仍然抑郁,会因负罪感而烦躁。这个时候,妈妈的爱就变成了负担。这时,我能努力去做的,是一一接住他的所有情绪。稳稳地,在他身边。
而困惑依然存在。譬如,我困惑于怎样帮助孩子及时察觉自己的行为。真的是抑郁的症状,或只是习惯了这种状态,以抑郁做挡箭牌?
这样想,并不是不信任,因为一个人抑郁久了,也许会习惯了缩在抑郁这个壳里。问题是如何准确判断真实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如果判断错了,或者提醒得太多,传达的就是不信任。
不可否认的是,抑郁症一个可能的表现是认知偏差,甚至是非判断模糊。作为父母怎样做,才能在“完全的接纳”与“引导与规范”两者之间做到不矛盾?
还有,什么情况下可以建议孩子复学?也就是说,如何鼓励孩子坚持,又减少孩子的压力?怎样掌握一个度?
比如,我家儿子4月休学,到了9月,我和他都以为他准备好了,信心满满地去了学校,一个月之后,他再次停下了脚步。
一切都在摸索中。
前路漫漫。
◀扫描关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