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见真情》是一部由约翰·休斯执导,史蒂夫·马丁 / 约翰·坎迪 John Candy / 莱拉·罗宾斯主演的一部冒险 / 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落难见真情》观后感(一):Very 80s
很多年前,听过一档夜间电台节目,忘了被采访的人是做什么的了:大概是三十而立、事业小成、家有贤妻,除了事业,也谈及诗词歌赋和电影。谈到电影,他说,历尽了人生的种种,再看电影时就对花哨的动作片、矫情的爱情片或者悬疑恐怖、小众文艺失去了兴趣,而“只看喜剧片”。事隔多年,那段夜间采访早已淡忘,但是这句话却一直不忘。的确,喜剧是大悲之后的宽容和释怀。
还有电影中的音乐,非常非常的80年代。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听王杰的歌。暖人心的。
《落难见真情》观后感(二):影评观影日志之4658:落难见真情 Planes, Trains & Automobiles (1987)
影评观影日志之4658:落难见真情 Planes, Trains & Automobiles (1987)
2.故事结构和人在囧途很像,应该说是后者抄袭了前者,而且抄的还像模像样的。
3.那个胖子看得牙狠狠得,就是一贱货,不过最后还是蛮温馨的。
《落难见真情》观后感(三):逝去的岁月
我看这部片子主要不是看它的演员或故事。当然,故事的背景也很重要。我打开这片子让我看下去的原因主要是它的时代背景。
80年代,是我成长的岁月。但我没有机会去品味过那个时代。对我来说片里面的一切都那么回忆,温馨带着点苦涩。虽然我一直在国内,但看时总有种莫名的感动,特别是电影里面那个时代特有的长长方方的出租车,是我最爱的车型,人们的衣装和气质,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广告牌与音乐。看到这里总在回忆。
说到里面的演员,看看他们现在的样子和归宿,可能就让人感觉到岁月离去的感慨了。
《落难见真情》观后感(四):美国版的《人在囧途》
美国版的《人在囧途》,两者虽然故事脉络大致接近,而且都很搞笑和温暖,编导都很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制造笑料,但两者的很笑点不一样,有着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印记。
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那个很不“对付”的同伴开着租来的车带Martin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他打开了音乐,边听歌边做弹钢琴吹喇叭的动作闭眼投入的样子真让人捧腹,这是一个很能自嗨的人。
《落难见真情》观后感(五):其实看电影真的很简单
前段时间 去了趟外地,连玩儿带逛的待了二十天,当然也免不了坐飞机,火车还有汽车
走之前看了这个白毛老头的几部片子,今天在看到这部片子开头steve看着他的Boss,等着那个胖子说些什么那个眼神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的笑点实在很奇怪
落难见真情,名字太合适了。我不会觉得《人在囧途》是翻拍的这部片子,两部电影根本不挨着,如果硬是要往一起凑,无非也就是两个主角和乘坐的交通工具一样而已 个人意见 勿喷
一个外表看似普通,内心十分脆弱,爱说道,做推销的死胖子,和一个表面和善无害,其实刻薄死板又不缺童心,坐大办公室的中产阶级经历了航班取消,火车冒烟,汽车着火,分分合合,吵吵闹闹一路,几次分手,或和平或赌气,然后合好,或忍气吞声或各怀鬼胎。再恶劣的环境,再悲惨的命运,再不济的运气,终究敌不过万圣节的归心似箭和人间自有真情在。
其实一部电影,或喜欢 或讨厌,五四三二一颗星,全都取决于电影本身能够 启发看电影的人有多少共鸣 一部没有特技 没有动作 没有科技 没有爆破场面 没有死人 没有警察 甚至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都没有的电影能够复杂到哪里去?正是这简单,这个根本算不上扫把星或者倒霉蛋儿的胖子,这个人情味儿浓厚的白毛男,这看似曲折实际普通的旅程,加上影片讲述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甚至是“基情”,我给五颗星 。
—“你为什么要亲我的耳朵?”
—“那你为什么挽着我的手呢?”
《落难见真情》观后感(六):飞机,火车和汽车
特地找来如此古早的电影来看是因为泰囧。毕竟两部人在囧途的祖宗是这部25年前的《飞机,火车和汽车》。
快过感恩节了,马丁同学下班后匆忙赶往机场回家过节,谁知处处不顺,的士被抢,航班中途取消,火车坏掉,租车把车烧成了移动铁架。更悲催的是,身旁有个惹祸精。
偏偏这个惹祸精还自认为被世界的民那爱着,推销技能一等一的好,善于搭讪并且容易跟人热络,遇到了再悲催的事情都能笑得出来...
好吧,其实这些技能都挺不错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足够吃得开了,然而,当这些技能集结到一个惹祸精身上时,咳,他身边的人就被祸祸惨了。
尼尔就刚好充当了这么个垫背的角色。
其实尼尔很像我们中间的某个上班族:收入不错,工作繁忙,看重家庭,同时缺乏耐心,遇到麻烦时喜欢抱怨,宁可花一些钱来摆平麻烦。
但这次生活给尼尔开了个玩笑。
碰到个如此能惹祸的人,偏偏自己有困难时他又热心地来帮忙(比如第一次住酒店和马丁被打那段),然而你一旦接受他的帮助,转身他又能给你个更大的麻烦。
所以和看泰囧时一样,不免再次手痒痒得无比想往那胖子脸上招呼一拳,尤其是在丫一边开车一边脱袄的时候,还有那反向行驶还冲好意提醒的人扮鬼脸的时候——你能自嗨是一回事,可也得看看场合吧!
最后的温情情节——好吧,我比较吃这套,尤其是尼尔这被生活愚弄的对象在经过道德的挣扎后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把胖子放进屋,又带他回家过了一个温暖的感恩节。
《落难见真情》观后感(七):《人在囧途》与《一路顺疯》拉片对比
与《夏洛特烦恼相比》,《人在囧途》和《一路顺疯》的相似度更高,主线情节的主要情节点都比较相似,但《人在囧途》做了比较好的本土化改编,不失为是一部比较好的翻拍片,而且有些地方的改编要优于原片。
第一, 从人物上来看。
《一路顺疯》中的两个人一个是做广告营销的,一个是做浴帘挂钩推销的。虽然广告营销在外在上看比浴帘挂钩推销更高达上一点,但其实两人的职业属性其实是差不多的,两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属阶级并没有很悬殊的不同。在两人中间作区分的只是两人的性格差异。尼尔爱孩子,爱妻子,他一心想着可以回家和妻儿团聚,观众认同这个角色。相反的,葛戴尔在电影中并没有被赋予什么讨喜的属性, 比如他话唠、他不拘小节、话唠、逆向车道开车导致车子起火,用尼尔的信用卡等,给尼尔带来诸多的麻烦。唯一展现这个人物的正面形象,是通过尼尔跟他争吵,告诉他自己很讨厌他。葛戴尔说,我的妻子很喜欢我。后来得知他的妻子于八年前就已经死了,引起观众对他的同情,除此之外,影片中缺少让观众喜欢这个人物的正面的性格塑造。
《人在囧途》中的人物塑造比原版好了许多。
首先,它做出了这两个人的阶级反差,徐铮扮演的李成功是趾高气昂的老板、衣着光鲜,对属下颐指气使。而牛耿却是挤奶工,仅仅为了老板拖欠她2万元工钱踏上了讨债之路。这两个人的阶级地位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次,它做出了两个人的个性反差。《一路顺疯》中虽然做出了性格差异,但在观众的好恶程度上,其实两个人的区分度不大。但在《人在囧途》中,人物塑造给了观众很明确的情感指向。
李成功是一个对员工态度很恶劣的老板,动不动就要开除员工,背着妻子搞婚外情、在撞了人之后很轻蔑地想要用钱解决,面对张歆艺讨钱完全缺乏同情心,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在观众眼中就是一个自私傲慢、不够讨喜的负面形象。这种光鲜冷漠的形象前期塑造得越极致,之后剥掉这虚伪精致的外壳给观众的审美体验也就越强。
而牛耿的人物形象也比原版立体讨喜得多,他被拖欠工钱,拿欠条时只肯拿2万的不肯拿8万的,认为“不厚道”,看到老奶奶倒在路边,积极施救,救了她的命。碰到张歆艺讨钱动了恻隐之心,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她。这些突出了他的善良,而他在机场安检喝下一大桶牛奶也表现这个人的轴和执着的个性。剧中还给他添加了一个乌鸦嘴的属性,既增添了喜感,也无损于这个人物的讨喜形象,比原片更加讨喜。
第二, 从故事情节上看
两部影片的大情节是基本相似的,只是前后顺序不同。
《一路顺疯》是,尼尔去赶飞机,坐出租却被葛戴尔抢先,两人在机场遇见,飞机晚点,两人在候机室聊天,尼尔想坐头等舱而不成,做经济舱和葛戴尔相邻。飞机因大雪迫降,两人住一间旅馆,尼尔钱包被偷,只能在卡车上颠簸去火车站,两人上火车后火车半途故障,葛戴尔建议做巴士回家,尼尔建议两人分开行动。尼尔租车失败发飙,险些撞到葛戴尔开的车。两人再次一起上路,险些出车祸,车被烧毁,尼尔抵押手表,两人再次住店。第二天两人的车辆被警车拦下,烧焦的车被拖走,两人坐冷藏车来到芝加哥。尼尔邀请葛戴尔回家过感恩节。
《人在囧途》,李成功去机场,没能坐到头等舱,在经济舱和牛耿相邻,飞机因几场大雪而返航。李成功弄到一张火车票,上了火车居然和牛耿是一个座位。铁轨塌方,众人被迫下车,李成功和牛耿上了一个长途客车,进村险些撞到人,牛耿救人,解决危机。乡亲们用拖拉机送两人去汉口,牛耿要救女乞丐李成功一人坐汽车离开,因为桥坏了李成功再次返回,在车上丢了钱包,得知牛耿被女乞丐骗了钱。两人住廉价旅馆,李成功钱包被送回,在渡轮上发现女乞丐,追击女乞丐得知事情真相,把所有钱给女乞丐。用剩下的4块钱买彩票中了面包车,半途出了车祸。在野外点篝火过了大年夜。两人坐装乌鸡的车回到了长沙。
《一路顺疯》的顺序是出租车——飞机——住旅馆——坐卡车——坐火车——巴士——租车——住旅馆——冷藏车
《人在囧途》的顺序是飞机——坐火车——长途客车——拖拉机——长途客车——住旅馆——渡轮——开面包车——乌鸡车
从叙事功能上来看,飞机对应飞机,坐火车对应坐火车,租车对应开面包车,卡车对应拖拉机,巴士对应长途汽车,冷藏车对应乌鸡车,《一路顺疯》中,前期的抢出租和第二次睡旅馆是《人在囧途》中没有的,而《人在囧途》中,也新增了第二次长途客车(李成功单独乘坐)和渡轮的部分,在顺序上,《人在囧途》把坐卡车(拖拉机)和住旅馆的顺序向后调整,使得交通工具呈现出越来越LOW的状态,而在之后的旅馆情节,《人在囧途》把《一路顺疯》中相对简单的情节最大限度的扩充,先是夸张了牛耿的睡相,之后李成功不堪隔壁吵闹出门敲门,却发现对方是一群习武之人,只能无奈退却,回去之后却发现走错了房间,正好赶上老公去老婆的旅馆捉奸,被老公一顿胖揍,回去又敲不开门,只得在门外的椅子上忍受一宿,大大丰富了原片的情节,可以说是片中的一个小高潮。这个改编是比较值得称道的。
第三, 从影片内容的丰富性上来看
与《一路顺疯》相比,《人在囧途》的内容要丰富许多,也更为接地气,《人在囧途》利用两位主人公一路辗转的过程,展现了城乡不同的众生相。影片虽夸张但不失真实地展现了春运时列车的拥挤景象,李成功托人还买到了作假的山寨火车票,绕道村里险些撞到老大妈被一群拿着榔头和锄头的人追打,路遇女骗子乞讨,得知真相后的感动……《人在囧途》更深地触及到这个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牛耿千辛万苦终于讨回了拖欠已久的工钱,在李成功这个人身上,更是看到了从婚外情到回归家庭的变化,虽然影片中第三者形象的塑造过于理想化,讨要工钱也过于轻易,但不失为一个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昭示和对美好社会的呼唤和期盼。与之相比《一路顺疯》更多的是两位男主角之间的对手戏,即便过程中有和机场工作人员、租车公司工作人员等人打交道,但他们的冲突更多是个人层面的,不具备更多的社会意义。整个电影的主题更多汇聚在回家,渴望家的温暖,显得更加简单、轻松。由此也能看出中美两国电影中承载的社会功能不同,美国更多关心的是个人幸福的追寻,而中国电影工作者则承载着更多社会责任感和对真善美的召唤。
对比两部影片,且不论借鉴也好、抄袭也罢。《人在囧途》的本土化做的是不错的,在大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对场景顺序进行微调,在整个故事大框架不变的情况下着力刻画人物,丰富细节,是一部不错的国产公路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