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是一部由伍迪·艾伦执导,乔·曼特纳 / 米亚·法罗 / 威廉·赫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奇幻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丝》影评(一):爱丽丝
这位爷写了影评之后没人再敢写,所以俺闭嘴吧。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334245/
《爱丽丝》影评(二):共通的困惑
爱丽丝是个有钱人的老婆,俗称富婆。一个不用上班整天见不着老公的富婆平时都干些什么?那就是时时刻刻对生活对爱情不停的困惑。
其实这些困惑不用当富婆很多人也会有,这是伍迪艾伦所有电影的共同的主题。这部片子既离谱又生动的体现了这类困惑,值得一看,不过还不能算是伍迪艾伦最好的片子。
当然如果你活得很充实很阳光很不惑,他的所有片子对你都是纯粹浪费时间。
《爱丽丝》影评(三):重看小记
重看。突然意识到伍迪艾伦早期和中期作品对电影母题的探寻走得如此之远。相较之下,现在每年一部的小品,让他变成全球人民心头好的同时,也变得无悲无喜了。回遡爱丽丝,并将它和另一个女人、以及我心深处并置,完全可称之为老头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三部曲。我心深处冷冷地注视一个终身自我意识封闭并引致悲剧的女性。另一个女人也关于一个自我意识封闭的女性,却在年过半百时承认他人对自我的一切情感指控,勇敢地同自我和解并重塑与他人的关系。爱丽丝则以一个浮夸的故事外壳(东方神医,隐身巫术种种),包裹着一个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自我抉择的美妙故事内核:人即是其所作选择的总和。老头早期的探索精神真是令人感动。也正像他自己说的:我和伟大之间的障碍,只有我自己。
《爱丽丝》影评(四):Alice式的新女性
Alice是再普通不过的女人名字,Woody Allen使这个平凡的名字更加普通,于是超越平凡。
Alice出品的1990年,Mia Farrow已经45岁。
这个在四十年代的Rosemary's Baby中完美呢喃出波兰斯基心中设想的rosemary,这个在六十年代的The Great Gatsby中用颤抖的声音和脆弱透露出金钱欲望的美人Daisy,这个Woody Allen的缪斯兼其Biological Son的母亲。
虽然不似过去骨瘦如柴,但短发依然,雀斑也依然。用脆弱的身体和声音挑起一个女性自我改变的旗帜。摩登新女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做过白日梦。
梦里,你的身体隐形,你因此可以看到平常你看不到的背后的世界;
梦里,你和姐姐和好,你们不再互相妒嫉,变得和其他姐妹一样亲密。
梦里,你可以让出轨的丈夫或者你出轨的情人忘掉过去,重新爱上你。
梦是有的,我就有很多,有梦也有烦恼。
可是我所在的城市没有唐人街,也就没有神秘的Dr. Yang开神秘的绿草药给我,好让我可以将这些梦瞬间实现。
可是,我也可以自己选择从某一天开始,跟随Mother Teresa的脚步,自力更生。
你的心里,是否也有一个在仙境中梦游的Alice.
《爱丽丝》影评(五):杨大夫
伍迪艾伦对中国人有些腹诽,这是我看这部电影时又被强化了一遍的感觉。
之前是因为赵非的事情。赵非拍完《刺秦》之后在西方名声大噪,伍迪艾伦找他合作,赵受宠若惊,遂赶往美国,以为这次算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与伍迪晤面,赵问伍迪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有什么因素是和刺秦类似因而想找他做摄影的?伍迪答:没有。赵接着老老实实告诉伍迪他其实没怎么看过伍迪的片子,既然合作,他最好先研究哪些伍迪的电影?伍迪答:不用。这下赵彻底晕了,伍迪说:我找你就是因为你现在的水平是我想要的。
这次合作的结果就是1998年的黑白片Celebrity 《名流》,赵非是摄影指导。
可是接下来在2002年的《好莱坞结局》Hollywood Ending里面,我们看到伍迪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江郎才尽的瞎眼美国老导演终于有了片约,他从中国请来了的一个大腕摄影师,过程中因为导演的眼疾和语言障碍,无数次地和中国摄影师起冲突,那摄影师终日里也只会喋喋不休地用中文抱怨。最后也没忘踹法国人一脚,这部谁也看不懂的电影得到了金棕榈。从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伍迪和赵非的那次合作很不愉快,以至于伍迪几乎又用了一部电影的长度来挖苦赵非。
在《爱丽丝》里面,有个老中医杨大夫,伍迪甚至把他描写成一个催眠师,巫师和大烟友,一幅对中医很不信任的态度。不过杨大夫很可爱,也很仗义,而且他草药的神奇已经达到了中医从未企及过的高度:可以隐身,可以让别人爱上你等等,呵呵,无知带来迷信,还真是的。不过伍迪也许是故意的,纽约的上流社会一度迷信中医,他借机讽刺讽刺而已吧?
女性中年危机的主题,爱丽丝是伍迪他老婆米亚法罗Mia Farrow扮演的,我一直不喜欢她,世界上只有伍迪觉得她特漂亮,好多人觉得她演技好,也不过另一个梅丽尔而已。男主角是Joe Mantegna,经常演意大利黑手党的,我老是把他和特象顾江的那个查兹·帕明特瑞 Chazz Palminteri 搞混在一起(《四海情深》A Bronx Tale 里的Sonny),反正黑手党都长一个样,李金斗也象他们家的,滑稽版。
典型的伍迪电影,自由的时空转换,奇妙的剧情,幽默的对白。只是觉得感情比较淡漠,至少没把我调动起来。
《爱丽丝》影评(六):走出自己的路
西方尤爱“历险记”式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历程,主角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就像拨过了一层又一层迷雾,看清楚前面的路。
本片名为《ALICE》,就是取自《ALICE IN WONDERLAND》。
在片中女主角ALICE19岁就嫁入豪门,过着无有无虑的少奶奶生活。优厚的生活环境,让她一直停留在少女时,简单幼稚。她轻而易举地被一个男人拉进了一段婚外情。电影的前部都在讲述她如何在丈夫和情人之间选择。当两边都不爱她的时候,她陷入了迷茫。
电影充满不少有意思的情节和对白,但一直到这里仍不过似部平庸的喜剧。不过就在电影的后段出现一个漂亮的转折。这时,ALICE得到一包能让任何人全心爱她的药粉,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谁知道阴差阳错很多男人都喝了药,纷纷表示爱她。当她逃走的时候,又听见一堆女人在聊八卦。就在那一刻她明白了。她离开了丈夫,尽管丈夫气急败坏地对她说当你想要一罐鱼子酱的时候你就会回来!她离开了,然后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做自认为正确的事。也通过行动把她的价值观传递给她的儿女——要成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有意义地存在。
就像童话里的爱丽丝一样,在这奇幻的历程中,她获得了勇气,学会了观察,看到了他人以及自己,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有些事情你以为自己不行,其实是可以的。
任何事。
我是要选择一个爱我的人还是一个我爱的人?
我是要电光火石还是细水长流的爱情?
我是要爱情还是面包?
我要什么我要什么?
。。。
从AB选项中跳出来。
实际上我们迷茫徘徊在A路或B路当中,有时只要跳出一步,发现其实还有别的路途可选,甚至可以自己走出一条新路来。
很多时候我们给了自己很多很多选择,这些选择,有时根本永远不存在,或者还远远未至,例如“如果丈夫出轨我会怎么做。”可能你这一辈子都不需要做这样的选择,或者到你面临那一境地的时候,那时的你跟原来的设想是两回事。有些选择根本就为了无聊而存在,例如面包与爱情这两者未必会产生矛盾非一不可。有些选择则并非站立在关键之上。例如电光火石或细水长流的爱情。
爱丽丝在电影里,就跳出了男人与男人间的选择。
一切一切在于自己想如何的过每一天。
每天,从早上到晚上,我希望自己都做什么事情,跟什么人在一起,吃什么,看什么,说着什么。我的孩子又每天看到什么。
落到生活的每分每秒,每个实处。
有些能够预计,有些实在不能。
没有任何人能告诉你。
都得你自己去经历去探索。
《爱丽丝》影评(七):She is so charming,but so misguided
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故事,小女孩Alice误入仙境,历经种种波折,终于长成女人。宫崎骏的千寻从墙洞里钻出,已然告别了白龙王子。表面波澜不惊,内心的成长就在瞬间完成。老伍迪在对法罗小姐美丽身体的迷恋消退之后,终于转向关于女人精神真相的追求。故事里的男人们面目模糊,甚至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男主角,真正的核心只有女人——Alice、姐姐和母亲。
于是在这部以爵士钢琴为主调的片子里,Jackie Gleason轻松愉快的圣诞系列、Thelonious Monk的Darn that dream一再出现,专辑Monk’s Dream特写镜头强调。轻轻触动的键盘、游移的调子,即兴却并不妨碍演奏维持流动的态度。唯独,缺了Frank Sinatra(法罗的前夫)。虽然虚无主义向来标榜绝对科学的理性,但是虚无同样有能力将理性消减为零。和午夜巴黎的结尾一样,在站队的关键时刻,老伍迪永远明智地选择了虚无,或者说是某种更务实的做法。放下计较,放纵自我。啊,感情毫无逻辑可言,这是人间唯一不存在理性的地方。像着了火,趁灵魂不在家的档口,把你家后院烧得精光。(Love. Love is most complex emotion. Human beings unpredictable. Where there is no logic,there is no rational thought. Where there is no rational thought,there can be much romance,but much suffering!)
Dr.Yang来自神秘璀璨的东方,嬉皮老祖寒山子的故乡,永远躲在唐人街的一角兜售各种神奇的草药。草药是Dr.Yang永远Young的灵丹妙药,也是女人们的强力春药。麻醉药解放身体的痛苦,迷幻药则能解放灵魂。视爱情如生命的女人,总有一天要面临虚无的尴尬境地。一旦药力散尽,爱情的幻象破灭,从而开始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走到这一步,真是不得不令人感叹。姑娘们狂欢式地探索了形形色色的人类关系之后,终究要回归自身的理性。对智慧的终极追求,才是人生存在的证明,才是真正值得奉献一切的归途。从这个意思出发,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达成了某种和解,殊途同归。
然而,自由是能令人恐惧的东西。它远没有听上去那样,具有理所当然的吸引力。事实上,现实中少有人具有拥抱自由的勇气。 一个家、一个男人的模式之下,很少有人敢于近距离观察(Upon closer observation),不过是不忠的丈夫和不那么守妇道的妻子。早前我以为的“近距离观察”近似于低空航拍,既能一览无余,又不必趟浑水。但是,跟据康德的看法,这种光说不练的态度极其容易陷入另一种虚无——极端的理性,从而消解合理的理性。看了Alice和姐姐、母亲、初恋甚至自己的缪斯,逐步达成和解的过程,趟浑水的必要开始变得不言自明。谁是你的朋友,你的老公、情人、姐妹、母亲?你要什么?你的底线是什么?你的天赋在哪?它们全赖于你的内心感受,也许你不必完全回答,但你得保证你的答案在时刻完善。至少,诚实地面对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