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镇:与火同行》是一部由大卫·林奇执导,雪莉·李 / 雷·怀斯 / 梅晨·阿米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诡异、变态、梦幻、不知所云的电影。大卫林奇的电影,总是在故弄玄虚中试图揭示人内心中梦的世界。一些诡异的场景也充满了暗示和隐喻。剧中一些奇怪的角色和道具让人非常摸不着头脑。
《双峰镇:与火同行》影评(二):就只谈谈那幅画
中午看书突然想起影片中罗拉手里拿着的那幅画,红色底色,一扇半掩的门。凝视着,镜头渐渐深入,突然,我们便跌入了门后的空间里头。
这一超现实手法在1996年《惊鸟》(泰勒.赫福)也出现,当莎莲娜记忆被唤醒后,冲入洗手间洗脸,之后惊愕的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背影,寓意她一直在背对自己,逃避内心最隐秘的情感。
还有,20年代法国画家马格里特的一副油画,也是一名男子注视镜中的背影。
这副画在电视剧集的twin peaks里面好像没有出现过。其实看这片后,我喜欢上了J门口霓虹灯滋滋响的电流声。
前两天终于从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中领略了大名鼎鼎的David Lynch的风格。片子所要表现的母题非常清教徒式:空虚的心灵无法拒绝堕落的诱惑却依然渴望天使来拯救。片子中把人的两面性用白天和黑夜断然割裂:白天父慈女孝,朋友之间其乐融融;黑夜,强暴、谋杀、吸毒、乱交轰然上演。可是依然不喜欢这样赤裸裸的黑暗的现实,在感念里这不算另类,是真实的用重彩来描绘每个人的欲望。人的欲望真是简单,贪图的非财即色。当一切都有所预料,也就无所谓什么新意,再迷幻飘渺的噩梦终归也是噩梦,谁人愿意去重温。
咖啡的三种状态:固体,胶粘,液体
三种状态的事物依然是事物本身,只是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下,这种本不应该在正常环境下呈现的潜在状态,却在林奇的影片中被展现出来。而激发这种状态的是事物本身的力量(心魔)。鲍伯并不存在,林奇影片中的符号式神秘人物并不存在。
“fire walks with me”,心魔,是恐惧,是改变事物状态的关键。
“female in trouble”,心魔,是焦虑,我猜想。
“当你第二次看到我的时候,我已经不是我。”
《双峰镇:与火同行》影评(五):何必解剖
上海电影节之《双峰镇:与火同行》
电影散场,很多人在讨论“看不懂”。这部David.Lynch早年的作品,关联他的同名剧集。鲜明的David风格,是那种在人群中,就能一眼望见你的个性。我没看过剧集,烧脑无数又暴力过猛。
可是,又有什么关系。
谁让David是《穆赫兰道》的David,谁让我那么着迷于他浓郁华丽,阴郁迷幻。在现实与魔幻之间游刃有余,直指人心。
何必去解剖,看电影如同听到一段怦然心动的旋律,既然耳朵被旋律捕捉,又何必在意歌词。
《双峰镇:与火同行》影评(六):穿着Twin Peaks去看Twin Peaks
电影节穿着Twin Peaks去看Twin Peaks。其实并不是大卫林奇粉,无意开始看这25年前风靡美国的老剧,正看着无意发现当时最后一集的那句“25年后见”成了现实,今年播出了第三季。接着,无意发现这部剧的前传电影的修复4k版要在电影节上映。然后又无意让我买到了Twin PeaksT恤。虽然如此有缘,但并不妨碍我从来看不懂大卫林奇。
《双峰镇:与火同行》影评(七):精神病人的呓语
大卫.林奇的片子看过不少,但是大部分都印象不是非常深刻。这部也不例外。
大卫的片子感觉总是非常的风格化,无关剧情的细节,需要仔细玩味的设定,充满个人臆想的关联物品等等。严重的偏向于形式主义(非贬义词)。关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没有多少人能有耐心陪导演玩这个游戏了。对于IMDB能够得到7分以上也能够理解,毕竟能够让人想再看一遍的片子并不多(只看一遍很难看得懂啊)。
整个影片以角色的内心变化为主要推动力,不幸的是这个变化还不是正常的变化,充满跳跃与突变。让我们这些习惯于情节驱动的观众有些无所适从。风格沉闷,语言晦涩,如果需要考验耐心,值得一试。
顺道看了一下相关电视剧的介绍,结果是个人感觉这个电影和相关的剧集可以归为format掉,永不录用的类别。
《双峰镇:与火同行》影评(八):现实生活的魔幻
很多说看不懂,其实不理解的情节很多是类似梦境的幻觉,别忘了女主吸毒很频繁。我的理解其实故事情节很现实主义,故事发生在美加两国边境上的一个叫“双峰”的小镇(电影里他们晚上去一个迪吧就是加拿大境内,所以欢迎词是欢迎到加拿大),这个三不管地带虽然人口稀少,但是各种藏污纳垢,毒贩,妓院,黑警都有,在这种环境下女主是一个16岁的叛逆期高中生,自身的美貌自然成了一种摧毁自己的决定因素。我认为BOB是女主父亲的一个映射,幻想出来的人,女主父亲玷污了她,她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只能幻想一个不存在的施暴者BOB,看过《少年派》就懂了,人在遭遇巨大的灾难后大脑有一个保护机制,把现实世界里的人物全都虚幻化,保护自己不精神崩溃。女主青春期遭遇亲生父亲的玷污,所以自暴自弃,靠卖淫吸毒滥交来麻醉自己,最后被自己父亲发现,盛怒之下杀害自己女儿。所以才有电视剧里的女主父亲终于也精神崩溃。
《双峰镇:与火同行》影评(九):醒来后后背湿透的梦
他故作玄虚的手段其实都大同小异,加入一些暗示的片段,暗示又故意有些偏离,带给观众一些现实剧情之外的东西。削减了剧情通常会有气氛,而变得诡异迷离。他在剧情之外的异度空间置景,让这异度空间的舞台剧穿梭在现实里。不管是《内陆帝国》的兔子房间还是《与火同行》的红色舞台,它们都是一路货色,故弄玄虚并且迷人。是加强剧情,推进剧情,还是与剧情发展无关,整个儿只用来渲染点情绪和氛围,大多取决于观众自己的把握和理解,对老头来说,他也许只是感觉:这块它们该出来了,我需要它们出来。那些藏在他头脑里的小房间千奇百怪,也许他脑子里随时都会冒出一些新的小房间。它们跟角色的心里世界有关,跟情绪和臆想有关,跟他自己的偏好有关。这也是看他电影的最大乐趣——就像在他溶洞般的脑子里进行了一场冒险。你不知道下一个洞口他会把你带到哪里。他的电影就像是混乱的梦,醒来会让你发现后背湿透的噩梦。你知道他在故作玄虚,但是你享受这些哥特式的臆想碎片,它们让你有一种诡异的,自虐般的快感。就像坐云霄飞车,你紧紧抓住栏杆高速运转,你大概知道自己到哪儿了,但是你不能细看,等电影结束,你依然惊魂未定,但终于可以长长出一口气。
《双峰镇:与火同行》影评(十):大卫林奇的把戏
看完本片,加上之前的《穆赫兰道》,我许下一个愿望,如果再看到一部林奇的片子还是这个调调的话,那么我就再也不看该导演的影片。
大卫的把戏其实很简单,就是不好好说故事,甭管什么情节,全部给你往乱了说,越乱越好。一般导演拍片子,都希望尽可能地把故事说明白了,就算是前面故弄玄虚,后面也会把事情交代清楚。
大卫不这么干,咱们有句话叫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大卫就是个中翘楚。其实每盘他的片子都是有情节的,甚至都还是有现实基础的,但是这样的故事要是直说,明说,说得一目了然,大卫觉得这就庸俗化了,不能体现他拍摄电影的高妙手法,于是他喜欢给故事蒙上一层纱,然后再喷点干冰,把画面整得光怪陆离,这不,悬疑气氛就来了,艺术气质就有了。
你要是搞这么一次,我可以接受,还觉得挺新鲜的,你要是总这么搞,那你就自己玩去吧。
不过,这种作法应该有小部分的拥趸,看完本片我想起了吴彦祖的《妖夜回廊》,很有可能那个导演就是借鉴的林奇的手法。
如果有人觉得这种方法挺棒,我给你个建议怎么来玩这招。首先,题材要禁忌,也就是说要给这个迷离找一个理由,你不能把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给整迷离了,那没有说服力,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必须得是黑色的,不好说出口的那种故事,这样观众看完还会给你找理由,导演为什么这么拍啊?因为这是题材需要。
其次,在实际情节当中穿插幻想镜头,最好就是以幻觉开篇,而且这些镜头不能太离谱,比如说人都长翅膀,那观众一猜就知道这是天使。幻觉镜头拍得跟实际情节差不多,越像越好,或者说干脆,你就把人物幻想的事情当作实际发生的事情来拍,这些幻想情节包括人物做梦,酒醉或者嗑药之后的幻觉。只要你这么一搞,相信这样拍出来的影片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看不懂,目的就达到了。当然,如果你想追求更高的境界,可以拍得连自己也看不懂。
第三,你得去修点精神分析,也就是说那些幻觉镜头不能全是胡扯,而是要和主情节搭到边的。比如说,你的幻觉中为什么会有这个意象的出现?必然是与你意识或潜意识中的某个东西相链接的,或者是欲望,或者是恐惧。只有把每个幻觉镜头的链接弄清楚,这片子的艺术成分就上去了。
最后,转mtime的剧情介绍,这就是本片的实际情节,也就是说要实拍的话,这片30分钟就可以放完了,但是按照大卫的手法,就可以整成135分钟。这么老的片子,你要真想看也不会怕被剧透。
mtime剧情简介:
双峰镇16岁的少女劳拉被人杀害了。影片描述的是劳拉死前扑朔迷离的内心世界:她在童年被生父强奸,从此一直生活在恶魔父亲的阴影下。从表面看她是一个健康美丽的阳光少女,但其内心已被严重扭曲,充满恐惧、幻影、梦魇。本片以劳拉的视角向观众展现出一个诡谲迷离的魔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