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杀人的夏天》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10-03 01: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杀人的夏天》经典观后感10篇

  《杀人的夏天》是一部由让·贝克执导,伊莎贝尔·阿佳妮 / 阿兰·苏雄 / 苏珊娜·弗罗恩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一):看得我乱哭一把的

  这才叫“少女系软推理”嘛!

  阿佳妮年轻时候演过好几部这样的片子,后来一部还被EWAN他们翻拍了,我先看了翻拍版,觉得挺好,结果再看原版,真是棒极了!翻拍哪里能及上十分之一啊!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二):能不疯更好

  作为史上最被typecast的伟大演员之一,Adjani前半段把这个俗气神经质的姑娘演活了,可惜当你越来越喜欢她时,她却又进了疯人院。而且breastfeeding那一段又是为哪般,整个做作掉了哦。

  整部片子一直到婚礼都是出色的,你确实能从镜头里感到夏日温度焦躁,几个主人公轮流以第一人称自述以及一步一步揭露悬疑的讲故事手法让人联想起《夜夜夜贼》,但又比后者抓人、好看。我情愿这真的是一部复仇电影,要是最后Adjani能手仇人逍遥法外,多好。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三):不存在的假“目的

  女主角让我想到了《memoto》中的男人——一直都在筹划一次不存在的复仇,一直都在做一个关于复仇的梦,一直都在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到一个更合适借口——一旦这些通通被揭穿以后他们就选择了退缩到童年状态无知软弱中去。

  当然这些在这部片子中更是明确的重点

  其实我们不妨想想自己:一生中,有多少个假“目的”。

  我们的双脚站立在地面上,就应该好好看清楚自己,而不是蜷缩起来躲到自己从小用到大的澡盆里,或者凑上妈妈的奶头寻求“食物”。

  话说回来,我很可能也只能说说而已。

  To 芬雷:很难写长。不想每次都好像交一篇广电论文。那个平时作业就够受了。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四):迷人之夏

  一年四季,喜欢的是夏天。即使闷得透不过气,即使阳光要把皮肤晒脱皮,我一样热爱。夏天的热风让暖心暖胃,夏日的骄阳你的心情明朗朗。而冬天呢?冷漠空气里一切都是冷的。春秋却只让人伤感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夏天。一个放纵、妖媚、艳色、神秘美人,踏着高跟鞋,时而慵懒,时而娇媚,时而怒气腾腾,时而伤心流泪,时而幸福诱人地在枯枯黄黄的乡村里走着。她演着自己的美丽,演着秘密的复仇,演着痛苦甜蜜爱情

  哦!这样的夏日,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女人能不让人着迷吗?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五):千面阿佳妮

  卷發蓬蓬潔如童,美目湛湛意朦胧; 性乱情昏心懮焦,熱泪灼灼身囹圄。 有一個女孩世故老成,有一個女孩纯潔如花。有一個女孩性感火辣,有一個女孩伶俐乖巧。 蓬蓬的卷发,黝黑的皮肤,澄澈的蓝眼睛,十九歲的艾丽娜骤然出現在狭隘街巷,犹如夏天里悄然绽放的妖艷野花,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故事以此拉開帷幕。片中的阿佳妮诡谲难测,又复杂多变,她忽而满眼垂泪,颤颤巍巍;忽而痴痴傻傻呆呆挣挣;又忽而眉花眼笑,神采飛扬。好似有着千張面孔般變换自如。她赤身裸体不避众目,仿佛對世俗制约道德缺乏理解認同,她吸允母汁,如同一個巨型女婴般黏黏糊糊。 她在炳炳骄陽下坠入愛情,身披纯白嫁衣嘤嘤哭泣;她隐瞒丈夫找寻'生父'复仇,身穿红色裙衣泪眼朦胧,一切雖不見淋淋鲜血,却令人鼻頭酸楚,心頭凄怆

  所幸(抑或不幸),被扑朔迷离身世之謎不断魔祟着已然千疮百孔的艾丽娜最後又變回了曾經不染尘埃的女童,目光炯炯的稚子。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六):一个人的电影

  法语里有一个词,叫insupportable,难以承受的,用来形容Adjani,正合适。

  她的美,在静态的时候,澄清、通透,无法不打动人心。纵使在近40之际出演20上下的Reine Margot, 同恋上Binson的Adele H, 邂逅Rodin的 Camille Claudele一样,凝神浅笑之下,是时间嫉妒隽永双眸

  然而愈是看似止水的女子,往往愈具有不可遏制的爆发力。Adjani一动,震撼的不仅仅是Truffaut的摄像机;这个女人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叫人持久地为之心惊肉跳。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刻她将呈现怎样的一个世界;如此般难以捉摸,危险却充满诱惑力。她哭、她笑、她崩溃,继而狂喜情绪的针点式跳跃已经让人分辨不出这是作为演员的天赋,还是红颜本性使然。

  然则,美人如斯,于电影艺术,堪比瑰宝;但落到现实生活中,就难免不沦为一场灾难了。这样的女人,连女人都不禁迷恋与艳羡的灵魂,这世界岂能任之在平静祥和中走完一生?! 于是,太多的故事,伴随着太多的事故纷至沓来。遇上太过丰富生活精彩人生也难免以纷扰闹剧收场;心难平,大抵是做不到真正持久的快乐与所谓的幸福生活的。

  正如Adjani遇上了Daniel Day Lewis。谁都期盼王子公主童话;但谁也都知道,这世上终究没有什么神仙眷侣,唯一看着相似的“神雕侠侣”也只不过是金庸先生一场春梦而已。于是,Lewis把Tomas带出了布拉格,Adjani也用Camille 的撕吼扯碎了金童玉女神话

  遗憾成就了每一场狂恋的后记尘埃落定之际,电光火石的爱恋之情犹如流星般,偶然在回忆银河中划过,心恸,然只眨眼瞬间,便又重归久久的平静之中。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七):蹩脚杀手的夏天

  看了杀手的夏天。我给伊莎贝尔·阿佳妮的颜值满分,就我一个女的都被撩到不行,何况男人。果然是法国第一美人。名副其实

  故事情节最开始无聊的,过程更无聊,我无数次就不想看了,然而结果来了一个大翻转。大翻转仅几分钟。任性

  女主角阿丽,是她母亲被三个人强奸生下来的,她脆弱敏感神经质。应该和她成长过程有关,每次有人把她名字最后写成她母亲的姓的时候,她似乎非常不理解,因为她拥有一个她心目中最完美爸爸。但是她爸爸有次语气对她颇有冒犯,意图强奸的感觉,她把他打残了。她想把强暴她母亲的三个人杀了,让她和她父亲回到过去。电影里穿插的好些回忆的镜头,都让人摸不着头脑,看完才知道。

  阿丽美貌狂野个性,她开始勾引男主角。她以为强暴她母亲的三个人,曾为男主角爸爸搬过琴,她要去调查。她一颦一笑,一会痴呆一会儿发疯。发完疯又说别的,我都以为她个性使然,精神没什么问题,何况男主角。

  她成功嫁给男主角,然后得知当时的三个人,虽然男主角爸爸死了。其他还有两个人活着。她开始去勾引。结果得知另有其人,而且她爸爸也来问过那两人。她找她爸爸,各种问,她爸爸终于告诉她,在她9岁的时候,他把那三个人杀了,他为了她可以做任何事。

  阿丽崩溃了。原来一切早已结束。她以为杀了那三个人,一切就可以不一样。原来结局已定。一切已经无法换回。她打残了她亲爱的爸爸。她疯了。

  然而这还不是结局,在这之前,阿丽曾告诉她老师,说她被那两人强奸。大概阿丽就是神经质,思维已经混乱,她父亲意图强奸她,她要杀那两人,所以这么说吧。又或者故意这么做,设计男主角气愤为她杀人,做好了所有计策,她疯了忘了告诉男主事情真相而已。然而,事实是阿丽疯了之后,男主角问了她老师,他气氛不已,他回想起曾经女主角问他可否愿意杀伤害她的人。男主角拿起猎枪出门把那两个人杀了。电影结束。

  故事简直荒诞不已。一个神经质的杀手。说她神经,她又颇有头脑。 总之,心理病。

  总之,美颜盛世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八):几点补充

  近日终于读完了原著小说,归纳一下电影里没有说明模糊地方严重剧透慎入。

  1. 女主角是神经官能症。摘自百科“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症,是一组非精神病功能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制力充分。”

  2. 女主角的妈妈是奥地利人。“别人都以为我是德国人,而事实上我是奥地利人。法国人分不清这点,他们叫我爱娃·布劳恩。”

  3. 聋子姨妈的丈夫死于空袭,炸弹掉下来的时候他抓紧她的手对她说“别害怕,尼娜,别害怕”。“我想不通1944年5月27日,炸弹掉下来的时候,我怎么会松开我丈夫的手,实在想不通。没什么可解释的,我不能想象那炸弹比我们还厉害。”女主角在城里租那套房子时用的是聋子姨妈婚前的姓名

  4. 女主角和男主角最小的弟弟有一点暧昧。他被她迷住但又表现厌恶,而她则喜欢瘦的男孩子。她曾经引诱他,另一方面也把他视为自己的兄弟。最后她不仅把想象的罪行告诉了她的老师,也告诉了这个弟弟。这段关系在电影里几乎完全被删除了。

  5. 她喜欢药店的一个叫菲利普的瘦男人。她从他店里偷了毒药装在瓶子里随身带着想害死那两个人。电影里没有这个人。

  6. 真相大白在小说里只有男主角的视角,她拿了行李离开丈夫家去了实地最后发的疯。

  7. 那三个人是女主角的爸爸杀的。虽然他老婆觉得他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书中提到女主角曾经向母亲要枪,这一点电影里没有提到。而那把枪和报纸描述的杀死那三人的武器一模一样

  8. 女主角的父亲曾几次提出认女儿但被“爱娃·布劳恩”拒绝,因为她觉得解决不了问题。女主角九岁的时候去看眼医才知道自己不是随父姓,看完她们去餐馆吃饭。随后“她还是那么缠着他,有时比以前更厉害”。餐厅里的那只狗名叫路西法。

  9. 男主角的爸爸是被那架手摇琴压死的。

  10. 男主角最后来到公寓自己找到了那两张名片经过周密计划后杀了人,通过几个人得知最终的真相后选择自首。一共去精神病院探望了女主角三次。终于明白了“她”和女主角的关系。

  小说最后读得飞快所以可能有遗漏之处,再看时发现的话再说吧。很奇怪我再也想不到一个人能比阿佳妮更适合扮演“她”。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九):杀人的夏天

  有些惊心动魄的美丽,如同年少轻狂的夏天,只能凝固在光影交织片段中细细回味,但究极余生都没法寻回。

  就如当年的Isabelle Adjani,那么嫣红的双唇,皓白的齿,吐出的芬芳气息,在空气中不肯散去,迷乱的眼神与招展的腰肢,没有那一双注视的眼睛肯把目光移走,没有那一对眸子感受到烧焦的灼热,性感原来可以与青春划上等号,从此再没有那一幅躯壳能充满如此的欲望诱惑、时而忧郁时而狂暴、满是清澈纯真密码等待男人去咀嚼解答。《芳芳》里的Sophie Marceau与《盗美人》的Liv Tylar,美得让人怦然心动,却缺少了Isabelle Adjani谜一样的山崩地裂,不可方物。

  这一切,可以让人忘记Jean Becker充满舞台剧凌厉的叙事手法和苦心营造的悬念,可以忽略法国小镇仲夏夜的迷人景色,可以漠视道德的审判纠缠父爱,120分钟的光影旅程里,只有她的蔚蓝,她的鲜红,她的纯白与焕发着女神圣洁光辉的躯体在颤动,那时还没有Daniel Day Lewis狂情错爱留下的不灭痕迹,于是一生最初的美丽,静静在屏幕上缓缓绽放。

  是要复仇,还是想寻回失落多年的父亲血脉?是陌生父亲的粗暴把那道伤痕从母亲身上一直延续到她灵魂里,还是养父肮脏的手扼杀了她的纯真?她的灵魂,背负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符的重担,本是无忧无虑青涩年华,在回眸间布满彷徨忧伤,任凭再宽阔肩膀,任凭再深沉的爱,都已无法洗刷在子宫里便开始孕育的阴郁,她想接受简单平淡的生活,她想肆意的挥霍无法储存的青春,可惜依旧深陷在命运之神的迷宫中,放不下,也逃不出。

  我有些痛恨Jean Becker,仿佛是他用最冰冷的荆棘在女神光滑透彻陶瓷般的背上狠狠留下最深的血痕,仿佛是他让Isabelle Adjani背负起如此错乱内心世界;然而我又感激Jean Becker,因为他,我们才能记住那张青春的脸庞,才能在年华老去后依然有机会记忆转化清晰影像。萤光幕里的她留在记忆最快乐的9岁,我们则忍受着她爱人如出一辙的痛苦,那种无能为力,无法言语,连呼吸都是灼伤喉咙的撕裂伤痛。多年后在《巴黎野玫瑰》与《新桥恋人》的结尾,我们又嗅到了相似的气息,这些天使们,不应属于这个肮脏的世界,离开、逝去,或许这是最完美的结局,我们只有在凡间仰望,追忆,写下最触动心灵的杂乱字句,爱的感觉如同那些美丽,一去不返。

  《杀人的夏天》观后感(十):美得杀了你

  当海伦站上特洛伊的城头,战外的将士见到了她的美貌,都一致认为,为了她,十年的征战,无数的伤亡,全都是值得的。

  女人,美丽的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是男人的终极目标,征服天下不过是为了征服女人。

  但在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只听说用城池换和氏璧,没听说过用城池换美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或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笑,都是遗臭千年的反面教材。正面教材是国君沉迷美色,贤臣冒死进谏;国君痛改前非,杀美人以示决心,从此君臣和谐,共享天下(听着是不是象基情打败私情?)。

  中国男人觉得有了天下自然会有女人,会有无数的女人。中国的女人不用征服,她们是天下的一部分而已。

  “爱情”是否有出席似乎是这里面最大的区别。西方男人需要得到女人的爱情,而中国男人大多没留意过爱情这样事物。

  就算是有爱情,但和天下比,那也轻如鸿毛。 多情如唐明皇,为重得军心,也得让杨贵妃吊死马嵬坡。

  中国男人很聪明,他们只专注于天下,就可以一举两得。他们也很蠢,他们没机会享受到剧烈爱情的冲击。中国女人很聪明,她们等着坐享男人打下的天下,一“嫁”多得,殊不知自己成了猎物之一。

  现在的中国男人有了房子不愁娶不到媳妇,那些只顾谈恋爱,不好好读书赚钱得男人,最后不但两手空空,还遭人弃唾。没有天下,就没有女人。

  “江山美人,谁轻谁重”,在中国从来就成不了一个议题。

  《杀人的夏天》,在仇恨中长大的美女,用扭动的腰枝把小镇的夏天搅得格外燥热。男人为了捍卫女人,义无反顾的端起枪。

  中国也有这样的电影,《芙蓉镇》上的豆腐西施,《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不过女人很难成为真正的主角和中心。

  也许这不是坏事,这是我们民族成熟的表现。一切以大局为重,天下就是大局。

  前段时间天涯有个帖子,辩论伊莎贝尔.阿佳妮和苏菲.玛索哪个更美。我坚决的站在阿佳妮一边,我被《玛戈皇后》中39岁的阿佳妮结合美艳、清纯、风韵于一体而震撼到了,《杀人的夏天》里这个野性少女露骨的风骚能把男人的荷尔蒙挑动至燃点,但论精致其实远不如少女时代的苏菲.玛索。

  美得能杀人,这是骨里的风情,阿佳妮有,莫妮卡.贝鲁奇有,但苏菲似乎缺少。在《勇敢的心》里,梅尔.吉普森扮演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真爱还是他的初恋情人,和苏菲只是露水情缘。苏菲美,只让人想占有,却没法让人想犯罪。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杀人的夏天》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