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夜与雾》是一部由大岛渚执导,津川雅彦 / 桑野美雪 / 渡边文雄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的夜与雾》影评(一):日本的夜与雾散去,中国的什么时候到来
大岛渚简直把六十年代日本左翼运动和学生意气表现得栩栩如生,人性的所有污点与美好,没有避讳。这就是允许说话和表达的国度,才会产生优秀的电影,它也是东方文化,它也有上亿的人口和农民。
《日本的夜与雾》影评(二):日本夜与雾
如同任何学生运动一样, 日本50 - 60年代的反安保学生左派运动也并非铁板一块, 有激进的有妥协的,有争风吃醋的有绝情绝欲的, 有真间谍有假间谍
一个婚礼演变成一场探求真相的政治辩论会, 最后的结果却是: 每个人都不是那么清白, 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人性这种怪物, 在一场"了不起"的革命运动中往往不会被千篇一律的蓝布衫湮没, 反而是有了更多变异的动机.
1. 在线: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yMzMyMjQ=.html
2. 大段的对白。
5.一定有各类学生知道历史。进行学生运动的学生都是新人,都有一腔热情,缺少方法,缺少远见。而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领导权,如何对待不同意见,如何对待异己,当群情激昂的时候,如何疏导,而不是利用,当运动偏离当时主旨的时候,能否拉得回来,如何处理挑拨,突发状况等,其实学生的政治运动是难度系数非常高的政治运动,需要有远见,有理想,有策略的人来领导,真的不容易成功。
夜与雾,诗意的背后却是政治的图说,大岛渚《日本夜与雾》的片名是对另一部反战著名影片《夜与雾》的致敬。
而大岛渚这部影片,带着浓浓的政治解说的味道。
因为立场的转变,在某种时刻,人与人就站到了同一的队伍。一场婚庆喜宴竟成为了政治式的聚会,人无法脱离时代而存在,人无法对社会的波动无动于衷。
影片借一逃亡者之口,讲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这段戏是表现主义色彩的。突出了学生运动的惨烈,天底下,学生运动大抵如此,他们用激情和热血唤醒沉睡的世人,却在黎明到来的一刻如星辰般消隐在白昼,在阳光的照射下,又有多少人记得在沉寂的夜幕中为你们甘当烛火的人们。
这是人生舞台一直上演的戏剧,他们照亮了暗夜中行路的人们,却注定为夜吞噬,如雾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社会派给我们的角色,“故事的角色里我们扮演我们自己”。【注一】
全黑的背景,是夜色,但更是导演需要突出的间离,一种自我和社会角色的含混。一种重点性。
抗争不一定有着预料的结局,但是至少是个体最大限度发出自己的声音。至少,为了理想做出了努力。
可是,我们必须时常警醒,激进和中庸,是生命自由的选择,这种选择来自自身的信仰和世界观,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我们应当宽容。我们应当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激进,为青年喜好,但是,激进的终极往往只是一种破坏之力。因为社会的变革需要循序渐进,不然,它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学生宿舍的墙上,我们能够看到毛泽东和别的左派领袖的名字,60年代的青年向往左派的力量成为社会变革的动力,这是一种世界性的风潮直到“五月风暴”的退潮为止,青年才真正开始反思社会革命的方式。
野泽的婚礼完全变成了一场辩论会,对政治的热衷是青年的血气,年轻的大岛渚对当年日本学生反对修订“美日完全条约”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给了受众,这也显示了电影人的良知,但是电影的政治化往往不为观众认同,此片在日本票房的不佳,一方面是日本右翼施压松竹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导演的表现手法的欠妥。电影的第一功效是娱乐,绝大多数的观众是寻梦而来,而非接受再教育的。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夜与雾》中演员的表演有总故作深沉的感觉,可能是政治电影的缘故吧。那种夸张和声嘶力竭状更像是种政治骟动。
这也是大岛渚的青年时代,一个理想主义色彩浓烈的青年急于表述自己观念的迫切,看看《御法度》的内敛,我们就能明白,大师不是一天造就的。大师之路永远是磨练和自我超越的过程。
这部电影的革命性在于它用了43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这种对电影语言的探索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应当看到这也造成了电影语言的呆板。给人一种喋喋不休的感觉。
就我而言,我不喜欢这个类型的电影,电影应当是影象化的,同该碟收入的阿仑.雷奈《夜与雾》相比,优劣立现。
【注一】语出大佑
2003年7月14日星期一
OSAMA KAVKALU 于寒鸦精舍 浦东上海
《日本的夜与雾》影评(五):CINEFAN大岛渚专题观影有感:从饲育到日本的夜与雾
大岛渚作为日本新浪潮的旗手,留下了不少冲击性争议性很强的作品,从爱之亡灵到战场上的圣诞,在国际影坛也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相比这些获得国际声誉的大岛渚后期作品,大岛的松竹时代和其后因日本的夜与雾被松竹终止上映怒而辞职,自己建立了大岛制作公司的前期作品相比面向观众的少些,这次能在HKIFF的电影发烧友节目中看到大屏幕上映实数难得。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饲育(1961)”在“日本的夜与雾(1960)”之前连续上映,两部作品互相呼应,而且没有按照作品年份而是作品内容的实际历史顺序播放,刚好连接起战争末期和战后时境变迁,感慨万分。
饲育改编自大江健三郎的短篇小说,讲述战争尾声时期一个落后的小农村抓获了坠机幸存的美裔黑人士兵,却因为政府含糊的命令不得不“饲养”起这个黑人来。“饲育“暴露了战争背景下闭塞人群中的愚昧,无能,胆怯,自欺欺人,惶恐,自私自利,无知和懒惰。村里的人们盲从“村长”一家,只为苟且偷生。粮食短缺,互相偷窃却只敢欺负弱小,把粮食丢失都怪在群体的弱者小孩和女人们身上。岌岌可危保存着团体和平的村众在政府的谎言和战争的消耗下眼看就要没了生存的基本,被“饲育”的黑人士兵就成了最佳的替罪羊。为了掩饰各自的丑恶,村民们因为俘虏士兵又“团结”了起来,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的罪行抹在了士兵身上,无处敢发泄的压抑也全部有了出气的方向。唯独孩子们仍然用纯真的双眼,看着自欺欺人的大人们胡拖后腿的闹剧。
片中印象最深的是村民绑起了说了实话揭穿谎言的少年,大人们为了保存颜面和谎言,为了让仇恨和不满的矛头被再次转向替罪羊,他们硬抓起黑人士兵的手去殴打被绑起了的少年。被群体谎言抽打的混乱不已的少年挥起了镰刀想要杀掉士兵,却在混乱中让无辜的小女孩丧失了生命。寓言式的剧情和风格化的黑白摄影,饲育并非只有大岛渚的个人色彩,松本俊夫的剧本协助,粟津潔的美术设计,可谓代表了新浪潮发展的一代人的合作。他们不遗余力的痛斥了2战期间的社会现状,利用“敌人”掩饰罪行挑起无知民众仇恨何不是当年权力者的手段,而这种煽动却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无因的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弱者,成为了战争中最大的牺牲品。 片中对俘虏黑人士兵充满好奇,对丑陋的父辈群体所作所为不知所措的小孩子们,简直就是出生于战争年代的包括大岛渚在内的新浪潮旗手们的缩影,他们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战争的疑问都显示在孩子们青涩的眼神里。片尾亲手撒黑土埋葬士兵的孩子们的双手,和凝视着战争挫败后仍然自欺欺人围着焰火们手舞足蹈的村民们的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饲育的对象到底是谁?恐怕不是战俘士兵,而是人群中滋长的“恶”而已。
“日本的夜与雾”是大岛渚受阿伦雷乃的“夜与雾”启发所拍的争议题材,虽然是“饲育”之前拍摄,也是让大岛渚离开松竹映画的作品,但时间却恰好是“饲育”之后。然而如果在看完饲育之后再看这部,简直好像看到曾近见证战败的男孩女孩们长大了,这些新一代的青年们对改变现状,创造新的未来充满了迫不及待,奋力想要挣脱现有的制度和政府,他们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渴望建造一个崭新的社会。就像大岛渚本身,在他投入电影界之前也是学生运动中的一份子,甚至是京都府学连的委员长,活跃在革命的最前线上。然而随着安保条约的通过,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只对夺权有兴趣的新兴党派也不过把学生们当做一枚棋子,在达到利益目的后撒手不管。
“日本的夜与雾”就是一部描述大岛渚亲身感想的对日本初期左翼运动的自省作品。片子从运动家们在一场同志的婚礼上发生争执开始,为了追究消失的和死去的战友的根源大家开始回忆起过去反安保运动中的种种过往。虽则表面上“日本的夜与雾”中的革命青年跟“饲育”中的愚昧遵从军国主义的农民看似完全对立的两个极端,有“饲育”中的上一代作为反面教材的战后青年们看似积极与政府抗争,但同样作为一个群体内的众生百态,其中的矛盾混乱并无二异。从纯粹的追求革新,满腔理想的学生组织,渐渐的被人格,目的所扭曲。比如得到权力开始追求服从的学连高层,躲在背后借刀杀人的赞助源新党派人士,只想着发出愤怒呐喊的武力派,投机主义者的趁虚而入,想要维持理想却深感受束缚的虚无主义者们,最终革命理想还是煮成了一锅粥,人们互相推卸,指责,唯一没有迈进的是革命的脚步。片子最后争吵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只是伙伴继续被逮捕,学连代表又开始了那一套忽悠的老生常谈而已。
“日本的夜与雾”充满大岛渚从学生运动的失败而得来的挫败感,但这并不代表他放弃了理想,选择电影道路的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抗争,这并不是反对学连的抨击作品,而是苦口婆心忠言逆耳的谏言。看似进步进化了的民众们,是否只是从一种意识形态而走向了另一种而已,群体中滋生,默默饲养的“恶”之本性却依然无人察觉?
不论是“日本的夜与雾”还是“饲育” ,归根结底还是“恶”的暴露,不论是传统保守的思想巩固,还是革新热血的理想主义,在“恶”的趋势下也不过是一种扭曲事实的道具罢了。而真正寻求理想的人们,在“恶”的烟雾中也被渐渐蒙蔽双眼,寸步难以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