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寒冷》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贾宏声 / 马晓晴 / 李耿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死去的齐雷开始在藤架下面下棋的时候,我忽然想,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爆料,其实海子没有死,二十年前的那个春天他只不过是用两条烟、一瓶酒贿赂了山海关的铁路局局长,几个人合伙制造了一个自杀的假象,那么,现在那些把海子奉为师承的小诗人们(包括我)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愤怒地放弃海子的诗歌?
《极度寒冷》观后感(二):除此之外还要生活
是为了看贾宏声的戏,不管是真的假的。也不知道最后的死与今有什么关系。但抛开这一切吧,齐雷“你不受他们影响,也影响不了他们,有一种永别感,心里发毛”,艺术这个词,确实不大好干,亦非你我甲乙丙。延续生活里,这样无力感似乎无处无处。电影没有打分,不好打,像纪录片,还是会接着每日一片,完成我的计划。此外,生活还在继续,职业和梦想,只能一条路到黑。
《极度寒冷》观后感(三):个人感受
另人看了极不舒服的电影,
我的智慧还没有达到能够思考清楚死亡这个问题的境界,看了这个片子我更迷惑了。
反正感觉很压抑的片子,以后大概不会再看这类电影了,黑暗的东西看多了会对心理会有不好的影响......
《极度寒冷》观后感(四):獻給所有懷抱著理想與熱情的追夢人-評論簡介
在豆瓣貼文會吃圖,圖文並陳版點這堅持住阿~賈宏聲們!
《极度寒冷》观后感(五):贾宏声已走,回顾他的影片
贾宏声、马晓晴主演,王小帅导演。
贾宏声死后他的影片开始受到大家的注意,但我最开始看他的影片却是1996年在北京顺义县的一个电影频道。是和蒋雯丽主演的《神秘夫妻》,也是不错的电影。
当时就是觉得这个男的虽然脸上有痘痘,但是真的很帅,蒋雯丽在片中,神经质的神情也演绎的很不错。
过了多年,才传出贾宏声吸毒的新闻,然后一看照片,哦原来是他啊,多年后蒋雯丽也出名了,然后一看脸,好熟悉哦,才想起,原来看过她的老电影。
这部影片,有王小帅的风格,人物都挺真实的,邋遢的造型,说话都是京腔。
马晓晴还不错,贾宏声也不错,但贾宏声的表演,都是他自己,任何影片,看起来都是他自己。
本身故事并不特别好看,影片的高度也一般,导演想营造的高度,并没有达到,所以,如果是怀念贾宏声,或者想看马晓晴的老电影,可以选择。
《极度寒冷》观后感(六):艺术还是生命的极度寒冷?
“自杀题材为电影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挑战,在未知与已知之间编造出一
种微妙的辩证。你必须亲身体验过后才能探究包含在死亡背后的原因—
—动机,情绪或者思想过程,但是一旦真的通过了那条界线,又肯定无
法回头(除非你是个骗子)”——Berenice Reynaud
希望你能喜欢这部电影
======================================================
楼下的各位激动的大师们,我只是说喜欢CULT电影的适合这片,哪句话说这是CULT了?发表评论着哪门子啥急,都只瞪着俩眼睛盯着CULT看
《极度寒冷》观后感(七):不仅仅是吃了块肥皂.........
首先这个命题很好,齐雷以死的形式来探讨人生,探讨他活着的意义。他以为他的死至少会被人记住,他姐夫那话:齐雷这小子早晚得出名!可惜啊,死后的展览没什么人,也就第一天还有些人,人们不拿这事当个事!该干嘛干嘛,所以,这行为艺术就失败了,齐雷也证明了他(个人)对这个社会毫无意义!他悲哀得想到了这些,也就没有了活下去了勇气。
我们中好多高尚的人被问及为什么活者时,总昂着头自豪地说:我要让我身边的人幸福,这就是我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幸福,始终不是个事儿!找准自己,好好活者吧,用余华的话讲就是为活着本身所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他如你之于他人,你之于社会,全他妈扯淡!中国人老爱想这些,活得太累,把自己的幸福就弄丢了。
《极度寒冷》观后感(八):其实这是一个情杀故事(吐槽文,不喜勿读)
人物介绍:
少云,老林前女友,齐雷现女友。
老林,齐雷行为艺术的支持者、共同谋划者。
齐雷,一个画木版画的,后来搞行为艺术了。
少云跟了齐雷
老林向齐雷卖弄其“死亡哲学”(具体什么名词给忘了,姑且就这么说吧)
齐雷想搞行为艺术
老林与齐雷共同谋划了整个事件
齐雷开搞
……………………此处省略若干字
夏至,齐雷“死”了
老林显然想与少云干点什么…未遂…(= =对不起我的用词太囧了)
立秋,齐雷真死了
夏至齐雷就已经“死”了,演到死亡证明都开了,销户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立秋,一个本来就死了的人再死了一遍。
最后,这个故事由真实事件演绎,而知道整个事件始末的人至此只有一个:老林
电影的名字叫 极度寒冷
你们这帮文艺青年都弱爆了
《极度寒冷》观后感(九):关于夏至
很早以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很崩溃。
不过全部看完是在前一段时间,看完以后整个人都被迫处在一个边缘。
我觉得我需要一点酒,我觉得我需要一支烟。这样的一种无望的茫然状态。
那个时候其实我还在进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结束的等待,我需要开始完整的新的生活,我那时候坚信那个被我等待这的还叫梦想。看完这部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要被谋杀了。
后来再回想起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最常有的感觉是在喉咙里。滑的,冒着泡的,那种香精清谈的涩苦的味道。
还有那一间农舍,远离生活 拉近死。
极度寒冷,我在夏至的时候翻出来重温。
我離開.你們畱下.
我畱下.看着你們畱下.
然后我再重新離開.
然而那時你們早已離開.
刚刚看完这部当年的禁片,突然觉得很冷。
这是一部探索死亡的电影,主题鲜明,线索单一。在主角近似偏执地向死亡迈进的沉重氛围中,导演却又巧妙地让人笑了起来。
第一笑: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大搞行为艺术,居然表演吃肥皂,边吃边呕,还乐在其中,让人喷饭。
第二笑:主人公的朋友陪他去看精神病,却因为活波的表现被医生当成病人扣留下来。倒是一言不发,沉郁冷漠的主人公被视作正常人。
第三笑:主人公要去寻死,姐夫揶揄道:我爷爷奶奶都在下面,你到了那里跟他们说:日本鬼子被我们赶出了中国。
到底是文艺片,快到片尾,来了个大颠覆,观众成了导演忽悠的对象,但神还没缓过来,新的冲击马上来到。生和死,在这硬币的两面,主人公还是作出了选择。那天是立秋。
这部电影使我想起小时候我曾经连续有好几天,不间断地思考和想象死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简单地说,什么都感觉不到一动不动就是死了吧,但以感知去揣摩死亡的味道无异于用有限去度量无限,用短暂去描绘永恒,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