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一部由阿伦·雷乃执导,德菲因·塞里格 / 乔治·阿尔贝塔齐 / 萨夏·皮托埃夫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一):爱情片?
这片当心理片来看还是挺有意思的,只是不能归于爱情一类,婚外情或许只是载体,我觉得比较细微地记录了记忆是如何改变,人是如何从否定他人变为否定自己的。女主角似乎有点僵硬。关于爱情方面有什么深意还没有理解。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二):原来我是失败者
这么多年
时间告诉了我们一切
我被强奸了
被社会
华丽的巴洛克都遮掩不了
不停的骚扰
告诉她 我是唯一
她能忘记自己被社会强奸
也能接受我的强奸
我们的时代
我是失败者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三):你从来不像是在等我,但是我们总是碰头
你从来不像是在等我,但是我们总是碰头,在每一个转弯处,每一个矮树丛里,每一座雕像的脚下,每一座喷泉的池边。看起来,仿佛整个花园中剩下了你和我。我们偶尔说说话,讨论雕像的名字,树丛的形状,喷泉的水滴,天空的色彩,或者我们什么也不说。你总保持一定距离,仿佛有一道门槛在你我之间,通往某处黑暗陌生的地方。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四):太痛苦了.......
所以给三星。
话外音法语?那个念叨哦...
为什么说和文学那么近?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当你看书刚看完的时候,或者停顿下来去躺厕所,就脑子还停留着一些潜意识的词语,这感觉就和哪个主角念叨的感觉很相似....................
O...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五):雷乃采访
雷乃:“对我而言,《玛丽亚温泉市》是一部既无寓意又无象征的电影。你可能想在其中看到象征——例如,你能够想到圣杯神话之类的东西。但是这部电影却能够接受所有的神话。如果你想以任何重要的诠释理论为基础来对它加以解释,探讨究竟它是象征的还是现实的,每一次你都将发现这部电影只有百分之六十或八十是可以解释的。但从来就不会是全部都可以解释”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六):不知所云,形而至上
光(人物的大量顺光)、构图(极度对称)、镜头运动(推和横移都用到极致,出色地表现了逼仄的空间)、配角和群众演员的设置(木然、停滞)、声画分立(文字与影像保持各自的独立)曝光过度等造成的间离感(也就是现代派文学与电影的感觉),还有音响(譬如到高潮时突然静音)和音乐(有些诡魅)。格里耶的新小说不少就是单纯的不带主观感情非叙事的静物素描,由他执笔写的剧本理应更接近影像本身
对本片来讲,形式本身就是醒目和动人的风格。片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一切可能的束缚形式,甚至连男女主角都没有名字。独特的处理叙事的手段割裂了画面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却通过呓语一般的回忆与遗忘将它们重新连贯起来。影片中的人们像是幽魂,雕像或者精灵,游走在博尔赫斯的迷宫般的宫殿。雷乃不仅超越现实,甚至打破现实,神秘的爱情与纠葛搭配优雅的古典美,成为一种近乎毁灭的浪漫。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八):我依然不知道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做了什么
再看大屏幕,依然没有办法完全进入到内心强大的男主人的情绪中,所以,依然无法被他说服回忆起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纠葛。再一次被影片中静默的画面所着迷,其用光之精致、构图之完美、影调之得当前无古人,那些喃喃自语的心里独白像诗歌一样,声音又仿佛从心底发出的一般动人。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九):你會忘掉那些未發生的事嗎?
每遇上一個愛王家衛的人,我都會極力推介他去看阿倫‧雷奈,看過你就知為什麼。《去年在馬倫巴》是我一部很愛的片子,在一大堆法國新浪潮電影中我總覺得雷奈是最強個人風格的一位,那個年代和你玩後現代,勁。多年後,無意發現Michael Leans To Rock其中一首歌的mv(好像就是《that's why (you go away)》),竟是以本片作題材,crossover得頗有意思。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观后感(十):最爱的电影
又是回忆与忘却的主题,叙述现实与回忆的不确定和因不确定而产生的可能性。关于情节,有段经典的概括:“一个男人也许有/也许没有在一个也许是/也许不是的豪华假日旅馆遇见了一个女人;他也许有/也许没有一年前在那儿遇见她;也许有/也许没有请她和他一起私奔,逃开那个也许是/也许不是她丈夫的人;结尾时,他俩也许有/也许没有一起离开当地”。导演的灵感来源于意识流文学,其电影作品反过来对这一流派盛极一时的繁荣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