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潮》是一部由Gilles Porte / Yolande Moreau执导,喜剧 / 剧情 / 爱情主演的一部比利时 / 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涨潮》影评(一):你的眼睛。
你那好笑的小辫儿,
还有你那该死的多余的发带,
死死地,抓住我的眼睛,
你把它扎成一朵儿不成样子的小花,
只等爱人轻扯
我是你的爱人吗?
我是你的爱人吗?
你会不会觉得很烂很倒胃口呢?
我觉得:爱情就该是这样子的。
我特别喜欢女主角的眼神,在舞台下的时候,她总是很少说话,什么话都用眼睛说。
什么话都。
我只是喜欢这部电影。其实它一点儿也不好看。
《涨潮》影评(二):一朵花在脸上绽放
从现代人的某种审美角度上来看,他们长得都丑。但你却绝对相信,有一天你是他或她的时候,一定会爱上对方。发自内心的,觉得有一朵花美丽绽放在心田。
影片一开始就吸引着我,让去猜测一个又一个画面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脑子中的问号飞快地跳跃,但结果还是错了。
坐在旋转的椅子上,我的大嘴巴不自觉地咧着。女演员的快乐,越过屏幕,感染着我的全身。我就像一个午后懒懒茄子,享受一屋子的免费阳光。生活中也总是有一种人,你一见她就开心。心好像被她无限大的打开着,这也许就是人格魅力。一个平民也拥有的魅力。
她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平静,缓缓的如一杯白开水。自然,品一品却有沁心的甘甜。
相比于被美女充斥的商业电影,被美女宠坏的人们眼球,他们更吸引我。朴实而真实,自然而美好,另有一番风景。
《涨潮》影评(三):爱情终究是打败不了现实的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并不是偶像派,他们年纪已不轻了.皱纹已经在他们的脸上,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淡淡的,让人不由得跟随,想了解结局.
影片中的爱情,套路其实也蛮简单,就是某一天,一个演小丑女人和一个搬运工男人邂逅相遇,慢慢的由了解发展到爱情。
男人为了女人,放弃一切跟随女人到处演出,从女方打电话的场景中得知她已有了爱人和孩子.不过,这并不妨碍爱情之花的盛开。
在他们中间,爱情是简单美好的。
在乡村,在田间,在海边。。。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曾经的浪漫,终究是要让现实打败的。
女人决定要离开他,男人也发火,转身离开。当男人不再出现在女人的演出中的时候,女人的演出也空洞无趣,再也没有当时的激情。
时隔许久,当女人在一场宴会上,偶然看到落地窗外,一个巨大的头象,那不正是女人演出的角色嘛。音乐也是当初听到的一模一样的狂欢节的音乐,女人不由得走出去,果然,是他来了。他们在一起相互凝视,友好的点头,只是,女人转身离开,男人的眼中,那股无奈,不舍,依恋的眼神,让人忍不住落下泪来。我眼中有泪光,很是伤感。
《涨潮》影评(四):《心如潮涌》:小城爱情故事
文/拾荒者
短暂的爱情如浪扑来,白花花地消失在海滩上。湿软的岸边,一大一小的脚印开始消失,而那条延伸到他们心底的足迹,依旧清晰。
片中的法国北部的秋日风光,很美。萧杀的秋季,充满澎湃,少了许多热情的同时,增添了冷酷的美感。正合适女主人公的恋爱心境,如秋天般,逝去得快又灿烂无比。
友兰达此次自导自演,向大家讲述一个小城爱情故事。演戏剧的女主角一头紫红色的头发,紫红色的头巾,带出很高贵的韵味。而她那两条小辫子,也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可爱。平凡不过的爱情故事,从头到尾,没有太大高潮。人物情感的含蓄表露,让男女主角短暂的爱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地淡出观众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快清新的恋爱交谊,一种没有剧烈创伤的情感体验。片中,年龄和梦想似乎就是友兰达想通过这次恋爱要表达出来的思想主题。她并没有自己去造句组装起来让观众去检验,而是通过戏剧内外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让观众去体会当中蕴藏的各种味道,之后让他们摸索出这种味道是属于什么样的菜式。毕竟要说话的是导演,怎样去理解他的话的是观众。笑起来有点傻的男主角的执着多少带出一些感动,让这份因婚姻和年龄等客观因素所限制而无法继续的邂逅获得心理上的安慰。透过这个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也能体会到导演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去释放才华与年龄的感性碰撞产生出来的压力。导演已是退去风华之人,更没有婀娜多姿可言,因着老练沉着的气息,驾驭了片中女主角对年龄所流露出来的哀怨。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的衣着品味,很独特,雅致。
这份爱情故事值得慢慢咀嚼,因为没有盛夏的热情,没有寒冬的凛冽,更没有春天的魅力绽放。它更像是秋意般奔放自如,惬意人心。萧杀的景象虽然带走不少爱的热情,但随之出现的秋天的阳光,舒缓了些许凉意。正是这样,即使是到了枯叶飘落,也到不觉得刻骨铭心的难受。
舞台上的小丑带着面具,扭动肥胖的身躯,手里提着大箱子,箱子里面夹着一棵蒜苗。
胖胖的小丑,眼角布满皱纹,在后台的过道里喃喃重复着最熟悉的台词,即使已经上演了无数次……
职业小丑,奔波在各地的舞台。
卸下面具,胖胖脸上一双清澈的蓝眼睛眨一眨,告诉周围,小丑的年纪早已不轻。
去演出的路上,车坏了。阳光绿树下,终于有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来帮忙。
他不收钱,于是小丑请他来看演出。
那一晚,他成了她的主角……
清晨,他带她来到集市,卖蔬菜的老板很粗鲁,忙着收摊不肯卖给他们东西。
他的恳求无济于事,所以干脆抱起一大丛绿色的青蒜塞在她怀中,转身走了。
卖菜的老板当然气急败坏——
“嘿!有人偷走了一束大蒜!”
可是你见过这样可爱的小偷吗?他们连跑都不跑,气定神闲的踱着方步,相视而笑。男人望着胖胖女人的眼神充满柔情。
……
小丑站在舞台上,握着滑稽的水枪向台下扫射,警告他们不要乱动,命令观众交出他们的鞋子。
无数的鞋子飞了上来,有两只皮鞋砸在小丑的身上……
她缓缓拾起一只红色帆布鞋,凝视很久,终于抬起眼睛问这只鞋是谁的。
“我的。”他在台下笑了。
……
后来,当然是爱情。
小丑张开双臂,两条乱乱的麻花辫飞起来。
她孤零零的站在山坡上。
远处,爱人在海边跑。
温暖能维系多久?
直到警察到来,两人不欢而散。
先是命令她停车,她乖乖停了,然后他才开始对她吼叫。
开门下车,冲到后座,气势汹汹的拎出她的椅子,摆在车头前,坐定。
争吵。不解气。
他扛着椅子走进路边的野地,在最粗的的栏杆上把椅子砸碎了。
她追上去,拾起碎椅子,往回走。
舞台变了味道……
面具后面的蓝眼睛空洞的传达着熟悉的台词。
“我们都会死。”
乐队跟在小丑巨人后面吹奏狂欢节序曲。
她还是走了。留下他哭。
巨人在夕阳里蹒跚而行……越走越远。
《涨潮》影评(六):一直陪伴你的只有自己
一个有表现力的人,未必要话多,台词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即可;一段浪漫的相遇,未必有结果,可以给一直平静的生活带来瞬间灿烂就好。当唱惯独角戏的米兰达与半个无业游民在公路上相遇,这焰火般的故事便开始了。
这部电影里有诸多关于孤独与陪伴的思考,孤独被藏在面具和聚光灯下,被藏在肥大的袍子和零乱的发辫里面。米兰达在舞台上的一呼百应与生活中的单调孤独,是最强烈的对比。她的舞台是流动的,一辆标致车,一块红色天鹅绒幕布,一张木头椅子,两张面具,黑色皮包和一根葱,还有血红的印泥。这就是她用来演出的全部家当,甚至剧本都不曾换过。而她的生活呢?汽车里只有一张CD,放着意大利美声;她穿着一成不变的肥款长袖连衣裙,扎着一成不变的对分马尾;虽然行驶于不同的法国小村镇,她的住处永远是灯光昏黄的小旅馆。手机,是唯一证明她还有个家的东西。电话那头不是约定演出的新东家,便是她的丈夫米歇尔,只有一次是儿子西蒙。于是跟大大小小的剧场和乡村酒馆、老人院、临时搭建的啤酒花园相比,米兰达的家似乎永远活在电话那一端。而铺地砖这个唯一涉及到家庭生活细节的话题,尽管到最后据说是选了蓝色和绿色,却早已经随着故事高潮之后的退潮而变得乏味干瘪。
所以,这个到处给人带来欢乐的丑角演员,是一个孤独的女侠。她几乎没有朋友,家是抽象的。她寡言少语,即便在舞台上亦然;但是摘下面具后,她的笑容暖彻人心。她并不冷傲,甚至像一个农场的牛奶工一样平易近人;只是,这种流动演出的生活,不大可能给人走进她内心的机会。或者换句话说,只有跟她一样过惯了漂移生活、一样游走于夸张与真实之间、一样隐隐孤独寂寞的人,才可能与她结为陪伴。
德里斯就符合以上所有条件。此外,他还挺帅。他有他朴实的“艺术团队”,他把一把大葱像玫瑰花一样推进米兰达怀里,因为大葱是米兰达雷打不动的道具。他也许还是个孤儿,因为他带米兰达去的是养父母的家。当米兰达后来不悦地说,你为什么跟他们说我是你妻子?他非常自然地回了一句:他们也不是我真正的父母啊。
他们的诸多共同点中,除了孤独这枚最大的标签,还有卑微。说不上谁更成功,谁更失败。米兰达从来没有去过大型剧场演出,而是哪里有演出需要就去哪里。她是个法国人,也许她的家在巴黎不算中心的地方,但她并没有想象中的法国人应有的风情与品味:她不知道红酒与产地的关系,点餐的时候就像个外来客完全不知所措。而德里斯看出了这一点,却也从不戳穿。
所以,看着他们慢慢靠近、互相取暖,你并不会因故事有婚外情之嫌或女主角并不挺拔的乳房而生出一丝反感。你会一直笑着看完,一开始也许像她舞台下面的观众般被她的台词逗笑,但是渐渐地,你会喜欢上那个既机智又有些木讷的她和那个纵然游手好闲却并不失分寸的他,甚至期待看到他们拥抱、亲吻、一同醒来。
但是,这一切早晚要结束。米兰达是个冷静的演员,她在舞台上从来不流露一丝一毫表情,即便有也被那个丑陋的面具遮蔽了。在米兰达的表演中,唯一变化的元素是观众,随之而变的还有舞台上情人的客串者。然而客串者的意义最后只定格在拍立得的照片之中,因为他们不可能永远陪伴她。所以,当发现德里斯的生活就像一个舞台刺激有趣却朝不保夕,她提出结束。即便最后,德里斯把她演出时本就丑陋滑稽的形象做成了更加丑陋却必须仰望的狂欢节巨人,她感动了,微笑着走过去,像老朋友一样致意,却没有逗留。
潮落了,并不突然。我觉得,也不遗憾。那个写过《失乐园》的人说,中年人的爱情,才是最纯粹的。此话,听者见仁见智。无论何时,爱情中的头等大事都是分享与陪伴。在一个时空里,一个人是孤独,多了一个人分享他的孤独,就是陪伴。但是对于中年人,他们的时空里并不缺少一同呼吸的人,只不过每个人身后都有重重的背影,每个人头上都有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追光,也许是不堪负重的婚姻,也许是压力山大的事业。每一束光都可以把你照成一个角色,到最后,你可能最想做的那个角色已经不知去向。这个时候,一个可以将你从这些背影和角色中释放出来的人,就像平淡人生中的一次涨潮。
我想,如果生命中每个角色都是真实而饱满的,那么,人生会一直在自然的潮汐涨落间,再大的波澜,再突然的插曲,都不会破坏原来的调子,因为它有自己坚定的节奏。
遗憾的是,这个如果几乎很难实现。我们见多了别人千疮百孔的生活,看惯了别人打发孤单的招式,却依然对这样的故事乐此不疲,怦然心动。
人近中年,那个天然的陪伴,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还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