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人之死》是一部由胡安·安东尼奥·巴尔登执导,露西娅·波塞 / 阿尔维托·克洛萨斯 / Bruna Corrà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车人之死》观后感(一):无出路的中产阶级——《骑车人之死》
布努埃尔的70年代留下的终生巨献《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无情的嘲笑了中产阶级的懦弱,虚伪,胆小与自私,难道你不知道么?
就算身为一个中产阶级,你是可悲的,难道你不知道么?
人生就像一条公路,中产阶级的人生之路根本没有风景,也没有坎坷,你觉得很幸福,却不晓得自己很可悲,难道你不知道么?
你只是一个可悲的,无耻的,懦弱的,没有出路的中产阶级,难道你不知道么?
你只会平凡的默默的死去,难道你不知道么?
由于这个颠倒黑白的国家和社会,所以在这片土地,根本不存在绝对的中产阶级,因为你没有任何保障,你从不会高枕无忧,更何况,在这个国家,中产阶级根本不值得一提,难道你不知道么?
《骑车人之死》,一部描写中产阶级弊病的黑色电影,中产阶级的生活包含了太多的秘密,太多的自私,他们总是害怕失去,从来不会贡献什么,从来也不会争取什么,能做的只有保持现在的阶级属性以及现有的美好生活。当你的真正觉悟到什么的时候,你已经不再属于这个卑鄙的阶级,你已经被世界所遗弃;你只能死在理想主义者的坟墓里,虽然你还有没有出生。
世界就是这样残酷,懦弱让一切变得不可能,如果你还有什么值得去炫耀的,那就是你残存的良知,如果连良知都没有,请参照你家养的那条狗,它和你一样,也是中产阶级分子!
《骑车人之死》观后感(二):覆灭始于背叛
这部新现实主义电影描写了三种夹杂在上流社会和底层人物中苦苦挣扎的人物形象。
拉法作为一名艺术家,看起来精明狡诈,自诩为资产阶级的文化代表。他通过对于他人私密的窥视获取情报,并当作筹码加以要挟。看起来他是个不甘心成为走狗,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整部影片,他所对付的恰恰是胡安和玛丽亚两位中产阶级人物,也即为他的阶级同伴,而对于真正的上流社会人士(米格尔),他的表现只是点头哈腰,加以迎合,这也与他自封“资产阶级丑恶的挖掘人”时的大义凛然模样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他选择背叛阶级同伴,向米格尔表露忠心,却被无情踢开,成为了弃卒。
而玛丽亚则作为物质奴隶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她贪图物质生活,却又对老情人念念不忘,这也使得她始终活在恐惧和疑惑之中,而肇事逃逸事件则将这恐惧和空虚无限放大。最后,胡安决定自首的行为让她被迫在情感和物质两方面作出抉择,在痛苦的沉思后,她选择背叛情感,背叛良知,将胡安杀死。然而,她却也走向了一条没有光明的道路,等待她的只能是物欲的吞没。
本片最令人唏嘘的便是胡安这一角色形象。导演把阶级矛盾凝聚在这一角色中,使他成为连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桥梁,但同时也在这一角色中倾注了孤独感。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上流聚会、马戏团、贫民窟还是骑车人的葬礼上,他都显得那般格格不入。而肇事事件以及连带发生的学生运动使得他的良心不堪重负,最终做出了辞职自首的抉择。但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做出与玛丽亚截然相反的行径,他却仍难逃一死。事实上,当胡安选择接受妹夫帮忙成为大学副教授开始,他就已被视为上流社会的代言人,成为上流社会的走狗是他唯一的出路,但他选择辞职自首的行径,在玛丽亚看来是对他们情感的背叛,在上流社会看来则是对他们的一种决裂和背叛。可以说,在胡安表明立场那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而在肇事事件的同一条道路上死在车轮下则算是一种终结。
《骑车人之死》观后感(三):《骑车人之死》:名利场中的生存之道
如果用思想政治教材的文辞来评价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这部影片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刻薄,剥削者高高在上,不顾人民疾苦,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底层的劳动者每天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暗无天日的苟活着。所以广大苦难劳动者要团结一致,向腐朽的资本主义发起致命的一击,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
然而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名利场,其中的人不外乎比较势利,这也是比较正常。片中的贵妇,富豪丈夫及教授情人合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恋故事,为了使故事更加曲折,又加入一个小丑式的敲诈者。中间穿插了一些底层人物的生活,突出了两极生活的矛盾性,表明了导演的一些政治立场。
然而我们还是要探究一下片中个体人物,大学教授胡安是一个思想保守的知识分子,虽然徘徊在恋人感情的中间,但是心中的正义感始终存在。这一点通过面对学生起义,和女学生马蒂尔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但是胡安有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太过于依赖感情,他看不到情人玛丽娅的真正本质,导致最后死于其手。
贵妇玛丽娅是一个善于伪装的投机者,把恋人和丈夫玩弄于股掌之中。但玛丽娅对于道德是漠视的,从一开始放弃救治骑车人,到后来逃避责任一度屈服于敲诈者拉法,其自私懦弱的本性展露无遗。后来在丈夫的威逼之下杀死胡安,其实是为了保住现有的富有生活而已,在利益面前玛丽娅是一个残酷无情的掠食者。
《骑车人之死》不仅将名利场中的人情势利暴露出来 ,更是警示我们要学会权变。看清一个人不仅是表面上的,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的本质。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避免那些虚伪势力的人,如果不能使其归正,就要尽量远离,不要因为一时的感情义气,导致引火烧身,最后自毁前程。
《骑车人之死》观后感(四):无题
——我们将会失去一切
——“一切”意味着什么
——对你而言?我不知道。你的世界,你的家庭,你的丈夫,你的社会地位,你的美好人生
——还有你
——谢谢,把我也算在内
——不要用这种语气说话
——对不起。不要在意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令人心酸的对话。
一个经历战争将生死置之度外却无法放下青梅竹马的男人,如今却以情夫的姿态来找寻自己微薄的爱。淡名利,可面对恰恰相反的爱人,胡安早就不在知道自己是谁。
但胡安面对女教师马蒂尔德时,他表现的理智博爱,甚至对起义的学生感同身受。他的魅力被这位女教师尽收眼底,而女教师也从不公正待遇的愤恨转为对他这份才情的恋慕。这不禁让我由衷的悲哀。面对真正心爱的人,我们迷失了自我,成为悲哀的祈求着。就像当玛丽娅来告诉胡安事情没有外泄时,胡安恳请和玛丽娅再多说些什么,那种态度真的是希望得以依靠,却又一不留神道出满腹卑微。而此时的玛丽娅却说“在这里见面简直是疯了”以及“我们还会像以前一样,只是需要等待时间”,这些话语中的理智,不是一个热恋中的女人所能说出的话。其实这一点上,我由衷地敬佩玛丽娅。但就胡安而言,这绝对是莫大的悲哀了。所以当他再度走进教堂,牧师问他想要什么时,胡安只能淡淡地回答“不,太晚了。”。
胡安在嘱咐女教师马蒂尔德的事务中,其中有一项是“永远保持自我”,显然马蒂尔德的直率与正义是深受胡安喜爱的。而胡安本人也始终保有他的堂堂正正,从电影一开始对母亲希望他靠姐夫功成名就的反驳,到现在希望辞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他的自我背叛,也不过是出于对玛丽娅的保护。怕撞了骑车人后自首,反而两人的情感关系败露,使玛利亚失去一切。或者,他的自我背叛来得更早,那是出于战后对玛利亚深深的思念。
他只是爱上一个人罢了。
“他们不会为我颁发任何荣誉,但是我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英雄。”胡安对母亲这样说。
“就像以前一样,我们两个人。”胡安对玛丽娅这样说。
“我再也没有如此相信一样东西,就是‘我们’。”胡安对玛丽娅这样说。
“我一直深爱着你。”胡安对玛丽娅这样说。
最后玛丽娅抛弃了真爱。
也终于被命运抛弃。
玛丽娅,旧时是个冷美人。
《骑车人之死》观后感(五):道德作祟
骑车人之死 Death of a Cyclist (1955)
很久没有看到能够能够真真正正触动我心灵的电影了,这部《骑车人之死》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该片由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登导演,他正是现在活跃于美国银幕的西班牙影星贾维尔.巴登的叔父,胡安.安东尼奥.巴登被称为是西班牙早期和布努艾尔齐名的著名导演,本片正是他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电影为西班牙和意大利合拍片,所以片中有很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基调。
这部影片探讨的是道德观念的问题,就像我前几天写《魔鬼知道你死之前》所想的一样——道德作祟是人性的原始罪恶。两个因为怕被别人发现他们不道德行为的人在“骑车人之死”这件事上再次违背了一次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必然受到了良心上的谴责。车祸那时,胡安是有良知的,他下车去看伤者,那时伤者还没死。他是希望伤者能获救,但被玛丽娅阻止了,她怕两人的奸情被人发现,于是胡安的良知一下被打了回去。从这以后,他一直惶恐不安,在看到报纸上那则“骑车人之死”的新闻更是给他火上浇油。他还是一名有良知的人,他也曾试图去探寻伤者的家人(当然有一方面原因是想要了解这个事情到底有没有被人发现)。他因为在学校考场上一时紧张,造成了一个女学生玛蒂尔德考试不及格的错误举动致使学生集体抗议。通过这件事他重新思考了他的生活和道德准则问题,最终他醒悟了,觉得自己应当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去警察局自首。
而玛丽娅考虑最多的是她和胡安的奸情不要被丈夫知道,到影片最后段落观众发现她其实什么都没有。她不想跟胡安去自首,她害怕失去现有的富足的生活、社会地位和她那富翁丈夫。这也正是她和胡安不同的地方,学校老师、副教授胡安虽然有着一个当学校系主任的妹夫,但他从来都没有靠妹夫的关系上位上教授,相反他在最后醒悟时还主动递交了辞呈。而玛丽娅是个向钱看齐的女人,在胡安即将自首难免要牵连她的节骨眼儿上,这个被她那价值观和理想冲昏头脑的女人亲手终结了自己心爱的人,她最后在胡安(道德)和丈夫(金钱)之间摇摆并选择了金钱,而失去了道德(开车撞死了胡安)。
电影的尾声很有讽刺意味,在车祸发生的老地方,玛丽娅开车撞死了胡安。玛丽娅因为赶时间和丈夫旅行,在急切返家途中又因为躲闪骑车人而坠下桥当场呜呼。很有因果报应,这点和《眩晕》的结尾女主角坠下致死很像。这样的安排也很像美国的黑色电影,蛇蝎心肠的女主角往往要在最后为自己的道德准则而受到惩罚。
我觉得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登的电影技法非常了不起,他的这部电影有机的将美国片和意大利片有机的融合进西班牙电影中。影片开始便直接由车祸切入主题,胡安与玛丽娅肇事逃逸,然后渐渐勾勒出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并且都是有家室的人,而又从勒索者拉法的暗示展开剧情,剧情非常紧凑。
就前半段有一段平行蒙太奇就处理得非常好,一边是深受“骑车人之死”而困扰的胡安,另一边是玛丽娅和丈夫亲热,巴登在两个场景间的转换非常巧妙,而玛丽娅在床上看着丈夫,下一个镜头又切换到了胡安,仿佛是在暗示玛丽娅亲热时将丈夫幻想成了胡安。而且他善用蒙太奇,片中这样的转换随处可见,比如敲诈失败的法拉愤怒的将一个瓶子朝一扇玻璃砸去,下一个镜头由学校的玻璃砸碎而展开了学生集体抗议这一事件。
另一点,电影中人物眼神的传达非常经典,往往不用借助于台词便可看懂一切。尤其是片中宴会那段,跳舞唱歌者声音很杂,法拉就在此时恐吓玛丽娅,并向玛丽娅的丈夫告发他妻子和胡安的奸情。而整个场景没有一句台词,完全靠眼神交待,非常有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