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个忧郁的房间》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2-05-17 02:0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个忧郁的房间》经典观后感集

  《三个忧郁的房间》是一部由皮尔乔·汗卡萨罗执导,Pirkko Saisio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一):何以为人

  作为纪录片没有很好的字幕,给对影片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片后导演说,拍这部是因为一个美国制片人找来,当时的剧本以十诫为概念展开的,然后将自己思考的问题拍出来。从彩色到黑白再到彩色,妳以为在战争中成长的孩子们生活困苦,对未来只有仇恨,他们却抱着希望。只是看完以后我更搞不懂人类这种物种了。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二):制造仇恨

  圣彼得堡孤岛军校的幼童,想做普希金的小诗人和电视中播放的恐怖袭击逮捕——渴望;车臣首府被轰炸后废墟,给买冰淇淋就不会哭的小女孩和她已经懂得生死分别所以哭得撕心裂肺的哥哥——呼吸;距离车臣边境4公里的战地孤儿院,认为自己是穆斯林的俄罗斯人和穆斯林宗教仪式——记忆。孤儿制造更多的孤儿,对立,矛盾和仇恨制造更多的对立矛盾和仇恨。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三):三个忧郁的房间短评

  世人独爱无营养的商业片,对于优秀纪录片之流,只能说不是人人可以理解。孩童,战争,极其天真乌托邦式宏大的理想慢慢在战火中游走继而破灭。窒息感在黑白和彩色的拍摄手法中娓娓道来,高抬起充满胶原蛋白的稚气的脸,他们是一轮轮战争中的祭祀品,三个房间,导演意在把我们从期望推向绝望,不加任何思想地把赤裸裸的真实呈现眼前。无论是亲情还是贪生怕死抛弃民族没有尊严的故事,都只是一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弱者顽强而又卑微地活下去的小悲曲,那些痛哭那些倔强,真实得令人无法入眠。有血有肉的沉重,并非人人乐用。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四):不要战争

  导演的意图我不知道,我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不同地方的十来岁的孩子们在战争里的生活状态拼凑在一起。

  Room 1:军校里的孩子们虽然生活不艰辛,但是单调乏味让孩子们的生活失去了很多色彩。 Room 2: 个人最爱的一个。黑白的影像刻画出压抑的氛围。当各种画面透出的感受浸入心灵后,突然开始讲述一个故事,感情一下子倾注在故事的人物身上。

  Room 3:人们生活在远离战火的庇护地,凭借信仰在一起,相互温暖。庇护地能保护他们身体,但是收到战争创伤的心灵不能修复,神也修复不了。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五):仇恨的種子

  本片應該和去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聯系起來看會更有意思,也只有這種聯係才能幫助我們理解那對製造爆炸案的,來自車臣的兄弟兩為何心裡會淤積那麽多的仇恨,以至讓波士頓那麽多無辜的人成為這仇恨的犧牲品。看萬本片一切就清楚了。而且,去年全世界譴責兄弟兩的時候居然沒有人去追究這仇恨的來源,想到這裏我驚呆了。這意味著,而且是相信,這樣的事件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如果爆炸案中無辜受害者值得大家一灑同情之淚,那麽,本片裏那些被俄羅斯軍隊,大炮摧毀,蹂躪的生命難道就不是生命了嗎?他們禽獸起來居然12,3歲的孩子都不放過,還男女通吃,這些令人髮指的行為遠遠超過人類承受的極限。不錯,人應該寬恕,原諒,但是看到本片裏那一個個遭到塗炭的生靈,能寬恕和原諒的人一定不是人。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六):为什么要喊他们起来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Room 1 Longing 渴望

  Room 2 Breathing 呼吸

  Room3 Remembering 回忆

  观影时,有一些人早早退场了

  毕竟,在近120分钟时长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对白都只有三四次,旁白也是素素几句……

  片中有很多特写镜头,孩子们的面庞几乎占据三分之一的屏幕……

  几乎所有孩子的眼睛中没有开心,只有平静、淡漠、仇恨,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平静、淡漠、仇恨……

  除了那位在军校训练的11岁小诗人站在窗前念起诗歌时,玻璃上才闪出了皎洁的圣光……

  影片的结尾,一个温柔的女声不断地呼唤着孩子们该起床了

  ——太残忍了!为什么要喊他们起来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啊!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七):关于犹豫的仇恨教育

  放下挖掘一个个孤儿档案故事,而转入诗意的娓娓道来,毕竟就连圣彼得堡军营里的车臣战争遗孤都能写诗了。

  无论圣彼得堡、格罗兹尼还是印古什乡野,即便没有大人关于仇恨教育的灌输,日常的媒介和挥之不去的童年阴霾也在反复种着恶果。

  纪录片拍摄于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恐怖袭击事件之际,新闻里滚动着毒气进攻后身绑炸药死于座位上的黑寡妇,这无论如何是深深植入童年心里的景象。军营的孩子知晓了威胁他们的敌人,高加索的孩子为他们勇敢的妈妈流泪。他们甚至可能一道在学校成长,在雪地里玩耍,可有朝一日兵戎相见,记忆深处的火苗一点就着。

  导演并没用三组摄制人员同时在三地取景,而是跟着孩子们的足迹,等圣彼得堡军营放假,再转入废墟的格罗兹尼,又随着一辆离开战场的车,前往穆斯林祈祷仪式的印古什牧场。一个房间一首犹豫的诗,共同接力成关于未来的无望悲歌。

  清晨,骏马在迷雾里模糊了身影,熟睡的孩子不想被残酷的世界唤醒。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八):20180619siff映后(超简短)交流

  放映完出字幕后才被告知有导演见面会。由于该场地后续还有放映,交流会大概持续了只有二十多分钟。其中大概五分钟浪费在了寒暄和尬聊对siff的映象上。导演说谢谢大家来观看电影,场子很大(。)酒店很好...

  Q: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拍摄这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A:前有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电影十诫,后受(美国某大牌制片人)之邀以十诫为主题拍摄纪录片。心中怀着一个从未宣之外界的(因此也不会在siff泄漏)问题,她寻找拍摄的人物和对象。导演在德国剪一部关于印度的片子(估计是Atman)时,曾有一个德国剪辑师因为自己国家的罪恶历史而内疚,导演劝慰她,她只有三十岁,那段历史并非由她造成的,有天那位剪辑师说她明白了,自己应该审视那个促使她的国家犯下滔天罪行的机制。彼时俄车两国第二次战争,两国的孩子从小被灌输了对对方的扭曲的观念,导致长大后以为这个观念是真实,仇恨由此一代代传递。圣经中第八戒—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拍摄的动机大致基于此。

  第二个问题限于时间原因,或者别的什么因素,没有回答。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九):转载

  @咆哮女郎柏邦妮:《三个忧郁的房间》,车臣的小孩子们聚集着看人肉炸弹的录像,在一起祈祷,宰杀的羊血印在他们嫩白的额头上。仇恨变成了他们的信仰。俄罗斯的军校里,儿童军们嬉闹玩耍,一片天真。有个孩子说,他不想打仗,不想做国家英雄,他喜欢写作,想做普希金。真实,震撼,深沉,饱含情感,诗意。

  @咆哮女郎柏邦妮:《三个忧郁的房间》,炮火轰破摇摇欲坠的房子里,躲着三个孩子和病重的母亲。一个妇女要带走三个孩子,敏感的小孩一直流泪,那种绝望而早熟,对命运早已洞悉毫无侥幸的眼神深深触痛了我,那是《偷自行车的人》里小男孩的眼神。他们乘坐大巴,穿越乡野,路边坦克横行,小孩视如平常,大地上薄雾弥漫。

  《三个忧郁的房间》观后感(十):三个忧郁之屋

  从1999年起,第二次车臣战争持续了7年。坐落在圣彼得堡附近一座岛屿上的喀琅施塔得军校曾是这战争的一部分。与世界上大部分此类机构不同,这里的学员大多是9岁至14岁的男孩。每一个孩子看起来都如此相似,他们有着金色、柔软、被理成寸头的头发,蓝色或淡绿色的眼睛。只有少数人开始使用剃须刀,更多孩子仍保持着甜美稚嫩的声线。他们大多数是孤儿,军校就像个收容所,为他们提供衣服、被子,用面包和仇恨的种子喂养他们。

  从每天早上睁开双眼开始,学员们就像真正的军人那样接受训练:他们学习挥动手臂向长官敬礼;他们学习扛起半人高的枪,瞄准目标,射击;他们学习如何与敌人近身搏斗,并扭断对方的脖子。

  他们受到最严密的监控。即便偶尔打电话时,教官也在旁窃听。电话亭墙上贴着的红色宣传画时刻警告着学员,“别在电话里讲闲话。对于间谍来说,一张爱说话的嘴就是最大的宝藏”。

  孩子们相信,敌人就在“邪恶的地方”,在车臣。他们反复收看恐怖分子如何杀掉人质,以及俄罗斯军队如何反击并摧毁那些女性自杀袭击者的电视节目片段。被炸成碎片的建筑和尸体成为最常见的画面。他们瞪大了眼睛,仇恨之树已经结出果实。

  如果不是一位芬兰导演2004年在此拍摄了纪录片《三个忧郁之屋》,这里的故事可能将被永远遗忘。镜头里的喀琅施塔得,尽管到处都是孩子,却很难听见笑声。以战争和仇恨之名,孩子们被夺走了人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个忧郁的房间》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