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萨提的颜色》是一部由拉凯什·奥姆普拉卡西·梅赫拉执导,阿米尔·汗 / 悉塔尔特 / 沙尔曼·乔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一):青春是Basanti的颜色
“Rang de Basanti”,Basanti的颜色。
一部关于印度的电影,于是乎,问了几个印度朋友,什么是Basanti? 某君说,这是印度二月份的麦子;某君说,这是藏红花或是橘子;某君说,这是一部电影里非常可爱漂亮的女主角。
到底是什么颜色?观影所感:
黄色。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昏黄的天空下,姜黄的兵服,亚麻黄的破衫,一群为自由献身的革命者,“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面孔”。他们的坚定和他们的祈祷永远定格在发黄的胶片上。
白色。一个英国女孩,深深为爷爷的日记所感动,只身一人踏入印度开始拍摄之旅。不只是在完成一个纯真的夙愿,还是在追逐心灵的触动和震撼。
绿色。广袤的油菜地里,几个青年赤膊高呼,尽情地奔跑。他们将是英国女孩电影中的主角,经历压迫,经历战火,把生命献给自由和祖国。他们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政治的黑暗,体系的僵化、底层的痛苦,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一样压迫着他们,使他们无精打采,只感无能为力。喝酒、唱歌、跳舞,充满友情和爱情的青春尽显活力,连颓废也是如此美好。“在这你想要改变什么,只会变得更糟,腐败简直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青春如此,也不会有人苛刻责备,那么多人都未曾绽放青春便变成了死寂的荒原开始随风摇摆。
如果说革命者的大义献身太过于遥远,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那么,身边朋友的失事,则把他们拉近到死亡的面前。那些远离自己的黑暗和腐败则如切肤之痛,迫使他们觉醒,迫使他们改变。如果你不想改变什么,那么一切只能变得更糟。如果无法忍受,那么只有改变,哪怕你的影响微不足道,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改变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抱怨很容易,逃避很容易,但要改变,要付出努力,“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
社会是黑暗的,社会是不公的,但我们仍需努力,坚定着自己的真善美。总有这么一小撮人的坚守,让我们看到社会的希望,社会的进步。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二):那是爱国的颜色——希望
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 朋友, 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
采取一些黄泥,从这片土地
采取一些香气,从阵阵风里
加上一些呼吸,嗒个嗒个似鼓点
还有鲜红血滴,热情蕴藏在这里
把这些混在一起,创造出新的颜色
再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朋友,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 只能让它变得更好
国家会变的, 我们会改变她的
生命有两种活法
或者,负起责任来改变
放松,它在我血管里待腻了,它也想要自由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
面对死亡哭喊的人
面对死亡安静的人
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
我经常与Sonia来这
就像以前一样
不是说话声,只是声音
第一次写影评,是为了这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因为它是那么的现实,尤其是在我们称之为“天朝”的国度,即我愿为她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祖国。
对这《巴萨提的颜色》,是抱着对阿米尔·可汗,对宝莱坞,对印度电影的欣赏与对国产电影的无奈和希冀的心态看的。原本以为此电影是对青春以及教育的诠释,结果,燃起了我心中的热血!
电影的主题是青春,是国家,更是是希望……
什么是青春?有人说,青春就是一团燃烧的火!这在《巴萨提》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什么是祖国?那就是在你心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
“如果血液不沸腾,血管里流的就是水;青春美好有何用,如果不奉献给祖国”。
未来是年轻人的,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与否,全靠这个国家每一代的年轻人。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印度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于她有一代继一代充满热情与激情的年轻人为之努力!在影片中,DJ和他那一起扛过枪的兄弟为了他们“没有未来”的国家创造了未来,为此他们奉献了青春、爱情、亲情乃至生命。
腐败,在我们国人心里深痛恶绝。这是我国一直在努力,但从未被解决的历史难题。每当提及这一敏感的话题,总是令人感到羞耻和愤慨,即使我不否认腐败是现今每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
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国家充满希望,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没有国家是完美的, 只能让它变得更好,国家会变的, 我们会改变她的。”对于中国,这个令华夏儿女既爱又恨的国度,我们一直不缺乏希望!
这部电影虽是06年拍摄的,但在国内是不会公映的,至少就目前来说。还记得前段时间看的印度电影,也是宝莱坞,也是阿米尔·可汗与此片中的两个哥们主演的电影《三个白痴》。不同的是在《三》中,影片的主题是教育,这也是触及国人神经的一大历史难题。教育和国家这两个敏感的话题,至今在我们称之为“天朝”的国家,没有一位“大牌”导演敢于挑战。这是国家政策制度的成功,还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在这,我不得不称赞印度电影的成功,或者可以说是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成功。
最后,我想说的是:《巴萨提的颜色》把印度电影提高到了中国电影百年内无法企及的高度!
2011年1月07日
02:45 晚
写于豆瓣
如若想看类似影片,力荐USA的《死亡诗社》,
如需帮助请留言
生命有两种活法
忍受现有的方式
或者,负起责任来改变!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三):我遇到了第三种人~
我一直以为世界上有两种人
面对死亡哭喊的人
面对死亡安静的人
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人……
一群少年玩的那么不正经
他们不是优等生 他们不是社会精英
改变国家的未来这种高调调他们不会唱
可面对不公 面对腐朽 面对社会的种种黑暗
他们死了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 只能让它变得更好 加入警局 军队 IAS(印度科学院)成为政治体系的一份子 国家会变的 我们会改变它”】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四):巴萨提的颜色观后感
阿米尔汗每次的出场都很吸睛啊。看见他和沙尔曼乔希还有马达范的出场,让我想起了三傻大闹宝莱坞。阿米尔汗和沙尔乔希曼看模特走台,给美女模特打分,品头论足的样子,男人都会会心一笑吧。我觉得女主角alice patten把问题复杂化了,找个革命者的扮演者也不是找革命者,何必找一个性格甚至思想理念相似的呢?人物如此契合,不是演戏,是演自己,演另一个时空的自己。也许这是必须有的电影的特质吗?不必有大成本的制作,只要有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剧本和演员,当然要有好的导演,就能取得成功。就像歌词中说的,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与黑天鹅神似。他们在即将离地起飞的飞机面前,将上衣脱掉,高喊,欢呼的样子,很青春,热血,很单纯热情,当然,求婚成功后,还有爱情和激情。看到他们想要被抓住,要利用行刑前的讲演来大声唤醒国人,这让我想起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不也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有之,请自嗣同始。还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可以说他傻,但不能怀疑他对民族革命的忠诚和热忱。飞行员阿贾的死把电影带到了现实,带到了身边,带来了切肤之痛。如果不抗争,死去的人就会被污蔑名誉,不抗争就会有更多的英雄死于高官的冷漠,腐败,和体制的严苛之下,为了公平和正义,为了死去的朋友,他们只能抛弃一切去抗争,去战斗,这时,历史与现实重叠在一起。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在梦中,当电影里的英军侵略者变成政府当局时,当他们的所做所为相同时,当民众被压迫时,当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无人维护时,民众只能反抗和抗争,不会因为是被谁压迫而采用不同的斗争方式。让民众效忠的只有民众的利益,不是国家统治阶级或者是统治者的个人利益。统治者用暴力机构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众用自己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说,一旦染上颜色,战斗力,行动力,执行力,破坏力,死亡率都大大提升,连老爹都杀算丧心病狂,还是大义灭亲,还是除恶务尽,还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国家的纯洁的爱,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还是为应对别人的责难而做出的应对措施。这种做法对错有待商榷,看观众评说吧。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是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的幼女彭雅思扮演。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五):印度------充满自由希望的国度
他们完成了自我救赎,自我升华,当他们含笑死去的时候,当他们在自我唤醒后又唤醒默默忍气的民众时,他们的生命终结了,也许无用,也许不值,但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本身终究还是由自己评判的,所有社会上公认的价值观也只不过是数千年人们不断的从众,不断的迎合统治阶级,不断的抛弃自己的异于常人之处所形成的罢了。当年曾经的我们还愤愤不平,但当真正走向社会,谁不是成帮结队的涌向体制内,贪享那里的安详,贪享那里的富足,贪享那里的报纸茶水。。。我们似乎已经丧失充当愤青的资本,因为我们已经被“愚”了,被同化了。
体制内体制外,天朝何尝不是如此!当德里大学生们抱怨,游戏人间时,何尝不是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最后他们摒弃了消极的反抗,他们成长了,他们行动了。不想上升到什么民族英雄的高度,只是当他们含笑诉说自己恋爱的时候,当他们与自己曾经不屑的所谓革命者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认为为此献出生命是值得的!
天朝的文化政治环境是无法让这样一部赤裸裸的电影上映的,每天为了自己物质生活的忙碌奔波的天朝人民可能根本对于所谓改革,所谓腐败,所谓政治都无暇顾及!中国数千年的愚民政策也不可能朝夕更改!但是当最后五个青年的笑容绽放,清脆的吉他声响起,橙黄的花朵在盈盈清风中摇曳摆动,也许印度的明天会更加充满希望,也许我朝人民曾经的嘲笑和不屑会变得如此的讽刺和可笑。
诚然,一部电影能改变什么?无非是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装B的资本,但在广电总局的淫威下,我朝电影人只能拍出一些烧钱的脑残电影,众多的地下电影人们如同社会上的边缘人,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故事永远不见天日……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它变得更好!
当一个国家充满腐败,充满弊端,戏弄人民,将枪口对着无辜民众时,她已和侵略者无异!!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六):芭萨提的颜色
看完 芭萨提的颜色,又震撼又觉得好难过,在一个蒙昧为觉醒的国度里,这是一代又一代为了真理和理想流血牺牲的革命者的真切现实。幸而,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希望的,电影里面,面对政府的屠杀,群众的舆论积极地倒向5个牺牲者,电影里没出现那些漠然和沉默的看客,没有鲁迅先生所谓莫大的孤独和悲哀。但这种革命者的孤独和悲哀不是凄凉的现实吗?如果几个人的流血,真能会换来些许人的觉醒,甚至是政治制度微许改良,也将成为了莫大欢喜。
常常感慨,人类的成长道路真是好艰难啊。在猿人的时代野蛮了几个世纪,在黑暗的年代独裁了十几世纪。终于在二十一世纪,慢慢地走到了另一种趋向于幸福的文明时期,常常想,难道是最为未知的宇宙力量,赋予人类如此邪恶的内心,同时又常常用善意和真理平衡邪恶之花,以此经久不衰地上演着无数正邪的博弈,以博得宇宙一笑吗?
活在今日的人们,很少会想到要流血牺牲,从未想过是在用他人的鲜血累积自己的幸福。但是,就在一百年前,就在一个人生命可能生长的最长的年龄的边缘,1911年,有无数怀揣理想的人们在用鲜血祭奠着民主和共和的理想,又有无数人,充当着叛变者,吃人者,和漠然者的角色。
就算是今天,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任何一个还尚未习得现代社会文明精神的国度,少数人的流血,何尝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弱小者的的流血何尝不在网络舆论和新闻中发生着。
男人创造了力量和暴力,女性却在孕育着有力量的生命。生命最初往往美得简单。我们如何真的能够改变周围的生活,甚至是他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太轻松又太凛冽的问题?也许每个普通人,都能够从珍惜并尊重生命和生活开始,每个普通人,都能够从教育自己并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也许每个人都能够从维护自己哪怕一点权利开始。当然,更应该承担道义的是那些精英阶层和拥有力量的人们。我们往往怀着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去同情弱者,为权利声张正义。同时我们都在守护着生命的底线 幸福 安康 获得尊重。
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力量去呐喊,那求得来庇护总归是太善变的戏言。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七):什么?这片名竟译被成《青春无敌》??太TM无敌了!
这片子太可怕了,影评我都不敢写了。
因为 Aamir Khan 在 3 idiots 里的出色表现找到了本片,看片名《芭萨提的颜色》原以为只是个文艺片,可是观影过程让我激动不已。本片让我对印度电影肃然起敬。这真是在印度演员印度导演印度上映的电影吗?
“- 这是腐败吗?- 欢迎来的印度”
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人生的人走到一起,他们同样向往自由,这些人推翻了英属印度改变了历史,组成了新的印度。现在,他们同样是爱国的,或许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
“那晚当我看着DJ睡觉,我冒出了个奇怪的想法,也许DJ没有睡去,也许他们没有人睡,也许他们都在觉醒。”
当Aamir Khan在机场外的古城墙上回头说道: "我们就得采取严厉的行动"后。整个片子的味道全变了。我甚至希望后面这40分钟的影片完全是出于女主角的那奇怪的想法。虽然后面的浪漫情怀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是我从影片想表达的信念上表示支持。
--- 害怕的分隔线 ---
这样的电影我们是不会有的,因为我们一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
quot;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 《让子弹飞》
另外:什么?这片子的片名竟在一些地方译成《青春无敌》??太TM无敌了!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八):可是,真理渐渐远去。我们却相信,有一天它会重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真替电影里这五个热血青年捉急、
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像《OMG》去告国防部呢!!!印度完全模仿的西方民主体制,他们完全有可能发起一个人民运动啊!!不过他们的死也导致了几乎同样的效果,但是,少年们,公众的记忆是短暂的,国防部长都说了。。。
另外一方面,我也替我们国家那些容易被煽动的热血青年捉急。。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九):Ideas are bulletproof.
在一开始DJ说自己不想离开学校,因为怕等自己走出学校走近社会后会成为国家的懒汉,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拔枪射杀国防部长的会是自己。
Karan,最初那个沉默的隐忍者也突然爆发,放弃了所谓前途,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在广播里坦白自己的罪行,然后直视死亡。他的做法让我想起闻香识女人里Frank想要一枪解决了Charlie,因为当他见风使舵,为了利益出卖朋友的时候他也就完了。这两者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其实当他们看完自己演出的电影后,那些本来吊儿郎当的青年已经开始悄悄改变,而Ajay的死成了他们“革命”的直接诱因。这一场为了友谊,为了正义的战争,让他们青春的最后一点火花燃成熊熊烈焰。其实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这种体制无法改变,这个国家没有未来,但即使这样,他们也绝不回头,用鲜血去完成自己对理想的誓言。
他们是那第三种人,是高歌着面对死亡的革命者。
当画面定格,DJ和Karan仍在没心没肺地大笑,而枪声却一刻不停。不断射出的子弹想要用钢铁摧毁这些青年最后的理想。
这时,我突然想起V的那句话:"Ideas are bulletproof."
:电影8'12"出现的那句话也是我想对所有无良政腐说的。
尼玛正好要做政府行为和体制的课题,我表示宁愿放弃学分也不要说违心的话,也当成是对这群青年这种精神的致敬好了……
《芭萨提的颜色》观后感(十):以邪恶的手段消灭邪恶?
首先电影拍摄技巧上还是不粗的,现实与拍摄设电影的交叉,但片中所宣传的思想简直是让人毛骨悚然。
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应当去暗杀腐化的国防部长?在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当然是否定的。美国大片中,经常也会写到腐化的高官。但影片的情节往往是主角寻找证据,然后通过媒体公之于众。印度虽然不比美国,但从片中可以看出,他们国家媒体的自由度远远高于天朝。他们完全有可能寻找证据,通过媒体公之于众-那段电话录音不是通过媒体公布的么?以行为的目的来合理化行为手段的逻辑,正是恐怖主义的行为。911自杀袭击的恐怖分子,正是通过他们“伟大”的理想来合理化一切非法的手段。
第二个问题是,电影中我们以上帝化视角,当然知道国防部长和那个富商之间龌蹉的行径。但从主角团的视角而言,他们没有任何可靠证据。除了一个简短的电话录音,剩下的全是主观的臆测。喜欢看CSI的同学,就知道一个有力的证据需要多么复杂的验证过程才能证实它的有效性。而电影中力图合理化刺杀行为的情节,完全是一些主观情绪的煽动,以及对理想的阐释。却丝毫没有给出强有力的证据。这次刺杀可能没有刺杀错,但下次呢?尤其是最终儿子杀死老子,这个情节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我一向以为刺杀以及各种通过暴力诉求不满的行为没有任何理性和道德的依据。只要制度内的弊端不解决,刺杀一个国防部长,会有另一个国防部长出来,而保护措施也会增强。而且,刺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误伤,万一一个跳弹杀死了附近的儿童,这个刺杀行为会在道德上被认可么?这个片子的主题思想与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相去甚远。如果有人对甘地的认识还停留在政治课本上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推荐观看 甘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