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花草黄》是一部由崔子恩执导,邓紫衣 / 王桂峰 / 焦乐主演的一部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花草黄》影评(一):少年你取悦了谁
不得不承认,当时在碟摊淘货的时候,一部分是因为崔子恩一部分是被海报震撼了才入手的。当然一如当年的《巫山云雨》,封套上的场景最终并没有出现在片子里,应该是被剪了,也可能压根就是个噱头。我希望是被剪了,这样才能解释片子那么支离破碎的逻辑和叙事。
影像的质感很粗糙,颗粒很大,镜头晃动,场面调度生涩,色彩饱和不高,极少人工照明、多处曝光不足。。。总之就是很像DV,不知道那些严格遵守DOGMA95的片子拍出来是不是就是这个样。我不反感片子粗糙,粗糙是生活的质感。但是一部片子里“真”和“美”如果做不到调和的话就要出问题。
“粗糙”会让人想到“纪录”。本片的形式层带有强烈的纪录片范儿,但是故事层却很没有纪录感。一部技巧单薄的DV片要承载5个人之间的俄狄浦斯情结、同性恋、乱伦等等内容,这中间的矛盾就很明显了。毕竟这不是《雷雨》。
很多人喜欢拿人性说事儿,好像最后把各种稀奇古怪的情节归结到人性就完了。没错,人性当然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但是人性不是甩几个骇人听闻的关键词。人性的深度需要戏剧的碰撞来体现,需要细节的铺展来刻画。不同寻常的情境和人物关系更容易凸显人性的内里,但是它至少需要一点点时间感和逻辑性吧。
本片是生活的一个断面,没有“以前”也没有“后来”。影像展现给观众的时候,故事早已发生了。只是在影片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从人物对白里可以慢慢了解到文文和小峰的父母分居(关于父亲几乎没有交代),母亲忙于生意无暇关心儿女,小峰和乐乐貌似是恋人等等。于是我一头雾水:母亲对文文几乎仇恨的态度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文文不能睡母亲的床?小峰一方面对文文有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情感一方面和乐乐维持性关系?这些内容似乎都交代得不够清楚。
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影片结构的松散,另一方面源于角色设计的平面化和演员差强人意的表演。真实的生活当然不需要反复交代前因后果,比如在《梦想家》里,LEO和妹妹的关系交代得十分简洁,就是通过TOM(是这名字么?)的主观视点——深夜他通过门缝看到LEO兄妹裸身共寝。没必要回溯他们的童年他们的性启蒙,只要一个镜头就表达清楚了。但是本片显然缺乏这样的灵感。此外,在这样一个场景及其有限的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就显得格外重要,人物性格尤其需要靠对话和表演外化出来。这里,母亲角色显然表演太“过”,使人物脸谱化妖魔化,其行为毫无道理。乐乐是典型的弱势人物,而小峰和他的区别对比不够明确,对二人的关系交代也不让人信服。当然了本片演员显然都是非专业我们也不能苛求。
对于人物关系,或许可以这样分析。小峰有恋母情结(这里文文也可以和母亲视为已同一),这种恋母情结使其对女人的认知维持在“只能敬爱的人”这一形象,又决定他只能爱男人而非女人。乐乐为了不失去小峰愿意为他做一切事。小峰对乐乐感情不明但是对姐姐独占欲明显。母亲对文文憎恨,甚至和女儿抢夺情人,这也包含着某种恋父情结。于是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影子,有《梦想家》、《好奇心》、《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甚至《不羁的天空》……只能说,一部《少年花草黄》试图承载的实在是过多了。
本片最出彩的两处一是小峰给姐姐喂食牛奶(实在是让人想入非非),光线处理很棒;另一处是小峰和乐乐躺在沙滩上吹奏某管乐器,不过稍显做作。其余大部分段落弥漫着一种“冷气”,缺乏关照性。角色常常独自置身于镜头中几乎没有与外界的交流,叙事上选择零聚焦,极少主观视点,降低了观众的认同,使人在整个观片过程中都难以进入故事。
总之,整个片子显得缺乏诚意。纪录的、现实主义的外皮下包着模仿新浪潮和地下电影范儿的野心,但是少人文关怀。我不知道乱伦同性恋养小白脸是不是更“人性”,但是这种表达方式总感觉不太符合东方美学,倒像是为取悦外国观众(评委?)有意制造的奇观。说白了,就是有一点儿哗众取宠。
这个片子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拍摄的场景真实;人物的声音真实,可能没有进行后期配音的制作,可以听到生活嘈杂的。能够感觉到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故事的感情简单而又复杂。一对姐弟从小到大穿同样的衣服,睡同一个房间,直到有一天姐姐不在和他穿同样的衣服,并且和他分房睡。他正如刚断奶的孩子感到不适应;他想尽办法去破坏姐姐和男朋友的关系,并且让自己的好朋友去追求姐姐,他的标准是自己,不花心,有责任感,他认为只有象他自己那样的人才能配上姐姐;他姐姐笑说,既然你们那么象,我看你们才是一对;没错,这两个男孩之间有这种暧昧的关系,乐乐曾问他说:“你说我们之间有将来吗。”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姐姐的男朋友竟然和他们的妈妈有一腿,真是令人崩溃啊;姐姐怀孕并说孩子是他的,这点我到现在也没看明白,孩子到底是谁的呢?可能是他们之间发生了点……乐乐讲了一种叫“三色堇”的花的故事,并希望姐姐可以接纳他;而弟弟说人的成长中,情感就像脚上的两只鞋,如果有一只破了,另一只再完好,也没有用了。或许这话有些冷了,他在另一个情境下突然萌生的对话就变得暖洋洋的,大概是说他们都被母亲抛弃了。最后姐姐又穿上了和弟弟一样的衣服,三个人在交叉的铁轨上,手牵着手一直往前走。
第三说说导演崔子恩,他,我不是很了解,不过在《鲁豫有约》里看到过他的专访,他好象是最早在中国公开**恋身份的人,有名的编剧,教授,写过一些**恋类型的小说,在G圈很有影响力。
《少年花草黄》影评(三):难得的差评
不哇不行,这片子居然有人打五星.我觉得我是从火星上掉下来的...
从电影本身说,拍摄....很强悍.
我不是没看过小成本小众电影,但拍成这样的,还真是第一次.
金酸莓奖,当之无愧.
如果不是为了小峰和乐乐的暧昧,我怎么会忍受长达数十分钟的视觉折磨?
不敢说别的,单说镜头转接,网上很多DIY视频都不敢跟它比.一比都成大师了.真不好意思.
你要告诉我这是导演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嗯,是挺独树一帜的.真不知那块帜是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给我擦擦眼镜.
很抱歉,我不是专业人士,术语我不会说,只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而言.乱,乱得跟我早上没梳头有得一拼.当然不至于看不懂,也许还是刻意的,但实在让看故事的人产生一种烦乱感.很不舒服.如果你要说看得很不舒服是电影的高层境界,那在下确实爬不上....
还有演员.呃.当然,也许很多不是专业演员,生涩的表演可以理解.但呆如身为文文前男友的某男,还真是叫人叹为观止!还有跟此男大玩姐弟恋(好听点是忘年恋...)的大妈也是!看他们在那里对话,我都快要窒息了,恨不得钻进屏幕里替他们说.
至于我期望过高的小峰VS乐乐,实在让我无语.为什么,为什么一对大好年华的GAY会断臂得这么别扭?
尤其两人躺在小坡上那一段对话,太经典了.经典得让我流下感动的鼻涕--这种台词,戏子们八十年前在用,五十年前在用,三十年前在用,而现在,还有人在用!那些大师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你跟我说台词不重要?除非你是卓别林.
再说电影的含义.
它倒底想说什么???????????
我估计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同的感受,不一而足啊.也许它的主题是深远的,有意义的,感人肺腑的,但....实在,我努力过尝试去领悟,却失败了.
青春?禁恋?抒情?.....看了很多影评,都与我的感觉毫不匹配.
我不要求它像瘟疫一样感染我,像大海一样淹没我,像火焰一样燃烧我...但就连作为一部普通片子让我有点好的感受,有点像样的感悟它都做不到.
上面有人说:对于独立电影,感情还是很深,至少,独立电影之于像无极一样的片子,层次不同啊.不是低一级,而是高一级.
有人会说我看不懂导演想表达的,不能领悟便没有发言权...
但,我实在觉得,关于这部电影,它的很多影评反而比电影本身更吸引我.也许是因为那些写了经典影评的人们太过经典,让我有所领悟吧.
末了一句:
这也能叫电影?
是不是只要表达了所谓深层次东西的镜头合辑,就能称之为电影?
这是一个问题.
我还是宁愿去看一百遍<耶稣受难记>.
《少年花草黄》影评(四):憾死人不偿命
满分5分,我打3分。不高是因为我太现实,不低是因为的确深刻。
看崔的电影,每部都能把人憾到。
说人性,崔的所有电影都在探讨人性。但被他拍出来的人,都已超脱了人性,就好像有个词叫后现代,变成了后人性。
说爱情。崔眼中的爱情,是一种生理反应。无论年龄,性别,血缘关系,相吸既是爱情。
最后要说信仰,崔眼中的信仰,是一种催化剂。他试图淡化所有影片中关于这部分的东西。但从他电影里的人物特征来看,他们无不继承了崔的信仰,基督教中对人的行为源动力的敷衍概括。这其实也是一种宿命论。角色们因此都少了些鲜活和个性特点。成了说教的机器。
但总而言之,崔的电影,也是专门用来揭人的面具的东西,这样的电影不多,很少人如此大胆。因为人一旦被脱去了面具,露出了本来的伪善和本性,就是崔电影里的这样,赤裸裸的,毫无掩饰的,去追求自己的欲望。片中的男男女女,有点变态,有点疯狂,但那确实是人内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