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德与狼》是一部由苏西•邓普顿执导,剧情 / 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英国 / 波兰 / 挪威 / 墨西哥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德与狼》观后感(一):三十分钟=五年=最佳动画短片
记得选过一门交响乐赏析的课,课上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我选这课的原因之一)给我们听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然后说不同的角色出场都会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让我们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来,于是我很听话的闭上了眼睛,当然了,再睁开的时候已经下课了,呵呵,下午课就是容易犯困。其实我听交响乐从来不睡觉的,恩,即使睡觉也从不打呼噜,即使打呼噜也从不流口水,即使……算了,扯远了,还是说说这个片子吧。
看了介绍,说是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半小时的逐格,导演拍了五年,着实震着我了。在如今这个CG技术泛滥的时代,能一帧一帧做逐格的绝对算是另类,以前看过介绍逐格动画的书,感觉特别像行为艺术,据说拍小鸡快跑的时候每十秒的画面就要耗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出现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比如人偶的位置,灯光,比例和透视关系等等)都可能毁掉整个场景,那种复杂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以前常听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这句话用在逐格动画的制作上特别贴切,从这个角度看,花了五年时间制作出来的“彼得与狼”确实是了不起的作品。
1:大肥猫扑小鸟之前的准备动作:我家养猫,所以特别了解猫的动作,猫真正出击之前会先在原地扭动身体,然后猛的扑出去,跟片子里大肥猫的动作的一模一样。
2:小鸟借助气球的慢慢向上飞,对于带着气球的小鸟的重量感把握恰到好处,不过我猜气球应该是用了CG。
另外美工也相当出色(湖面结冰后的质感和彼得家院子外那片空地的布局),如果抛开原著音乐不谈,单就逐格动画的技术本身而言,本片堪称经典。
五年=三十分钟=奥斯卡奖,全片没有什么华丽特效,但是每一帧画面背后都凝结着动画人执着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技术不如欧美先进,拍出来的片子没人看,但是现在的中国动画,动辄就是几百集甚至上千集,其质量可想而知,充其量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已,假如能学学人家对待动画的态度,真正能踏实下来做点东西的话,应该也不比别人差。
《彼德与狼》观后感(二):一匹饥饿的狼
电影改编自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德与狼》,讲述一个少先队员和一匹野狼的故事。在我模糊的印象中,这部曲子似乎曾经在多年前的一节音乐欣赏课上听过,那时候老师要求我们都闭着眼睛欣赏,因为她坚定地认为,这样将有助于产生各种生动的幻觉形象,而能否看见这些形象将作为衡量我们是否具备音乐鉴赏能力的标准.为了在课堂上得到较高的分数以便顺利通过期末考核,我们都闭上眼睛战战兢兢地听,听完后都不约而同地大声欢呼——虽然音乐听不懂,但我们大多都还清晰地记得放音乐前老师给我们讲的那个故事:少先队员彼德通过智慧活捉了一只凶残狡猾的大灰狼,然后把狼交给猎人——在那一刻,我们都为彼德的聪明欢呼,都为凶残狡猾的大灰狼得到应有的惩罚欢呼。然而这又有什么值得欢呼的呢?我们真的会听?还是会“验证”?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听过那个故事,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只不过是为数不少的乐器在交错地发出响声而已,更没有什么生动的形象了。
与原作相比较,在电影《彼德与狼》里面,我们找不到任何生动活泼的形象。毛发褪尽的光秃秃的鸭子,折翅的乌鸦,肥胖臃肿的猫,原作中的正义形象如爷爷却变得像一个神经过敏的专制暴君,猎人变成凶残的偷猎者,而善良机智的彼德一出场就猛地一脚踹在门锁上。童话中阳光明媚、和风习习的午后消失了,变成一个黑暗、寒冷和荒凉的残酷世界。
彼得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受到长辈的监视和管束,这个世界有它的规则,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是好的,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危险的,这种规则仿佛是一道墙,轻易不能够越过。从小爷爷就告诉彼得,墙外面有狼,是危险的,因为狼是凶残狡猾的。在一次意外中,彼得与传说中的狼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狼吃了彼得的鸭子,愤怒的彼得运用智慧活捉了凶残的狼。然而在亲眼目睹了集市上偷猎者和马戏班长对动物做出的种种罪行后,彼德发现,狼其实并无过错,它吃掉鸭子仅仅是为了果腹,为了生存的需要,这并没有什么善与恶可言的。彼德通过自己眼睛,发现了真相——眼前的不过是一匹饥饿的狼而已。于是彼德把狼放回大自然。
如果说原作是说人们可以通过智慧征服大自然的话,那么电影《彼德与狼》则更像是希望还自然本来的面目,而人只是这个世界里其中一种生命,应与其它生命和谐相处。
《彼德与狼》观后感(三):他们勇敢的用一颗玲珑剔透的纯真,以对抗这个混乱邪恶的世界
《彼得与狼》
叙事
混乱的街道,动荡的日子里,皮得的爷爷不允许彼得到处瞎逛,彼得大部分时间都被锁在家里,了无生趣的彼得在院子里与鸭子为友,飞来的乌鸦被彼得的气球绑住了翅膀,皮得趁爷爷睡着,偷了钥匙在屋外结冰的湖上和他的“小伙伴”玩耍,不料被爷爷和猫发现。一只默默在暗中观察的狼把彼得心爱的鸭子吃了,勇敢的彼得用套绳和枪把狼抓起来了。傍晚,爷爷欲到城市把狼宰了卖掉,善良的彼得最终把狼放走了。
全剧没有一句台词,全靠人物动作和镜头推动剧情,可见分镜与脚本的功力。影片运用的是顺序叙事,影片并不着墨于叙述方式,更多关注细节的体现,用更多的篇幅去描绘比特与他的“小伙伴”的相处片段,和狼、猫与乌鸦之间的较量。剧情元素丰富。既有体现街头混混,横行霸道,也有小皮特心仪之人的凝望、又有冬日冰湖上的嬉戏玩耍,也有月色下杀戮与屠宰,短短30分钟的影片,却展现了不同情绪色彩的片段,使得故事充满张力。
人物
主人公皮特是一个善良又勇敢倔强的小男孩,被爷爷锁在家里的他渴望外面世界的自由欢快,偷偷开门后与鸭子乌鸦的嬉戏体现了他的天真烂漫,而当他的好朋友鸭子被狼吃了后,皮特奋起报仇,而当看到爷爷即将把狼买去屠场的时候,他又生起了怜悯之心,毅然放走了狼。
构图和影像
这是一部三维动画片,人物立体,场景有层次感,整体画风真实生动。在摄影方面,不同于一般二维动画,影片采用了大量浅焦镜头,使得画面整体层次分明又突出主题。猫在树上躲避,狼在树下虎视眈眈看的一幕还采用了变焦镜头,使得镜头内部的内容更为充实而有故事。在表现狼盯着猫,猫盯着乌鸦这一情节上,采用了大量的正反视觉镜头,快速剪辑和镜头视觉的频繁切换,增强镜头的节奏感,也充分凸显了“追捕猎物”的紧张刺激。
音乐与色彩
影片的音乐尤其出彩,影片没有台词,音乐就承担相应的叙事功能,同时与剪辑、镜头相结合。镜头的跳跃结合音乐的节奏,使得画面丰富而有美感。音乐多以管弦乐为主,用弦乐配悠扬欢快的场面,用管乐配乌鸦跳跃扑翅的场面,生动可爱,憨态可掬。
色彩方面,高灰度的街道、院子、漆黑的房子都强调着一种被禁锢的、混乱的压抑。而冰湖的明亮又体现着童真、嬉戏、自由时光的无限美好。
《彼得与狼》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尽管沉默弱小,但仍有一颗向往自由,快乐美好的童心,尽管面对凶残可恶的狼,在他即将遭遇屠宰之时,仍然抱有一颗怜悯同情的善心,毫不犹豫的去原谅,去拯救。他们勇敢的用一颗玲珑剔透的纯真,以对抗这个混乱邪恶的世界。
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和他自身对新事物的开拓以及经历息息相关。《彼得与狼》是一部制作细腻,隐含丰富的定格动画作品,它由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童话改编,滑稽风趣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男孩从怯懦到勇敢的转变,从释放压抑的天性,到感悟生命的平等,自由的可贵。 影片中每个人物设定都有很鲜明的特点。片中祖父是一个典型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代表,他本身是一个怯懦者,并把这种胆怯同样传达给孩子,却形成反作用。男孩人物弧光很大,祖父对他的过度保护,是他对森林里的食物既好奇,又恐惧,跟随乌鸦的指引,他第一次体味到了自由。直至自己唯一的朋友——鹅,被狼当做午餐,他带着复仇的心,冲破了恐惧。这是男孩心灵的转折点,也造就了后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小剧情。 事实上,小鸟的经历牵引着男孩的成长,受伤的小鸟渴望飞翔,正如男孩渴望外面的世界。最后,鸟儿长满羽翼,飞向远方,预示着男孩也找到了自由,鸟儿的离开,让男孩思悟片刻,他明白了,任何人,或是说任何生命,都有自由的权利。 最后,男孩与狼四目相对,仿佛是灵魂上的沟通,心有灵犀,狼没有攻击男孩,静静和男孩一起走出人群,因为此时,对于那些追求利益,狂妄自大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伙伴。 无论是那只忠诚的鹅,还是那只伤残的鸟,那只贪婪奸诈的猫,甚至是那只凶猛的狼,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加缪说过“自由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男孩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完成了成长。
《彼德与狼》观后感(五):彼得与狼的和解
彼得被欺负
彼得被爷爷关在院子里
彼得唯一的伙伴——鹅被狼吃掉
彼得打败了狼
彼得和爷爷把狼带到市区换钱
彼得威风凛凛
彼得羞辱了欺负他的两个兵
彼得看了一眼仍在谈价钱的爷爷
彼得放走了狼
我相信这部动画片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什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论,物种平等说等等不知所云的连国产动画片也能说的头头是道的主题。
我们纠结着彼得放走了狼,纠结着狼温顺地与他并肩同行,纠结着他们先深情地对望才各奔东西。还纠结着海报里彼得拼接的是狼的影子。
狼激发了彼得,也唤醒了彼得。他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彻底幻灭。原来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动物世界都有它的弱肉强食冷酷残忍无法逃遁永恒不变。只有站起来,站到高点;只有迎上去,迎面危难。否则只能躲在篱笆背后,只能缩在垃圾桶里。
他可以做到,在与狼交锋的绝境中他意识到,他可以。他可以春风得意可以威风凛凛可以光彩夺目可以焕然一新——但不变的,仍是爷爷苦涩的眼神,不变的是捉襟见肘勉强度日的生计艰辛。
他看见了世界,他认识了自己,他发觉了相似,也找到了狼与欺负他的那两个人的差异。
他还那二人以羞辱。
他放走了狼。
.S. 当初对这个片子感兴趣是因为介绍上说它的配乐很赞,由于没有任何台词,所以每个角色都用一种乐器扮演。但是,在看的时候,由于人物制作简直太逼真了,表情神态动作超级细腻丰富栩栩如生,加之深夜看时把音量调小,因为完全忽略了配乐…orz…
http://coldenjoy.blogbus.com/logs/32485364.html
偶然在碟店里看到这张DVD,立即为封面的彼得的造型所吸引,马上买下。在这之前居然不知道去年有这部动画电影上映,可谓孤陋寡闻了。现在动画片尽为迪斯尼华纳梦工厂皮克斯等把持,难得有这么一朵来自波兰的东欧奇葩,弥足珍贵。不过导演却是个英国女子,为这部片子花了五年的心血,只不过30分钟而已,可谓呕心沥血了。
音乐是完全忠于原作的,只是之前加了一点无音乐的画面,另外片子中间有一些拉长了的间隔。如果抛开普罗科耶夫的音乐,也就没多大意思了。
多年来听这部著名的交响童话,总是很阳光的感觉,一开头的彼得的主题,总是那么活泼灿烂,蹦蹦跳跳的,印象中的解说词头一句就是“少先队员彼得……”,然后就是恶狼是残暴的,猎人是英勇的,爷爷是慈祥的……但这部片子完全颠覆了,正象导演访谈里面说的,这不适合年龄过小的儿童观看,会被吓着的。
最后,彼得在暗恋的女孩子面前挣到了面子,又教训了猎人,不顾爷爷在那边和买主讨价还价,打开笼子,与狼一起高傲地离开,然后放走了狼,这编剧真是够会搞事的。
《彼德与狼》观后感(七):不改初衷
最开始的彼得懦弱,不自由,被人欺负,没有朋友,只有一只同样不中用的鹅作伴。
当彼得因为狼吃掉了鹅而愤怒后,他不再懦弱,他变得像狼一样凶狠,这才有了拿网套狼的一系列过程。
当凶恶的狼在网面前变现的十分无力,彼得看到了欺负自己的人居然打了一冷枪便吓跑了,他才知道原来最凶恶的是狼,但如今狼也在他的猎枪下任凭他宰割了。
彼得很得意,尤其是在他看到把他当成小孩子送他气球的大叔和那些孩子不可置信的眼神,在他看到欺负他的猎人也被他的网套住以后,他觉得原来这一切来的很容易,只要你比别人凶,就会得到尊重。
彼得会就此变成一个比狼还凶恶的人吗?
但这时彼得看到了重新得到自由会飞的乌鸦,他为它高兴,他也相到了自己的初衷,他想要自由,想要被人尊敬,但他不会变成狼。
就算是狼也该有自由,不该成为肉,不该成为马戏团的小丑。
所以最后彼得放走了狼。
也许这就是道士下山时老道说的那句,初衷不改。
不择手段非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
为什么大家听到的是——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呢。
《彼德与狼》观后感(八):乌鸦与蓝气球
前面一点的部分着实不在我喜欢的点上,本是没打算仔细看的,可当乌鸦自顾自画地套上气球的绳索,忽然觉得有点意思了。
乌鸦本是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可偏偏不知道哪根筋错位,它看上了那貌似可以轻而易举带它翱翔的蓝气球,于是积极努力把自己套牢,然后悲剧开始了:鸟儿的天性被泯灭,只似跳梁小丑般上蹿下跳,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也只能借助peter的力量攀上不是很高的枝桠,却再无更大作为。可它似乎并无感觉吧,仍然迷信优美的蓝气球的神话,它被迷惑了,被蓝气球的轻盈所迷惑?被“不劳而可飞”的前景迷惑?反正它是信了,于是被限制,再不是之前自由自在的乌鸦,无论用尽怎样的办法终究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乱飞。倒是凶恶的狼,这可爱的敌人,帮你乌鸦戳破华丽的伪装,你看,月空下你不是已经可以低空盘旋,无拘无束了吗?
自由就是这样,你抓住身边一切的机会奔向它,貌似渴望,实则带着重于一切的负担;殊不知,飞翔是你的天性,自由的翅膀就在你身上,你唯一需要做的只要抖掉周身不属于你的,拍拍翅膀,就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彼德与狼》观后感(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部短片获得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奖。虽然,我不想把奥斯卡当作观影的风向标,但也不想去走极端,说奥斯卡一无是处了。可以作为一个参照体系,和奥斯卡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不迷失自己,不对它盲目嗤之以鼻。
既然它已经受到了这样级别的肯定,那么至少可以推断,它是一部技术形式上、思想内涵上、都颇有看点的作品。果然吧,意料之中的精致。很别致的材质——和泥塑动画的材质有点相象,但肯定不是,而且相比泥塑来说,还要细腻得多。如果说传统泥塑动画给人的感觉是200万象素的数码相机成像效果,那么这部动画里的人物就细致到了至少800万象素的程度。肤色很逼真——老爷爷的皮肤和白胡子质感,让人拍案叫绝呢。而男孩彼特的浅蓝色眼球,更像是打了专门的“眼神光”一般炯炯有神。
这部半小时的小短片,除了开头、结尾部分,稍稍展现了一下当地的市镇景象,对丰满彼特的性格、完善故事的发展,起了一点作用以外,故事的“主干部分”都集中在一两个场景里,靠各个动物以及彼特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来展开。
特色是没有一句台词,仅仅靠画面和音乐配合进行。
故事很简单,但就像上文摘抄部分的简介所说,远不是一个儿童故事那样浅显。思想内核很硬的!当然,关于思想内核到底硬不硬这一点,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读者(观众)手里了,高兴把它当作娱乐消遣来看,一样是享受啊。
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上纲上线”地看、大刀在手,深刻剖析式、满头大汗地看——这就看出内核来了——善与恶的平衡被打破,善恶势力展开拉锯战,最后善终于得胜,但是没有真正的赢家(彼特痛失爱鹅,狼的生命受到威胁),那么,我们再上升一下,可以升级为——啊,人类的战争中,从来都没有赢家!所以,我们和平吧,我们和谐吧!
别急别急,还有呢,如果一定要较汁儿,短片的结尾部分一定是众矢之的。先叙述一下故事结尾的基本内容:彼特负伤后终于用智谋战胜了邪恶的狼,用货车把狼这只到手的猎物运到了贸易集市市场,正在一同前来的爷爷和皮草商店店主就狼皮问题讨价还价之时,彼特却改变了心意,打开了货箱,放出了狼,众人惊异中,彼特和狼像是一对情深意长、不打不相识的好兄弟一样,一起走出人群,然后,彼特目送狼,渐渐走远。
彼特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第一,鹅已经死了,不能复活。第二,狼已经从耀武扬威的霸权主义者,变成了弱势群体的一员。第三,彼特在捕狼的过程中,已经发泄掉了痛失爱鹅的仇恨。彼特和狼,两个武士的决斗中,彼特获得胜利的同时也获得了勇气,也履行了为伙伴报仇的义务,他的人格至此,在这次事件中,已经完美了。此时放走狼,更是胜利者仁慈的一种姿态。(当然,关于这一点,彼特肯定不是这样想的,这纯属我栽赃的。)第四,善良的人儿,得绕人处且绕人。狼吃鹅,是狼份儿内的事情,是天经地义的生存需求。只是这一次,他吃鹅前,太欠考虑,没有先搞清楚此小笨鹅是有主人的,而且主人是彼特。所以,狼没有犯下原则性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充其量只是犯下了一个粗心的错误。所以他受的惩罚也就民事责任就可以了,没必要扯到刑事。第五,暂时没想出来,肯定还有……
这是一处“太明显的”所谓“有意味的形式”的地方了,这里甚至有了很隐讳的“教化大众”的意旨,有了很委婉的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寻唤”的意味,总而言之,对一些人来说,这个结尾,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居心叵测”,“别有用心”……善的一方化解了心中的仇恨,把善良和大写的“爱”洒向人间,彼特像是基督耶稣一样,以这样的方式,来给世人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教诲人类,去爱和包容,忘记心中的仇恨,和谐共存,才能永恒。
好了,“上纲上线”暂时到这里,其实这部片子有这样一个结尾倒也并不显得生硬和做作,让人看来还是比较赏心悦目,接受起来也不必凝着眉毛,扭曲眼角眉梢。因为从故事整体和选题来看,创作者原本就应该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爱护动物(关心动物的心灵,不光是吃饱穿暖),心中有爱的好人。要不,也不可能讲出这样一个,打动人心的,讲述“爱”的可爱小故事。
题外话一下,中国的儒妇皆知的民间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好像可以和这个故事对照着看呢,只是,我们知道,东郭先生好心到头来没有得到好报,动物到底不会像好人一样地通情达理,到底是有“畜生”的本性的。而《彼特与狼》里面的狼,在与彼特零距离接触的时候,却没有伤害彼特,只是沉默离去的结尾,我们也不要“好傻好天真”地去理解吧。那只是一个完美的寓言。意思领悟到,传播了,主创者也就可以安心笑了。
另外,《彼特和狼》是“adult mind, child heart.”这句话的践行者。
欣赏这样的优秀作品,是一件惬意而舒心的事情。是一个大大的享受。快来加入吧。
《彼德与狼》观后感(十):《彼得与狼》彼得为什么要放走狼
彼得眼神出现,都好像在为狼的眼神铺垫。彼得与狼,在不同的物种之间有着相似的遭遇。彼得是一只被马戏团利用的狼,彼得是一只被屠夫剥皮的狼,彼得是一只被做成标本的狼。彼得看到狼,就好像看到了自己。
老人没有给彼得自由,但彼得在最后时刻要把自由给狼。
狼,无法用绳套住人,无法用网束缚人,猎枪之下,狼只能等死。
人,可以翻越高墙,可以突破束缚,给人自由,不如让人靠自己的力量追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