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是一部由周浩 / 吉江红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厚街》观后感(一):“厚” 街
当片中的大街上的电视机里播放着中国队冲击世界杯成功的庆功晚会时, 我想起了一群同学在学校后门口边喝酒边看球的情形, 那是发生在2002年的事情了, 距今已有10多年。
10多年前的厚街是这样的,
全国各地外来务工人员聚集于此, 土族将房子租给二房东,二房东租给民工;
二楼没有男人的女人的厨房着火了,众人围观,议论, 不知谁将煤气罐从二楼扔了下来;
谁家在出租房里生了一个女儿, 从水果摊老板那里借来杆带秤砣的称,称了下女儿7斤2两;
谁喝了1瓶白酒后又干了近20瓶啤酒,然后把欠他钱的谁给砍了;
谁又在叹气,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标致, 不能进入那些场所挣钱,最后自艾,她的那些堂或表姐妹长得都是那样;
算命的先生带着自己的小情人和老婆生活在一起, 小情人的老妈千里迢迢赶来想要带回自己的女儿;
救护车来了,地上躺着一位被打倒在地的抢劫者, 屡劝不起,医护人员说了句, “打你的那个人又来了,你到那个车子里去就不会被打了”, 只见奇迹发生了;
谁家躲在厚街超生而不敢回老家;
谁的女朋友在浴场上班,但并妨碍他们相爱,吃醋。
。。。。。
谁和谁新搬了进来,谁家又走了。
阿太 2014.08.17
《厚街》观后感(二):深夜爆头、当街手撕小三,他拍出了最不堪的中国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起中国的独立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导演们,经常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我们生活中的平凡人。
《厚街》(2002)
凭借《棉花》、《大同》两部片子,他连续两年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
今年夏天即将举办的第12届FIRST影展,周浩也会以评委的身份参加。
众多导演中,周浩可能不是艺术成就最高的那个,但一定是最会打交道的那一个。
而这部《厚街》,正是他成为纪录片导演的处女作。
组里做了一档关于进城务工者的专题;
周浩看到了同事们关于厚街的报道,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想去厚街看一看。
厚街,并不是一条街,而是隶属于广东东莞的一个镇区。
一年的经济总量超过300亿,是“广东省中心镇”、“全国百强镇”。
厚街就像一个小江湖,鱼龙混杂。
对进城打工的人来说,工厂附近的出租屋,成为了他们进入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
也是他们远离故乡后在千里之处,建起的另一个家。
厚街将镜头对准的,就是一座编号“No.4432”的群租房。
住在这里的,什么人都有。
这样的地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算稀奇。
路上躺着一个人,据围观群众们说是被人打了。
为什么被打?因为他是个抢劫犯。
抢手机未果,被人打倒在地。
但是他只是趴在地上,问他话也不应声,说什么也不起来。
“赶快起来,爬到车上,要不然人家一会又来打你了。”终于,男人爬起来了,踉踉跄跄地去了医院。
围观群众也因此发起了牢骚。
大半夜里,流血事件经常发生。
两伙人酒后动起了手,把一个人脑壳打破了。
房东急忙把受伤的小伙子,送往医院。
小诊所看到满脸是血的男子,生怕对方送进来,赶快招呼大爷送大医院。
朱莫愁是个算命先生,带着小他近20岁的情人秀秀搬进了出租屋。
前妻说朱莫愁太花心,男人说女人不回家。
谁对谁错,只有他们俩自己清楚。
前妻看到秀秀,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就在秀秀想要回老家那天,前妻在大街上和秀秀厮打在一块,场面十分难堪。
但对那些围观的群众来说,这不过是厚街上,又一个热闹罢了。
人群散去,生活还要继续。
你家的煤气罐着火了,他家的二孩出生了;
911之后,许多工厂因为生意不景气而倒闭,也辞退了许多工人。
这部《厚街》,周浩选择了和《差馆》、《急诊室》相同的群像表达;
围绕着一个地方,记录一群人的生活。
其实这样单纯客观的记录,除了展示他们的生存之苦之外,并不能改变这个群体的命运。
但如同周浩所说:
“表面上我们拍这种片子,好像也没有什么作用,但实际上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们的生活现状,才会有人去关注;
关注的人多了,改变自然会发生。
厚街在发生着变化;
看看现在那里的人们,生活是什么样的。
国产独立纪录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此。
它给了我们一种渠道,去关注那些生活中不被关注、甚至是已经被遗忘的那些人。
从王兵的《铁西区》到张赞波的《天降》;
从陈伟军的《生门》到今年夺得金马奖马莉导演的《囚》;
中国从来不缺少良心的独立纪录片,更不缺少良心的独立纪录片导演。
但是赚钱的,终究还是少数。
有这样一个段子,据说陈晓卿曾经和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交流过,为什么拍纪录片的人都穷。
雅克·贝汉回答,有一对常年在非洲拍摄动物纪录片的夫妻,就是千万富翁。
看似是个段子,背后却满是纪录片人的忧伤。
大多数独立纪录片的变现方式,都依仗着电视台买断和私下放映活动。
而年轻导演们不仅赚不到钱,有时还可能要搭钱。
他们只能等空闲的时候,接点广告宣传片的私活,来维持生活这样子。
有调查显示,近四成的独立纪录片导演,仍然处于收入较低的水平。
君以国士报我,我却未以国士待之。
中国独立纪录片,从来不缺少好导演,不缺少好观众,更不缺少好题材。
真正缺少的,是对国产独立记录片的支持和帮助。
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厚街》观后感(三):铁打的房间 流水的租客
每个房间,每个租客,
一朝漂泊难寻觅,
留下了一些故事,
留下了一些感悟。
这里不是家乡,
这里不是高档小区,
这里的人,
因为挣钱什么都想尝试。
人多时,纷纷出来纳凉,
人少时,房间空荡荡;
这里曾孕育过富豪,
也有走了一世的夫妻。
那个时代,
那些人影,
那些故事,
就是永恒。
《厚街》观后感(四):怎么都要活
厚街是流民聚居地,这里有产业工人,二房东,算命先生,职业不明者,妓女等。有人短暂栖居了一个月下落不明,有人且把异乡当故乡,举家迁居,落地生根。这里每天上演着大大小小的人间悲喜剧,没有哪个人不是在苦水里泡过的。
厚街的空间是慌里慌张的,不安定的。人来人往,步履不停。一切都是暂时的。这暂时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三五年,甚至更长。有男人因为钱而被打得头破血流,有中年女人找的另一半不称心自己染了妇科病,有青年情侣对着摄像机互相骂脏话表达爱意和醋意,有三个人因三角恋和钱财当众咬牙撕打,穿着明黄色上衣的女孩,她的青春在咒骂和羞辱中显得羸弱又倔强…所有人似乎都缺了点什么,缺钱,缺爱,缺根筋,缺完整的家,缺安全感。大家都在辛苦活着,但少有人在“正经”过日子。在这样一个缺少伦理宗法之地,“正经”过日子反而不那么现实,就好像,来了厚街,你就得凌凌乱乱将就着过,龃龉是常态。像尊严,信仰,规矩,这些都是太大的词,厚街容纳不下这些。究竟是厚街的气质形成了这些人,还是这些人形成了厚街的气质,很难说得清。总之,人活得慌张,仓促,被生存的问题裹挟着走,老天爷似乎忘记了给他们任何祝福。
我们看到那个自认不漂亮又特别渴望有钱的中年妇女,坐上火车离开了,椅子背儿上写着泸州老窖四个字。她去了哪儿是否发了财找到下家我们无从知晓;那个和男朋友处了几个月就散伙生意好时能月入五六千的发廊女,这段动荡的日子在她日后的人生中究竟留下什么我们也无从体验;谋生艰难的江湖先生带着他的小情人继续踏上流浪的旅程,二人是一直相互取暖还是最终遗弃了对方我们也无需了解。导演本人说,生活本身就是酸甜苦辣的。他们需要同情吗?同情又能抵得上什么?人人都是一棵草,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坚硬凌厉的现实中,在城市促狭的缝隙里,继续喘气。
生活在低处,还能讲究什么呢?可是,日子再怎么不堪,也没人破罐破摔,他们都在活着,在汗涔涔的生活里,寻觅着什么。多少有一点希望吧。至少人们也能在过节时,精心备一桌子饭菜,举杯祈愿。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有一家人的第二个孩子也生下来了。他们家有老有小,能互相照应,生存也就不那么那么苦了。
看《厚街》,脑海中闪现过玉渊潭附近的温州村。两千年左右,我路过那里,在桥上往路边看。当时想,好破的房子啊,怎么有这么乱的地方,那些房子都快要倒了一样。看着窗边晾晒的内衣,我知道有人确实在这里生活,胆怯之心最后让我止步。如今想来,每个繁华光鲜的城市,都有那么一个像“厚街”的地方。霓虹灯的光从不青睐此地,但门背后的房子里却有孩子的啼哭,升起的炊烟。
十几年了吧,但愿这些受到命运严苛考验好运几乎没有眷顾他们的人,能沾一点活着的光儿,好好活下去。这是几年前写的,后来看王兵导演的《苦钱》,浙江台州的某个打工仔聚居的小街道,狭窄拥挤混乱,汗涔涔的,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厚街,存在于发展中的每个中国城市里。这是被忽略的一条街道,却又是经济腾飞的一个原始起点。这些街上的游民们,支撑着我国的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