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A》是一部由约翰·克劳利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 / 彼得·穆兰 / 肖恩·埃文斯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孩A》影评(一):A SECOND CHANCE
谁应当获得再来一次的机会?
谁又来决定这一切?
给自己选一个新的名字,去一座新的城市,结识几个新的朋友,属于Jack的人生这才启程。
如果没人泄密,如果身份不曾曝光,Jack会不会就这样一直不错地生活下去?
不会,也许。因为诚实,到了某种时刻,变成了自身的一种需要,就像空气,就像食物。有时恍然间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希望有那么一个人,一个让你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暴露在其面前的人(这一点,就好像做爱)。所以,当Jack爱上了Michelle,他第一次体验到了想要说出过去的强烈愿望。
这时Terry告诉他已经没有Eric了,这个Jack没有什么要承认的。然而,一个人真的能够和自己的过去决裂得干干净净吗?可以从过去中学习体悟,但却不能割断毁灭。也许可以埋葬它,但埋葬不等于不存在。过去已然成就了现在,就像现在决定了未来一样。
我们无法知道Jack能否把过去安安稳稳地埋葬一辈子,因为过去还是被别人突如其来地、狠狠地甩在了他的脸上。
当Jack为了躲避小报记者的围堵而跳墙,跛着一条腿惊恐地逃走时,我明显感到心疼。于是,不禁起了几分对小报的厌恶之情。自问:他们的动机是纯粹的吗?只是为了道德正义吗?如果他们自己的动机都不纯粹,又有什么资格来评判Jack?凭什么来破坏他的生活?如果动机是纯粹的,道德正义难道就从来容不下重头做人的机会?
作为观众,太了解Jack,于是易动恻隐之心。心里早已默许了Jack应该拥有第二次机会。可我作为大众的一分子时,感觉又截然不同。我们都渴望保险和安全的生活,我们尽力排除一切可能引起危险的因素。在这个问题上,常常秉持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态度。毕竟,是被一个蓄谋已久、丧心病狂的连环杀人犯杀害,还是被一个一贯心地善良但走投无路且之后会满腹歉疚的人杀害,其最直接的结果没什么分别。
与此同时,善意和良知又催促我们应当给他们以机会、助其重生。因为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复杂,愿意相信人性本善。
在这样的矛盾间徘徊着,再来一次的机会飘远了,渐渐模糊。因为我们不知道谁值得拥有那珍贵的机会?又是谁能够决定那个幸运儿的产生?
《男孩A》影评(二):不可逆转的未来
刚看到希望,却戛然而止。
开头确实让人感到快乐和希望。
新名字,新环境。
崭新的Nike Air Max 90。
一切都是充满了阳光。虽然过去的阴影还没能从他的心里抹去,但至少未来还是美好的。
看到这里,看到这样一个努力去开始全新生活的人,我以为电影会向乐观的方向发展。
但是,貌似人们无法把他曾经的罪行抹去,完全不给他喘息生存的空间,拼命把他从新的环境和生活中,拽回到从前,他和菲利普杀了那个女孩。
其实这只是个未成年暴力犯罪,是的,我这样认为。而应该为此负责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更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
老师对他的排挤,家庭对他的冷漠,社会推卸责任。我觉得就这些才是逼得他们变成那样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杰克的父亲能给他关心,母亲没有得癌症,或许只是给他把校服洗干净,以至于不被大家嘲笑。
如果菲利普的家庭不是那样,他的哥哥没有给他那样的阴影。
这样的人却能在讨得大家的欢心,被认为漂亮有潜力。或许人们不知道她真实的嘴脸。
跟她一比,两个所谓的暴力的男孩儿,只是单纯地以这样的方式,试图去引起家长的关心。
他们很单纯。单纯到,讨厌你,就杀死你。
至于告密者,他也是不幸的,他也是Boy A。
最后,杰克还是被拽回噩梦之中,全新的现实,就像是梦境的崩溃,在一瞬间毁灭。
工作,哥们,女友,都离他而去。
特里也联系不到了。
他不知道怎样在这样一个,对他充满敌意的,完全不给他机会的世界里生存。
人之初,性本善。
米歇尔说,杰克你是个好人。
我也这样认为杰克是个好人。
从他从前跟菲利普一起干坏事时的眼神,我觉得他是犹豫的,但他是菲利普唯一的朋友...
看到最后哭了。
对于这样一个努力去改过自新的人,社会为什么不能给他一次机会,开始全新的生活,而是一定要揪住他的过去不放,永远给他打上evil的烙印,让他不得翻身...
《男孩A》影评(三):蛮童之歌
最近看的两部电影,都是关于罪犯重生的故事,一个是【天堂计划The Heaven Project (2008)】,一个是【蛮童之歌】,前者感觉是一部失败的商业片,我没将它看完,后者节奏虽然没有前者激烈但是却丝丝扣心,缓缓叙述,最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感慨的很多,唏嘘叹息之余,还有很多思考。
完整影评:【有图有真相】http://i.mtime.com/rockli/blog/1489321/2/
想起来小时候在CCAV看过一则新闻,英国有两个小学生诱拐了一个2岁的小男孩儿,打他、拿石头砸他、往他的眼睛里泼油漆、最后把他的尸体按在铁轨上让他被火车碾过去。
真的很奇怪,我看那新闻的时候大概也就七八岁,可是记得非常非常清楚。在两人被捕后,警方将他们称为“男孩A”和“男孩B”。英国社会都在讨论要不要公布这两个男孩儿的真实姓名资料,等他们从少管所出来之后是要给他们一个重新生活的机会,还是要让他们身边的人警惕这两个史上最年轻的杀人犯。
当时虽然小,可是被那些残忍的手段震惊了。那时候我想,这种人渣就应该杀掉啊,不管他犯罪的时候多大,这种残忍的因子早就深埋在骨头下面里了。
现在我仍然是这么想的。
后来今年很偶然的机会在果壳的WB看到这两个男孩儿的后续,男孩A出狱之后不断再犯,不断的继续出入监狱。他心里的恶魔,一点儿消退的迹象都没有。
这案件当年震惊了英国全社会,听说就是这书的原型。当然,作者把Boy A美化的太多了。
这就像个究极的悖论,我同情电影里的Jack,但在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却恨不得他用一生的痛苦去偿还。
Jack如此努力如此改变,因为他是Jack。他也可以做一个软弱、善良的家伙。
可是现实中的男孩A却永远不会。
《男孩A》影评(五):A Brain-Shocking Story
Andrew Garfield 表演的很真实,注意看他的面部表情,把一个内心隐藏着极大秘密的男孩子表现的淋漓尽致。短时间内,他找了一个女朋友,有好朋友,还救了一个女孩,上报纸,着一些对于在监狱长大的他来说都太多了,他将怎么去面对这一切呢?当然还有剧中那个辅导员对这个假释犯人的无私的爱,也同样令人感动。一旦他的秘密被发现了,他是不是会失去所有这一切?
这部电影是独立制作,并不出名,IMDB上的影评不多,一般一部电影肯定有喜欢他的,和不喜欢他的。但是这部电影在IMDB上却没看到坏的影评。
即使是谈论这样一个富有争议个话题:那个被残忍的杀害的小女孩以及小女孩的家人的痛苦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电影中也快速展现了,一群不满足于法律判决的愤怒的人冲进他的住所,实行私刑把和他共同杀害那个女孩的小伙伴给吊死的场面。
记得电影一开始表现了他和他的小伙伴认识的过程,很难想象,那个个子矮小的男孩面对一群比他高好几头的大小伙子的无所畏惧。年纪小小的他懂得了人世永远的真理:要想不受欺负,自己必须学会心狠手辣。那些表面上强硬的人,内心是脆弱的,只要自己足够的狠毒,就肯定不受欺负。
为了这个狠毒,因为杀死了一个小女孩儿而被关押了十几年,另外一个甚至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代价肯定不值得。但是,三个小孩,都同样的无辜,而没有选择。造成这种冷漠的状况肯定不是孩子的错,孩子只是对他所面对的问题作出最本能和有效的反应。
成人应该负有怎样的责任呢?
当boy A 受到所有人的唾弃,一个人走在街上,看到大幅张贴的海报的时候,我是愤怒而无奈的。
这个社会曾经抛弃了boy A,在boy A在监狱里为她所付出的罪恶偿还之后,和受害者boy B,以及那个女孩girl C付出了生命之后,一个不经意的海报再度把当年的事情曝光,公众要用冷漠和仇恨毁掉这个改过自新的boy A。
而十年后,这个社会这么做的手段,和十年以前没什么两样。公众不关心相关机构为了让boy A重新回到这个社会,当事人和相关人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最残忍,最杀人不见血的是这个冷漠的社会,你我都是其帮凶。
正看到这里的时候,故事急转,首先是Boy A的女朋友出现,说需要一段时间来原谅boy A,接着出现当年遇害的女孩,居然没有死 写来的一封感谢信,说感谢他从boy B那里救了他。我想这封信,对于boy A是极其重要的,boy A肯定会继续活下去,活得精彩而诚实。原来,当年法庭的宣判竟然也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误判!社会一直都是这样冷漠而不公平的,但是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些事情呢?
oy A悬在桥上影片嘎然而止,Boy A一直都是脆弱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被冷漠的抛弃,被boy B abuse,被无辜的伤害,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他没有跳下去,Boy A需要勇敢的坚强的活下去,他是之所以这个世界之所以这么美而让人留恋的原因。
《男孩A》影评(六):现实的疯狗们
其实现在是临晨3:55。被我妈妈发现我还没睡的话,她一定会想尽办法来整我的,我确信,哦不,她会直接杀了我的。瞧,这就是帮爸妈住在一起的坏处。有能力可行的话,我一定搬出去住,然后找上几个哥们姐们管他认不认识,干上几天几夜再说。我那喷薄而出的欲望啊。They will kill me.
OK。主题。
《Boy.A》
电影永远也一直会比连续剧或者之类的事物感人。也许因为他们是精心制作的。嗬嗬嗬。Boy A就像是一曲悠远清谈的田园歌曲,清醒而美味。虽然他的词确实不那么的美妙,甚至有点过于的残忍。不过,不可否认,他拍的很美。真的很美。演员的英国味十足,不只是语音。我爱这样的风格。
要做比较的话,我觉得《迷幻森林》和《大象》会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我看完了日剧《迷离三角》的话。大概会在这部剧里面看到更多的相似点,相信我。少年犯罪不会没理由的,但是少年犯罪是重大的。想想看,当天真无暇的男孩杀了一个同龄的女孩,哦,当然,这个女孩死前在亲吻一个中年大叔,而这两个男孩一直在被欺负,被同学嘲笑被哥哥强暴,家里也不太美妙。爸爸脾气暴躁,妈妈快要死掉。很悲惨对不对?可是也无法解释谋杀这个行为。所以当社会在事隔多年再次找到他后,他无处可去。人们的偏见或者怨恨逼迫他只能自行了断自己的生命。因为他说他不想再做别人,即使这个别人热心极了阳光极了,甚至不顾生命球了一个女孩因此上了报纸。当他第三次看到自己在报纸上出现时(第一次是看到了自己的通缉照片——电脑合成的),他决定要眼前的Jack消失,因为原先的Eric已经死去了,与Philp那诡异的自杀一起。
说说片子中的另外一个角色——Terry。他是以一个长者的角色出现的,代表了社会中的同情部分。他相信Eric本善,愿意给他一次机会。但是同情毕竟在这样的事件中是弱势。Terry的儿子,他懦弱胆小天生悲观。我认为他代表了利益。为了自己的私欲他出卖了Eric或者说是Jack,这个以新身份开始新生活得好人。
现实就是这样,过去的阴影一直在,无论现在时什么,过去他一直在。而如果你的过去过黑暗,那么你的未来也不会光明到哪里去的,所谓因果关系所谓循环。Chris居然有暗示。而影片中的女主角Micheal,她是代表着光明,我猜。虽然一开始我认识是她出卖的Jack,其实她只是认出了他,然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苦恼,什么都没做。最后Eric自己对自己的那段对白,除了帮助下定了决心,更看出了他的本善。他的化身M说,不是我。他说,我知道,我从没想过是你。
Oh,so pure the soul is!要去死的不是他。是那些死死咬住过去伤口不肯放手的疯狗们。
《男孩A》影评(七):少年的罪恶
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很克制的电影。影片一开始吸引我的是摄影的构图,干净且注重画面的比例,人物的对话简练到找不到重点,时空交错的剪辑缓慢的将人们拉入完整的故事里,看完之后也只有一个感觉:哦,好他妈压抑啊。
故事中总要有一个矛盾的元素,才能构架出一部直达人心的电影。缺乏家庭关爱的寂寞男孩A结识了同样孤独的暴力男孩B,遂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基友。一次偶然两人杀死了清高装逼的女同学,并伴有性侵行为,随后两人即被审判,受尽谴责。男孩B被报复杀害,后被认为是畏罪自杀,男孩A独自在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10年,24岁时被获准假释,在老警察的帮助下改名换姓重新做人。他有了工作,结识了新朋友,获得了爱情,还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但他始终小心翼翼的生活着,脆弱而敏感,惴惴不安的怀抱着一个甩都甩不掉的不知何时会爆炸的炸弹,直到终于有一天引子被点燃,辛苦搭建的新生活顷刻间支离破碎,他发现自己无处可躲,从始至终只能被禁锢在那个“男孩A”的痛苦灵魂里,惟有靠死亡才能实现最终的救赎和解脱。
电影中矛盾的点在于罪恶与原谅。不管后来的男孩A多么努力地去表现得善良勇敢,当过去的罪行被揭发时,身边的人只有远离与唾弃,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冷漠得让人胆战心惊。也许是因为男主长得太帅,演得太好,我才会对他心生同情,但事实上如果我的身边也有一个男孩A,我肯定也会敬而远之,甚至露出嫌恶的表情。虽然原谅和宽恕一再被鼓吹为一种美德,但一想到这个人曾经犯下的罪恶,你会在心里问一句“凭什么?”因为有的人犯下的恶会让人觉得没有被原谅的理由,你做了,你就必须付出代价。
也许很多人会对做错事的少年萌生恻隐之心,觉得年少时犯错总有能被原谅的理由,但恶念的滋生有时候会超出人们的想象。《伊甸湖》里的男女主角基本上是被那群熊孩子活活虐死的,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恩怨,在那群少年看来这仅仅是一场刺激的恶作剧。当女主满身伤痕的逃到邻近的一户人家求助的时候,以为即将得救的她还不知道这间房子里的人就是那群熊孩子的家长们,她敲开的也不过是一扇绝望之门。《告白》也是一部让人倍感压抑的电影,女老师通过沉着冷静到有些变态的心理战术实现了对故意杀害她女儿的两个学生的复仇——当你知道法律对他们没用的时候,绝望的母亲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惩戒这些泯灭了人性的小恶魔们。《魔女嘉莉》讲述了一个孱弱内向的女孩在受够了同学的欺辱霸凌之后终于爆发用自己的超能力来了一个大屠杀,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也是很贴近我们现实的故事——如果你回忆起学生时代,一定会有很多稚嫩又丑陋的面孔浮现,他们随意的凌辱和欺压班级里的弱小者,而这种行为总会被大人们的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带过,而这种“不懂事”会在某些被欺凌者的心中产生多大的阴影是无法预知的,要知道这些阴影在某一天也许会衍生出新的罪恶。之前看过一本书,丁丁写的《小畜牲》,书里讲述了她小学初中时被全班人孤立欺负的满目疮痍的回忆,不过她解脱之后并没有过激的报复行为,回过头来,只有嫌恶和唾弃。她不会原谅那些同学,他们于她永远都只是丑陋与恶心的存在。
这就是现实,我们不能指望自己有多善良,我们总是对他人犯下的罪恶有着天生的排斥感和惩戒欲,我们始终想还这个世界一个公道。所以人们才会把清华铊毒案闹得沸沸扬扬,把虐猫者人肉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但往往在讨伐某种罪恶的时候,又会有新的罪恶堂而皇之的产生,那是一种基于正义感的自以为顺理成章的罪恶,也许更加可怕,因为人们往往认识不到那是一种罪恶。所以人哪,难以用“纯粹”来形容。
电影的色调暖暖的,但故事总让人感觉冷冷的。男主在最后崩溃之时收到了他之前救过的那个小女孩的感谢信,算是这个世界对他唯一的肯定,徒劳,但至关重要。也许这就是一个象征,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邪恶或善良的,但一旦你犯下不可挽回的罪恶,你拥有的善良注定只能成为你人生的配角,即使别人不知道你的过往,你的心上都始终有一把枷锁,而钥匙早已经被你自己吞掉了。《白夜行》里,雪穗和亮司的人生像被恶魔触发了机关,本来是情有可原的被迫犯罪,结果却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死循环里,为了掩饰一个罪恶,从而制造了一连串无法令人原谅的罪恶,因此也得到了最沉重的惩罚——两个相爱的人,却永远无法在阳光下手拉着手一起走着。也许每一个意识到自己罪恶的人,都无法在阳光下自如行走吧。
电影很好,男主很好,女主太壮了,又老,不喜欢。
《男孩A》影评(八):你是个好人
你是个好人
只可惜你杀了人。
我的印象里,很多很多的警匪片、刑侦片以及其他和犯罪有关的艺术作品里,似乎都会有一句这种意思的对白,一般是警察、侦探或律师对此时已经逐渐绝望的犯人讲。
警察破了案,侦探解了谜,律师完结了案子收到一笔可观的费用。剩下那个曾经犯过错的好人,默默承受向自己袭来的黑暗。在这之前,好人可能连名字都不被人记得。其他的好人和坏人们站在他的身后,指着他,说那个杀人犯怎样怎样,那个小偷怎样怎样。
所以,当jack摸着印在michelle送给自己的钱包上的、自己的新名字时,这个脆弱到随时都要崩溃的男孩子又差点落下眼泪来。
因为我们的名字对于我们也许只是个代号,而对于他,或者其他那些boy a ,却是一段新的生活,是一种被重新接纳的巨大惊喜。
可是还是要可惜,你曾经杀过人。
这样的事实,就如同你瞒不住你自己的内心一样,也瞒不住别人的眼睛,更瞒不住他们像他们携带的摄像机录影机镜头一样冰冷的、好奇的心。
于是,曾经赞美过你的报纸电视,曾经与你一起救过人的朋友,曾经爱着你并让你懂得爱别人是多么美好的恋人,曾经一丝不苟地帮助你适应新生活的导师,一下就站到了远离你的另一侧。
其实不是他们想要这样做,只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强迫自己对自己内心的漠视、恐惧、忧虑和绝望置之不理。
你不也是一样吗?
即使是友情爱情荣誉管教各种方式希望你忘掉你内心的声音,你不还是一样向内心的恶魔妥协吗?
也许我想,在电影最后的那一幕黑暗出现之前的jack,大概不会再对自己内心的声音置若罔闻了。
你是个好人
只可惜你杀过人
oy a 对jack说
《男孩A》影评(九):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这是悲剧版的《坏孩子的天空》,但也正是悲剧的结尾,将人性的丑恶和美好描写地更加入木三分。
就像Terry说的,一个人的过去并不能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他的现在。就像佛家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Jack过去是个杀人犯,但那只是他的过去。现在,他会为别人的关怀,包括一些很小的礼物充满感激;他努力工作;他热情地对待朋友,于是拥有了友情;他真诚地对待Michael,甚至为她White Whale的外号而向朋友抗议,于是有了爱情;他认真地感激社会,回报社会,在车祸现场救出了一个小女孩。但就像这样天使般的阳光男孩,社会依然不愿意放过他,死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排斥他。Zeb由于Jack抢走了父爱,心生嫉妒而举报,老板因为他的过去而解雇他,Chris由他的过去和Michael的失踪想当然的联想为Jack杀了Michael而与他决裂。最无情的是Michael。当Jack在海湾满含眼泪地对她说出I love you的时候,她却满脸轻蔑的讥笑:“Damn,you beat me to say it again。”除了Terry,Michael可以看做是Jack最真诚对待的一个人,她也是Jack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但是,这个现实又偏见的女孩轻易地毁掉了爱她的人的生活,也毁掉了自己的生活。其实,社会的偏见又岂是这时才有,Milton对桥边的两个坏孩子极尽侮辱。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于是这些话就是社会的反映。社会用狭隘逼迫出了两个恶魔,社会也为此付出了一个女孩的生命和两个男孩灵魂的代价。
女孩和刀是极精巧的前后呼应。Jack少年时正是用刀杀掉了那个叫Milton的女孩,那个时候他是个恶魔。十多年后Jack用刀割断安全带,从车祸现场救出了一个女孩,女孩为他画了幅画,那上面他的刀变成了生命的守护,他则成了头戴光环的天使。Jack在一个地方堕落,却又在同一个地方蜕变,这不正是耶和华最伟大的复苏吗?但是,这却不为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世俗之士所弃之如敝屣。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寒心。
《男孩A》影评(十):别那么道貌岸然,你能做到一视同仁吗
就这么看完了Boy A.
全片最后几分钟真的是控制不住“眼泪掉下来”。
很久没有因为电影,这种带有着不真实成分的形式而真实地伤心了。
可是,回过头来问问我自己,如果我身边真的有这样一个人,我会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他吗。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像影片中Terry那样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
看东野叔的《信》,连杀人犯的弟弟都不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处处碰壁,那么,作为杀人犯本人,更是得不到所谓自由平等。
在心疼Eric而骂那些悬赏者的同时,认真想一想,把这件事放在现实生活中,你的看法还会和看电影时一样吗。
如果能一样,你会发现,人们会渐渐像疏远他一样疏远你。
因为你和杀人犯是朋友啊。
所以你选择默默地转身离开。于是,这些满怀一腔改过自新热血的人,要么重新堕落,要么一了百了。
社会的问题在这里,尖锐而敏感。
然而没有谁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合理的答复。
你会用看一部电影时的心情去对待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吗。你会吗。
2016.12.31.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