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秘史》是一部由尤小刚执导,夏雨 / 胡静 / 钟汉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熙秘史》影评(一):逗你玩儿
虐得死去活来.这康熙要多贱有多贱人.年少时期没脑子别人说啥他信啥.太皇太后说,这是缺乏历练.那为什么纳兰容若不用历练就每次都能有good idea.年老还跟玩儿似的指婚与人却不准人同房.完了快把人气死了说一句,矮油不好意思我只是逗你玩儿的啦.
纳兰一会儿柔情万千,一会儿忠心可鉴,滚蛋!!生就奴才命却长了颗做人的心什么的也滚蛋.做人也分会与不会.说只爱一个人,转眼就爱了另一个.对A说你是我最牵挂的人.对B说你一直是我深爱的人...滚蛋.
:改成<纳兰秘史>算了.
《康熙秘史》影评(二):剧情尚可一看
听说这部剧塑造的纳兰非常惹人喜爱,特意来看,结果却觉得这戏里的纳兰完全就是个神经病啊……就像生活中的某些人,明明是情商低,还自诩耿直。很多事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式,非要跟人家硬对着干。而与此同时,这个纳兰初出茅庐就对朝政有着非凡的见解,跟低情商很不匹配。
此外,该剧十年前拍的,也不算十分久远,但是化妆、摄像、片头片尾曲的质量之差令人发指,比很多20年前的片子还要粗糙落伍。女演员整个眼皮涂满粉色紫色的带闪粉眼影,机位一平移就能看出明显的晃动,片头片尾曲更是难听得匪夷所思。
至于剧情,有些地方曲折巧妙,有些地方又很不合理,比如鳌拜这种板上钉钉的奸臣,编剧写成了一个忠臣,结局又不违背历史,算得上很有新意。仔细想想,我们都不是亲历者,谁又敢说事实一定如史官所写呢。相比起一般的八点档电视剧,还算可以看看。
《康熙秘史》影评(三):尤小刚和他的秘史
从2002年,《孝庄秘史》横空出世;到2006年, “前清秘史剧”系列终结篇《康熙秘史》播出,尤小刚顶着“清朝私家侦探”的称号,打造了一整个响当当的秘史系列。我很喜欢这四部,这一个系列。它们也不愧为一个系列,四部剧中有大量相同面孔的角色、他们的表演形式也如此相像、服装道具也如出一辙、熟悉的台词风格、使用相同的音乐,甚至在叙事上也完全遵循整个系列的人设,所以你可以看到,虽然四部所拍摄的朝代顺序极为杂乱,但《孝庄秘史》中的多尔衮是大功臣,到了康熙秘史中,也是要不遗余力的再次洗白,整一系列严丝合缝,完全没有自己打自己巴掌的情况出现。这也算是一个奇迹吧。拍系列剧的人不多,每部剧熟面孔如此多的人更少,每部剧都带有如此相像风格设计的少之又少,符合这三条的,除了尤导,就是于妈了吧。当然,在我看来,尤导和于妈完全是不能相比的。于妈主要做工于编剧,尤导的编剧可就不止一人了。两人最大的相同,就是都对古装戏情有独钟;最大的不同,在于女性的不同。
所有四部剧里,最大的看点都是女人。几乎每一部剧都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女人,写她们的故事、她们的爱情、她们的智慧。尤导的剧是真正尊重女性的。所谓尊重,不在于把女性写的多刁蛮任性,也不必写她们多有心计、多么高尚或是多么坚强。或许,尊重这个词太严重了,只是,只有在尤导的剧中,我才能真正看到女性的韧劲、女性的魅力。
尤导对女性的尊重,在我看来,已是中国之最。
反观其他剧,于正三部美人,写窦太后、大玉儿、武则天,她们都是中国最著名、最有权力的女性。但你看到的,还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简单的女性形象,她们可以为生存出卖自己,却最终只能有一位真命天子;她们的内心坚强不屈,却活得那么小心翼翼;她们也是聪慧过人,却整天为小事勾心斗角;她们有的刁蛮任性,最后也是被驯化的温柔可人。你似乎看不到女性的生命力,她们受冤枉、被陷害、柔弱的哭泣,颤颤巍巍一副受委屈还要顾全大局的样子,这不是完美的女性,这不会让我们看到女性的美好。
尤导作品中的女性是高贵的,有生命力的,她们受到不止爱人的宠爱,还有父亲的、哥哥的、知己的,甚至丫鬟奴才们的,她们的爱情很伟大,很深情,但却不仅仅为了爱情。她们可以把爱情藏在心底,可以堂堂正正的再爱上另一个男人;她们可以为爱情而死,更可以为家族、为亲情做一切事。女性的角色反而是有些薄情、反而是朝秦暮楚、反而更顾全大局;男性则更深情、更豪迈、更冲动莽撞、血气方刚,你可以看到几个男人为一个女性争夺,却不会看到几个女性为一个男人争得不可一世。女性的爱情有多种选择,这是我认为的,女权的根本。
不知为何,这个时代的影视再难以看到尤导剧中那种高贵的女性形象了。
或许,我心目中的伟大女性与一般人不同。大家都说古龙的小说中,女性是低贱的、是不受尊重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得古龙才是最尊重女性的。在他的小说中,有妓女,不守道德的女人,有舞女、女杀手,女性的描写常是不穿衣服的、裸漏的、背叛与伤害男人的、不自重自爱的,所以很多人会说古龙不尊重女性。但仔细读他的书,他笔下的女人不会为男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她们敢爱敢恨、英姿飒爽,她们来去自由、无拘无束,她们受着男人的爱恨与尊重,男人爱她们,是用生命去爱;在她们离去时,男人痛苦不堪;所以,在古龙的小说里,你很难发现一个负心汉、一个贞节烈女,或是会说一大段情话的痴男怨女。她们要的不只是爱情,她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这些尊重,我在尤小刚导演的剧里也看到了。四部中《太祖秘史》应该算是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了,但每个女性都那么独特而富有魅力。她们不够完美,没那么有爱心、没那么圣洁、没那么钟情守身,她们也不会力挽狂澜,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们很真实。
《康熙秘史》影评(四):最好的納蘭
其實在很早以前就看暸這部<康熙祕史>,隻是久久不能忘記的是劇中的那位納蘭公子.
于是決定再看一次.
第二次看,還是會讓我淚流滿麵.
納蘭的忠心,納蘭的坦誠,納蘭的癡情...
無可否認,雖然劇中情節有所虛搆,但是鍾漢良所詮釋的納蘭無疑是最好的.以至于讓我忘記暸真正的歷史.隻是記得納蘭和青格兒,記得他們之間至深至純的感情.
若不是惠兒成暸康熙的妃子.
若不是他們隻能相思想望不相親.
若不是青格兒的執着,真心.
也許~~~
故事的結侷就不會這樣,也許,這部戲就不會這樣催人淚下..
隻是遺憾的是結侷不是太完美,不僅僅是因為納蘭先于青格兒的離去.
人生中總是有太多的遺憾.~~沒有辦法輓囬~
還是?
看到最后青格兒囬憶他們在一起的時光,雖然波折重重,但,是美好的.
也許,我們也會看到我們想要的答案吧~
隻是納蘭,在這部戲裏,我看到的是他深深的無奈.
對惠兒的無奈,對皇上的無奈,對青格兒的無奈,還有對父母的無奈~~
看到的是一個痛苦的納蘭,'
但同時也是一個情深義重的納蘭.
青格兒說:"他視真情為人間聖物,視坦誠為生命"...
這也是對納蘭最好的詮釋~~
《康熙秘史》影评(五):论纳兰以及看剧的乐趣
曹寅评价纳兰:“生就一副奴才的命,却长了一颗做人的心。”
戏说康熙遍洒狗血的《康朝秘史》,这句一出,倒令看剧的我,心有戚戚焉。
记不起是何时喜欢上了这个词人。纳兰性德,字容若。人皆云眉目如画,我却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名字也可成为一首诗。而这个诗化姓名背后的词句,一首首,亦如一个个梦,令人难以忘怀。
多情公子,绝世才俊,原本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本钱做个逍遥神仙。可最后的最后,三十一岁的风华年月郁郁而终,一生中让人铭记的不是人人艳羡的家世,也不是扑朔迷离的情史,只是暗含诗句中的苦楚。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苦。
相思相望不相亲,是苦。
举世皆浊我独清,还是苦。
这世上自有可以寻找的快乐,可是他却选择了痛苦。
——————————我是抒情的分割线——————————————
越来越觉得自己不会抒情了。即便是看着纳兰同学被虐得死去活来打算好好写一篇文来倾诉一下内心澎湃的情绪……可是……可是……唉,难道真的已经过了Loli的年纪?
好吧,既然是《康朝秘史》的评论而非纳兰词的评论,那就说说剧吧。
秘史系列之前只看过《孝庄秘史》,印象还是很美好的。但自从尤导让马景涛同志把大清三位皇族演了个遍,顺便让我看到邬倩倩女士演完了马景涛嫂子接着演妈再接着演他太太之后……我真的要崩溃了……
幸好幸好,这次不是马先生继续演康熙(一开始还真有这等谣言传出把我雷得不清),要不尤夫人要升格成为他祖母了……汗一把……
其实看到一半左右我就在怀疑此剧名是否有误,因为这分明是一部华丽丽的《康朝情史》嘛——还不止是康熙一个人的情史。又话说这里面的男一真的是夏雨同学么?为啥剧里的两大女主死心塌地爱着的反而是那个所谓的“奴才”纳兰性德呢?
夏雨其实演得还是不错的——不讨好也得怪编剧,塑造出这么一个反复无常阴晴不定时而幼稚又时而神奇腹黑的康熙(还有很强烈的虐人爱好),同时又把一边作对比的纳兰才子描绘得天上有地下无的痴情且命苦。殊不知这等历史戏说剧的观众主体就是广大女同胞,这不是存心让她们怀着深沉的母爱泪眼朦胧地HC那风度翩翩温柔俊美的纳兰公子么?
更不必提大隐隐于市的庞大同人女群体——恭喜钟汉良同学,继《逆水寒》之后再次成为了小受代名词……在这个《赤壁》《鹿鼎记》乃至《少年包青天》《三侠五义》都能耽美一番的年代,本剧简直提供了无数可供挖掘的绝妙素材:
——“朕能征服天下,不信征服不了你!”
——“你这辈子休想离开朕身边!!”
——“朕是怕你把青格儿(女主)看的比朕还重要!!!”
我真的不是同人女……真的……
所以女主又一次被忽视了,正如《逆水》里的江湖第一美女息红泪——看过戚顾王道文的童鞋们请告诉我到底谁是江湖第一美人(无数人的呼喊声响起:“当然是顾惜朝朝朝朝朝……”)以及顾夫人晚晴——再请诸位告诉我到底顾惜朝是谁的夫人(再次的呼喊声:“当然是戚少商商商商……”),不过相比起来,青格儿和惠妃似乎待遇好一点——大概是因为康熙不够美型?瀑布汗……
在此郑重声明:历史上纳兰的真爱其实是剧中那个没出来几回但总是一脸委屈哀痛的卢蕊小姐啊!我们的编剧大人大笔一挥就让纳兰死在他夫人前头去了(如此一说那些悼亡词又从何而来?)。
戏说果然还是戏说啊,君不见鳌拜老先生都被翻案成为政局牺牲的大忠臣了……
所以看剧也无非是这样:抛开一切,放下执着,找到一个可以HC到底的对象——然后,在心中塑造一个经典。
就比如说,《康》剧虽然够狗血够白烂,我偏是看上钟纳兰了……如何?
这样看剧才欢乐~~~
《康熙秘史》是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2006年出品的一部清宫历史剧,是尤小刚导演“前清秘史剧”系列的最后一篇,由夏雨、钟汉良、胡静、杜雨露、石小群等主演。
该剧对对诸多历史人物站在“人性”角度的进行全新诠释,在人物塑造中一一体现,充满了男人之间的权谋、赤诚、信义和背叛。然而,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群为大清王朝默默奉献出青春、爱情和一生幸福的女人。
《康熙秘史》影评(七):好一个小奴才
被顾美人拉进《逆水寒》的大坑,到现在还没爬出来,竟然还爬墙到《康熙秘史》去了,金牛意志实在薄弱,美人能量不可小觑。
前头的秘史是让马景涛宁静给恶心跑的,这部秘史的剧情……还是没法看,有极品帅哥也没法看。然而,竟然没有快进却一集一集把狗血剧情一看到底,这跟美人帅哥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倒跟精致漂亮的戏装服饰多少有点关系。看到最后,康熙不是那个千古一帝,纳兰也不是那个一人而已的词人,鳌拜也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反正谁都不是谁。结果谁都不是谁了,反而谁也都是谁了(舌头打结)。先放下无数个“倘若”,倘若他们跟历史没嘛关系,倘若有那么一个时空,倘若有那么一个有大志又小气的皇帝,一个不甘心当奴才的奴才,一个死活看不上皇帝偏偏看上侍卫的女孩儿,一撮心怀鬼胎的王爷,一群见风使舵的大臣……倘若——这故事还是挺好看的,只是全都太离谱。
这故事基本可以形容为“奴才养成记录”。大约没人天生就喜欢当奴才的,所以各有各的不甘心。但是到剧终的时候,养成的奴才飞黄腾达,养不成的抑郁而终。不甘心的全都甘心了,不服气的全都服气了,连皇帝大人最后也成了江山的奴才,甚至连从头到尾都强项的纳兰性德也认输了。再PS,这编的不合逻辑,明明是被小心眼儿的皇上气死的嘛!
但是在这狗血剧情里有一个亮点,亮得异常——“小奴才”曹寅。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如果不是剧中唯一丰满可信的角色,至少也是最丰满可信的。
这个曹寅,跟历史上的曹寅与多大相似不在讨论之列,但这是个标准典型的小奴才。这个“小”,首先是年纪,出场时候才十几岁,一脸稚气。其次是阅历、身份,生下来就是奴才,从小跟在皇帝身边,基本是个小书僮,只是伺候的主子实在太大。再有,这个“小”,也是指心智、心机。
这小奴才出场时候非常可爱,小小年纪,一边跟青梅竹马(怎么老想起这个词?)的小皇上混兄弟,一边给恩重如山威重如山的太皇太后当卧底,在恩威并施的太皇太后跟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翻脸象翻书的皇帝“兄弟”面前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稍一个不留神两边都会砍他的头,然而哄高兴了哪一边也都有天大的恩典。两边都背叛,可背叛哪边又都过意不去,把个小奴才给难的!
这时候的小奴才天真未泯,虽然是奴才可是生来就是高级奴才,仗着皇上的后台难免高级奴才的骄矜。然而见到闻名已久的才子,即便是刚打过架,也满不在乎地拉着人家玩结拜。偶尔喝高了,也敢跟纳兰拍肩膀说,皇上的诗好是好,可有咱俩在,他,老三。
但是小奴才一天天长大了,奴性越来越成熟,人性也退化得越来越干净。在皇上身边一场一场的风雨之中,他渐渐了解了皇帝也了解了自己。他想要的非常简单,第一是性命,第二是前程,这两样都来自于他侍奉的主子,来自于他对主子的忠心,也来自于不顾一切的自保。他永远都不会象纳兰性德那样在付出忠心的同时,还硬是想要留下一点“自己”,对曹寅来说“自己”是不存在的,也不需要存在,“自己”的存在只会带来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纳兰性德倒一次霉,曹寅就长一份记性,有这样一个反面教材时时刻刻耳提面命,曹寅便顺利地在奴才养成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原本“小”的心智心机,也在宫廷内外的暴风骤雨中日臻成熟,早先一出事就没头苍蝇似地满头冒汗,后来眼珠一转便计上心来。早先因为当卧底而良心不安痛哭流涕,后来拿朋友顶雷眼睛也不眨。小奴才并没有变得大奸大恶,但是可以想见,如果需要,如果为了自保,为了前程,这小奴才完全做得出来。如果危难之际他没能把端敏格格带出宫,他肯定会杀死自己的心上人,我相信——他下得去手。
小奴才很好命,阴错阳差和心上人喜结连理。皇上奖赏了他的忠心,小奴才如愿以偿,揣着免死诏书外放做官,奴才终于熬成了主子。而老早跟皇上赌气把免死诏书丢进火里的纳兰性德,这时候却耗尽了一生的才气、志气和脾气,油干灯尽,黯然撒手。
奴才养成,这过程与结局令人郁闷,却无比真实。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社会适应良好。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巨大,社会远比他们想象得复杂得多。如何适应?在生活的大潮中,人们不停地被挤压、冲撞,不停地被磨掉棱角,为了开拓前进的道路,为了受伤的时候不致命。棱角磨掉了,适应良好,心理健康,身体也健康,生活工作两如意。磨不掉,或者是棱角伤人,或者是自己撞个粉碎。自古以来,那些留下不朽名篇的诗人们,想想大都是体制中的不得意者,或者干脆就是体制外人,社会适应不良,心理不健康。然而就是这批社会适应不良的人,拒绝同流合污,守着自己的理想,把目光投向体制之外,投向人的内心。这批心理不健康的人,用诗词歌赋文章发泄着他们的不健康,他们虽然黯然离世,辞章却永远不朽。而我们,有幸可以欣赏他们优美的华章,来溶解自己的不健康。
此刻竟有说不出的感激,感激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由着自己不健康,感激他们没有更积极地去适应社会,感激他们选择用辞章来宣泄不健康。嗯……这情绪似乎也算不健康。
最后PS一下,小奴才不知谁演的,长的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是——演得真棒!
《康熙秘史》影评(八):纳兰性德:心如皎月
八卦秘史之类的电视剧,《孝庄秘史》与《西施秘史》都挺好看,前者看的是碟片,每晚睡觉前四集连播,畅快淋漓;后者跟看电视剧场,每天只得两集,晚饭后跟家人排排坐闲聊看戏,颇为自得其乐。《杨贵妃秘史》看了几集放弃了,女主角不是不够美,而是不够媚。只是当时,并不知道日后会以网络观看的形式看到秘史系列的另外一部:《康熙秘史》。网络方便快捷,这几日我刚学会手机上网,每天用土豆优酷乐视奇艺PPS搜索钟汉良,忙得不亦乐乎。
关于康熙的电视,《康熙大帝》与《少年康熙》也都不错,他的故事,野史八卦有所耳闻,只是从来不曾把他与纳兰性德联系起来。也对,远离历史的《鹿鼎记》里他的好朋友是小桂子韦小宝,靠近历史的清史笔记里他的好兄弟是曹寅曹大人,纳兰性德?那是《饮水词》,那是“纳兰心事几曾知”——其实略微查询即可得知,纳兰性德曾是御前侍卫,与曹寅同时陪伴在康熙身边,三人年纪相似,想来也是有段故事的。
下跪下跪,眼泪眼泪。
这是我对《康熙秘史》里纳兰性德的看法。我对《康熙秘史》的看法是,从第一集纳兰性德为青格儿与康熙大打出手开始,到最后一集纳兰性德死在青格儿身边结束,它应该改名叫做《纳兰情史》,用一个网络词语“苦逼”来形容最合适不过。纳兰性德苦逼的一生与康熙大帝少年时期的双线故事,套用剧中康熙的一句话“你别再装委屈”,而我想说的是,钟汉良哭的很好看,小委屈样我很喜欢。
你看,我花痴了。
大概有三年多的时间我没写过任何东西,读书笔记听歌笔记观影笔记心情日记,统统不曾提笔,为生活奔波,劳心劳力。苦痛说不出来。现在再看过往写下的只言片语,只觉得年少轻狂,过于青春称意。人生经历确实能改变一个人,不止性格,言谈风格,行文思路,现在下笔,仿佛我已不再是我。
以前风花雪月的时候,用诗词歌赋吸引小妹妹,也看过几本《纳兰词》的点评,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忧伤,怀念爱人的说法我能接受,但看到他说“不是人间富贵花”时还是非常的震撼。
《康熙秘史》前十几集里他不断的因为“情”被骚扰被威胁,几场戏剧冲突勾勒出女主角青格儿的面貌心灵,对他的性格塑造却模糊不定,我看到的是一个对情感犹豫优柔寡断的美貌公子,却无法理解其怯懦忧伤的根本,《康熙秘史》27集给了答案——他说的真好,都一样是人——这一身的傲骨,不仅仅文采斐然,内心的高贵才是吸引美貌姑娘最重要的原因。
我以为,纳兰性德的悲剧,原因有二。
剧中的两位好姑娘,兰心惠质的惠儿表妹与冰雪聪敏的青格儿格格都只爱他不爱康熙,纳兰性德对着皇权一次次的威胁,寸步不让。皇帝又如何,我就是爱惠儿表妹哪怕他是你的嫔妃我就是不娶青格儿格格哪怕这一刻你让我拔剑自刎。
好。很好。他纳兰性德不仅是才名满天下善骑射的翩翩佳公子,更是至情至性顶天立地的坦荡好男儿。从27集回过头再看前十几集,夜会嫔妃也好,抗旨赐婚也罢,他始终是坦诚的,对感情没有丝毫的隐瞒。没有善意的谎言,也没有攀龙附凤的虚与委蛇。
我喜欢这一幕:青格儿因被纳兰性德拒婚而决意求死,他说,我不是不肯接受你的情感,我只是不能接受这刀下的承诺。
该说什么才好呢。他爱谁不爱谁,能爱谁又不能爱谁。
他的心,皎若明月。
其实这三年来,我以为心里不会有爱。比如十多年前事业的挫折三天内令我失去揣摩人心的善良。成长的代价是坚韧、痛苦和冷漠。
月前某个平常的夜晚,屏幕上的钟汉良军装挺拔。自律严谨。意志坚定。毫无预兆,如潮水般喷薄翻滚宣泄奔腾,猛然把我带回到年轻的时光里。
我很长情,一直坚持不懈的追逐偶像,追寻他的一切,仿佛能用他跌宕起伏的道路来缓解我的彷徨不安,仿佛能从光影纵横的蛛丝马迹中找寻到安慰心灵的方向。
是,我换偶像了。一个很高很帅的男人。气质温和的钟汉良。
心里有爱,觉得温暖。
从老鼠那里算起。第五个了,希望这次是真的偶像终结者。我老了,没有精力再混粉丝圈。百度贴吧天涯闲情北冥有鱼王道天下,哪里是我的家。
在我心里放一盏灯吧,照亮我回家的路。
《飞一般的爱情小说》,至少十多年前宁宝的推荐,与《美少年之恋》一起看的。几天前与宁宝谈起,她还记得《美少年之恋》是4元一张的压缩碟,《飞一般的爱情小说》是书装的正版2碟装。我模糊的记得《飞一般的爱情小说》里公交车的女司机伍咏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钟汉良的模样。宁宝记得他一开始就出场,还跟我说这是三个男孩寻找舒淇的爱情故事,钟汉良跟李绮红,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于他最早的回忆,应该是《亲恩情未了》,扮演弱智的弟弟。后来看到强尼戴普与迪卡普里奥莱昂纳多《不一样的天空》,还曾想,我们那个小弱智,不输给他。
也就是这样。
刚上班时电视上播出小太阳的歌舞MV,《hello how are you》至今还会哼唱几句。至于2004年的那场风潮——可惜八年前怎么寄也没寄出去的《四大名捕》与《逆水寒》VCD。过年时百无聊赖,随手拆开了《逆水寒》。当时跟人谈起过这个遗憾,听者说,让你寄VCD的这个朋友,一定是喜欢上了钟汉良。
《逆水寒》大热的时候,皮草商人戚少商与泡面头顾惜朝,我喜欢前者。流血流汗不流泪。大丈夫本色。
我以为的美男子,是郑嘉颖的《争分夺秒》,是陈柏霖的《蓝色大门》,是窦智孔的《烟雨江南》,是陈键锋的《学警雄心》,也是张智霖的《逆水寒》。至于顾惜朝,过于阴狠毒辣,心不美丽的孩子,再怎么翻江倒海,也不是我心里的那朵花儿。
每当我回想起那段时光,脑子里就一片空白,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把记忆缝补,流下眼泪。
我这点遗憾,用了八年时光。
昨晚连夜看完《康熙秘史》,已是凌晨5点。心结郁闷,辗转反侧。
帝王手段不谓不残酷,揉搓纳兰性德的心,恩威并重。相国公子又如何,不还是奴才一个。皇帝比的是女人、才情、为人的心性。他纳兰性德纵有千般美好,又怎能跃过高高在上的皇权国威。不外派为官,为的是牵制首辅权利。
也罢。
说纳兰性德,是真可怜。与惠儿表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奈何阴差阳错,表妹入宫。夜闯深宫,犯了帝王大忌。小皇帝杀心早起,什么称兄道弟、闳股之臣,怎不见他几曾为难曹寅?还不是男人心境。他要天下、要女人、要才情、要臣服,杀鳌拜、平三藩、通漕运,千古一帝,竟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侍卫?
那边,曹寅只言片语即陷害挚友于死地,谁说不是投了皇帝所好。
惠儿为妃,他拼死见上一面,装得是负情薄幸,为的是保表妹一家老少平安。刀下拒绝格格示爱,宁可死,也不要皇帝施恩,示好倾心女子。青格儿冰雪聪明:“我和你之间从来不会有误会。”挑明心迹。
卢氏知书达理,一见倾心。这世间三位美丽女子,绝不曾爱错了人。
十年江南找寻。看似成全的姻缘。这般好事,小皇帝怎会让情敌有命消受。纳兰性德通透至此,又怎会不明白帝王心事。
惠极必伤,情深不寿。
钟汉良的角色里,我喜欢《一触即发》的杨慕次、《天涯明月刀》的傅红雪,都是坎坷坚韧的好男子,但,说到最让人心痛心伤的,还是《康熙秘史》里的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三百年后再来看,仍旧能感受到那刻骨铭心的忧伤。
石小群的惠儿表妹秀丽,胡静的青格儿格格灵动,邬倩倩的孝庄端庄,白庆琳的卢氏柔美,蔡琳的皇后娇俏,都是美人。钟汉良站在皇帝身后,长衫玉立,气质温和。谦谦公子,温润如玉。
《康熙秘史》影评(九):温润如玉当如是
这部剧里最惊喜的当是钟汉良的纳兰容若了吧。相信很多人对纳兰性德的第一认知都是小学课本上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当时只觉得这首词读来如乐,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意境优美,乡情动人。想必词人也是翩翩风度。后来看了这部剧,钟汉良手拿书卷,眺望窗外的一幕便是心上难忘的风景了。
剧里把沈宛和青格儿融为一个角色,不喜欢这个改编,纳兰对妻子的感情很好,对沈宛从书里的片言只语来看也该是惺惺相惜,不喜欢剧里和康熙的三角恋改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必秋风悲画扇”,“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些美好却回忆起来令人心酸的记忆,脑补下钟汉良的脸就完全可以想象出来。
钟汉良对纳兰的演绎很完美,穿上铠甲有御前侍卫的英武,脱下铠甲穿上长衫就是温润如玉佳公子。此后,每当读起纳兰词,都会想起钟汉良的纳兰容若深情的眼神。中学时,老师讲到纳兰容若,放了这张剧照,底下都是“啊”的赞叹声,可见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的。
希望钟汉良演一部纳兰性德的专门电视剧,纳兰对朋友的真诚义气,对妻子的深情,都值得演绎。
《康熙秘史》影评(十):又是一逆袭的男二——钟纳兰
说句良心话,康熙秘史还真是天雷滚滚啊,不是说他编的故事是多么的偏离历史,而是整个剧情即使对于非史材剧来说都是雷人的。不过作为一部秘史,虽然剧情是雷人了些,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下编剧的独特观点,历史真相谁都不清楚,谁能说清楚鳌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编剧在这点上至少提出了一个历史的可能性。我是学数学的,老师说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编剧的假设很大胆,值得表扬。
下来我就想说说纳兰了,我是学理的,写不出多贴切的词语来形容钟纳兰的风骨。但看了此剧,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演技。当年周迅演黄蓉时,多少人失望;而李若彤非科班出身出道就出演了小龙女一角,被多少人称为经典。但你能说是因为周迅的演技差吗?李若彤的演技就有多好吗??非也非也。而钟汉良出演的纳兰,我也没多认同他的演技(只此我个人观点),但我却非常认同钟纳兰的成功。因为钟汉良那一扮相,一投足,一皱眉,即使没有台词,也让我能感到纳兰容若的存在。据说钟汉良在扮演此角色之前的半年就开始读纳兰词,看纳兰的生平,也许他是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纳兰的人生中,体验着纳兰的才、情、伤,才在一投足,一眉眼中都透着纳兰的气韵。这跟演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