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73左轮枪》是一部由奥利维埃·马夏尔执导,丹尼尔·奥特伊 / 奥利维亚·波纳梅 / 奥利维埃·马夏尔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荐度:其实我想给3星半……因为它确实好过3星,但要说4星却还差了那么一点。最后打了3星,是因为影片基调很悲,哈。(最近比较推荐快乐的片子)
推荐人群:不排斥朴素的低沉压抑气氛,且拥有敏锐触觉感受细节的成年人。但有真实的血腥,且基本不推荐悲观人群观看。
片中景色精致美丽,有些地方甚至美丽得像童话一般。且镜头渲染下了一番功夫,比如采用淡化色彩和增加雾状黑边来渲染气氛,看得出是用心在做的。
片子满满弥漫着悲伤的空气,不像《发条橙》那样以荒诞喜剧的形式表现犯罪,《MR73》的手法是写实、沉重的。浅浅的总结了一下,我觉得片子想表现的包括以下两点。
一,“公理”并不一定存在。
这不仅体现在秩序的盲目——警局明明已经掌握了DNA证据却依然决定包庇罪犯,因为罪犯的父亲“正准备出任国家安全部的副部长,他和他的上司们都不希望人们知道他的儿子奸杀了五个女人”。
还至少体现在另一个方面,一个民间经久流传的观点——动物喜欢的人不会是坏人。动物不会喜欢坏人吗?什么又是坏人呢。动物们都喜欢那杀害它们主人的凶手马赛,而马赛情急之中放出的狗咬死了追捕他的警察。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同时存有善念和恶念,但若要说那强奸、强迫被害者口交、将被害者活活毒打致死又捆绑摆放成同样的丑陋屈辱的姿势慢慢变冷变硬的马赛比一个平庸干活养家的警察“更是好人”,无疑可笑得荒谬。
所以说,动物不是神,其实它们也是盲目的,盲目得就像被人操纵的秩序一样。
二,虽然没有“公理”,但是总有“未来”
其实看着《MR73》的时候难免就想到《Dexter》,虽然风格大相径庭,但两片的共同观点都在于——法网恢恢,并非疏而不漏,法律无法制裁的部分,就需要人为来清理。而MR37的片风不像Dexter那样明快讽刺,于是注定了主角路易必然惨淡收场。
但影片的结尾寓意很明显。生产过程被以片中拍摄陈尸般一览无余的手法拍出,婴儿的身体与自杀的路易一样鲜血淋淋,无疑在暗示着,血是死,也是生。在接生的医生问嘉斯婷孩子要取什么名字时,我就知道,她肯定要说——她果然说了:“路易。”此时,已经没有呼吸的路易大睁着眼睛倒在刚刚杀死的妻子身上,头紧紧贴着她血泊中的胸口,与以相同姿势紧贴在嘉斯婷胸口的新生儿遥相呼应,就像镜子相对的里外两边。
——那是路易。紧贴在母亲胸口,哭,安静,又哭。他当然不是警察路易的孩子,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路易,他出生了。不仅是他,这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路易,正在哭,在笑,在出生、成长和走向死亡。他们不会全部都有美满的人生的。但是,同样也不会全部都以悲剧终结。
那就是未来。
=======================================
《MR 73左轮枪》影评(二):《MR.73》
看过的法国电影不多,但对法国片的印象很好。相比好莱坞电影,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冷静,平实中不乏激烈,让观众默默地跟随剧情,随着冲突的展开而心潮澎湃,随着影片的结束恢复平静,然后陷入回味和思考。带着这样的印象,看了《MR.73》。
最近一直在到处寻找2004年的法国电影《36总局》,几年前半睡半醒地看过,只留了个大概印象,所以想仔细回味一下,可惜至今未果。看《MR.73》,心头一惊,这不就是《36总局》翻版么?剧情和叙事风格
都极其类似。看完以后查看了资料得知两部电影系同导演同主演,难怪呢。。。导演Olivier Marchal出身警察,两部电影也都取材于真实故事,这不免让本来就严肃的主题显得更沉重了。
警察内部办案出现分歧也在所难免,而分歧引发争斗的话就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了,尤其在一方又是在非正义立场的时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司法公正是这样的令人神往,以至于几乎人人都会赞同,除了有些混蛋王子和混蛋皇帝。总有些混蛋的存在使得它总是难以落实,所以我们至今还在神往,而身处其中的正直的人们大多只能无奈地看着正义被践踏。“上帝是个混蛋,我迟早要杀了他。”路易·施耐德在心力交瘁时这样说。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为何会允许这种黑暗存在于世间,这是正直的施耐德所不理解的。到底怎样才是正义?施耐德用乔治的MR.73完成着正义,但它终究是个悲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既保证正义又能避免这类悲剧的规则呢?我想这也是导演Olivier Marchal的叩问。主演Daniel Auteuil 将这名痛苦的警员塑造地深沉而冷静,这让我想起了《三岔口》里郑伊健饰演的角色,而他们的做法和结局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MR 73左轮枪》影评(三):对不起,我是个警察
如果不想被剧透的同学可以看到这里就关闭窗口了.我下面要严重的剧透一下:
主要人物警察是一个痛失女儿的父亲,妻子也不幸成为了植物人.就此他的事业全面停滞,酗酒暴力,从精英部队被调到了一类似看大门的部门.整日恍惚中,被同事排挤压制,跟他搭档的伙伴也激流勇退.事业家庭都玩完的中年男,人生低谷的说.
电影有2条主线,围绕2宗杀人案,一新一旧,旧案主犯当年残忍的杀害了一个小姑娘的父亲和母亲,是警察缉拿其归案,投入深牢大狱,转眼数年,当年的杀人犯因表现虔诚,悔意十足和身体原因即将得到豁免出狱,当年的小姑娘也已即将为人母.这条线先叙述至此,按下不表.另一宗新案则是最近发生的连环奸杀案,被害者都是富有的单身女性.
警察虽然已经调离侦察科,但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相和正义的心.他利用业余时间在错综复杂的细节中发现了真相.最终找到了连环奸杀案的罪犯.他说服搭档再度跟他联手主持正义,遗憾的是,在进行抓捕过程搭档牺牲了,案犯在搏斗中被警察一枪毙命.
事已至此,本以为一切将归于平静,没想到被打死的罪犯身份特殊.警察被上司唤到警局痛斥.局长说你知道他爸爸是谁吗?是咱们领导的儿子.你这次行动是个人行为,没有正规法律程序呀.
警察如受当头棒呵,还在发蒙的状态,遂对领导说:那这样好了,抓到罪犯的功劳归死去搭档,私自抓捕的责任我来承担!
领导见其出此言,急了:你怎么还不明戏,儿子都死了,领导不想将此事公布.你把责任都推给死掉的那个搭档身上,再写份辞职报告交上来,拿了工资告老还乡吧,而且你还有个植物人的妻子,你要为她想想.
与此同时,多年前被他抓进去的罪犯也由于审查疏忽,被提早释放,当年未死在其刀下的姑娘命悬一线,受到了威胁.
警察再次受到当头棒喝,不过这次他明白了,狗屁的警察局长,狗屁的正义,狗屁的上帝.你是一卒子,领导说你是黑就是黑,领导说你是白你不能成绿的.所有都是一个制度机构下的零件,只有狗娘养的上层建筑,下层基础都是***是狗屁.
于是,警察决定自己当回正义,让上帝去见鬼.
他拿起了搭档遗留下来的左轮手枪,打死了正在叫鸡的败类同事,打死了提前释放的罪犯,打死了植物人的妻子,最后将枪口对准了自己.....
电影结束了,突然觉得正义好比麦比乌斯圈(不知道同学的可以去百度一下),有多少人以为自己走在正面,最后可能走到了背面,反之亦然.就好比杨+,你不能说他是正义的,你也不能说他非正义,这样的混沌科学,让人觉得生活多少有点混蛋.
:主演是那个演过拿破伦的怪叔叔.无论如何,这片子看完值得寻味,我挺喜欢的.
《MR 73左轮枪》影评(四):阳刚的MR73
昨天看了MR73,最近几周连续看了几部法国电影,更多感受到的是法式的幽默,在他们视角下的现实,在现实中的侠义、冷血和轻松、阳光、美好的交织。可MR73从开头扑面而来的是沉重、阴冷,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沉重更加沉重,阴冷愈发阴冷。影片开头,路易坐在公车上响起的低沉男声算是整个片子里最中性的部分。虽然中间有快进,但是在关了电视之后,这种沉重和阴冷还是挥之不去,路易最后吻了他的妻子,平静地自我了结的场景还是让我在沉寂和黑暗中落泪。落泪和落泪不同,欢笑和欢笑也有差。在压迫式的冰冷的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视角的选择,也有行动的权利,我倒不觉得最后的结局是如何地悲惨,现实是如此地无情。更多是为了一个人,一个人在生活的不断压迫和打击中,不断坚忍地抗争,那很少很少的正面的人性好比黑暗中些微的光明,勇敢的人们还是会向着那光明行去,无论落实到什么行动,那一丝丝的光明正由我们为人的阳刚所点燃。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留下了一地的火柴梗,路易留下了MR73,阳刚的MR73。
《MR 73左轮枪》影评(五):左轮枪,左轮枪
MR 73和36总局一起买的
无奈36总局换了一张碟之后还是卡在中间
劳伦斯·布洛克的《酒店关门之后》
这样的电影和小说
然而看到最后却不由自主有一种苍凉与无奈
当片尾曲响起,小说翻到最后一页
暴力中隐藏着自己对于正义的追求
无论是那单发火铳还是左轮枪,路易都是左手拿着。那些右手拿枪的代表了常规体制,其间正义得不到伸张。
正义又是什么呢?柏拉图说过正义,却只能在“国家的正义”上谈;特拉西马库斯反对这种“正义”,说:“正义不是什么别的,只不过是强者的利益罢了。”
在《国家篇》里“正义”最开始的定义就是“偿还债务”。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且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正义的第一步。《左轮枪》中一切的线索,都在于一笔笔“债务”的追缴。警察是追缴“债务”的职业。但“正义”在国家安全部长竞选人的儿子那里受到阻碍,因为强者的利益牵涉其中;一个杀人魔王要减刑出狱,又有什么强者般的理由呢?伪装的忏悔和上帝的博爱被这个魔王利用,体制也拗不过。无论他杀了多少人,但只要忏悔了,便有理由释放。上帝若看《左轮枪》也许会怪这个时代发展太快,已经要扭曲本意了。
于是路易需要左手的力量,其同事的牺牲印证了警察这种工具本质的悲剧,使得债务的追缴得另辟途径。左手的力量是最后的力量,路易追缴债务耗费的是路易本身的拥有,在能量守恒的世界里,路易用个人牺牲的方式,填补社会的呆账坏账。
这使我忽然想起《蠢蛋进化论》这部片子,也许是一个悲剧科幻世界。
《MR 73左轮枪》影评(七):好片子
自从《seven》以后,张学友那首《分手总要在雨天》就不如杀人总要在雨天响亮了。
阴沉的雨天,暴力的命案,酗酒革职的警察,车祸造成的破碎的家庭,被自己累死的同事,睡了自己的上司死对头,……
有路走吗?
导演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因为04年那部《36 Quai des Orfèvres》(36警局/警界双雄 / 犯罪河岸/二捕曲)声名大振,那里面就是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和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双龙会互飙演技,真是过瘾,这回时隔四年的新作依旧让人赞叹,黑色,压抑,绝望中,在影片的最后惨烈结尾里,很主旋律的,把希望和美好的世界留给观众: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一切都将过去。
另,看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演戏很过瘾。
《MR 73左轮枪》影评(八):上帝,你丫给个说法
歪在椅子上看这个阴霾的法国片子,今天早上醒来,回忆一下,印象里都是女人被殴打捆绑致死后血污的裸体和没完没了的暴雨。
片头说这片子是根据真事改编的,说实话这片子很破坏和谐的好心情,让人心生绝望,原来在民主的法国也有这样类似非常6+1的故事。
整个片子都是阴冷的,色调让人郁闷。幸福家庭破裂的警察酗酒闹事,原来的情人美女上司也被败类警察玩弄于股掌之间。连环虐杀案的凶犯是个衙内,虽然在抓捕中被击毙,却不能定罪。殉职的同事却被栽赃,死不瞑目。几十年前的变态杀人犯却被保释出狱,又盯上了受害者的女儿。
一切都如片中主角说的:“上帝是个混蛋,我迟早要杀了他”,上帝不给人说法,那就杀了他。杨+最终也没有得到说法,得到的是一针安乐死的针剂。路易也没有得到说法,用那把精致的MR73左轮杀了所有爱的和恨的人。
片尾,真实的展现了一个婴儿从女人体内的诞生,血与痛苦中诞生的新生命,会给这个无助的世界带来希望么?还是上帝又创造了一个受害者或施虐着?
《MR 73左轮枪》影评(九):《MR 73左轮枪》
影片节奏紧凑,那些倒叙、插叙都恰到好处,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又进行着叙事,基本没有无谓重复的情节。所有复杂关系的转换都有非常自然的铺垫,一部非常不错的类型片,感官上的刺激、人性脆弱的感动都显得真实可信,可能也和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不无关系。
虽然与前一部走的风格相近,但是奥利维埃·马夏尔 Olivier Marchal的控制力更纯熟了,影片将两个同样拥有痛苦记忆的人通过不同年代的两场连环谋杀案联系起来,在不断深入人物内心的同时,也揭示出令人发指的罪行和不可告人的隐情。
好久没看到丹尼尔·奥图 Daniel Auteuil塑造一个好角色了,这两三年除了一部不算成功的翻拍《第二次呼吸》外,其他基本就是各类轻松的喜剧角色。但好演员就是好演员,角色本身的塑造难度反而是次要的,那种存在感对于影片给观众的承认度是更重要的,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印象不错,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2008-12-15
《MR 73左轮枪》影评(十):只有用死亡才能去换取的快感
整部电影游动着阴郁的气质,常常是晚上,布景阴暗,在室内要么就那么几缕阳光要么就是暗黄的灯光,不停歇的下雨,而且人都不打伞,老是把自己搞的湿不拉几的~。情绪一直被压抑的主角实际上在开始就爆发了一次,这也暗示着最后他的出路,两条线索都是娓娓道来,让影片阴郁的气质保存的很完整,中间有大量的过渡篇幅用来描述主角的生活,烟和酒填补了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空隙,原因是~很明显,长期的被压抑,只有靠这些来麻木自己的神经,忘记痛苦。所有的这一切在最后他哥们死而罪犯得不到定罪时被突破了极限,他再也找不到麻木自己的方式了,死亡似乎成了唯一的解脱,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愤怒,面对这个世界的强大运作机器,他选择了一种快感,被这个机器挤碎的快感,用死亡去换取那一丁点的快感,超越这个机器的快感,不受这个机器的齿轮牵动的快感,一瞬间的快感。和打兴奋剂过量而死的人与荒淫过渡而死的人不同的是,这种快感是一种道德的快感,一种卫道士般自我陶醉的略带神圣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所隐藏的痛苦也是无与伦比的巨大,正像分娩一样,快感的极限和痛苦的极限。最阴暗的场景个人认为是那个白头发哥们被狗咬死的场景,很荒诞,那哥们本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安安稳稳就过他的小日子去了,却被狗给咬死了,死的相当惨,跟一些港片里的效果还挺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