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生七年3》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8-05 02:3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人生七年3》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人生七年3》是一部由迈克尔·艾普特执导,传记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七年3》影评(一):21岁,你我同在

  icholas

  变化好大,谈吐自然许多,大方得体。有意识努力克服害羞,他做到了。牛津大学,学物理,想做研究。他依循着自己爱好前进。农场生活,让他更多地了解自然规律。虽然逆袭,却很谦逊,认为自己目前没有大成就,很有思想,看好他的未来

  Charels

  达姆勒大学,学历史父母很早离婚,对他似乎有些影响,不过他也自我安慰事情本来可能更糟。他话挺少。

  Andrew

  剑桥法律。十四岁父母离婚。经常去滑雪有钱人家孩子啊。

  John

  牛津大学法律。很有抱负责任感,他真的是想为国家做些什么。

  Jackie Lindsay Susan

  分别是银行职员学校流动图书馆管理员,旅游公司工作野心不强,更与愿意以家庭核心。工作也相对稳定

  看上去是符合目前社会女孩子的基本要求,许多父母也希望女儿走这样安稳路线。可是,看到她们日益发福的身体,越来越大妈打扮,谈论的家庭琐事闲人闲语,以及对于Suzie状况愤慨与不屑。更坚定了我的决心,不要成为她们。

  uzie

  私人教育,父母很有钱。对学校不感兴趣,出国到过很多地方。父母14岁离婚,不相信婚姻。她看上去很叛逆,叼着一根烟。享受着物质,对自己人生没有太多规划

  aul

  父母离婚,表现比较沉默。对现今的生活挺满足的,喜欢搬砖,享受房子盖起来后的成就感。不再像14岁时那样孤僻,但是比较难于表达情感

  imon

  与母亲关系好。在冷冻室工作,不辞辛苦忧愁。对未来也没有太多规划,觉得可以白手起家相信努力一点会获得成功。可是大概行动力没有说的那么足。

  Tony

  出租车司机。爱好自由,赌博。很嗨很健谈。看出来挺享受当下的生活,不关心政治,只关心贴近于身边的事物

  ruce

  牛津大学数学。想要制作地图,到处旅游,但又觉得已经错过时机。大学加了很多社团但没有做实事责任不够,与人交往较少。坚持默默地做慈善,是个社会主义者。说话慢条斯理的,比较犹豫.

  eil

  考不上牛津,在阿伯丁大学读了几个月就退学了。到伦敦做短工。父母是老师,对他期望应该比较大。对现状不满意的。很不喜欢他现在的状态小时候多可爱呀。

  eter

  伦敦大学历史。与学生合租。对未来也没有太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看出了一些迷茫。和当下的大学生整体状况很像。没有具体想法,不知道路在何方,却又饱含着高期待忧虑。未来,不知道会好吗。

  《人生七年3》影评(二):人生的分界

  icolas的用词很高级思维也有深度,显现出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学者样子,也更加自信

  Charles并没有融入他所在阶级,思维的角度开始与John、Andrew不同

  John依然秉持着自己的精英观点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Andrew依然沿着精英的路线走着,不过却不像John那样极端,更加平静

  Jackie结婚了,过上了普通的生活,她能进入银行工作,这是一种幸运

  ue没有结婚,虽然有独立的思想,但对未来却没有明确的规划。

  Lynn也结婚了,做着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工作。我在想,每天对着孩子,她的思维方式会不会不再成熟

  uzie感觉是处在叛逆期,生活也不愁,无所谓。其中四个女孩对比部分让我挺费解,感觉Jackie和Lynn强行装着很满足的样子。

  aul更加的外向,然而总觉得他的思维深度不够。

  imon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工人。上一集,当他说想当电子工程师时,我惊呆了,以为他未来的发展会像Nicolas一样,然而他最终没有突破阶层限制。不过他比以前乐观了。

  7岁时的Tony很可拍,调皮捣蛋打架,然而之后却越来越好,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也总是尽可能去做到。这集已经能看出他的江湖智慧可惜缺少了一定的教育。

  ruce还是原来的那个理想主义者。

  eil做着一份临时工。他想的太多了。

  eter在大学读书,继续着他普通的中产之路。

  《人生七年3》影评(三):可能是人生的分水岭

  二十几岁可能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很多事情就已经定了。我现在也是二十几岁,马上要到下一个7年了,这是我现在的感受,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发生改变

  我在短评中说了,我身边有很多这样鲜活例子同村的 A没有上高中初中毕业后就去广州打工,有几年过年的时候回家能看到他,后面见得少了。中间 A 历经了母亲的去世,家庭的因素对他影响巨大

  和 C 离我家很近,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去西安打工,在我上大学期间,她俩陆续结婚,在我大学毕业时她们已经有了孩子。结婚对象也都是媒人介绍的,和自己情况差不多,结婚后日子过的平平淡淡,基本只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下一代身上了。

  D 是我高中室友,大学在西安一所普通高校读书,后面考取了西电的研究生,7月份已经毕业了,工作估计估计是签华为了吧,不太清楚了。大学时和西安一个本地姑娘拍拖,现在情况应该还可以。哎,基本没怎么联系了。

  好像那些混的不怎么好的都是没有上大学的??

  ---------------------------------------------------分割线-----------------------------------------------------------------

  有一点很明显,在二十岁时,他们对自己和生活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感觉他们都好成熟。

  很欣赏那个叫尼古拉斯的小哥,14岁的时候很是害羞,如今他说自己在努力做一些改变,有意识的去克服害羞。这点更我很像哈。

  脑子突然想到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好像叫寒门再难出贵子异曲同工

  《人生七年3》影评(四):人生七年,一个真实的“楚门的世界

  如果有人在我面前说“这部纪录片真是无趣乏味一坨狗屎”,想必我会白他一眼,头也不回地走开,心里默念“不与傻瓜论短长”。

  毋庸置疑,《人生七年》系列是英国堪称伟大的一部纪录片。影片开始拍摄于1964年,从当时的英国选取14名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7岁孩子,拍摄他们当时的生活学习状态,询问他们关于未来的展望、对异性看法、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对节目的看法等等问题。之后每间隔七年拍摄一次,追踪这些孩子的生活。直到2013年,《56UP》才完成拍摄。

  看完前三集,我决定就停留在和我一样的21岁的节点,不再继续往后看下去了。

  并不是因为纪录片不好看,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花几个小时看完一群人真实的人生,没有任何戏剧修饰的人生。想想有点小可怕,不由让人联想起“楚门的世界”。

  虽然纪录片存在着诱导观众陷入——“富人阶级的孩子干什么都可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家境优渥”的结果主义漩涡中的嫌疑,就像纪录片里的“富二代三人组”的John指责的那样,完全忽略这些富人家的孩子也会为了梦想挑灯夜读勤奋努力的过程,但这些并不妨碍它在立意上的伟大。

  不可否认的是,上帝家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但是“二八法则”却是通用的。

  80%的富人阶级的孩子能够打好手上的一副好牌,懂得把握自己拥有机会,相对轻松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余20%却浑浑噩噩,浪费一手好牌,沦为浪荡的败家子;20%的穷人阶级的孩子意识到上进重要性,刻苦努力希望打破阶级壁垒,其余80%却只能平平淡淡的讨生活,活在自己的小格局里。

  遗憾的是,阶级之间的壁垒越拉越大了,想要打破它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容易冲破阶级壁垒的行业多半属于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领域,然而智商是天生的,这些技术专业不是你想学就能学好的。承认吧,天赋东西的确存在,而且差异极大。那些高智商的人,即便出生贫困,也有很大的机会跨越阶级,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有这样的上进,我见过许多天赋出众却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学业朋友。至于其他金融法学艺术等专业,确实阶级色彩更加浓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老话说的好:“政治家儿子还是政治家。”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前一棒跑得慢了,轮到你这一棒就跑快点吧,追不上也没什么要紧的,缩短了差距也算是巨大的成功了。

  至于怎么定义成功?怎么定义幸福?每个不同的阶级、每个不同的个人

  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和家人健康,婚姻幸福,儿孙满堂。在这个基本幸福之外,有野心的人期待着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惠及他人。幸福的生活相似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即便有各种不幸,我们依然拼尽全力去生活,因为这是本能

  分享自己比较赞同的几个故事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吧。

  一个是从小野到大的Tony,家庭贫困潦倒知足常乐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他说,“你知道的,我不懂这些, 我不是政治家,让那些人去worry明天会发生什么吧;我所知道的,只有dogs, prices, girls, knowledge, roads, streets, squares and mum and dad and love.”

  还有一个是家境优渥的“富二代三人组”之一的Andrew,典型中庸式的富人家庭的孩子。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生七年3》影评(五):`

  人生七年 7up

  1 杰基:杰奎琳 在伦敦市公租房区居住

  2 尼古拉斯:在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乡村居住

  3 尼尔·休斯:住在利物浦郊区 父母都是教师 不喜欢打架

  4 托尼:在伦敦的最东边居住 15叫其”猴子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伦敦市中心肯辛顿区的一个早教学校上学

  7 查尔斯:6的同学

  8 安德鲁:6的同学 读金融时报

  9 保罗:在一所由慈善团体赞助的儿童之家里上学和住宿

  10 西蒙:9的同学 黑人

  11 霍顿·布鲁斯:在伦敦西南萨里郡的一所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父亲远在六千英里以外的地方(津巴布韦)工作 梦想是当一个传教士 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

  12 苏西:在一所女子时尚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1的同学

  15 米歇尔:4的同学 女朋友

  16 法默:11班级班长 11夸赞其有威严 能够维护班级纪律

  人生七年 14up

  1 杰基:在英格兰东部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2 尼古拉斯:在家乡的一所被授予了奖学金的寄宿学校上学

  3 尼尔·休斯: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综合学校上学

  4 托尼:在公立学校上学 课余时间待在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 努力成为一名骑师 和15已分手

  5 彼得:3的同学

  6 约翰: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大伦敦行政区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私立寄宿学校上学 练习钢琴 反对罢工

  7 查尔斯:在英格兰西南威尔特郡马尔堡私立精英学校上学

  8 安德鲁:在英国著名的”九大公学“之一的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切特豪斯私立学校上学

  9 保罗:八岁离开儿童之家 在一所寄宿学校学习了一年后 跟随离异的父亲移居澳大利亚

  10 西蒙:在儿童之家依赖救济生活到十三岁时被母亲接出 从没有见过父亲

  11 霍顿·布鲁斯:父母离异 和继父相处得很好 在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的一所全寄宿预备学校读书 不再想当传教士(因不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

  12 苏西:在苏格兰佩思郡南越庄园女子寄宿学校上学

  13 苏珊:1的同学

  14 林西·珍妮特:和1、13分开 选择在一所文法学校上学

  17 高斯林:4的艾普森青少年赛马场教练

  人生七年 21up

  1 杰基:在一家澳大利亚银行上班 去年结婚

  2 尼古拉斯: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物理系大二

  3 尼尔·休斯:在阿伯丁大学学习一学期后主动退学 现在在伦敦做短工

  4 托尼:十五岁离开学校 前往艾普森汤米·高斯林赛马场 成为一名学徒 后因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名次 放弃了赛马骑师梦想 现在努力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

  5 彼得:伦敦大学历史系学生 住在伦敦北部的一所公寓

  6 约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法律生

  7 查尔斯:达勒姆大学历史系学生 父母离异

  8 安德鲁: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现在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法律生

  9 保罗:来到澳大利亚后以建房为业 其父亲再婚

  10 西蒙:在离家不远的肉类加工公司工作 其母亲有时会焦虑、抑郁 这让西蒙更加想要保护她 两人的关系也日渐融洽

  11 霍顿·布鲁斯:牛津大学数学系学生

  12 苏西:其十四岁时父母离异 十六岁时自主决定离开原来的贵族学校 到巴黎的一所教授速记的学校上学 毕业后找过工作

  13 苏珊: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14 林西·珍妮特:流动图书馆管理员 兼职一家办公室的助手工作 去年结婚

  18 密克:1的丈夫

  19 戴夫:

  20 崔佛:

  21 伊恩:其和19、20都是5的室友 也都是学生

  22 苏珊:9的女朋友

  《人生七年3》影评(六):所谓阶级,不过如此

  时间又过了七年,终于主角们到了一个跟自己现在差不多的年龄。本来以为会和很多人的想法感同身受,结果似乎也没有太多共鸣,可能是因为社会背景的差别吧。

  这一季的特色,或者说是黑点,倒不是主角们的表现,反倒是导演的各种提问。拍这一系列片子的初衷是为了说明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可流动性,这个初衷蛮好,一系列下来也最终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不过,导演总是想试图证明上层的特权和优越以及底层的卑贱就不对了。无论是什么阶层,不都是一样的人,同样要面对生老病死和人生的无常么。每个阶层都有各自找寻幸福的方式,过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总是互相比就没意思了。

  John首先代表上层发出控诉,“你们光看见我们按照既定的计划进了贵族中学,进了牛津剑桥,但是你并没有看到我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熬夜学习”。先看了56up所以知道John的父亲在John9岁时去世,需要母亲工作赚钱,靠奖学金上牛津,算是家道中落那种。这一点在7 plus seven和21up中都没有体现,John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被冤枉了。

  虽然John有的话不中听,但说得确实有道理。他说觉得上层有特权是合理的,只要不去滥用它就好,还说认识的很多人其实是有财力把孩子送进贵族中学的,但他们宁愿买一辆小车。怎么说呢?上层拥有一定的特权不假,但为了维持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所以上层过得未必有中层和底层轻松。导演过于专注于表现上层特权,反倒忽略了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也难怪John会有意见。

  中层的女孩子们,除了Sue都结婚了。导演就一直问Jackie和Lynn各种尴尬的问题,比如和Suzy的区别,还有结婚的感受之类的。问题问得确实让人窝火,难怪这两人最后都生气了。或多或少,Jackie还有Lynn会嫉妒Suzy吧。

  真的很喜欢Sue,56up那句"I love responsibility"还有14up那句“Just be content with what I'm doing and be happy with it, and to know where I'm going and to remember fondly what I've done.”令人印象深刻。我要是14岁有这觉悟就好了。突然发觉,阻挡人们追求幸福的不是阶级本身,而是对于阶级的焦虑感。在社会的每个层次上都可以找到活得好的办法,总是纠结自己在哪个层次就会丧失对幸福的感知了。

  uzy,从7岁开始就是一脸厌倦的表情,什么都是逆来顺受,什么都是父母的意见,几乎无能为力。这种颓废反倒让她的气质更加迷人。她一下子让我想起来法国贵族们的所谓“世纪病”,这应该也算是种“富贵病”吧,要想是那三个女孩子“光是活着就竭尽全力”了估计也就没那么多心思颓废了。采访她一定费劲,几乎什么问题反应都一样,可以说是淡定也可以说是冷漠。看到56up里的她过着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这大概也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见得非得怎么努力拼搏,到最后照样过得很好。Suzy,还需要更多时间变得坚强。

  比起John的“家道中落”,Andrew才是当之无愧的高富帅开挂的一生。每年去瑞士滑雪,去各种国家旅游,家里有《金融时报》的股份,一路顺利地上私立上大学。面对镜头他的话最少,可能还是因为比较顺吧,不像John有那么多怨念。

  Charlie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学没有上牛津,气质装扮明显已经区别于John和Andrew。不知道这些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他从高富帅的行列里掉队的。成为嬉皮士也蛮好,起码让人生换了个轨迹。7up里他还活泼得不得了,眼睛忽闪忽闪的,充满着自信,14up里就感觉羞涩很多。虽然14up里大部分人都羞涩,但John还有Andrew还是敢于直面镜头的,按理说同样被导演划入“高富帅三人组”的Charlie不会羞涩。恐怕还是有很多东西是纪录片尚未表现出来的。

  eil,感觉他精神状态不太稳定。7up里明明看着很活泼,言辞天真烂漫得不得了,14up就能感觉出不对劲儿了。心理问题真的是人生很大的一个坎坷,好像很多年他都没有完全解决它。让他崩溃的一定还有别的原因,牛津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Tony才是人生赢家有木有!想当驯马师当成了,想当出租车司机也当成了。虽然只参加过三次马术比赛,但愿望实现了就是好的。看到很多评论都会拿他后来放弃驯马师来说事,说他不该放弃,不该这么快就承认自己不够优秀。但有的时候真的会有客观原因在那里,所谓的天花板。适时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他好歹切实执行了自己的想法,而且做得也不赖。开始迷恋上赌博到真不是一件好事,虽然他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赌来的。之后说他酗酒嫖娼出轨估计也是可能的吧,自控力的问题。

  imon真的脾气太好了,面对导演逼问还是保持了风度。他总是说“不知道”“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成长环境并没有令他很好地建立起自信心来,其实对于他来说最大的障碍还是自己。看到56up他终于知道要push自己了还是很欣慰的。

  ruce一如既往地羞涩,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很值得人赞赏。长相似乎从小到大就没怎么变,可能是因为从小脸上胶原蛋白就不多而且生活状态稳定吧。

  ick算是逆袭了,面对镜头明显自信很多,眼神不再躲闪。他坦承乡村生活给他的影响很大,能在并不高的起点上奋斗出这片天地,也确实证明他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看完片子,印象最浅的是Peter和Paul。Peter进了大学,和朋友合租,吃的东西油腻腻的,但还是很瘦。一看就像是意见特别多的,言辞犀利程度不亚于John,但总记不住他的观点,可能是因为不太有代入感吧。Paul在工地搬砖,还是工头,去成了澳大利亚,也算是愿望达成。谁说不是上层就一定是loser。感觉被选进节目的都是好孩子啊,真心。

  《人生七年3》影评(七):21up

  又是一个七年

  托尼很有魅力 是那种让人忍不住想和他做朋友 尼古拉斯成为了唯一一个七年里从农场里走出 考上了牛津大学的孩子 他变的更加自信

  约翰依旧想做政治家

  安德鲁一直沉稳自信

  查尔斯是我最喜欢的人 他的思想 他说 你不能否定任何一个人 今天的我想做记者 十年以后我不想再做记者了 这并不代表可以被否定 只能说明 十年后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了

  保罗自小忧郁 但到了二十一岁他变得向往幸福 父母失败的婚姻并没有浇灭他对爱情的向往 在采访里 他一直在说两个字 幸福 幸福

  西蒙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我觉得他悲观

  杰奎琳女生三人组就像普通的女生一样结婚生子

  苏西从名媛变成了内心摇滚的名媛

  传教士布鲁斯 再也没去教堂 他在牛津大学数学系 他和保罗说 他说上学就是为了可以暂时逃避工作的问题

  最后说一下

  尼尔

  7up的时候 尼尔简直就是一个天使 他爱笑 语速快 眼睛发光

  但是在14up和21up

  他越来越神经兮兮 他被牛津大学拒绝 去了伦敦大学 两个月便辍学 他处于低谷期

  他说 他所有的为人准则都是父母告诉的 他好像失去了生活的价值 他变得眼神闪烁 很少笑

  这个纪录片的残忍之处就在于 对比

  有两个人之间的对比 两个家庭之间的对比

  两个阶层之间的对比

  还有七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对比

  从出生开始 每个人的起点就不一样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几乎决定着人生走向

  下一个七年

  又有谁找到了自己

  又有谁丢失了自己

  《人生七年3》影评(八):从他们的改变反思我们的当下

  从7岁到56岁,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一群人从小孩变成老人。除了惊讶于时间的魔力,更让人感叹的是岁月的残酷。我不知道BBC是出于怎样的初心来拍这样的纪录片,但对于我们而普通人言的确是不一样的体验,毕竟这是真实的生活。

  童言无忌

  整部纪录片一直在追问,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尽管从幼年开始,每个人对于事物的态度就不一样,不同的阶层的孩子对于生活的期待和认识显得极为迥异,但是大体上每个人向往的都是美好的生活,当他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看着镜头的时候,真的让人觉得可爱极了,不管是之后变化极大的Neil,还是一直保持着精英轨迹的三个小男孩,这些孩子都展现出了他们这个年纪对于世界的独特认识,我们也许能看出环境和个性对他们造成的潜在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童年是一生最好的时期。

  青春期

  到了十四岁,有些人开始躲避镜头,你问这个时候的他们是否如同七岁时一样快乐,多数人都会默不作声,有人父母离异了,有人离开了校园开始工作,他们在摸索自己的路,也许这条路在他们七岁时就已经有了既定的方向,但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是John说他不喜欢这个节目的一个方面是过于以偏概全,家庭优渥的孩子好像理所应当会去牛津剑桥,却忽略了他们在背后为了目标做出的努力。

  值得反思的是,虽然这部纪录片中展现了阶层生活差异的普遍性,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比如Nick从农家少年到牛津的逆袭,比如Neil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的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当然不应该以偏概全,但我们能清晰感受到的是婚姻和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日后的方向,而个性决定了他能够走得多远。

  成熟

  到了28Up这一部,每个人都长大了,如果影片不穿插一些人幼年的片段,几乎认不出谁是谁了。值得欣慰的是,虽然生活迥异,他们似乎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方向,在自己的生活中慢慢找到了位置,比如被婚姻拯救的Suzy,看着她惊人的变化,她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呵护,真的觉得一个人的改变是会超出你的想象的。一直很努力的Tony也在努力尝试,但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想做一个Jockey的梦想,精英三兄弟都已经成家立业,三姐妹都已经嫁了人,Bruce在探索他的教育事业...虽然每个人都有浮沉,但很少抱怨社会的不公。他们能够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也有了大人成熟的模样。

  各自精彩

  从35Up开始,每个人的生活都逐渐尘埃落定了,有了稳定的家庭和稳定的事业。而我竟然有些怀念他们七岁的样子,相比于成长之后的平淡,童年时的一切都好像是闪着光,也许是因为幼年时的不确定让人心生期待。好在到了56Up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了岁月洗礼之后的淡然。

  一直让人揪心的Neil终于有了自己事业和方向,也许他天生忧伤不定所以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是看到他做议员的样子真的觉得好像又有了童年的样子,希望到了63Up的时候他能有自己的家庭吧。一直很有气场的John老了之后竟然出乎意料地多了一些亲和感,而Andrew以及Suzy等人都有了自己的美满家庭,很多人都已经是爷爷奶奶了,但依旧能看到他们眼睛里的神采和对于未来的期盼。他们想给子女更好的生活,也希望他们受更好的教育,Tony年轻的时候觉得上大学并不重要,但是之后他却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良好的教育,而已经受过良好教育的则希望他们的子女和走同样的路,因为他们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在很大层面上教育体制还存在着潜在的缺陷,但不得不承认教育带对人生的改变。

  反思

  Are we typical?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

  eil说很多人写信告诉他说他们能够理解他的感受,但是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因为我们过着不同的人生。我们无法把自己代入他们的生活里去感受,我们只能感受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这部纪录片是带着实验性的目的来观察社会,把英国社会分成了不同的类别来观察。虽然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但是看到后来越来越觉得,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变化仅仅通过片段来展示就定论的话实在是有些残酷,影片中的一些比较,将不同时期每个人说的话剪在一起对比实在是有些片面,以至于到了四十岁之后就有点看不下去了,只能当做汲取人生经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这就很好了,这就足够了,生活还在继续。

  我们都是普通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处于21Up的阶段的我也像他们一样为了未来努力也迷茫。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太多太多,无法用几句话就轻易概括。我只能感谢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能够看到他们曾经的努力和奋斗,他们的改变,而这也是我最需要的。希望到了63Up的时候能看到不一样的我们和他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017/12/14

  《人生七年3》影评(九):关于家庭的思考

  John关于家庭部分的思考,和当下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是一样的,美式文化的入侵。人们都高唱自由,“我”凌驾于一切之上,提到“传统”,先入为主的是一些负面的词性。

  离婚成了一件没什么大问题的事,其实,到觉得人们搞错重点了。关于家庭矛盾的激发,是不是只要做到机械的割裂就可以了,这个人我和他试过,好了试了,不行,那就离婚,谁离不开谁啊,和你在一起我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我的精神受到了折磨,我人生的可能性被限制了。离婚成为一件,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事。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所有离了婚的人就幸福了吗?离婚更应该是为了这些情况服务:家暴(物理伤害,长期的精神侮辱等),不可调和的单方面付出(寄生式的关系,无性婚姻等),长期的两地分居。也许还有其他更多种,属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但是更多的,是由于人们不会处理亲密关系所造成的,假性的矛盾。它是可以调和的,可以通过沟通,互相的配合,来达成共识。

  因为人可以学习,我们的本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是不是社会应该提供一种途径,去教习步入婚姻的人们,普遍会遇到的矛盾,该如何科学的理性的解决;孕期时,该有什么心理与生理上的调节;产后是不是男人也应该有产假;子女教育的问题,是不是要有提早的规划。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所以传统的家和万事兴,确实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人生课题。

  《人生七年3》影评(十):21岁,

  21岁,高富帅三人组都在接受良好的教育,未来可期。名媛则是全球各地的旅行,丝毫不担忧生活问题,但是感觉她的人生挺空虚的。

  中产阶级出生的虽然接受了良好教育,却对未来工作充满焦虑,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工作,能不能找到工作。Neil没进牛津,从大学退学,过着短工的生活,衣服上总是有泥巴,父母都是老师,压力可能过大了吧。传教士学了数学,还是心忧世界,想要帮助他人。

  工人阶级三姐妹有的已经结婚,走着父辈的老路。黑人小哥还是浑浑噩噩,对世界,对人生没有什么认识,对未来也没什么规划。他七岁的时候,说的“大学是什么?”任然印象深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生七年3》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