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一部由汪俊执导,黄磊 / 陆毅 / 李小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观后感(一):家-吃人的礼教
原来就看过小说巴金的《家》,当时就觉得这部小说很好,充分反应出了一个封建旧家庭吃人的礼教。既残酷也温情。这次知道了又有了新拍的《家》电视剧,特别是知道主演是黄磊,陆毅,黄奕后就对此剧有所期待,觉得一定是一部高质量值得去看的佳剧,看后果然不错。每个人都把书中主人公的特色表现的很充分。每个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很饱满。
性格温和,有所担当,充分负责任的大哥觉新,由黄磊扮演,无奈,妥协,痛苦,接受,软弱,犹豫无助,内心孤独,善良,这些品质都集中于这一个人身上,使得这个人物异常丰富和矛盾。由黄磊塑造的觉新虽然软弱,虽然由于他弟弟们口中说他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断送了他所爱的女人的生命,可是同时又凸显了这个时代背景下,这个大家庭背景下他自己的势单力薄,他自己的委曲求全。心是好的,可是好心却没有成就好事。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不完全是他的错误,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的产物。对于这个人物我还是喜欢的,毕竟好人是少的,毕竟不计较的人是少的。可是同时也得看到,不论什么情况下,一味的“好”,有时候是以牺牲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利益,自己亲朋和所爱的人的利益为基础的。所以要做好人,但不能软弱。
觉新二弟是觉民,觉民在书中还是在电视剧这个人物特色是最不明显的一个,从演员选择也可以看出来,不像黄磊和陆毅都是当红的明星,性格上也没有那么突出。在电视中这个人物的戏份相对也少一点。可是对于这个人物我却有更多的亲切感,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性格脾性更接近觉民。他是一个也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他没有大哥觉新那样容易妥协,和软弱,可是也没有三弟觉慧那样激进和不顾后果,愿意反抗旧势力,也对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有着自己批判的观点,可是却不会有当面的冲突,除非不得已,比如自己的婚事上绝不妥协,其他可以商量的事情他还是会迎合大众的要求。有所进有所退,有种春风化雨式的力量,要对抗就要有结果,不做意气用事的无结果的反抗。
觉慧由陆毅来扮演,这个人物代表了对旧势力彻底反抗的那种人,冲动,但行动力强,有爆发力,想要做就要做,不怕环境的阻碍,不怕所谓的礼数。只要他觉得对的,就要去实现。无所谓旁人的舆论主流。没有阶级观念。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纯真,率性。他就是破旧出新的代表,也是新的社会,新的制度的希望。无悔的青春是他追寻的目标,对这个家的深恶痛绝最终让他离开这个家,离开这种吃人的礼教。
相对三兄弟来说,自然黄奕饰演的瑞珏和李小冉饰演的梅芬的教育学习意义就不是很大了,但她们两个是中国封建家庭里纯朴女性的典型代表,知书达理,温柔体贴。有自己的牺牲精神。都是非常具有各种传统女性的美德。而三个兄弟的表妹琴则代表了那个时代积极向上,渴望新事物,新变化的新女性。
总之,这部小说喜欢,也许是对名著的偏爱。也对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我也很有好感,这次看完,觉得还是制作精良,不仅更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家庭,也让人还是有所思索,有所学习的,对各种人的性格也有了更深的认知。对现在的生活依然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家》观后感(二):差强人意的改编电视剧
作为很多年的原著党,对此一言以蔽之,人物的整体造型以及气质非常符合原著,但是很多改动的情节却令我很失望。
所谓气质,无异于人物性格特点的外露。最深刻的,一个是忧郁、怯懦、总是心事重重的觉新,一个是冲动、充满激情、直肠子又带有大家公子纨绔之气的觉慧,还有贤惠、大度、善解人意的瑞珏。中后期觉新的“绅士帽”配得非常好,显示他已经开始变成一个绅士,开始认命。而且中后期黄磊常常将双手交叠放在身前,一副唯唯诺诺且局促的样子,很能凸显人物的精神状态。剧中其他人都会穿布鞋,但觉慧始终穿的都是皮鞋,倒是很衬得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陆毅的长相真的是适合演这种脸谱化的正义的化身,但是也正因如此,这种角色没有复杂的性格,没有多少让演员发挥的空间。在《人民的名义》里,尽管陆毅贵为男一号,但是和老婆躺在床上说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官话,反倒是大把大把的配角剧本都比他要精彩得多。黄奕的瑞珏最生动之处在于其温婉的眼神。相比其成名作《还珠3》里面尴尬的活泼,这种贤妻良母的角色显然更适合她。
关于剧本,只能说编剧辜负了这么多实力派的好演员。除了觉慧这种连巴金本人都刻意脸谱化的形象外,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有些缺失。
首先是觉新,相比原著电视剧在前几集加入了一些新梅恋有关的剧情,但是这不代表就可以让觉新变成一个愤青好吗?那种疾言厉色的状态恐怕连觉慧这样的二愣子青年都做不到吧!黄磊越是演得有爆发力,其实越显得这里的剧情有多荒诞。因为觉新骨子里不会是这样的人,他最深入骨髓的气质就是忧郁,一种窒息般的忧郁。此外,得知不能去德国留学那种理想破灭的幻灭感渲染的也远远不够。或许觉新对所谓的“新”不感兴趣,但他至少是有追求的,或许是成为一个工程师之类的,在战乱中为民族尽一份力。当一个人不能从事梦想的职业而只能子承父业,这样的打击其实并不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最后是他对瑞珏的态度,这里真的是。。。拜托!有没有搞错?觉新是那么冷血的人吗?完全是败笔!要不是知道后头有反转都想弃剧了。或许没娶到梅让他很痛苦,但是以觉新的人格他或许会将打碎的牙齿往肚子里咽下去,但他绝不会用自己的痛苦来惩罚别人!他或许一开始会有些冷淡和过分客气,但绝不会和电视剧中一样刻薄、促狭和尖刻。瑞珏连带着成了受气包,把这一部分活生生弄成了“如何让冷漠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狗血故事。
另一个便是觉民,龙套一般的存在。或许觉民本身在双男主的戏里面的确吃亏,但是这么低的存在感也让我忍不住为他叫屈。觉民和觉慧其实可以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对比。同为公馆的豪门少爷,觉民有着大公子的温婉多情,觉慧则带有一丝纨绔和叛逆。电视剧中后一种是有了,前一种却几乎没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觉慧。高情商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二少爷哪去了?编剧请还我。
亮点当然有,最精彩的莫过于鸣凤定亲乃至投湖这一段。周太太的眼神真的是传神,那种爱怜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的眼神使得一切尽在不言中。鸣凤的哭戏非常精彩,之后决心赴死的那种坚毅的眼神同样令人感慨。
先写到这儿,以后或许还会添上几笔。
*********************------^^^^^^^华丽的分割线^^^^^^^
14-17集真的是。。。把经典名著改编成八点档狗血三角恋,连让梅做小这种事情都出来了。我觉得有必要为巴金老人压一压棺材板了。小说中很明显地在规避三角恋,因为这不是核心和重点,小说侧重人在这种“半新不旧”社会当中的命途多舛,不论觉新、梅还是瑞珏,都是受害者。然而这段原创的“买绣品”“绑架”乃至“摊牌”都使整个故事的层次下降一大截。觉新的责任感不但没有衬托出来,反倒是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渣男”。有老婆有孩子还去跑去找前女友调情,演”霸道总裁“,这个即使放在今天的社会也是极为不妥的。觉新都快成“为爱奋不顾身”的“叛逆有为青年“了!在背叛旧礼教的路上,觉慧是只说不做,咱们的觉新是只做不说,整个都颠覆了。黄磊前几集好不容易设立起来的人设彻底被毁了。希望日后有人能在好好拍一次《家》,不要改成八点档狗血剧。
《家》观后感(三):差强人意的改编电视剧
作为很多年的原著党,对此一言以蔽之,人物的整体造型以及气质非常符合原著,但是很多改动的情节却令我很失望。
所谓气质,无异于人物性格特点的外露。最深刻的,一个是忧郁、怯懦、总是心事重重的觉新,一个是冲动、充满激情、直肠子又带有大家公子纨绔之气的觉慧,还有贤惠、大度、善解人意的瑞珏。中后期觉新的“绅士帽”配得非常好,显示他已经开始变成一个绅士,开始认命。而且中后期黄磊常常将双手交叠放在身前,一副唯唯诺诺且局促的样子,很能凸显人物的精神状态。剧中其他人都会穿布鞋,但觉慧始终穿的都是皮鞋,倒是很衬得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陆毅的长相真的是适合演这种脸谱化的正义的化身,但是也正因如此,这种角色没有复杂的性格,没有多少让演员发挥的空间。在《人民的名义》里,尽管陆毅贵为男一号,但是和老婆躺在床上说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官话,反倒是大把大把的配角剧本都比他要精彩得多。黄奕的瑞珏最生动之处在于其温婉的眼神。相比其成名作《还珠3》里面尴尬的活泼,这种贤妻良母的角色显然更适合她。
关于剧本,只能说编剧辜负了这么多实力派的好演员。除了觉慧这种连巴金本人都刻意脸谱化的形象外,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有些缺失。
首先是觉新,相比原著电视剧在前几集加入了一些新梅恋有关的剧情,但是这不代表就可以让觉新变成一个愤青好吗?那种疾言厉色的状态恐怕连觉慧这样的二愣子青年都做不到吧!黄磊越是演得有爆发力,其实越显得这里的剧情有多荒诞。因为觉新骨子里不会是这样的人,他最深入骨髓的气质就是忧郁,一种窒息般的忧郁。此外,得知不能去德国留学那种理想破灭的幻灭感渲染的也远远不够。或许觉新对所谓的“新”不感兴趣,但他至少是有追求的,或许是成为一个工程师之类的,在战乱中为民族尽一份力。当一个人不能从事梦想的职业而只能子承父业,这样的打击其实并不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最后是他对瑞珏的态度,这里真的是。。。拜托!有没有搞错?觉新是那么冷血的人吗?完全是败笔!要不是知道后头有反转都想弃剧了。或许没娶到梅让他很痛苦,但是以觉新的人格他或许会将打碎的牙齿往肚子里咽下去,但他绝不会用自己的痛苦来惩罚别人!他或许一开始会有些冷淡和过分客气,但绝不会和电视剧中一样刻薄、促狭和尖刻。瑞珏连带着成了受气包,把这一部分活生生弄成了“如何让冷漠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狗血故事。
另一个便是觉民,龙套一般的存在。或许觉民本身在双男主的戏里面的确吃亏,但是这么低的存在感也让我忍不住为他叫屈。觉民和觉慧其实可以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对比。同为公馆的豪门少爷,觉民有着大公子的温婉多情,觉慧则带有一丝纨绔和叛逆。电视剧中后一种是有了,前一种却几乎没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觉慧。高情商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二少爷哪去了?编剧请还我。
亮点当然有,最精彩的莫过于鸣凤定亲乃至投湖这一段。周太太的眼神真的是传神,那种爱怜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的眼神使得一切尽在不言中。鸣凤的哭戏非常精彩,之后决心赴死的那种坚毅的眼神同样令人感慨。
先写到这儿,以后或许还会添上几笔。
大一那会儿,整个中文系都在做文学解读。老师让我们在巴金的《家》、沈从文《边城》、茅盾《子夜》选一篇作品来解读。《边城》文本过于抽象化,《子夜》有些关于金融的方面不是我所感兴趣的,于是巴金的《家》就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理由就是文本满简单的。读《家》那会儿,就觉得黄磊的气质很想觉新,懦弱妥协,却不得不说仍旧是进步青年。没想到黄磊真的演了觉新,就满心期待这部《家》。
还是要说基本还可以。《家》真的是一个特别简单纯粹的文本,也就是革命性特别强。所以,很多人都会不喜欢觉慧,因为觉慧是个过于简单的人物形象,冲动革命。陆毅演觉慧,我总觉有些老了,尤其和演觉民的演员相比,就愈发觉得不像这个形象会做出觉慧做出来的事情。至于其余演员,演琴的演员像韩国整容演员,李小冉演梅表姐,不够孱弱。
黄磊的觉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悲情有余,感觉不够。其实,导演将高家布置地有些过于精致,镜头感也过于朦胧,清晰度(也就是观众感受到的革命性)没有这样强烈。所以,我们大可忽略觉慧的愤青,像老太爷一样,会被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小孩子的瞎胡闹。而对于觉民的戏份,几乎是没有处理的,(我们大一那会儿觉民可是解读的关键点)觉民的性格徘徊在觉新和觉慧之间,其实这个人物的可读性是凸显的,只是这部家的这个演员不够大牌。
在艺术处理上,还是觉得悲情过多渲染了,这好似韩剧的表现手法。而本身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东西却是刻意地被忽略了,这样来重新阐释巴金的作品好像有些误区了。巴金确实预设了故事的悲剧,却不是在过多的花前月下,而是在那个时代之下,而本剧的时代就是老太爷,是整个四川省城,上海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总体觉得不够接近原著。
《家》观后感(五):永远在青春的原野
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无耻。另外,他还描写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封建势力虽然强大,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悖,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即使觉民、觉慧不站起来反抗,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一个如此庞大的的家庭衰落,,虽然有点可惜,但封建专制始终是不可取的。
在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细节的描写。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辞,景物仿佛就是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以及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家》观后感(六):~
有时候想想觉得,巴金写这部作品,看上去是从觉慧——原型也就是生活中巴金他自己——的角度看这个封建大家庭,实际上主角似乎是在说觉新。他暗暗地以这样的作品纪念曾经思想先进用于斗争但也鲁莽冲动的自己,同时祭奠自己如同觉新一般的大哥。祭奠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如同觉新一样万般无奈担忧心肠极好的人们。
演员选得很好。一开始颇以为黄奕不会适合瑞珏,看了才猛然发现,其实黄奕不适合演小燕子那种角色才对。演瑞珏这样温柔的大家闺秀,真是非常适合。黄磊如同以往合适那样矛盾的角色。陆毅也如同回到了海岩剧中那样的热血青年。
当觉慧坐船离去,觉新终于在岸边出现,表情复杂地如同家长一般地向他挥了挥手,去吧去吧。觉新的心里有些什么,是我们这代人无法真正明白和体会的了。忍不住替他心酸啊。
《家》观后感(七):《家》 家
眼看着,电视剧《家》中,觉慧终于做出了勇敢的举动,离开了封建的大家庭,走向新的生活了;在船上,他和哥哥、好友挥手告别,和他的故乡挥手告别;虽然有些许留恋,却义无反顾;江水滔滔流去,一叶小船飘荡在江中……
很多年前,曾看过巴金所作的《家》这部小说,因此现在对这部电视剧很感兴趣。电视剧看完了,我还在想着,家,人的起点和归宿,应当是最安全、幸福的地方。当然,像巴金老人的《家》中所描写的这种封建大家庭,是应当背叛的,离开的!这种封建家庭,压制人的美好愿望,拆散一对对有情人,觉新、觉慧都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人;善良的人遭受摧残,为了逃避给风烛残年的冯老太爷做小老婆的悲惨命运,17岁小姑娘鸣凤投湖自尽,梅表姐在无奈和痛苦中告别人世,瑞珏生孩子时悲惨地死在乡下,……这种家,简直是地狱啊!
看着故事的结尾,觉慧兄弟之间的别离之情,深受感动,不禁想起我家的别离和重聚;当然我家的别离是幸福的,远不像觉慧兄弟那样沉重;为了未来,儿子们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生活,到陌生的地方去学习,探索……。几年前,大儿子到海外去留学,我们也曾依依惜别;两年前,小儿子离开北京,到川大去求学,我们到火车站去送他,看着远去的列车开动,心里也有不舍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暂时的别离,总是不可避免的;而为了将来的团聚,我们也只有珍惜现在的别离,鼓励儿子去远方奋斗,锻炼意志!
后来,大儿子回国创业,现在又喜结良缘;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一起,但经常性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团聚,也是很有意思的!在“天府之国”求学的小儿子来来往往,开学远去,假期即归来,让我们也很欣喜;他在成都期间,我们用电话联系,我还不时浏览一下他的博客,了解他的心理历程,学习、生活情况,给他留言;他也经常看看我的博客,博客也是我们母子俩交流的园地。心中互相思念,岂在于朝朝暮暮在一起!
应当说,我的家庭是欢乐的,自由的,民主的,虽然不富裕。家,家,我们热爱家庭,愿我们的家庭成员永远幸福,愿我们团聚时的幸福情景,永留心中!
《家》观后感(八):喊醒她还是不喊醒,这是个问题。
拍的很认真,演员演得也好,给五星。丫头鸣凤的死给我震动最大。三少爷给鸣凤爱,却没有能力护住这份爱,最终导致鸣凤以死明志,用自杀来捍卫她与三少爷的爱情。三少爷喊醒了“铁屋子”里的鸣凤,但并不具备打开铁屋子把她带出来的能力。所以,喊醒她还是不喊醒,这是个问题。
拍的很认真,演员演得也好,给五星。丫头鸣凤的死给我震动最大。三少爷给鸣凤爱,却没有能力护住这份爱,最终导致鸣凤以死明志,用自杀来捍卫她与三少爷的爱情。三少爷喊醒了“铁屋子”里的鸣凤,但并不具备打开铁屋子把她带出来的能力。所以,喊醒她还是不喊醒,这是个问题。
《家》观后感(九):为自己而活,为家人而活。。。
高中的时候,看过原著,被里面的另类觉慧深深吸引,一个阳光,朝气的少年,一个虽然有点冲动,但是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人,是封建家庭昏暗中的一股清新;而对于觉新的懦弱,顺从,忍气吞声很是鄙夷;而今,看完电视剧,忽然能够理解觉新的作为,他是老大,他要照顾弟妹,照顾整个家,他没法像老三一样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身上的那个重担压得他无力反抗,是身上的那份责任让他选择退让,,,,应该说觉慧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个觉新这样的哥哥在他身后扛着,所以他能毫无顾忌,能很坦荡的说自己喜欢说的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觉慧成为了觉新的一个希望,一个精神的寄托,,,忽然想到“放羊的星星”中天骏对弟弟天琪说的一番话,一个家总要有一个人来肩负责任,那就让我来承担吧,这样你就可以去追寻梦想了。大概这个意思,当时听了很感动,觉新有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家人的幸福,只能牺牲自己,,,当我们想着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是否有考虑过在背后支撑着我们的梦想,为我们而活的最亲爱的家人。。。。。。。。。。
《家》观后感(十):观后碎碎念
并非影评,只是一些碎碎念而已,语无伦次逻辑混乱,抱歉。
很久没刷过电视剧了。
最近征友,心力交瘁。
久无联系的前任发qq问我电话号码说忘记了,我删了他qq。恋爱近三年,分手近两年,终于各自散落天涯,再无一丝牵绊。
想起之前沸沸扬扬的文章事件,赵、高二人大婚事件。这个世界永远有人欢喜有人愁。不过是时过境迁,角色互换而已。
我信文章先森爱过牛奶小姐,也信赵高二人是真爱。
我信每一句“我爱你”,也信每一句“我愿意”。仅仅在当下那一刻。
我信誓言,更信时间。我信爱情,更明了人性。
还是初中的时候看过巴金先生的书。
正哭红了眼睛,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告白。
对方现在已经当爸爸了。
九曲十八弯的想起黄磊,想起这部电视剧。决定刷剧。
-------------------------------------分割线---------------------------------------
1、
面对事情,男人总是盲目乐观,女人总是盲目悲观。能综合一下,该多好。
那些轻易说出口的“你要相信我”后面,似乎总会跟上一句“是我负了你”。
这两句话在女人心里掀起的风暴,总是成正比的。
2、
任何一种性格,都有正反两面。
钱姨妈因为她的倔强不认输,才能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但也正是她的争强好面子,断送了梅芬的一生幸福。
可以不屈服于命运,却不能不示弱于世人。
3、
有多少伤害都是借着爱的名义发生的。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得照我说的做。因为我爱你,你得放弃自己的思想变成我中意的模样。因为我爱你,即使我做错了你也不能怪我。
自以为是的善意,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忘了这话是谁说的。
有个词叫“爱国贼”,其实“爱人贼”,更多。
4、
每当你陷入心如死灰生无可恋的绝境,命运之神总会及时出招,用事实告诉你:绝境之路永无止尽。
哪有“人生也就这样了”这等好事,人生是会更糟的。
5、
吃的盐越多,越不敢怀疑老祖宗的智慧。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
想要拯救世界,往往只能拯救自己。想要保全一家,往往只得一人。只望苟且偷生,却偏偏被阎王爷看上。
没有人能达到自己预想的高度,但奋力拼搏总归是要强于束手就擒太多太多。
6、
遇的人越多,人也越变越寡情。
经的事儿越多,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路遇乞丐,我都不会再给钱了,也不会义愤填膺去指责他们明明有劳动力却甘当寄生虫,也不会揭穿他们的假面目阻止别人向他们伸出的援手。
我不支持,也不反对别人的支持。
每个人作出的每一个决定,无论对与错,无论在他人看来是如何的高明或者荒谬。在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有一整套完整的严谨的逻辑系统在支撑着它。每一套系统都千差万别,也都根深蒂固不容置疑。
这样来看,绝大部分的争论都是徒劳。但又并非无意义。
无意义的,是人们试图通过争论来颠覆别人想法做法的妄念。
我可以表达不认同的想法,但我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
他要受苦,就让他去。他要享福,就让他去。
7、
以前看过一个韩剧,叫《黄手帕》。女主名叫紫英,她的弟弟叫泰英,其他的名字忘记了,剧情也差不多都忘记了。只有一个情景印象深刻。
女主的前任劈腿了,正巧女主发现自己怀孕,去挽留前任,前任很内疚但还是拒绝了她。前任对女主说:“你恨我吧,是我对不起你。但我已经负了你,我不能再负她。”
时间过得越久,经历的人事越多,我反而越频繁的想起这个片段,也越来越欣赏女主前任。
当然我不是欣赏他劈腿,而是他毅然决然的态度,他强大的内心,他忠于自己的是非观而不是被世人的舆论所绑架,他敢于直面错误承认自己是坏人而不是找各种借口来替自己开脱。他不纠结不沉溺于过往中自怨自艾,而是果断取舍避免再犯。
一个都不想伤害的人,最后往往把所有人都伤害了。
一个都不想辜负的人,最后往往把所有人都辜负了。
有一个好品质是,一次只爱一个人。
我认为比这个好品质更重要的是,一次只伤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