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人家》是一部由王海兵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1991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北人家》观后感(一):此间的少年——兼议纪录片《藏北人家》
我从前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里的藏族人是一景,号称“藏班”,除了打架非常动物凶猛,无人敢逆其疯外,还喜欢结伴在我们男生宿舍楼的草坪上铺起床单,躺在上面晒太阳,估计是思念家乡的猛烈阳光,可惜京华阳光虽然干冽,但终不及藏地紫外线含量那么丰富。
纪录片《藏北人家》的作者王海兵是我们学校82年毕业的学生,不知道那时侯学校里是不是有藏班,他们有没有交手,或者就此埋下什么西藏情结,故而以后以西藏为成名之地。今天看这部片子,总体的感觉就是解说词用的太多了,完全靠解说词来支撑故事,而藏北人家的话语权则被剥夺了,他们不是主角,而成为了某种表达纪录片创作者理念的道具,比较而言,同样出身于我们学校的段锦川在几年之后创作的同样关于西藏题材的《八廓南街十六号》似乎更加符合我们对纪录片的要求观念,角度更加平视,也能够更加在心理上接近藏人。
我以前在学校认识一个高我们一届的藏人,外号“老人”,长的非常潇洒魁梧,沉静,不好勇斗狠,而酷爱踢球,比较符合我们脑海中“酋长”那种感觉,据某师兄说,一次看他写的信,信末提及向宝宝问好,众人问,宝宝是谁?老人答道,我儿子。这一众小孩皆骇笑。想来中藏青年间的人生差别不只是这么一点点。
《藏北人家》中挑选的拍摄对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牧民家庭,上有老人,下有孩子,中间的主要劳力是丈夫和妻子。片子对风俗介绍对对人物性格、心理刻画相对较少,比较成戏的一段是放牧的男人在蓝天下湖水旁静坐的时候,解说词给主人公加的旁白,如果是电影尚且成立,但是作为纪录片,我很难相信那是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想法。摄象机由外观之,犹如隔岸观火。影象有的时候竟然如此苍白无力,反不如文字可以揭示人心。人心没有不丰富的,但是丰富的内心要借助摄象机表达的时候,就需要提供丰富的表象,犹如成熟的外国导演拍摄的《战地摄影师》般的作品。而中国当前绝大多数的纪录片工作者需要借助穷山僻壤、优美的风景空镜头来表达一种称之为思想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往往脱离了对象,变得虚无缥缈,因而冗长。由此可见,影象尤其是纪录片作为一门成熟的艺术,还有多长的路需要走。
片中的男人,我猜想其年纪跟我现在差不多。他没有上过学,而且片中也提到他不会让自己的儿女求学,因为他认为那没有什么用,儿女将来和他一样靠牧羊生活即可。这是1991年王海兵在藏北记录的藏族青年的生活。早些时候,王海兵的校友时间拍摄了一部反映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纪录片,名字叫《我们毕业了》,89年左右的作品。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藏北人家》;又看了一部网络小说,叫《此间的少年》,开始看地戏谑且快乐,慢慢感伤的情绪稍有蔓延,正如同那时。记得我三年前刚上网玩的时候,见颇多毕业几年的回忆大学生活的帖子,躺在草地上听《弥赛亚》的日子,小小的广播台等等其他,想来还有很多更有意思的没写,转眼三年,此间经历沉痛至难以提笔,但稍感欣慰不日将有机会回校盘桓,送研究生毕业的好友告别她们的校园,接她们到这社会中来。
希望到时能看看时间那纪录片。
简析纪录片《藏北人家》人物形象
原始美丽的自然坏境,简单而又恬静的自然生活,这是藏北人家特有的生活方式。他们以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铸就了藏北文明的发展,影片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恬静又不缺乏快乐,原始又不缺乏美丽的自然生活方式、
首先吃苦耐劳是藏北人家的优秀品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里曾说优秀需要苦难,美是艰难的,影片以错达一家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藏北人家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影片中较多的拉镜头展示了藏北地区环境的恶略藏北人民吃苦耐劳不怕艰辛的优秀品质。错达的妻子罗追在凌晨4.5点的是时候开始一天的劳作,这一天都不曾有过短暂的休息,也许这就是藏北人家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环境恶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早起贪黑这才造就了藏北文明得以延续、
其次乐观向上是藏北人民必不缺少的品质,无论生活多么单调,一天的劳作时多么的繁重,他们都以一种品和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镜头中的错达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放牧,一天的时间就在放牧当中度过,在这种我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时间里,错达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他用牛毛做的抛石器来打发空闲的时间,也许我们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枯燥无味,可在藏北牧民眼里这种宁静、悠闲才是他们生活的需要。
最后和谐共处另一必不缺少的品质。在茫茫的藏北草原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最重要的。牧民与牧民家的距离只有100多米,因为这样近的距离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可与迅速去帮助遇到危险的牧民,在影片最后,牧民们载歌载舞用他们独有的藏北舞蹈诠释藏北人家和谐、平静又不缺乏单调的藏北文明。
他们一生与风雪为伴,与牛羊为生,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激发了他们生命的潜能。用藏北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品质传承着藏北文明的光辉。
《藏北人家》观后感(三):遗落在藏北的游牧文明
在神秘的藏北高原念青唐古拉雪山之畔,还遗落着一群远离尘嚣的人群,他们就是无从追踪祖先的藏北牧民。他们世代以帐篷为居,以牛羊为生,保留着大自然馈赠的原生性文化。措达一家就是这其中的一户,与所有当地的牧民一样,一大早,妻子如锥早早起来干家务活,措达就要去外出放羊了。短短的四十几分钟的纪录片,将一个藏民从饮食,起居,婚姻,家庭,祭祀,文化都缓缓的交待了出来。镜头随着解说词的构造,描绘了一幅藏北人家每日生活的场景图,让观众看到了那遗落在藏北的游牧文明。
措达半字不识,却从来很快乐满足,在放羊的同时他也没有闲下来,用羊毛纺着线。他也没觉得自己的孩子需要读书,只要他们知道怎么玩,孩子的笑声在大草原上显得格外纯净。老人就负责每日念念经,好好安享晚年,他们已经累一辈子了。妇女大过半边天,将一整个家撑了起来。每一种身份,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分工,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原始的状态,他们都为着生存而在挣扎,在这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带,他们敬仰大自然,平衡着与它的关系。生命最本真似乎也是如此,追求着如何更好的生存。
《藏北人家》里从未映射大都市的影子,蓝天白云绿草和那成群的羊,构成了藏北最美的风景线。纪录片以纪实的方式,将世代如此的藏北人民生活方式记录了下来。不可否认,这种既带主观性解说词,又有整体叙事的纪录片它的真实性会受到质疑。扎帐篷,做酥油饼等等故事,都是有意安排,为了让藏北的文化更深入的走进观众的心中。
《藏北人家》观后感(四):和谐自然
“一顶帐篷就是一个家庭”很难想象在藏北那样一个生存条件恶劣的环境下,藏族人民却以他们独特的品格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达到一个平衡的关系。影片《藏北人家》真实的记录了藏族人们一天的劳作生活,展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共处的永恒的关系。
影片开头以一曲悠扬的藏族民歌带观众进入藏族人家的真实生活,体会藏族人民的淳朴情感。以藏族的一个普通家族一天的生活作息作为主线进行记录,。
4500米海拔的生存之地,导演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拍摄西藏的优美景色,看似风景如画,但对于现实的生活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丽,整幅景色的画面构成极不协调的景象,牧民在那样的环境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人们在那样的环境下或是无能为力,或是听天由命,而藏族人民却以独特的方式与大自然保持平衡的关系,他们的全部用品与收入都是从牛羊身上获取。人们总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便会为你开一扇窗”,大自然环境恶劣,但却赐予他们牛羊一维持生计,令他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得不说影片对藏族妇女的描述是下了功夫的,我们似乎可以在她们身上看到中国古代女人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善良,勤劳,质朴,持家等,导演利用一个全景镜头拍摄女人在提取酥油的一个场景,夜色还没退去,在一个小小的帐篷里,妇女不断重复着提取酥油的繁琐动作,配之以低调的画面处理,木棒与瓷盆的撞击声,以极大的视听冲击力冲撞观众的心弦,令观众体会到藏族女人所特有的坚韧不拔的品质。藏族的妇女似乎更能与这么土地相处,她们承担的工作量比男人们还高,也支撑着一个家庭与自然打好关系
面对恶劣的环境,面对生存的危机,藏族人民没有一丝消极懈怠。相反,更多的是他们努力的去与自然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正是这样的一个环境才雕刻出藏族人民特有的与大自然保持一致的生活方式,孕育出来藏族特有的风土人情。
男主人每天重复着放牧的工作,当他放牧来到美丽的湖边,他坐下休息,编织这羊毛线。眼前美丽的风景在外人看来似乎美不胜收,外人要做的便是尽情的欣赏这大自然赐予的美妙的艺术。而对于藏族人民而言,他们无暇顾及眼前风景的秀丽,更多需要思考的是他们应该如何与这片自然打好关系,怎样与这片土地和谐的永恒生存。
影片结尾又以一首质朴的民歌来总结,与开头相互呼应。藏北人家与自然的故事,通过对藏北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的记录,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藏北人家》观后感(五):大千世界,大美无言。
拍摄藏族妇女的那一段解说词说姑娘有爱美的天性,但追求的是自然纯净的美。和现在的城市女性相比,的确更自然纯净,现代社会以化妆作为一种必需礼仪,恐怕她们也很难理解吧。她们用最干净的酥油洗手,用多种方法在酥油里熬化的白糖,戴上头巾在脸上涂抹上不同的颜色。在我们看来,有些装扮是蛮难接受的。不得不说,脱离了苦力劳动的女性才开始装扮自己,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不为柴米油盐发愁,女性才有走向更精致生活的心情。
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勤快的妇女承担了沉重的农业活动。她们操持家务、掌管家务,比男人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午给牛挤第二次奶,家里最轻松的是老人和孩子无忧无虑,上学就是劳动生活,七八岁就帮家里干活。
而男性的劳动主要是放牧,错达一天准备放牧,羊皮口袋准备一天的干粮,在藏北草原走很远,离牧场有很长的距离。勤劳的牧民,纺锤纺一两羊毛,但天长日久就纺出了。一年到来,就围绕着湖边游牧。时间仿佛凝固不动,人们总是在与他们祖先一样一成不变的生活。生活中没有坏的事,做的都是好的事,他觉得拉萨的房子漂亮,去过拉萨朝圣,但是他还是觉得他的帐篷最好。
藏北人家担心大风暴大雪,崇拜自然,与自然妥协最后归于协调,他们的生命与自然,无法像局外人一样欣赏藏北的场景了。外人难以理解的牧人的快乐,包括片中提到片羊毛的活很累,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来犒劳帮他们做活的朋友。人们用羊毛换来的钱供养他们的生活,牧人相互帮忙不计报酬,互相生存下去世他们的愿望。在这种劳动非常繁重的游牧生活中,女性的处境的确让人唏嘘。
年轻女孩在头上绕上红色的丝带,妇人头上戴的是编织的彩色头带,很像我们现在的发箍,玩弄头发始终就是一种极女性化的特征。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编起辫子盘在头上扎起来,哼唱起不成调的旋律围绕着火堆摇摆起身体,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也很美,她们也将以这种美的方式度过余生,快不快乐、有没有价值,她们才有发言权。
《藏北人家》观后感(六):局内人和局外人
美丽和神秘的藏地往往是现代都市人们所向往的地方,人们也许想从藏地的自然风光中寻找远离烦闷工作的“解脱感”,而这种认识往往会使人陷入对藏地的认知误区。影片中措达一家作为“局内人”向我们演示了藏民生活的一天,衣食住行都从影片中体现了出来。拍摄者的目的可能是想让人们了解藏民的生活,但不知是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了夏天作为拍摄季节。措达放牧时的雪山湖泊令人流连忘返,没有被白雪和大风所吞噬的藏地是如此的美丽,但真实的藏地真如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样吗?或者说我们对藏地的美好印象只是通过电视、电影、杂志等方式建构出来的,这也许就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理解藏区。
影片拍摄者紧紧抓住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一切入口,展示了藏区生活的基本情况,也强调了藏区生活的艰苦和藏民的辛勤,可见拍摄者是想作为“局内人”来创作这部影片的。不过,四十多分钟的影片是远远不够的。藏区的自然条件、卫生状况、医疗设施、教育设施、交通条件等等都是十分艰苦的,人们在对西藏风光抱有期望的时候,也应该跳出宣传的框架,去了解真正的西藏。
作为“局外人”的现代社会往往会认为西藏正在进入传统到现代的浪潮之中,但影片中的措达一家还是处于传统模式下,而且从措达家小孩的教育问题中可以了解到,至少下一辈也是处于这种传统模式之中的,这也能让我们多一些思考,是否能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藏族文化?现代文化输入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藏北人家》观后感(七):《藏北人家》优缺点分析
《藏北人家》是一部拍摄于1991年的纪录片,作为一部距今较久远的纪录片,导演以短短的40多分钟展现了藏北牧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城市文明的少数民族文明。
1.优点
《藏北人家》以措达一家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为主要线索进行线性叙事拍摄,真实地还原了藏族游牧人民的日常生活,拍摄内容非常细致,从吃穿住行到日常劳作以及宗教习俗都进行了拍摄,也用旁白进行了细致的解说,使观众能够很好地了解藏北人民的生活,基本达到了纪录片的拍摄目的;其中一些镜头间的转场也非常自然,不突兀,一些景色空镜头展现了西藏的美丽和神秘,让观众体会到藏北人们所居住的环境的的宁静与美好;这部纪录片也表达出了导演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文明本身发展的思考。
2.缺点
我认为一些镜头处理得不太恰当,镜头的拉伸有些突兀,特别是大小景深的转换,让人看着不舒服,例如拍摄男人们扎羊毛的镜头,摄像机和羊毛离得太近,构图不够好看;解说词虽然文辞优美,但解说词几乎贯穿整部影片,主人公们都没有说话,仅仅依靠解说词太过主观化,客观性不够,而且有一段解说词妄加猜测主人公心理,显得没有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仅仅拍摄了藏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忽略了对人物性格的表达,显得太单薄化,也没能更深远地表达出对藏北人们生活现状及未来的思考,对这种边缘文明的思考。
《藏北人家》观后感(八):城市不一样
最早一批定居在这里的人,不仅是自我隐蔽隔绝了外界的战争纷扰,同时也是隔绝了外界的发展与繁荣。
每一户人家拥有的土地很辽阔,但是他们实际居住土地面积,一家七口人一共是十平米。
究竟是外出放羊轻松还是早中挤奶养家轻松不予置评。
只需要学习生存技能应对居住环境、无需学习其他技能面对世界这点不好说,说实在的我不觉得现在的西藏还是那个没有世俗干扰的净土,从前通讯信息不发达时他们秉持着这样的观念的确可以过一辈子,可是现在的世界不是互相割裂、安居一隅便可躲过战乱、诱惑的。
没有研究过地理位置不好评价,但是片中有一段说曾有军队发现这里,没来由的觉得以后如果有个什么事情,这里就很危险……
又是一个短评写成长评系列。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优点是没有字幕,对藏北人家的语言没有翻译,没有追求内容的丰富搞奇奇怪怪的镜头,更没有小清新式的膜拜。
《藏北人家》观后感(九):优秀需要苦难 美是艰难的
《藏北人家》以牧人措达一家一天从早到晚的生活为主要叙事脉络进行线性叙事结构的纪录拍摄。这里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每一天都是一场生命的轮回。
在这个生命的轮回中,措达一家的生活方式也是藏北人家的生活方式,措达一家的精神面貌也是藏北文明的一个构成。作为一个文化的异乡人来看藏北人家,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可能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相反,甚至使得一些人不能够理解或者反感。
但是,在这样如油画般的一天过去后,我忽然间想到《礼记·礼运大同篇》中的孔子眼中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措达结婚九年,有三个孩子,家庭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女人是家庭的核心,挤奶、做酥油茶、剪羊毛、做饭,操持着一个家庭。藏北的女人具有最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措达的妻子要在丈夫起来以前将茶烧好,即使怀有8个月身孕,依然每天干活,据说藏区的妇女生了孩子的当天就可以下地干活。男人们则管理着放牧的大事,并且对这项大事显露出一种老手的自信。妻子告诉丈夫羊群在夜晚跑了,丈夫不紧不慢地穿上衣服去找羊。此谓“男有分,女有归”。
措达的家庭最为悠闲的是老人和孩子,姑且猜测在整个藏北地区可能老人和孩子都是会受到优待的群体。帐篷是藏北人家最重要的场所,这一方10平方米的帐篷是他们的小世界。老人和孩子睡在中间,夫妻睡在外面。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老人在操劳了一生后只做些简单的活计。此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藏北地区生活的是一群简单、淳朴而又勇敢勤劳的人民。剪羊毛的季节,家家户户互相帮忙,只需要一顿午饭,一碗酥油,你招呼我就来。此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现代文明来看藏北文明,我不知是报以一个怎样的态度,但对于其不识字,不事他业的现象尊重就好。他们很快乐,这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快乐尊重是最好的态度。措达认为他的生活中没有坏的事,所以他快乐,所以他无忧无虑。女人们依然爱美,追求一种自然的、纯净的美,草原牧民有自己的审美观,她们有多种办法装饰自己,用酥油熬化的白糖装饰自己,这是一种天真的乐趣。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样丰富,有精神信仰。早餐前香火中的老人心中的诵经声,黄昏时分朴素的祭祀仪式,还有帐篷里的神龛,这都是藏北人民的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
藏北的人家相信自己能得到的就是上天的赐予,应该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