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樱花盛开》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31 02: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樱花盛开》观后感精选10篇

  《樱花盛开》是一部由多丽丝·德里执导,艾尔玛·韦伯 / 汉内洛勒·埃尔斯纳 / Aya Irizuki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樱花盛开》观后感(一):东方的承诺

  按照德国电影奖的颁奖结果,过去一年最好的三部德国电影分别是《天堂边缘》(金劳拉奖)、《樱花盛开》(银劳拉奖)以及《浪潮》(铜劳拉奖)。《樱花盛开》虽然没有作为德国代表报名奥斯卡,但作为偏重文艺抒情的影片,去了也不一定吃香。对于关注德国电影不多的影迷,这三部电影是必看的。

  ■片名:《樱花盛开》

  ■导演:桃丽丝·多利

  ■上映日期:2008年3月6日(德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富士山下,东京物语。20年后,德国人再一次来到东方,在生命迷失亲情缺憾中寻找小津。

  1985年,文德斯用摄像机展示了一幅“东京画”,这幅画就是纪录片《寻找小津》,德国人用它表达了对已故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追思。说起小津电影里的东京,首推代表作《东京物语》,影片讲述了日本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樱花盛开》与《东京物语》有多少相似之处,恐怕很难说清楚。影片主人公鲁迪是名按部就班生活规律老人,即将退休的他不爱走动,更喜欢待在小镇上。妻子杜丽一直在身边照顾着他,她迷恋日本文化,想和丈夫一起去游富士山。疼爱小儿子在东京工作大儿子女儿在柏林。

  年迈的父母出发去寻找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儿女,儿女俗事缠身,推说很忙,无暇陪伴父母甚至流露不耐烦情绪夫妻中的一人撒手离去,剩下老伴独自面对残生。《樱花盛开》的一大部分剧情显然有受到《东京物语》的影响,虽然在导演意图技巧手法上,桃丽丝·多利表现出来的影像风格是“ 不小津”。女性导演在生活故事里插入了许多带有抒情性质镜头,飞蝇哀鸦、花草树木蓝天大海,此类入画事物无一不是人物内心情感体现过渡。结尾富士山下的一池湖水,那段难以描述的死亡起舞更是陡然达到了情景交融顶点

  正如日本评论人士指出的,二十年前小津电影里的平静生活早已是荡然无存。东京经过激烈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大都会。《樱花盛开》用不小篇幅来展示外来者——鲁迪老人的见闻,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有摩天高楼夜色光亮,街头行人川流不息。至于灯红酒绿的艳舞场和泡泡浴,老人终归是消受不起。不同于《迷失东京》里比尔·莫瑞的过气困惑,鲁迪的东京之行更多来自内心的指引语言不是他的障碍,至少不是一个需要用片名来解释沟通障碍。东京是《樱花盛开》的重头场景,但不是电影的全部。小镇的生活、柏林的停留、波罗的海的旅行同样占去应有的时长

  《樱花盛开》里有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至于尾声的桌谈一幕,恐怕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它留下的更多是无奈上下两代人的隔阂不是浅浅一划的沟壑,儿女的情感是真挚的,但他们的自私却在事实上疏远了父母,彼此没能达成真正和解。儿女的抱怨不满,老人是看在眼中也听入耳里的。他想着走出儿子那封闭的小房间,正如他离开小镇,开始这趟寻找之旅。东京很大,所以儿子给他制作了个纸牌,可以挂在胸前,上有联系电话,防止老人走丢。小细节显得有些讽刺,因为儿子那边总是忙碌忙碌。

  樱花怒放的场景只有一小段落,鲁迪和小儿子还有其他人携酒带肴在树下赏花,飘零落尽的风花短暂道出了生命的无常。老人的时日无多从片头埋设开始,中间或有起落,总算还能安详而归。能接受老人,倾听他心声的不是自己儿女,导演安排了一个不相识的、无家可归的日本少女承担该角色(之前是女儿的LES女友,同样非亲非故的)。少女几次帮他买票送他上车,听他讲如何做菜,陪他去看富士山,老少交心,默契相处

  相较于东方,西方的家庭更早解体,这也是《东京物语》受到国际普遍欢迎原因所在。《樱花盛开》重复了该主题,家庭实体功能退化,两代人的关系疏远与亲情冷漠,影片让鲁迪夫妇心灵归宿放在了异国他乡。影片在杜丽迷恋的舞踏上着墨不少,涂白粉的演员赤裸身体,在舞台上用古怪肢体语言,卖力地向台下观者传达着什么东西。部分观众认为片中的舞踏与美感绝缘,令他们感到丑陋不安,这些另当别论。舞踏是影片的生命力所在,确切说还包括少女自己、妻子和少女手把手教给老人的舞蹈。鲁迪身披逝者衣物,在想象中继续跟妻子相伴共舞。

  富士山在片头画像出现形态各异,后来一度被云雾缭绕遮挡,不露真实面目(小津所属松竹公司的片头也是富士山)。当冰雪覆盖山头出现,富士山化为晨光中的眼前存在,它不再借助于他人的途径,鲁迪也明白了妻子心中的一生所往。他的努力寻找,终于在富士山下有了一个圆满答案。【来源北京青年报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39077/

  《樱花盛开》观后感(二):是亲人,还是陌生人

  德国2008年的电影 Kirschblueten 是该年度德国拍摄的最成功的一部电影,票房不错

  一对德国老年夫妻住在巴伐利亚州乡下,老头Rudi,公务员负责垃圾分类管理,每天规律的生活,第二年就要退休,却查出得了绝症快死了。老婆Trudi决定不将实情告诉老头以及儿女们,而是带着老头去柏林看他们的大儿子和二女儿。他们坐着火车到了柏林,住在大儿子家中。他们的突然到来,儿女们都十分吃惊而且觉得很麻烦,连孙女都觉得爷爷奶奶来了,占了她的房间睡觉,而盼望着爷爷奶奶快点离开。儿女都没有时间去陪父母看看首都,只有二女儿的同性情人抽出时间开车带他们小转了一下。感到不受欢迎的两口子,觉得自己完全认识自己的小孩们了,决定离开柏林,去了北海海边,老婆Trudi却意外的在睡梦中过世,比老公先走一步。儿女们赶到海边,连远在日本东京工作的小儿子,也是妈妈最操心的这个儿子,也回来了。遗体火化后,儿女们坐在一块,感叹的是,居然是妈妈先去世,把这个老爸留下来让他们照料(如果反过来就好了)。

  老头对儿女们说他自己一个人生活没问题,一个人回到乡下。老婆骨灰安葬仪式上,儿女们一个都没到,理由Keine Zeit(没时间)。又是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单独来参加,并且告诉Rudi,他老婆很喜欢日本的某种舞蹈。Rudi意识到,他应该圆他老婆的去日本看樱花的梦,一个人飞去东京,住在了小儿子家里。由于语言不通,小儿子给他老爸做了一个狗牌,挂在脖子上的那种,上面写了儿子的电话和名字。老爸一个人在东京逛荡,穿着老婆的毛衣裙子,去公园看樱花。公园里面,他遇到了一个跳着老婆一直着迷的那种日本舞蹈的小姑娘,名字叫You,老头问她,这种舞蹈的含义是什么。后来他们每天约好了见面,结伴逛公园。老头发现这个You是个流浪艺人。老头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好,加上听到小儿子和他姐姐抱怨老爸如何难对付,一个早上他离开东京,和You结伴去看富士山,因为他小儿子周末也要上班,没时间带老爸逛日本。富士山连续几天被云雾笼罩,终于最后一天,富士山显出了全貌,老头穿着老婆的内衣和浴袍,在湖边跳着那舞蹈,感觉到他死去的老婆也和他共舞。然后,老头死在湖边。

  小儿子把骨灰带回到德国。三个小孩坐在老爸老妈屋子里,首先感叹的是短短时间内失去了父母,自己变成了孤儿。然后对父亲如此的死法(和一个小女孩住在旅馆里很多天,最后身着女士服装而死)感到完全无法理解。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父母。但是重要的是,Rudi在Trudi死后,通过这次旅行,在死亡到临之前,完完全全的理解了Trudi。

  ----------------------------

  影片中好几处让我会心一笑

  食物。老夫妻看望柏林的儿女,带的见面礼是巴伐利亚州特产小白肠。带去东京的见面礼也是食物。人的胃啊,童年时候的食物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负担。虽然德国没有赡养父母这一说,小孩还是觉得要对自己父母负责,要照顾他们。可谁都不愿意成年后,再和父母生活。一方面真诚地讨厌父母的到访,一方面真诚的为自己没能对父母好而流泪。

  理解。亲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相互理解的。一起生活时间的长短,有没有血缘关系,都不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充分条件老两口生活这么些年,老头对老婆的爱好是忽视和嘲笑的。儿女长大后,父母年老后,理解变得越发不可能。反而是萍水相逢的人,由于共同的爱好和经历,彼此的理解能迅速的直达心底(Rudi和You都失去了至亲的人,以及Trudi和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共同看日本舞蹈表演)。

  打扰。父母不想打扰儿女,只希望和儿女融洽相处。可是,父母在自己房间内出现,儿女觉得这就是打扰。

  鳏夫。老爸死了,老妈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而老妈死了,老爸就需要人去照顾。所以,宁可老爸先死。德国和中国情况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偏心。孩子都认为父母偏心。孩子越多,对谁来照顾父母意见越不能统一。小儿子认为大哥大姐应该多担当点。而大哥大姐觉得,母亲一直偏爱小弟,自己受到冷落。你看,生小孩有什么意思呢。

  《樱花盛开》观后感(三):如果可以评六颗星的话。。。

  喜欢片子

  真挚的感情结合了再合适不过的表达方式——舞蹈,使其浑然天成,没有一丝过分也没有一丝卑微,有的只是美在心底的来回萦绕流动。禁不住化成泪水,感到一点烫。

  ~~(╯﹏╰)b厄~好酸的句子。。。。。。

  还有,画面真的好美啊~!!优的几段舞蹈,艳丽的浴袍和粉色的电话与嫩绿的柳枝,配上她的灵性的舞蹈与外貌,我想我是永远忘不了了,而且不止几次的回倒,观看这几节,还有那音乐。。。。

  谁能告诉我这些音乐哪里的下啊~~~~?

  《樱花盛开》观后感(四):无共鸣暂共眠难共舞,只是离魂所居

  蜉蝣一生,运气好,无非是与有共鸣的人,共舞终老。老的干净时,剩下的就只有彼此。若连彼此都没有时,但愿还有连绵的爱供给生的那一半去找寻死的另一半自己。往往多数人都因时间的错位,或因恐惧或为将就而结婚,殊不知最后面对的仍旧是陌生的儿女埋葬陌生的人。最后小女生的出现,我更觉得是导演为老夫妇俩幻化出来的女儿。是女主人公留下来照顾男主人灵魂精神之女。如果这部片除了让我感动还给到我什么的话。我想是片尾字幕响起的音乐。和唤醒我这个不孝子的子性吧,努力做父母的生活之子,感情之子,也做父母的精神之子。努力做儿女的生活之父、感情之父,和精神之父。无共鸣我们的灵魂终将无处安家。魂魄离散,彼此终将不认得彼此。

  《樱花盛开》观后感(五):樱花盛开时亦是你我重逢时

  开始真的好平淡可是到后面却好入心。就像回味甘甜一样

  老夫妻之一被诊断出绝症于是妻子决定带着丈夫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久未见面的儿女。可是突然的造访并没有得到儿女的待见。三个子女的互相推脱也让老夫妻感到心寒和无奈。尤其备受宠爱的小儿子也对孤独老父亲嫌弃敷衍。

  另一方面,妻子却毫无征兆的先走一步了。丈夫得知了妻子的梦想,却为妻子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缘由倍感自责。妻子为了子女,为了他,为了这个家,牺牲了一生的时间。丈夫从开始的否定逃避消极度日到后面的幡然醒悟,决定去实现或者体会妻子做舞者心境满足。当然那么偶然的,丈夫看到了在跳影子舞的优。两人巨大年龄差并不妨碍他们的交流。那种与影子共舞就是和逝去的人全方位无声交流的感觉很玄妙却很真实。

  一起结伴去富士山,连续等了一周终于等来了富士山。我也是第一次得知原来富士山并非想看就能看的。他会害羞,害羞到连续几天都躲起来。

  丈夫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人的心愿。看富士山,跳影子舞。在富士山下穿着妻子的衣服跳影子舞。最后他也尘缘已了去追寻妻子的步伐了。他们两人一定都非常快乐,如生前在一起一样,甚至会更快乐。

  《樱花盛开》观后感(六):当樱花盛开时

  “把每一天,当成是生命里的最后一天,认真过好每一天..."

  老人的话一直在我脑中徘徊,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唯美的电影,把真实和感性融合恰到好处。爱情之于生命而言,是那么的强大,像那艺伎的舞蹈,那像一种挣扎反抗,更是一种执着

  我想那个老人是孤独的,甚至自己为他感到心酸,子女的忙碌与冷漠更促使了这一切心情发生;我想那个他们的爱情幸福的,至少,在她离去的的时候,这世界仍有人替她的灵魂活着,继续着她的梦想,她的快乐,她的夙愿。

  想念的力量,是那么大。问你是不是也在想一个根本不存在于世界上的人?是不是也曾在无人的清晨或夜里,低声吟唱她最爱的歌,最后让一切像那骨灰一样被封存,当我看见骨灰面前摆放的鲁迪的照片的时候,突然又一次想起了那句话,把每一天,当成是生命里的最后一天,认真过好每一天...

  又见樱花烂漫,活着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原来一切很美好,可为何会有人湿了眼...

  《樱花盛开》观后感(七):在你身上起舞

  很明显,这部电影使用舞蹈来说话的。

  我一向喜欢舞蹈,美丽的舞蹈夹杂着浓浓的情感和诉求,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美丽,让人心醉或者心痛。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对里面那种浓艳的舞蹈印象极深。那舞蹈极尽黑暗,无论是白色涂面加黑眼圈的化妆,还是充满了阴邪意味的动作,都十分具有哥特气质。然而它又极尽深情,让人看着不禁神伤。面对这谜一般的舞蹈,我真是目瞪口呆。看到最后,她对我说,终于知道了这舞蹈的秘密,我说为什么,她不说话,我说是不是舞者始终都在抱着那个人,她说恩。不管这样的理解是否偏颇,我想,舞蹈中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说真的,她的理解让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与自己心爱的死者共舞,该是一种何等的悲伤。富士山下,一个在死亡面前徘徊的老人,拥着看不见的亡妻翩翩起舞,这图景再一次将日本民族文化中死与美的灿烂绽放推至观众面前。

  亲情的冷漠随处可见,对父母的不耐烦、对妻子的不理解,这些庸常的烦恼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们。生前吵吵闹闹,死后黯然神伤,这是一个人性永远的悖论。但是,当那位远离父母在东京好多年的儿子面对父亲做的包菜卷,捂脸痛哭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了。无论怎样,这份感情都是沉甸甸的,无论它包裹着一个怎样冷漠的外壳。只是片中对亲情并未停留于一般性的探讨,而是将生与死的极致对立借亲情展现出来。村上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促使人思索,没有死亡的意识,人就不可能活得精彩。这也是个悖论。妻子的死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男主角对妻子生命的追思和对自我的拷问,此时,儿子的冷漠在他眼里无非是增加了一份对自己罪孽的质问,他只是说了句“我能不能再呆几天,就几天”,而没有争辩什么。他走向妻子生前向往的地方,开始了一场救赎和死亡之旅。他在此时,才真正理解了妻子的生命。

  电影出色的地方之一,在于没有为了完满的结局而刻意安排什么。结尾处几个孩子依然不能理解自己的父亲,依然在吵闹,他们并没有懂得父亲心灵深处那场地震般的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某天,他们自己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懂得这一切。也许永远都无法懂得。就像男主角几十年如一日的“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生活的力量如此强大,难以抵挡。

  幸好,我们还有舞蹈。你有没有在某天,去细心观察一个人的身体,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倾斜和曲线,你有没有用你的手轻轻揽住那个身体,你有没有为那个人翩翩起舞过?如果没有,那你就试试吧。你可以在那个人的影子上起舞,在那个人的身上起舞,那个人也许早已死了,但此时就在你的身体里。你可能想不到,为死者而舞,居然也可以如此美丽。

  舞!舞!舞!

  《樱花盛开》观后感(八):德国人的文艺

  德国人难得拍部文艺点的片子,也少不了探讨关于生命之类的哲学意义。

  开头听到丈夫生病时,以为又要上演一段生死别离了。直到妻子“猝死”,那之后才进入正题,而前面不过是铺垫。妻子的死,虽然有点突兀,却为情节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转机,而她的离开也没有减少她女主角的戏份——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Rudi的心中,妻子从未离开。

  失去爱人的戏看得也不少了,眼泪颓丧自杀也都不新鲜,但从未见过像Rudi这样的。没有撕心裂肺寻死觅活放声大哭,激烈外放的感情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最深沉的爱,是藏在心底,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能穿着她的衣服,去她想去的地方,看她想看的风景,跳起她喜欢的舞,只是为了寻找她的每一丝气息,希望她能早回到自己身边。如果不是连绵的思念,怎会有这样离不开丢不掉的爱,又怎能让人不心动落泪?

  还有个重头戏就是日本舞蹈。相信导演对这方面肯定很有研究,实际上我都怀疑主要内容根本不是这对夫妇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对舞蹈的诠释。作为观众我看完后就深感日本舞蹈的美,那些动作都不是靠设计出来的,而是当下感受的自然抒发,对生命召唤的回应。无论是欧洲的小镇、平静的海边还是在东京的灯红酒绿和高楼林立中,人们都不快乐——就像死去的妻子一样,把真正的自我禁锢起来,总以为时间还很多,等到来不及的时候只能把遗憾留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最后,富士山的出现,和那场湖边的舞,Rudi终于找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相倚靠的妻子,找到了快乐的感觉,满意地离开。

  在乌鸦声和樱花美景的交错中,也许导演是想讽刺些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像Rudi那样幸运,有机会反思并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命,而这一切的根据也都是爱——一种在现代社会逐渐逝去的感情,试问他的儿女们还会怀有这份朴实而坚持的爱吗?

  也许那个小女孩是希望。

  -------------------和剧情无关的分割线---------------------------------------------------

  里面是德语的ach ja和日语是一样的,真的吗?

  那个在公园里举着FREE HUGS牌子的人是行为艺术家吗?==

  卡尔是左撇子~左手拿刀的哦~哈

  恩。。。好想去看看富士山的说~

  《樱花盛开》观后感(九):渔火:黄昏的飞翔才是天堂(代友人发)

  那个男人叫鲁迪,他深爱的妻子走了,还带走了一个秘密----鲁迪得了不治之症,且来日不多。造化真是弄人,原该先走的人没走,妻子鼓动丈夫出游,一改几十年不变的生活轨迹,也想让丈夫无多的日子里留下些璀璨,但是在触摸梦想的那刻,妻子在睡梦中远离了尘世。

  鲁迪自此成了一个孤独的人,他在咀嚼孤独缅怀妻子的同时也在慢慢了解他那为爱而深埋梦想的妻子。

  他回到了他们那个虽简陋却洁净而宁静的家,他躺在了以往他们俩的床上,将妻子最爱的和服睡衣放在他的身旁,他要永远有妻子的陪伴。

  他又重新出发了,在风衣的里面穿着妻子常穿的蓝色毛衣(妻子爱海)和黑底白点的裙子,还挂着那串黑色的珠链,他要带着妻子远行,去妻子梦想的地方----日本,去看樱花,看富士山,还有她爱的日本舞蹈和最小的儿子。

  他已接近他妻子的梦想了。尽管很艰难,语言不通,拥挤的现代城市建筑险些将他淹没。他跌跌匆匆,迷失在如潮的人流中,幸亏樱花盛开,幸亏遇到在樱花树下舞蹈的小优,才让他在小优的陪伴下走上寻觅妻子的梦想之途。

  他曾经那么陌生和拒绝,对妻子深爱的舞蹈,那涂了厚厚白膏的脸,血红的点唇,充满诡异而怪诞,在舞台的中央,在四周一片暗黑的一串强光之下,那个扭曲的身子,痉挛着将手伸向虚无,想抓住什么,却似一声叹息般地徒然挣扎。他无法读懂……

  小优拉着他的手,走进妻子的梦想,走进妻子的舞蹈语境。

  他触摸到了,当他穿着妻子最爱的,段子做的有着大朵印花的和服,脸上也涂着舞者的妆容,面对皑皑的富士山,面对有着富士山美丽倒映的湖泊,他也挥舞起双臂,曲伸着手指。妻子在他的臂弯间出现了,四只手慢慢地缠绕,舒展,合二为一的相融,最后留下卧伏在地上的他的躯壳。 

  生命终将会有尽头,只是你并不知道止于哪一刻。而黄昏的飞翔才是天堂。

  《樱花盛开》观后感(十):如果不看【東京物語】,就一定要看【櫻花盛開】!

  影片以一種溫情、淡雅的舒緩口吻,操著濃郁異國風情的口音,講述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它不慍不火,力道適中,剛好點中觀眾內心那最接近情感本源的那一穴位。而我相信,只要是心智正常的觀眾,無論男女老少,都難以抵擋這溫柔的一擊。在看完后的一段時間內,我的直接生理反應就是鼻酸和心室糾結。

  上學的時候Prof. Feng就講過,全世界的人類,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尤其是關乎親情和愛情的部分)都是一致的,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所以我們在這部作品里看到小津的【東京物語】情懷一樣可以落落大方地反映在德國人身上。德國女導演Doris Dorrie很明顯地向【東京物語】取經,但是卻一點不避諱被批抄襲的可能,在影片前半段四平八穩地拍出“柏林物語”,然后在后半段再拍出屬于自己的新版“東京物語”,手法自然且毫無矯揉造作的文藝病態,實在是令人驚嘆于導演這化骨綿掌的功力。

  實在是找不出一個不推薦這部片子的理由,如果不看【東京物語】,就一定要看【櫻花盛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樱花盛开》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