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女》是一部由Anna Melikyan执导,玛利亚·沙拉耶娃 / 叶甫盖尼·齐加诺夫 / 玛利亚·沙拉耶娃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从不愿领她学芭蕾
母亲却说出事实 没有什么父亲 Alisa不过是她和一个男人激情后的产物
Alisa 决定在日蚀日之后再不开口说话
许多年后
到了莫斯科 生活依然没有好转
直到那一个晚上 在大桥上
当Sasha提前Alisa一步跳下河时
Alisa救他时 就迷恋上他
Alisa 开口 说出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早晨醒来时 Alisa 对他说 我爱你
asha 问 我的金鱼呢
...
Rita 告诉她 在烟上写下爱的人的名字 吸掉 就能靠近他
~~
直到某一天 Alisa 去Sasha的家 发现Rita与她喜欢同一个人
她大喊 背叛 跑回家
用尽一切谎言来追回他
Alisa死去 就仿佛从不曾存在过
======================
======================
Alisa的所谓的超能力
想来
《水仙女》影评(二):至少尝一口凤梨,再试过所有事情
- 想要逃难时有个可以去的处所吧
- 那你自己在月球上也有土地吗?
- 我不用逃难,因为这里已经够糟糕了
- 为什么?
- 你喜欢这里吗?
- 我不知道,我还没有试过所有事情
比如说,我还么有尝过这里的凤梨
……
如果人生只是学过芭蕾;
只是见过一次日蚀;
……
心中牵挂太多,
不去背负 不想背负 不得不背负;
哪天终于大家都可以停下来,再咬一口凤梨。
童话也许就会拉开序幕~
看完电影久久不能从影片中脱离出来,除了少女的幻想是鲜艳明亮的,其余时分,电影都是一种蓝绿色忧郁的色调,有种旧文艺的奇异魅力。
前半段故事里,我一直是偏向艾丽莎的母亲的。少女时肥胖自卑,失足于一个昏醉的海员,成为了单身母亲。然而孩子却处处与她为难,频繁提起对父亲的憧憬。父亲,艾丽莎心中美好光明的词汇,不过是母亲心上的一道刀刃,甚至于艾丽莎的母亲在孩子面前不加掩饰地勾引各色男子,对艾丽莎的各种忽视,我都觉得情理之中。现实而言,一个失足带来的小生命,一个无名无分的孩子,其实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难以言喻的伤疤,艾丽莎的母亲在片中两次被问到,“是你的女儿吗?”她都回答道“是的”。尤其第二次,她看着在窗口画着鬼脸的艾丽莎,眼神温柔充满爱意道,“是的”“我的女儿”她又补充道。天下间母爱莫过如此,纵使孩子乖戾顽劣,到底,都是母亲心上的柔软,只是艾丽莎的母亲爱的不明显罢了。
后半段才是正题的部分,虽然突然间软萌的小萝莉变成了个打扮老土的妹子让我痛心不已TAT
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美人鱼基调的电影了。有着豪宅豪车的骗子王子,忧郁厌世,醉酒后从高桥一跃而下。觉得生活没意思的任性小疯子小人鱼跟着跳入莫斯科河。水里那段我尤其喜欢,牛仔裤球鞋,居然让人产生鱼尾的错觉。他快乐地绕着这个奇怪的人类打转,她第一次笑的那么开心,一见钟情,是所有人鱼故事的悲剧开端。
接下来的是所有爱情故事的共同经历,王子不在乎这个粘着他的小鬼,对他来说这也不过是个孩子罢。而小人鱼一直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守候在他身边,在车流中为他搭建一个小小的保护伞。金属野兽们啊,莫伤我爱人,他看起来那么光鲜,也不过凡体肉躯。因为广告似乎王子对小人鱼有了些刮目相看,午夜街头,大醉鬼带着小疯子抱着菠萝奔跑在莫斯科空无一人的街道上,那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浪漫的狗血沸腾!!然而所有的爱情都是用甜蜜铺垫悲伤,当小人鱼得知王子其实已经有了丽塔公主,她穿着推销服,在大雨中的,人来人往的街道放声大哭。尝过爱情的人都熟悉这样的眼泪,说好的爱情一下子不过是自作多情,最伤心不过,原来你不会爱我。
后来的情节有些一命换一命的玄幻色彩了。小人鱼说谎阻止王子登上死神的飞机,自己却意外倒在一出交通事故上。王子梳理所有关于小人鱼的线索,得到的只有:海,周二周五打扫,绿。似乎他当真遇到了来自大海的深情人鱼。
故事的最后,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原本童话里小人鱼就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海边的梦,一段脱离喧嚣的小插曲。至始至终她也只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不必学会生存法则地,快乐地离开,灵魂不忘初衷,以芭蕾舞演员的姿态做终场谢幕,也无可惜。
《水仙女》影评(四):浅绿色的小美人鱼和她的王子
词典中,русалка译为“美人鱼”,为什么这条美人鱼爱丽莎的头发是浅绿色的?
词典的下一条很有意思:русалочий,即русалка的形容词形式,除了美人鱼的,还有浅绿色、冰冷有魅力的意思。可能是个巧合,爱丽莎遇上了喜欢的人,便把一头金发染成了浅绿色,也成为了片中的月光女孩。
电影结尾处,爱丽莎先在街上慢走,继而欢快地跑起来,镜头时不时穿插奔驰地红色轿车,我就担心不会是要来一场车祸戏吧,果不其然!
但转念想想,这就是个讲述美人鱼、水仙女的故事(个人认为,水仙女和美人鱼只是译法不同)。
我们都知道童话故事“海的女儿”最后,小美人鱼成全了王子的幸福化为泡沫;水仙女也是类似经历,这个名字一说是来源于歌剧,取自一个在欧洲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从前,在大森林里的一个湖中,住着一位仙女,她爱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为了变成人到人间去和王子相会,她只好求助女妖。女妖对她说可以满足她的要求,但她必须变成哑巴,同时,一旦她失去王子的爱,就必须永远生活在湖的最深处而且王子也将遭到不幸。水仙女来到人间,也的确与王子相爱了,但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那一天,王子却爱上了作为来宾的邻国的一位公主。水仙女痛苦万分只好遵守诺言,回到湖水深处。不久,王子后悔了,他来到湖边呼唤水仙女,并请求得到她的原谅,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最后他死在了湖边。
电影开头,爱丽莎在旁白里就说,自己以前是条鱼,生活在妈妈的肚子里,直至遇到爸爸,她才变成人。她的爸爸是个海军,与她的妈妈在海边翻云覆雨后便撒手而去,根本不知道这个女儿的存在。
而爱丽莎这条小美人鱼也为了拯救自己的王子萨沙,牺牲自己。最终王子也选择了其他公主。
《水仙女》影评(五):假如爱能完美,美人鱼就不是美人鱼了么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倘若你看我看的电影
倘若你听我听的歌
倘若你看我写的文字
大过年的,实在不该看悲剧,尤其是心情比较压抑的时候,喜剧能看成正剧,正剧能看成文艺片,文艺片能看成悲剧,悲剧就别提了~~~
几乎看过所有出名的童话,最牵扯我心的还是美人鱼,所以但凡带有美人鱼字眼的电影、动画我都不会放过,包括这个:《我的人鱼女友》。
从没有见过那么固执的小女孩--艾丽莎,会因为母亲的不安分而烧了房子,会因知道父亲不回来的真相而对所有人沉默,她用她清澈的双眼打量着这个简单又复杂的世界,用她的道德准则去衡量每个人的行为,用她固有的方式去过她自己的生活。
即使这样,她实现不了的芭蕾梦,永远没可能回来的父亲,不太在意她的母亲,苛责的老板,手机外套外疯狂的人们,还是让她觉得失望,就在她张望四周,想要跳下莫斯科河时,她遇见了让她一见钟情的王子,可惜这个叫沙夏的英俊男子,只以为这个孩子一样的姑娘是清洁工,即使艾丽莎将她柔柔的淡金色的头发染成了毛糙的绿色来引起他的注意,即使艾丽莎穿着手机外套跟着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者他,他还是不知道艾丽莎的心意。
但沙夏也不是一点都没注意到艾丽莎,艾丽莎澄澈的眼神,明亮单纯的笑容也会吸引沙夏的目光,于是她成了沙夏广告中的月光女孩,他们一起在夜晚偷凤梨,一起玩让死人笑的游戏。不过沙夏早有爱人的真相,还是早早就把她从幻想的爱情中拉了回来,影片最后艾丽莎用她的预感将沙夏从一场飞机失事中救了下来,自己却因太开心没注意到来往的车辆而失去了生命。
艾丽莎的生命来源于母亲与父亲在海中的一场艳遇,她单纯固执的个性像极了小美人鱼,而她的结局无疑像是对美人鱼变为泡沫的印证,沙夏也像童话中的王子一样,因为对艾丽莎的一无所知而放弃了找寻。这也许就是导演将电影命名为人鱼女友的原因吧。
影片中还一再提到艾丽莎有特异功能---只要执念就能达成愿望,所以她能够离开家乡来到莫斯科,所以她能够得到入学的机会,所以她能够救下沙夏,但我仍认为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巧合,因为艾丽莎的单纯才会相信超能力的存在,不然以她对沙夏执着的爱,为何仍获取不了梦寐以求的爱情?
之所以喜欢艾丽莎,还因为她身上有每个陷入爱中的女孩的影子:爱让人变得宽容可爱,艾丽莎体谅了母亲并主动地躺到了母亲的身边,还特地跑到母亲工作的店外做鬼脸;爱让人幸福点降低,沙夏醉酒后不经意的关系(找凤梨),就让艾丽莎抱着半个凤梨笑的彻头彻尾;爱让人旁若无人的伤心,艾丽莎套着咖啡杯哭着在雨中行走时,我没办法不被打动。
而影片中适时出现的广告牌,恰到好处的镜头切换,巧妙穿插的幻想镜头都堪称经典,不过梨子的滋味究竟如何还得自己尝过才知道,那么就安静的看电影吧。
《水仙女》影评(六):鱼的心事
《开端》----艾丽莎 六岁三个月又八天
我是一条鱼,深海中的鱼。没有阴晴的深海,同样没有记忆,于是我努力吹出一小串泡泡,攒出一个记忆中的你。
《母亲,芭蕾与命运的迹象》----艾丽莎 六岁五个月又二十三天
如果……能用背鳍兑一扇洁白的羽翼,自水中翩翩掠起,划过尘世,在你遥远的肩膀上栖息……
日蚀,仿佛你睡醒的眼眸,这一刻起,我会踮起脚尖,静静地,聆听你低下头娓娓细说,不再言语……
《巨变》---艾丽莎十七岁两个月又十天
“啪嗒” 又一次苹果与希望的完美撞击,渐渐的,我习惯沉浸在别人的幸福里。只因为风眉浪眼,灾难才能勾勒我的晴霾,嘘~!
《莫斯科》艾丽莎 十七岁六个月又三天
耸立的狭隘,奔波的茫然,当犀利的大道贯穿远方,却无法贯穿我心中燃尽的冷寂……
《朋友们》艾丽莎 十七岁九个月又十四天
我该将它悬在何处?,那一幅馨然的瞬间。请准许我,在喧嚣沉淀的深夜,时光阑珊的角落,嗤笑着,听那咸咸的呼吸。
《成人生活》 艾丽莎 十八岁整
幻尾成足,蹒跚着,在迷途中游牧那一轮冷月。呵一幕暖雾,再凝为泪滴,自水仙的脸庞扑簌而落,却不知落在谁的掌心里?
《爱情》 艾丽莎 十八岁又一天
像一对失离的泡泡,在水中的偶遇,一个深蓝,一个淡绿 ,凝视着、粉碎着,牵在一起……
《美人鱼》 艾丽莎 十八岁两个月又十三天
能否听到我的心跳,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心为你舞动!当是梦吧,回响在你黑暗森林中的喃喃呓语。
《愿望》 艾丽莎 十八岁两个月又二十一天
这曾是你的愿望……但现在,它也是我的。随你的身影,闭上眼,向东远行,去一个未知的北方……
《首次约会》 艾丽莎 十八岁两个月又二十一天
我是一张皱皱的衍草纸,无论你写上多少情爱、真挚,多少梦想、企盼……都不会写上那个最终的答案。只能蜷曲在雨中的纸篓中,陪着雨一路哭泣……
《雨过天晴》 艾丽莎 十八岁两个月又二十二天
雨季,款款离去。请抱紧你能所触及的晴空,暖暖伫立。收起吧,冷漠的折伞------雨季,不再来……
-
《水仙女》影评(七):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个女孩子的一生其实是凄惨的,影片轻快跳跃的节奏感让我们观看时几乎忽略了这一点。
她多么渴望有一天爸爸能够回家,可是这一渴望被母亲的风流粉碎;她被芭蕾舞强烈吸引,结果只得到一个拽下来的门把手;来到大都市,住在没有窗户的房间,糊口的工作只是装作一部手机。
想像其实自己暗藏着超能力,能够掌控命运,是一个多么值得欣喜的秘密啊!可这一秘密有时又会让善良的女孩充满负罪感,她真得以为是自己的愿望让另一个人死去而使她顶替进入学校,她几乎把这个秘密与现实混淆了。
最后,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她真的有前瞻将来的超能力,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什么动机,她救了她的心上人——一个深陷忧郁的男子,这或许是她真正为自己的超能力而快乐的一次吧,她却搭上了性命。
《水仙女》影评(八):每一个人的月光
———————————全是剧透的分割线↓——————————
售卖月球土地的广告牌上,艾丽莎扬着一头绿色海藻般的头发笑着,广告标语写着“每个人的月光”。
我与她相遇在高三一个百无聊赖的中午,歌华有线电影免费专区靠后的某一页,她就在那里冲我灿烂地笑着。我不禁瞄了一眼封面下面的电影名:《美人鱼的眼泪》。一个俗套又老气,仿佛泛着粉红色廉价少女情怀的名字,我不抱期望又稍有期待地按下了播放键。
事实证明,我的心理准备完全偏离了电影的真正方向。正如某个影评的标题:“烂俗的名儿,可贵的里”。
大风的海边,简陋的房屋,出生就没见过父亲的小女孩却有着绮丽的梦,正如她的幻想世界:永不停歇的碧浪沙滩,紫色的天空,不大不小的海风,她那帅气的全副武装潜水服的未曾谋面的爹,远处的白色轮船,穿着芭蕾舞鞋和纱裙的小天使——或者说小人鱼。
但现实是,她脚踩着瓶盖代替舞鞋来跳芭蕾,蹦哒来蹦哒去,直到袜子渗出红色,这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和安徒生童话中小人鱼踩在刀尖行走的场景重叠。家里只有她用潜水服和英俊男人头像拼凑出的“父亲”。她等待着轮船,等待着父亲回来。但现实简单粗暴。母亲根本不把她的梦想当真,使她错过芭蕾班,也不在乎她对父亲的幻想,而是来者不拒乱勾搭男人,于是她一把火柴烧了住着房客的屋子,并且悲愤地在日食发生之后默默发誓:再也不开口说话。
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没有实现愿望的赌气不吃饭,但我们总会很快就放弃幼稚的抵抗。可是艾丽莎不,她有种超越常人的执拗。有些认死理,却又固执的可爱。
她因不能说话被送进特殊学校,并在这里学会了一种听起来绚丽梦幻的能力——心想事成,用意念促成某事发生。但那也只是听起来梦幻罢了:她在许愿“我要离开这里”时招致狂风,给海岸的居民带来灾难。她参加大学选拔失败后许愿能上大学,结果一个被录取的学生出了车祸,她不敢相信不能接受自己的愿望给他人带来不幸,于是她逃避了学校的招收。
除了因住处在大风的灾害中被毁,生活的舞台由黑海之滨迁到莫斯科,其他一切似乎没有什么好转。妈妈忙于经营新恋情,对她只有忽视和不着边际不合时宜的关爱,足球赛后的骚乱使她的广告工作服装报废,老板的呵斥苛刻又尖酸……一连串的事情让她趴在桥的栏杆边思考起了人生。正当她犹犹豫豫畏畏缩缩跨了一只脚过栏杆的时候——
一个男人翻越障碍,抢先她一步,干脆利落义无反顾跳入莫斯科河。艾丽莎也跳了下去,她救了这个人,就像在暴风雨中救起王子的小人鱼。艾丽莎爱上了这个一出场就酒后跳河的男人。这个“前额高,长得很帅,真有意思”,被她从河里救上来的人。
纯粹的爱让艾丽莎的生活明亮起来,艾丽莎的特异功能又有了用处:保护沙夏——那个表面光鲜(贩卖月球土地公司的霸道总裁233)其实迷茫厌世的人。当他在车流中举着酒瓶摇摇晃晃,桥上的艾丽莎双手举起,指尖相抵,作出一个安全的尖三角形,车流被三角形神奇地分开。
恋爱中的女孩变得更加傻气,为了吸引对方注意,她看着《第五元素》,受启发般去染了绿色海藻般的头发。合着那颜色淡到辨不清的眉和一身老古董式的长裙,她奇奇怪怪又让人印象深刻。她很特别,不是好看的特别,是褒义的说不清楚的特别。
她认识了丽莎,一个风姿绰约见多识广的女郎。丽莎请她抽烟,她不要,丽莎说:“抽一根烟会减少自己的寿命”她问“真的吗?”丽莎点头,然后两个人在烟上写出自己喜欢人的名字,开始中二的抽烟,按照丽莎的话说这样做可以让那个人属于你。
绿色头发的她跟拍广告的小男孩搭话,却无意被摄影师拍了很多表情,她就这么误打误撞地成为月球土地贩卖广告的月光女孩。
沙夏说:“你很幸运。”然后顺带着请她去吃东西。傻姑娘明显很高兴,自顾自地对沙夏说着话,其中一句话还是对丽莎的笨拙模仿:“我喜欢看报纸,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沙夏面无表情,她又傻笑着捧起面包啃了一口,风吹过她粘在唇边的糖霜,隔着屏幕都要闻到甜味。
艾丽莎随口提到自己没吃过凤梨只吃过凤梨罐头,难以置信的沙夏大半夜的立马拉着她去一家店一家店找凤梨,问了几家店未果,他直接撬开一辆货车,偷了一个凤梨。两人一同在警笛声的追逐中开心地狂奔。
吃凤梨吃得兴致很高的他们玩起了死人游戏。艾丽莎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很久,屏幕前的我和沙夏一样以为她出了什么事。结果救护车上,沙夏握着她的手说“坚持住,好孩子”时,她一句“我坚持三十分钟了,我赢了吗”让沙夏诧异又了然,生气又无语地狠狠锤了一下车壁,在沙夏爆粗的同时我也忍不住噗了出来。
可是这幸福是短暂而虚幻的,它随着彩色的泡泡在阳光下泛过绚丽的光芒后消散。风姿绰约的丽莎是沙夏交往多年的女友。
艾丽莎知道之后落荒而逃,躲在她的工作服装,一个溢出泡沫的啤酒杯里,大声地无所顾忌地哭。于是路人们有幸看到一个会哭的大啤酒杯摇摇晃晃地在下雨的街上移动。一路难听的哭声,衬着大雨,简直凄惨,又让人想笑。
艾丽莎做了个梦,关于飞机失事的梦。在得知沙夏真的要乘坐飞机后,她想尽办法阻止了他。甚至不惜编造奶奶死了的谎言。
沙夏回来了。他看到了失事新闻,并隐约意识到什么时,一抹熟悉的身影从咖啡馆玻璃门外一闪而过,他推门而出开始追逐艾丽莎的身影。艾丽莎也正满面笑容快步又昂扬地走在莫斯科街道上。镜头中不断闪现绿色的事物,沙夏在寻找绿色头发的小人鱼,音乐欢快而轻松。
广告标语不断闪现着“明天会更好”“你很特别”,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象征预示着人鱼和王子就要在一起了。
伟大的HAPPYENDING。
一声巨响,她被疾驰的车撞死在地。幻觉中,穿着芭蕾舞鞋和纱裙的小姑娘在街上跳舞。
沙夏和丽莎遇到。
“你在找人?”“对。”“找谁?”
长久的沉默,沙夏怅然若失又似有所思地缓缓答道:“找你。”
然后王子和公主深情相拥;艾丽莎的妈妈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露出少有的恬静笑容;奶奶坐在窗前眺望,也许在等待爱她的爷爷带回来冰淇淋;轿车上的男女和好;售卖月球土地的广告牌上,艾丽莎扬着一头绿色海藻般的头发笑着,广告标语写着“每个人的月光”。
每个人都幸福了。
就好像原因是这个能心想事成的傻姑娘从世界上消失。没有正常的因果,没有正常的规律。
艾丽莎不言不语,只在她幻想世界的海滩边对屏幕微笑。也许她化作泡沫,也许她成为月光。
《水仙女》影评(九):灰暗的现实,温暖的底色
人物性格分析
艾丽莎的形象特征及其变化能够反映出她对生活的态度,从她的不同形象中可以看出她在不同时期对生活或拥抱或逃避的矛盾心态。而她对生活既抗拒又拥抱的矛盾态度,与她欲望“萌生——破灭——再次萌生”命运式的循环有着极大的关系。
1.艾丽莎形象的矛盾性
《故事》中指出,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能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某些东西能拨动观众的心弦。我们之所以能在主人公艾丽莎的身上得到某种共鸣,正是因为这个人设少有其他电影的美化色彩,非常现实和接地气。
艾丽莎的形象是矛盾的,既能看出她对生活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儿时的失语是她在遭受了芭蕾梦碎、母亲不忠、父亲不会回来的多种打击下对生活失去希望的表现,是一种无声的反抗。直到沙夏出现,爱情的力量才使她对生活重燃希望。
长大后的艾丽莎在家乡身着灰黑这种比较低调不起眼的颜色,这时的她对生活已然失去了兴趣。来到莫斯科以后,她时常穿一件红色外套,外套下是一件红色条纹的长袖衫,最里面是一件红色条纹的背心。红色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颜色,象征着她对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活力。套在手机玩偶中的她好奇得观察着大千世界,是城市中充满童趣的一抹温暖黄色。套在啤酒玩偶中的她则笨重不堪,情绪低落,试图将自己封闭起来。
从体态上来说,长大后的艾丽莎总是含胸驼背,在体态上缺乏美感,这是她对待生活消极的一面。她时常戴着帽子,这也是典型的拒绝向生活敞开怀抱的表现。小艾丽莎一直渴望做一个优雅的芭蕾舞者,这个愿望却被母亲残忍扼杀。看着舞蹈教室里体态轻盈、线条优美的芭蕾舞教师,观众不禁会想象:假如艾丽莎如愿学了芭蕾,是不是她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呢?母亲对艾丽莎说过,“艾丽莎,背部打直!你不是想过要当芭蕾舞者吗?”艾丽莎却没有对母亲的建议做出任何回应。挺不直的背也许是艾丽莎对于母亲的一种抗议,同时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她,自己有一个做芭蕾舞者的梦想被扼杀了。
艾丽莎有过一次明显的改变形象的行为。在爱情的鼓舞下,她试图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一头绿发是她特立独行的表现。同时,绿色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颜色,海草般的头发也寓意着艾丽莎不同于都市人的纯真心灵。
2.无法被满足的欲望
《故事》中提到,主人公将踏上了一条追寻欲望对象的求索之路,一路上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抗衡,最后能或不能达成欲望。艾丽莎在短暂的一生中有着各种或大或小的欲望,然而却几乎都没有达成,造成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缺憾。
《故事》还提到,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做出反应,不仅激发出一个自觉的欲望,还会激发出一个不自觉的欲望。“芭蕾梦碎”这一激励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小艾丽莎对父亲的渴望,而学芭蕾舞的梦想则被她压制下来,成为伴随自己十几年的不自觉欲望,让她只能觉得那不是自己的命运。当母亲告诉她父亲不会回来的真相时,艾丽莎的希望破灭,她决定不发一语来反抗这个世界。希望父亲归来这个自觉欲望也被自己压抑下来,与芭蕾舞梦一起成为她的不自觉的欲望。
海啸后全家人要搬去莫斯科,这时她才展露了笑颜。在莫斯科的生活也并不算好。遇到那个下半身截肢的女人后,艾丽莎有了一个新的欲望——到大学学习。她认为自己的欲望导致了他人的死亡,决定“就这样,再也没有欲望了”。十八岁生日那天,她觉得应该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之前看到的芭蕾舞课程的宣传单吸引了她的注意,她打算重拾学习芭蕾舞的梦想。但是突然出现的足球迷暴动却破坏了她的计划,欲望再次被压抑。
艾丽莎遇到沙夏后对他一见钟情,甚至开口说话,重燃了对生活的希望。爱情成为她新的欲望,一度填补了她没有父亲的缺憾。然而瑞塔的出现让她失恋了,这个欲望最后也扑空了。最终,只有阻止沙夏登机这个欲望得到了实现,心满意足的艾丽莎在街上欢快地游走,最后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死亡的那一刻,她看见儿时的自己穿着芭蕾舞裙笨拙地学着芭蕾。
艾丽莎的一生都流连于这些无法实现的欲望,她迷惘着,痛苦着。即使如此,她也始终心怀希望。比如她在影片中的叙述语气一直是欢快的,充满童真的。即使自己因车祸而死,她依旧语气轻快地诉说着,还不忘安慰观众。
在艾丽莎一家搬去莫斯科后,影片以低饱和度的灰暗色调强调现实的冷酷与压抑,画面中的红色便显得极具冲击力,暗示着个人的挣扎和渴望被释放的欲望。与艾丽莎的赤子之心相比,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则麻木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正因如此,水仙女艾丽莎才显得更为可贵。她不同于流俗,把月光带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1.表里不一的现代社会
艾丽莎一开始对莫斯科充满了期待,她面带微笑将自己特殊儿童的手环扔到了海里,这表示她对自己旧有身份的抛弃,打算重新做人。然而,一开始五光十色的大城市场景以快速剪辑的方式匆匆闪过。接下来,镜头中出现艾丽莎一家人的新居所,画面一下子恢复了低饱和度的压抑,而且使用固定镜头拍摄,突出了居民楼的呆板乏味。莫斯科这个国际大都市看似多姿多彩,实则冷漠压抑。
同时,城市宣传海报的频繁出现更暗示着现代消费社会营造的虚假幻象。莫斯科这个现代城市遍布着形形色色的海报,它们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影片中的海报标语有着反讽和暗示两大作用。
首先,这些标语为人们编织着美丽的梦境,与之对照的则是丑陋的现实,虚幻的消费社会与冷酷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与现实严重不符甚至相反的标语,不仅让艾丽莎感到讽刺和困惑,更引发了观众对当下消费社会的反思。
当艾丽莎被母亲送到合唱团时海报上写着:“我们保证会让你梦想成真”。当艾丽莎一家人搬到莫斯科时,巨幅海报粗暴地挡住了公寓的光线,海报上则写着:“回家真好”。和截肢女在商场狂欢被老板赶出来时,艾丽莎冷漠地看着海报上的标语:“每个人都喜欢你”。当艾丽莎落落寡欢地走在街头时,海报上写着“辉煌的生活”“别等到明天”“给你自己买一双”。
海报的另一种作用则是对艾丽莎自身欲望的暗示,这些标语刺激和鼓励着个人欲望的滋生,打造着充满物欲的现代消费都市景观。艾丽莎一方面认识到标语的虚假性,另一方面也不由自主地接受了海报的暗示。拿到大学录取名额后,艾丽莎看到海报对她的种种暗示,如“胜者全拿”、“顺着你的渴望”、“凡事操之在你”“进步取决于你”“欲望的动力”“是你的抉择”“别怕你的欲望”“你形形色色的欲望”。这些以红色字体写就的标语十分醒目,体现着自己欲望的无处不在。
在沙夏家度过一晚后,艾丽莎看到轮船上的标语:“会没事的”。把头发染成绿色以后,她看到地铁海报写着“改头换面,如何在四周内改变自己”。沙夏带着艾丽莎去找凤梨的时候,各种标语也不断出现。比如“我们终于在一起”(图16)“事事尽其在你”。在她决定和宅男做爱时,标语是“如此的容易”。当艾丽莎成功救下沙夏后,她愉悦地走在街道上,海报:“跟着星光走”“明天会更好”“未来要靠你”(图17)“你很特别”。
2.人性的麻木与扭曲
影片并没有将视野局限在艾丽莎个人身上,而是描绘了许多如艾丽莎一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乃至不被主流社会接纳的边缘人物。同时,影片重点探讨了大城市中人性在欲望下的扭曲。
首先,影片既将目光放在主流社会上,又关注的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即那些在世俗意义上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对群像的刻画将莫斯科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社会百态展露无遗。艾丽莎虽然对莫斯科充满热情,却在生活中屡屡碰壁。莫斯科看似给人以无限的可能性,但实际上艾丽莎越努力,越发现自己人生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坍缩。
与艾丽莎类似,她的母亲、截肢女和口交男都籍籍无名,干着不起眼的工作甚至在街上流浪。艾丽莎的母亲是一个肥胖的女人,她脾气暴躁,性欲旺盛,不太关心艾丽莎的内心需求。这一人设也打破了我们对“胖子往往善良懦弱”的刻板印象。艾丽莎唯一的女性朋友是截肢女,她总是满口脏话,不惧世俗对她的偏见,在城市边缘以自己的方式流浪着。
沙夏和瑞塔是在社会地位较高的主流人物,他们的身上带着许许多多的都市病。沙夏冷漠、自私、怪异,与人交流缺乏耐心,有酗酒的毛病,甚至有自杀倾向。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些负面人物,如大学委员会成员、艾丽莎的老板,他们自私、冷漠且麻木,对人对事缺乏同情心。
在大城市中人性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对性的病态需求,赤裸的性欲充斥着全片。他们对于性的病态需求与艾丽莎对爱情的忠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艾丽莎的母亲每次见到男人就难掩内心的兴奋,她肥胖的体态不符合社会主流审美,缺乏性魅力的她将对爱情的渴望转化为对男人的渴望。艾丽莎在大学遇到的男孩同样表现出了对性的病态需求。他是个典型的宅男,家中挂着巨幅的裸女海报,张口闭口不离性,甚至向艾丽莎提出了口交的要求。但是,当艾丽莎带着避孕套和伏特加找上门来,他却展现了自己温柔的一面,试图安慰失恋的艾丽莎。
对红色有着强烈执迷的中年女人在与一个年轻男子约会,他们的爱情更是充满了性欲的味道,无处不在的红色暗示着欲望对人性的扭曲。而沙夏与瑞塔之间的感情也有些类似,瑞塔对沙夏有爱情,沙夏对瑞塔则性需求多过爱情。
当艾丽莎因车祸而死后,影片的饱和度重新回到了正常数值,原本压抑昏暗的都市变得鲜活起来,沙夏和瑞塔依旧在一起,截肢女愉快地前行着,艾丽莎的母亲满足地推着购物车,红衣女与年轻男子在车里亲热,祖母安详地坐在窗前……这一刻,这个城市终于展露了她美好的安详的一面,似乎那些压抑的扭曲的人性都因艾丽莎的死亡而被治愈。
电影《水仙女》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展现了社会残酷不堪的一面,将都市症候暴露无遗,又将它包裹在一种梦幻童话般的叙事风格中。正因为认识到了社会的压抑和冷漠,我们才更要向水仙女艾丽莎一样保持一颗如月光般纯真美好的心灵,为昏暗的现实抹上一层温暖的底色。
《水仙女》影评(十):最冷血的故事:不如起名叫月光女孩
电影的名字起得让我很久都没有兴致去看。
实在无聊,就看看。
没想到完全不是美人鱼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小女孩就放火烧了家。
日食过后,数过二十下,小女孩决定从此不再说话
11年后,还是没有说话,在特殊教育学校呆了十一年的她和一个智障男孩练习用意念让苹果落地,居然要几个就几个掉地上。
然后去海边吹了几口气,居然导致台风又把家毁了。
半个小时后在莫斯科工作的她,居然演了一群照相的中国人。中国话说得很好。很真实。因为我看过的很多美国片里的中国人都很别扭。
因为所考的大学的一名学生被车撞死了,所以,她入学了。虽然落榜后一直默念要上学。
十八岁的生日,从玻璃窗外看着渴望的芭蕾,结果,足球输一球给日本而暴动了。艾莉莎想去日本,或是中国,或者还是日本。
工作服坏了,老板扣了身份证,妈妈完全不在乎艾莉莎的安危,生日礼物是一件艾莉莎永远也不会用的胸衣。
去桥上自杀,一个男子奇迹的穿过车流径自的经过她的身边跳下桥了。艾莉莎也跳了。
救他。
爱情。
居然开口说话了。
荒谬很多:昨天还自杀的男人起来第一件事是去上班。抱怨艾莉莎动了他的鱼。艾莉莎说我爱你。
因为艾莉莎照顾了那男人的鱼,男人请她当清洁妇。一周两次。留下钱和钥匙。真简单。我喜欢。
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听见她叫妈居然没有反应。眼睛紧盯着自己喜欢的男人在和别的女人说话。
而这个看起来很有钱或者地位的男人,是贩卖月球土地的。吓。
女孩在路上把钱弄丢了。得意地掏口袋赎护照,可想。
终于把第一天来就挡住家窗户的海报划开了一个窗口。正在海报的眼睛上。
打扮完毕,去男人家,却正在开PARTY。男人却径直出了门。
抱着酒瓶在马路上寻死,可是却没有车撞倒。
又一个同样的早晨。
谈恋爱的故事都同样的乏味。
玩让死人笑的游戏。女孩呼吸,鼻翼扇动,男孩就笑。男孩怎样,女孩都不眨眼,然后,救护车来了,男孩说,撑住,女孩说,我撑了三十分钟了,够吗?
然后是,失恋。
还是爱?救一命。然后是感动和满大街的无聊奔跑。
和预感中的车祸。
每个人的月光,心灵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