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更强,更快》是一部由Chris Bell执导,Chris Bell / Hank Aaron / Lyle Alzado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片子对于美国激素的滥用还是挺客观的,但是针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的健身人士就很偏激了,因为健美运动员的成功不是仅仅靠吃激素吃出来的。
这部片子比较公正客观的地方是在于中间部分,有把一些对于激素的不同意见剪辑在一起,形成一个辩论的气氛。但是在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就是一群屌丝的牢骚,充满了主观的臆断和偏见。
这部片子像是一个屌丝的发泄,逻辑就是:
——施瓦辛格吃了激素变成了健美冠军,成了演员,成了政客,功成名就
——而我们这些人吃了激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生活失败,事业失败,某人去WWE的梦想坚持了十几年还没实现
——这TM不公平!
——这TM不公平!
——这还是TMD不公平!
一、关于增肌的题外话
首先,我想说一些题外话,对于健身增肌这个东西,本来平常人就有很大误解了,我不知道在于美国是什么样的状态,但反正在中国,别人听到健身、增肌,立马想到的就是“哎呀,你不要练成肌肉男啊,很可怕的”“我才不去呢,涨太多肌肉不好看”。
其实很多“肌肉男”脱了衣服有很多肌肉,但是穿了衣服以后就不一定能够看出来,那些多是灯光效果,以及其展示的技巧。还有就是健身运动员,赛季和非赛季的体重和肌肉也是差距很大的,一般差距在15KG左右。
肌肉是很难练出来的,肌肉这玩意不是你想涨就能够涨得,这个靠的是汗水+时间+金钱。具体来说,是坚持不断的训练+高蛋白质的基础饮食+一定量的补剂。其实普通健身者和书上海报上那些极具爆炸力的肌肉男难以跨越的鸿沟就在于基础饮食和补剂。
基础饮食方面,需要尽可能杜绝米饭、面条、馒头这类细粮,改之用土豆、玉米、高粱这类粗粮,肉类要低脂高蛋白,鱼肉、鸡胸肉严格控制,多喝牛奶,多吃蛋清,多喝水。保证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
补剂有很多种,基本上可以被确定为无害的就是普通的蛋白粉,这是最基础的补剂。这玩意在中国对于很多人都还是很高档的东西,但是在欧美就是超市里随便都可以买得到的很便宜的东西。国外蛋白粉多是奶酪加工得来的副产品,就在一个世纪前还因为不知有何用处而弃之如履。而我国奶酪销量不高,加上健身人群又少,所以国产的蛋白粉反而比进口的贵。
然后还有一些还不确定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的补剂,这类普通的健身者基本很少用,但是现在中国补剂市场上也比较常见了,比如肌酸就是,不增肌,但是增加肌肉力量的。其实本质就是往肌肉里注水而已,一段时间不吃了马上肌肉就掉了,这个基本上是健身运动员在赛期用来提高肌肉质量的。
最后才是很少很少人用的类固醇产品。也就是本片里面一直在讲的狭义的“激素”。
所以,以绝大多数人的饮食状况,就算在健身房以最科学和最高效的方式训练十年,也赶不上职业健身者。
而饮食状况达标的人,也并不代表其能够取得专业健身运动那样的肌肉,看看片中的那些可怕的例子吧——在我看来,专业的健身靠的是50%的饮食+20%的技巧+20%的艰苦训练+10%的基因。增长肌肉,健身,这是一个技术活,而不是一个力气活。
而且!健身比赛的评判标准,不是谁的力量大,谁的块头大,而是肌肉的分离度,什么是肌肉的分离度?就是在你展示肌肉的时候,你的肌肉可以像解剖图一样展示给观众看,你的每一块肌肉评委都能够被很清晰地看见,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揉成一段。
片中的那位愤懑不平的中年男子,他追求的,本来就偏离了健身的初衷。他身材走样只是因为他只追求力量,而不追求体型。他追求的就是硬性的卧推、硬拉和深蹲三项指标的增长而已。当然有童鞋和我说,他本来就没追求健美的体型啊……
呵呵呵呵呵……那此人在片中抱怨的是嘛?“凭什么他吃了激素能长成那样?而我就变成这样?”“凭什么他能成功而我不能?”
那么来看看凭什么吧。
二、那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成功的,看看施瓦辛格是怎么训练的
这部片子中有个镜头是施瓦辛格一脸轻松地回答记者的问题,“激素?当然,我有吃。”然后片中就开始对施瓦辛格进行严厉的批判。断章取义,春秋笔法。
事实上,施瓦辛格当时开始健身的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健身房”和现在所谓的“健身教练”,更不要说什么健身行业。基本上地球人对于肌肉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而这其中的“知”也大多数是偏见。运动员普遍不进行肌肉训练,因为医生和他们都认为那样会降低他们的速度和耐力。
施瓦辛格之所以练这个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因为某天他看见了某个很厉害的兄贵……想练成他那样,于是……在《施瓦辛格健身全书》中有记录其详细的健身方式,一天二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现在被称为“二分法”,其实就是施瓦辛格发明的,一周六天,全身臂胸肩腰臀腿背每块肌肉练三遍,其训练的疯狂程度真的是令我叹为观止。在时间最近的当兵期间,他也没有放弃这个运动,因为军队5点要起来集合,他就每天4点偷偷起来自己独立练习一小时。
当然,除了刻苦的训练之外,还有很多逐渐摸索的技巧,在错误中不断吸取教训(当然每个健身者都是如此)。肌肉的增长和体型的塑造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其学问很大,想要在一两年搞清楚是不可能的。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以前对施瓦辛格无感,后来自己开始健身并且买了他的书以后,真的很佩服这个人,不仅是毅力,有毅力的人太多了,更佩服施瓦辛格很有头脑,从其书中就可以看出来,其把健身这方面的钻研到别的行业也能出成就。
扯远了。继续话题。
后来美国有了一些健身比赛,一年只有几场,他参加了。而这些比赛的奖金只有区区的几千或者两三万美元。要说其是像本片的那个练肌肉练到身材走样的肌肉男那样为了名利而健身的,那我是不信的。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什么?激素?是的,激素。所以你以为只吃激素,然后坐在那里,就能够把你想要的肌肉变出来吗?别TM歪歪了。
——“激素?当然,我有吃。”真相是啥?真相是在施瓦辛格训练的年代,类固醇还不是违禁品,也没有人对于类固醇的效果有具体的了解,施瓦辛格服用类固醇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的。而且其在后来也说了,不赞同运动员使用类固醇。其在书中也没有谈到和建议健身者的补剂使用类固醇。
而我相信施瓦辛格不用凭借类固醇,在当年也能拿到世界健身先生的称号(他当年是拿了六次)。当然,历史没有假如。
三、禁止了怎么样?不禁止又如何?
这部片子是给我们了解美国激素使用状况的一个不错的纪录片,但是其视角是主观而充满偏见的。健美这个运动在美国的确已经畸形发展了,也是一种畸形氛围下的产物吧。这种氛围的就是人人都想要更快地变得更强,变得更大,成功者要默默咽下激素带来的苦果;而失败了就指责那些成功者给了他们这种坏的榜样作用。本来健身是一项很阳光很积极的活动。这部片子后估计又要给健身运动增加了许多负面印象。
全文这么多,我只是想说,同样都是吃激素的,为啥片中那个中年男子和施瓦辛格,或者那个拍广告的兄贵身材差距居然那么大?
施瓦辛格健身的时候美国还没有专门的补剂生产商,他是自己做蛋白质饮料喝的,这个很厉害。后来的健身者比当年他们有更好的饮食和更多的补剂,训练起来效果肯定比施瓦辛格要更好,但是由于健美比赛是横向比较而不是纵向比较,当你周围的人都在服用激素而取得更大成就的时候,你想取得成功,也只能服用它了。
——你可以把其归结于整个竞争环境的畸形,也可以指责它,你可以批判它,这些都对,都没有错。但是这不是你为自己事业失败和生活失败的借口。因为同样使用激素的人没有资格说这个话。
四、本片的偏见
摔跤选手被选入WWE,不是因为WWE看你服用了多少激素,有多少肌肉,而是其他的因素(尽管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健美比赛不是看你服用了多少肌肉,有多少的肌肉,而是看你在尽可能大的肌肉情况下身体的协调性和肌肉的分离度。激素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这部片子批判了美国激素的滥用,以及整个竞争环境的畸形,这都是正确的。但是它的偏见就在于把激素当作了一切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怪罪那些因为曾经服用激素而取得成功的人。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更大,更强,更快》观后感(二):激素催熟的美国梦与揠苗助长的中国梦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更大,更强,更快》,把这名字放在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一旁,着实稍显有些讽刺。作为一部从体育题材入手的纪录片,导演克里斯托弗·贝尔带领观众一同探究了一个争议而严肃的话题——运动员群体中的类固醇滥用。影片从导演两位使用类固醇的兄弟谈起,逐步将话题扩大,不仅揭露了职业体育界包括类固醇在内的兴奋剂滥用现象,还对更广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影片最开始聚焦的群体,是那些健美力士。健美界使用兴奋剂促进肌肉的增长在行业内外,似乎都早已经是一件公开的秘密了。这种依靠药物“催长”出的大块肌肉,与其说会给人带来愉悦的美感,还不如说是夸张而骇人的。他们原先希望通过训练,最终能够成为下一个施瓦辛格、下一个史泰龙,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但现实中,他们的美梦变成了恶梦。这种有悖于人类正常生理的身体结构,最终留给健美力士的也是无尽的苦恼——药物依赖上瘾、身体每况愈下、旁人敬而远之、精神抑郁自责……
职业体育界中,兴奋剂也始终屡禁不绝。影片选择美国职业棒球和田径界作为切入点,揭露出竞赛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采访背后透露出的信息仿佛是:使用兴奋剂一直就是职业体育界的潜规则,为了取得胜利,大家都有自己的“兴奋”手段,只是程度深浅不一、手段高下有别罢了。手段高明的,安心偷享双收名利;手法不精的,众人唾弃落井下石。
影片最终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类固醇滥用这一个问题,而是美国文化传统中对于胜利的极度渴求。该片使用了电影《巴顿将军》的片段,对于美国及美国人的求胜欲进行了探讨。美国人总喜欢用最高级来形容自己的国家:最大的、最强的、最快的,好像这个争强好胜惧怕失败的国家认为胜利是唯一追求的目标,而激素是为了取得胜利的一种绝佳手段。在强烈求胜欲的指引下,这种手段究竟是公平正义还是有失偏颇已经不再重要,只有取胜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以结果为目标的直接代价就是对过程的忽视,而这种忽视带来的结果就是尝试歪门邪道甚至不择手段。在取胜至上的大环境下,即使原本不愿走旁门左道的人,恐怕也只能在这种压倒性的气势中败下阵来:要么洁身自好黯然退场,要么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现实有时就是这么残酷。
这种强烈求胜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不止是美国的专利,如果说彼岸充斥着激素催熟的美国梦,那么此岸满溢的则就是揠苗助长的中国梦。说起求胜欲望,中国人丝毫不熟任何一个民族。从《孟子》到千年之后的今天,揠苗助长者有增无减、愈演愈烈,生活中到处都是“激素”,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张三为小孩学习进步出人头地,打探购求补脑偏方保健品;李四辛勤工作团结一心向钱看,透支体力挑灯夜战熬夜班;A厂领导博学多才化学试剂小灵通,黑烟高飞黑钱滚滚笑开颜;B省高层头脑聪慧发财致富赛神仙,地产外贸遍地开花政绩佳。这些都是激素,一针下去,全身活络筋骨壮,只怕几年过后,满目疮痍佝偻僵。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心酸的眼泪,只是很多人在自恋与自负中纵容关了,摆脱不了泡沫堆叠出的阵阵快感。
优秀的纪录片,其一能记录真实,其二能发人深省。或许体育界的纷纷扰扰离我们很远,但这部影片仍旧能带给我们中的许多人别样的自省和思考。
《更大,更强,更快》观后感(三):《更大,更强,更快》
影片是一部不错的关于滥用类固醇激素的纪录片。作者从自己家庭出发,用著名体育人士的故事为辅,结合医生、科学家、社会人士的采访,最后延伸到各类工作者对于激素类药物的依赖(甚至是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业),向我们揭露了滥用类固醇激素对个人身心、家庭社会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仍旧没有可预见的远期危险更是让人心存余悸。
影片给予成长中的孩子以及父母是很好的引导,健康的面对自己的身体,如何追随心目中英雄的脚步。
如今,一部好看的纪录片需要就是足够的噱头或者鲜为人知的内容加上那么一点点现实意义。
但是真正要成为优异甚至可能成为经典的纪录片,需要出于其领域的顶尖专业解读,科学的或者艺术的;独树一帜的客观影像;还需要真正骨子里的“悲天悯人”情感。
《更大,更强,更快》只能算前一种,因为在医学方面的探索显得很少,当然这和类固醇本身被滥用的研究还不算成熟有关,所以只有用作者眼中的事实来讲述。
另一方面,其实当今体育界与其说是身体、技巧的比赛,或者说是科学、医学间的比赛,抑或过激的理解为科学与检测科学的比赛。影片既然涉及到这个方面,而没有彻底深入,比较可惜。
而影片最后还是落入美国纪录片“讨伐”或者说是寄希望于政府的可怜窠臼,不过想想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只有寄希望于政府。
触类旁通的想到我国之前的“三聚氰胺牛奶”事件,其实我们现在就是生活在各种“毒素”“激素”的世界,和影片所涉及的“类固醇激素”,我们是被动的,这是让人心痛欲绝的地方。而绝大多数我们食品、生活用品还没有被揭露,同时我们又没有自己的选择,看来一个更透明、公正、专业的媒体是亟待需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国人成为心中不光有小家更应有大家的人。
2008-10-04
《更大,更强,更快》观后感(四):不止是美国的问题..
滥用类固醇等激素类药物..影片从头到尾借助各种论调来阐述这种行为的合法性..
事实上..影片反映的又何止是体育赛场上滥用药品这一个问题..太多的问题被影片折射出来..而我想到的大多是与公平有关的问题..
为什么非运动员使用药品就合法了?为什么基因突变下人们得到的天赋就是合法的?为什么阿诺曾经使用过药品还能成为全民偶像?这都公平吗?
其实很多问题片子里给了解答..但答案本身明显就是互相矛盾的..全民都在用..运动员为什么不可以..单纯的体育竞技时代早已经过去了..飞行员提到"战场上是没有公平的..而体育场上需要"真的公平吗?体育被标榜为什么了吗?是为了健康而体育吗?那为什么那些运动员除了运动就一无所成了呢..到最后甚至连起码的健康都没有了..他们所付出的就是放在电视机里的那几分钟吗?
我们小时候是看不到不公平的..以为只要努力..脚踏实地..相信自己..梦想就会实现..而事实是..长大后我们明白..活着..就永远没有公平..美国没有..中国没有..哪里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