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之血》是一部由马可·图利奥·吉奥达纳执导,莫妮卡·贝鲁奇 / 阿莱西奥·博尼 / 卢卡·津加雷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让我陶醉的 在影片结尾最后默许开枪的那个男子,并不是坏人,他是个被战争摧残的人。
为什么他的搭档(那个捧红女主角的年轻导演)奄奄一息的时候交代他“帮他们经历审判”,其实是想帮他们逃过这一劫。因为当时的政治气氛必须要求他含蓄表达。
整个过程中,他都知道这2个明星夫妻不是法西斯,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默许开枪??
我在想,一种假设,要不就是他的情窦初开的小侄女(之前小女孩和女主角之间的交谈已经交代了)被害(那个场景表现的很惨),引申出他的很多亲戚、乡亲父老被害,所以要报复。
也有可能是可怜这2个过惯了好日子的人,希望他们早点休息,不再受折磨?(搞不好盟军的报复更加折磨这2个无辜的人)。
看的人真揪心。
中间还有写问题,我还在想,
那个电影部长 为什么 自杀?
一个嗜毒如命、嗜赌如命的男主角
听见他自杀为什么要放弃逃跑?
一上车就表现的很轻浮,挑逗修女,
孩子都觉得他是在闹着玩,
我也被摧残了,
好日子不是时时都伴随我的。
要是从头到尾去写一些我对这个电影的认识,我都可以出本书了。
《疯狂之血》观后感(二):社会需要替罪羊——《疯狂之血》观影手记
马可・图利欧・吉欧达纳 ,^_^,没想到本片的导演居然就是那部意大利史诗电影《灿烂人生》的导演。那部六个小时的长片,可以说是让我真切了感受了意大利民族和意大利个人的魅力,我在某年夏天连看了两遍,赞服不已,觉得可以改名《意大利往事》,完美。
而今导演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拍摄了这部明星夫妻在二战结束即被秘密枪决的故事,自然要捧场。其实对于识货的朋友而言,根本不用打莫妮卡贝鲁奇的招牌,毕竟岁月不饶人,贝鲁奇是需要演技撑市面的阶段了,之前她和克里夫欧文合作《赶尽杀绝》的时候,就有点惨不忍睹。这次出镜和奥斯瓦尔多•瓦伦蒂很衬,但是和那位捧红她的独立导演从面相上来说就是母子搭配,放这么一位年轻的意大利帅哥,大概是为了照顾下年轻人的口味吧。
故事情节改编自意大利真人真事,为了艺术需要,细节有出入,但不妨碍对这段往事不甚了了的观众进入那段情境。像这种改编自历史事件的电影,有些时候本没有标准答案,作的是导演和编剧共同的阐释,在政治倾向特别明显的《刺杀肯尼迪》中,就有类似对往事的主观解读;不知道若干年后迈克尔杰克逊的传记电影,对他的死因会做怎样的猜测。
民众们见到的是单面的奥斯瓦尔多•瓦伦蒂明星夫妇之前受全国人民爱戴时的光辉,也见到了他在二战后期居然站在了法西斯阵营。像这样让人认为是要认清大是大非的时代,本不因为个体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即使站错了阵营,世人的评价便不会高到哪里去。就像我们在回顾汪精卫阵营中的周作人胡兰成等人,他们在学术上是颇有独到之处的,但是因为抗战期间站错了队伍,就成了小众人物,胡兰成还成了欺负张爱玲的坏男人,这些跟班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更不要说话事人汪精卫本人了,而今,有多少年轻人知道他年少时刺杀摄政王的壮举?有谁知道国民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居然是汪的手笔呢?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当年刺杀别人,后来要被人刺杀,也算造化弄人。
独立导演极力掩护奥斯瓦尔多•瓦伦蒂夫妇,希望能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判决,由法律来裁定究竟怎么处置。但人们哪里需要过程,他们需要的是结果,一个能够宣泄屈辱的结果,那些战败者因为投降而进了战俘营,那股战争中失战友亡家人的怨气就只能撒向在自己眼里看来是“里通外国”的汉奸们身上,而况审判权还被那些永远见风使舵滑不溜秋的人身上。
社会需要替罪羊。
从噩梦中醒来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能力没有欲望没有时间来客观公正,于是在一直号称最讲究人权的国家看来不能容忍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而且行刑的人不会有半点愧疚,就差我们这里的“代表人民处决你”的台词了。
◎译 名 疯狂之血/意大利故事
◎片 名 Wild Blood
◎年 代 2008
◎国 家 意大利/法国
◎类 别 剧情/历史
◎语 言 意大利语/法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IMDB评分 6.8/10 169 votes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47 min
◎导 演 马可•图利欧•吉欧达纳 Marco Tullio Giordana
◎主 演 莫妮卡•贝鲁尼 Monica Bellucci .....Luisa Ferida
卢卡•津加雷蒂 Luca Zingaretti .....Osvaldo Valenti
阿莱西奥•博尼 Alessio Boni .....Taylor
《疯狂之血》观后感(三):艺术的归艺术,政治的归政治~~可问题是:真能如此吗?
艺术的归艺术,政治的归政治——这片儿看完之后,我就总想到些诡异的东西。
以前泡在历史论坛,成天和几个网友讨论希特勒,2B狠了就找元首推崇的电影来看。很喜欢Leni Riefenstahl大场面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
不过貌似她除了这两个纪录片外,也就再没什么别的作品……后来朋友提醒我,纳粹一倒台,也就没人敢用她拍片子了。
除了Leni Riefenstahl,我又想到周作人——老周的散文我也喜欢,可惜似乎也与前者有相通之处。
你说你干点什么不好啊?给日本人当官……居然之前还信誓旦旦地写信给非沦陷区的友人说“切记北方有苏武”!
苏武在北海涮羊肉吃,那是香的;您周老人家在北京吃东来顺,想必,是吃不出那个味道的吧?
我承认我没有觉悟,我的觉悟尚不足以像某些人一样把“人品和文字”完全分开……
我只能说,也许周作人先生您还是安于搬个书桌写两篇字来得比较实惠,跑到别的地方出书赚稿费难道就那么困难吗?……非要当官儿!看吧!当出毛病来了吧!?
李国文写过本书,《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东门犬吠,华亭鹤呖——无不以血的事实教育我们这些青年学子,选职业千万得选对路,否则……
否则之后跟什么,我不太清楚。轻的吧,只是入错行;至于重的那就得把命搭上了。
一般人倒还罢了……恐怕最惨的得属艺术家。
我真不是贬义,艺术家们别拍我。
越纯正的艺术家,就越不会搞人际关系——不要说让他们从政了,就算经商做生意都会出问题。
说说最典型的吧,宋徽宗赵佶。画家,书法家,收藏家……能搞政治吗?那绝对是被政治搞的货色啊~~
一场文革,被带帽子的不少,而其中被搞得最晕头转向的,也许就是艺术家——一如片中的男女主人公。
当年有个学美术的学生,在画毛主席挥手致意的海报时,突发一股艺术热情——结果把毛主席给“抽象”了。
“抽象”的结果自然是画画的人被抽——青年学生的结局至少有四个版本,而变成植物人,是最轻的一个。
这部电影里,对政治一无所知的路易莎,只有在为丈夫着想的时候,才奔走于那些流氓政客之间。管它什么政见什么纳粹什么无政府主义呢?她呸……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懂。
所以,当宣传部长窃听她和瓦伦蒂做爱的时候,路易莎只会像一个小女人般愤怒,毫无察觉她的电影在政治上的影响。
她这方面就是那么傻,即便她真的亲耳听到那个女囚在她耳边喊“你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儿?你是艺术家啊!”……即使如此,我估摸着,她也不会明白。
至于路易莎的丈夫瓦伦蒂,他从政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我想就算是我们能找出一千个理由来,其中也不会有一条是:他喜欢政治。
废话,不要谈“喜欢”了,他懂吗?汗……
还是那句话吧:艺术的归艺术,政治的归政治。
但就算我这么恬不知耻地瞎说一通,恍然间也总能想起欧洲那些宫廷,是有豢养画师作家的习惯的。
估计电影里的这两位绝代风华,被死啦死啦以后,变成游魂,也恐怕只是一对儿糊涂鬼吧……OTZ……
《疯狂之血》观后感(四):子弹射出如释重负,别再让他俩祸害别人了
最后的感觉,如题。
导演的选材其实很讨巧,本可以很出色,也会博得很多影迷的心,随便选取战争中关于电影大师们的一些影史佳话,都能成就一部经典。可惜,因为导演沉迷在男女主角道德上的游移不定,让人在精神道德层面上倍感失望,直接降低观影的快感,这一点即使加再多的情色戏都无济于事。情绪慢慢降低,开始尚有的一点兴奋慢慢消磨,直到最后期盼那一枪快点响起。
不新鲜的交叉叙事,如果能够突出对比的话,尚可一观,然而,似乎叙事风格与影片的情绪无关。男女主角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化,导演妄图用色调来欺骗观众,但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为两个人感到羞耻。除非像女主角般为所谓爱情昏了头脑。
故事其实很简单,女主角开始是为肉欲,后来是随波逐流的自以为是的爱情而昏了头,跟了一个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秃顶男演员(爱情诞生的如此奇怪,上来就直奔床戏),置帅气迷人而优雅、家底丰厚的暗恋男导演侯爵于不顾。男猪脚对待生活和女人的态度就四个字:不负责任。实际上,我认为不负责的男人比干坏事的男人更可恶。后者至少能够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也会有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概。而男猪脚,明显就是一猥琐男。为了赌资出卖死心塌地的老婆,为了吗啡置诸多伤员不顾,甚至直接跪拜在纳粹党魁脚下,至于后来参加军队、做电影部长,则似乎只是在满足其虚荣心。这些早已令他死有余辜、死不足惜了。
而如果他的初衷就是作恶,也就罢了,到最后至少死的坦然。关键他认为自己还站在道德的高峰,从不承认自己是刽子手的帮凶,并且时时刻刻辱骂妻子和他人,为自己的放浪形骸找各种借口。而我认为,明知错误却不加辨识,在恶行面前失去态度等于在作恶。如果你不能够像德西卡、罗西里尼等人那般伟大,至少你可以选择逃离,很多人也都这么做了(明者远危楼,无可厚非)。连原电影部长也可以算是堂堂正正、有尊严的死去。选择沉沦,不去选择,随生活逐流,没有态度,这在和平时期尚可,但在大是大非的战争时期,还是省省吧。游戏人生要择时,战争的时候这样会让很多人跟着你丧命。
女主角没啥好说的。如上所说,战争中没态度就是一种态度。开始还让人怜惜,后来直到她也开始吸毒,就让人有点作呕了。也该死。关键是她太漂亮了,开头的戏,全被莫妮卡贝鲁奇的大MM抢戏了,哎,女人太美就是一种罪啊。
为村庄的年轻情侣痛惜。那一刻真的很想把电影关掉。此处可以理解导演的用心,但是年轻情侣的死之重,对比肉欲毒品男女主角的生之轻,显得如此的不可承受。看着前一刻还青春四溢,说着“战争结束后我要娶了她”,下一秒已经只能并排葬在一起,残酷的有点太让人受不了了。
也为帅哥导演惋惜。不过帅哥的存在就是要去死的,他的死倒是不意外。这个天生的情种,又不愿早早表达,表达了又遭拒绝,直到最后女主角傻X的答应一起私奔阿根廷。(早干嘛来着)也是个为爱而飞蛾扑火的主。
除了对导演关于男女主角道德的不认同,其他方面影片还是中规中矩,只是稍长可在缩短。
最后,我个人还是认为,艺术绝对是有道德倾向的。艺术不同于中性的科学,更不同于普世观的宗教,艺术是给人看的,无论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还是下个时代的人们。因此,身为一个艺术家,绝对不能为了艺术而违背道德和良知。在大是大非的战争环境,不存在单纯中性的艺术。这一点来说,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绝对是为纳粹张目的不道德的作品。
————————————————
20110509 《影迷》看电影 kyxq
《疯狂之血》观后感(五):他们的生命就像电影胶卷
看罢此片,并不觉得奥斯瓦尔多·瓦伦蒂、路易莎·费里达这对夫妻是什么法西斯主义者,他们只是艺术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很红的明星,他们是具有真性情的人,只是生活放纵、吸毒成瘾。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们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电影的最后,天还没亮,意大利游击队开车把他们带到了一条弄堂里,假装释放他们并对他们说自由了。但是那对夫妻的脸上充满了惊恐,他们俩个肩并肩的缓慢的走着,后面的每个人则拿着枪对着他们,等快要走到弄堂尽头的时候,背后传来了接二连三的枪击声,突然觉得意大利的游击队和法西斯其实没多大区别。
之后切换到了黑白的镜头,依旧是那条弄堂,明星夫妻早已倒在了血泊中,出现两个捡破烂的小孩,其中的一个孩子在收着胶卷,(他们随身携带着的胶卷),之后骑到了一辆车上,这时的镜头切换到了那段不断在地上摩擦的胶卷上,长长的拖在了地上。。。
《疯狂之血》观后感(六):意大利亚
当此之时,天下者,罗马之天下,于戏,何其盛也。何图一旦为北狄所蹂躏。日削月蹙,再轭于回族,三轭于西巴尼亚,四轭于法兰西,五轭于日耳曼,迎新送旧,如老妓之款情郎,朝三暮四,如畜犬之依豢主。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国犹如此,人可以堪。
结尾那个说我们实现正义的帅哥很大牌,竟跑龙套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