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部由冯小宁执导,胡军 / 剧雪 / 郑晓宁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战争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元璋》影评(一):不待天明头尽白
看完了《朱元璋》,此刻再回忆回忆刘伯温,仍是觉得心酸。综合了影视与后世的研究,我还是不愿意相信朱元璋与胡惟庸合力毒杀刘伯温之说,大概是因为这样想来,太令人心寒了吧。后来胡军扮演的朱元璋回京后为刘伯温之死鞠了一把热泪,便很一厢情愿地相信,这一次这位帝王不是在做戏。
知道刘伯温,还是因为他同诸葛亮,张良一样精通奇门遁甲之术,是我眼中的神人。我总觉得,若是没有刘伯温的运筹帷幄,朱元璋是断打不下他那大明江山的。后来去看刘伯温的诗作,不由揣测,凭借他的头脑见识,只怕早就料到其结局了。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他做了各种尝试只为一个善终,可惜最终他还是在君王的掌控中,成了那只春蚕,就连他的两个儿子,竟也不得善终。这句诗,倒成了他人生的写照。
剧中朱元璋经常恨恨地抱怨说刘伯温和他之间,总像隔着些什么,骄傲的君王把这层隔膜理解为刘伯温的清高所致。我倒觉得,是这两个人太纯粹些。刘伯温是一个太纯粹的文人贤者,心中总有万千思绪;朱元璋又是一个太纯粹的开国君王,一心只在意治国驭臣。当初,一心隐于青田,只因看到朱元璋的王者风范,便决意跟随他来开创一个太平盛世。可是,任他刘伯温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预见性,还是逃不过“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宿命。朱元璋总喜欢自比刘邦,可他终究,不是刘邦!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谁能将两手,挽彼东逝波。古来英雄士,俱已归山阿。” 可以看出,刘伯温是豁达的,只是可叹他虽有归隐之心,却终是身不由己;后来退一步,他想“大隐隐于朝”,但,朱元璋又怎会允许他在朝廷中只扮演一个隐者? “楼头仲宣羁旅客,故乡渺渺皆尘隔。含凄更听蜀国弦,不待天明头尽白。” 青田,怕是回不去了。纵然君是圣君,无奈天威难测,到了最后,只怕即便是奇门之术,也测不出天子心意了吧?刘伯温啊,佝偻着背,怀揣着帝王给他的委屈给他的震慑给他的所谓的恩典,诚惶诚恐地活着。刘公令我敬佩的地方在于,或许他真的了然自己的结局,但仍选择“好好地”活着,纵然他有文人那份儿被朱元璋所嘲讽的“脆弱”,也有一腔子热血和一股子韧劲儿。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剧中扮演刘伯温的郑晓宁,演得真是太好了,有时还让人觉得颇具仙风道骨呢。心酸处,亦令人神伤。一个好的演员,连声音上,都是下过功夫的。
总的来说,有点过度美化朱元璋,站在道德正义的立场,对于朱元璋的道德理想国进行了美化。
朱元璋没有摆脱刘邦的流氓本性,王侯相将,宁有种乎?不过如此而已。只是重复了一个封建专制而已,但是如果放到具体的环境当中,也是时势造英雄,不得已而为之,对于一个奴才遍地的集体文化的国家,朱元璋没有更好的选择。而这个雄心专制的枭雄在清兵入关的时候,大明王朝又是何等的衰弱,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是一个衰弱的个体。
朱元璋的内心世界,是强大的,脆弱的,多疑的。张宏杰写的文章中剖析了朱元璋,说他有心理问题。
剧中的胡军扮演的朱元璋总是笑呵呵,然后在动手腕,玩权术的时候也是轻飘飘,咬牙切齿的,显得不足,比起焦晃的表演差远了。
悖论的一点是,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也是一个无奈的人,他想打造一个万代千秋的王朝,而苦苦支撑的王朝,不过300年,而且是各种问题重重。王朝建立初期,他招贤纳士,建立之后,他稳固军权,把功臣全部剪除。而这个也不过是一个悖论,终究不能免除被灭亡的命运。乌托邦的强大帝国而已。
《朱元璋》影评(三):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
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
电视剧《朱元璋》我没看到开头的几集,所看过的几集也都是没看到头尾,主要是剧中的广告太多,广告一来,换台了。等再换回来时,少看了很多。
对朱元璋手下的人,觉得李善长、刘伯温这两位演员选用的不错。对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觉得选得不好,徐达常遇春两人有点象那个股评黑嘴一样傻呼呼的。
朱元璋是得了天下的人,手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戆头戆脑的,朱元璋靠这些傻东西能打天下?
老姑娘徐五六靠王朔那傻东西在影坛混了那么久,能成事吗?
三联的傻朱伟靠王小球子那傻东西,那本杂志能办得好吗?
都是一样的道理。
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朱元璋》影评(四):只是第一集,看了几分钟我就决定不看了
第一集开头没几分钟,也就是刚看到少年朱元璋出场,我就知道,这部电视剧我看下去一定会吐的。。。
第一集开始,税吏要到朱元璋的村子里去收苛捐杂税,他问当地应该是地保或里长一类的人,问他从哪家开始收,地保建议从村东头朱五四家开始收。税吏反问:“朱五四,这名字怎么这么怪啊?”地保回话:“还有更怪的呢,他家生了8个儿子,分别叫重一,重二一直到重八,饿死了六个了,就剩下重二和重八。”
看到这里,我已经明白,这部片子的电视剧的编剧和《新三国》《楚汉传奇》里的编剧是差不多水平的了。。。
首先,朱元璋家兄弟四个,他只是在家族里排行第八,他父母也就生了四个儿子。。。编剧连朱元璋排行第几都不知道。。。
第二,朱五四和朱重八这名字一点都不奇怪。当时元朝统治下,汉人的名字都是用日期或者数字来命名的,当然,这些和刘邦的“刘三”可不一样,是元朝规定的汉人“庶人无职者”不能取正紧名字,方式有好几种,我也不一一列举了,我就想说明一下,陈友谅本命陈九四,张士诚很凑巧,本名也是张九四,常遇春本名常四三。。。这编剧就算不明白元朝汉人姓名的规则,难道只知道朱元璋他爹朱五四和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其他人的名字就都不知道吗?
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出现,家里只剩下二哥和他的朱元璋竟然是个小孩子。。。依稀记得朱元璋他爸,他妈,他大哥去世是同一个月,而且当时他已经十六七岁了。。。十六七岁的朱元璋竟然还是个小孩子,而且他大哥都死了,他爸还没死呢。。。。
这编剧,对朱元璋家庭背景真是一丁点都不熟悉啊。。。。这电视剧,我想还是别看了。
然后看到影评区有不少前辈们对此剧打分在四五星,而且总体评分7.2。 我表示我不能理解啊、、、
《朱元璋》影评(五):很不错的明史正剧.
其实要是有能在以史籍记载为主基础上,戏曲民间传说和《明英烈》等传统说部的一些素材拍摄一部朱元璋故事的剧,那该多好啊. 谁说胡军就不可能去演李世民、赵匡胤这样“文治”为重的帝王?张少帅、项籍这些不同的人物他都演过。不播映历史正剧《朱元璋》,却很积极地播映《传奇皇帝朱元璋》这般不传奇的戏说剧,真不知那个电视台是怎么想的。
有的剧评说《朱元璋》剧中‘战争戏缩水,武将也跟着缩水,常遇春成了大龙套,李文忠被冒名顶替,汤和反倒成了武将第一人。徐达被人讥笑为像张飞’?——不知朋友是否看过《传奇皇帝朱元璋》,此剧正式播映时把故事拦腰截断,莫名奇妙地突然出现朱太祖率部准备与陈友谅水战的情节,而且全剧的武将和战争戏无一例外都跑龙套了,无论步战、水战、马战全部缩水,老实本分、没被明太祖诛杀的汤和,在剧中口无遮拦、满脸络腮大胡子,徐达、常遇春等民族英雄都成了胡须如雾黑如棉花浓密的人物,而且将士们都是像《太平天国》剧中太平军的装束,常遇春也是如古代庄稼汉一般,而且头裹布巾,常遇春杀陈友谅俘虏的场面似乎显得常将军是个屠夫,很多战争拍摄场景也与《太平天国》类似。
《朱元璋》影评(六):有点左
这片子有点左。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开始的时候李善长和朱元璋说出来的话,我还以为在看古装版的《长征》呢。当然,后来开了国以后好了一点,但还是别扭。
胡军,一股子流氓气,自从他毁了乔峰以后,我就再也不看好他了。这片子他演得还行,只能说还凑活,因为我看到后面更希望看到的是皇后和刘伯温,甚至是胡惟庸,也不愿意见朱元璋,看着闹心。
昨天看到刘伯温死了,我还伤心的落了泪,应该是做了改动的,史书中的刘伯温好像是老死的。好可怜的人,虽然我对他总想着独善其身回老家修养不以为然,但是一个年迈的老人颤颤巍巍的想着为国尽忠的样子还是让人为之动容。死前回忆的那段尤为感人,一个人坐在房檐下看雨,回顾一生的风风雨雨,曾经的意气风发,很鲜明的对比。
强烈谴责一下,刘伯温的儿子那个角色,身为那么智慧的刘伯温的儿子,竟然傻的冒泡,问的问题也傻,表情也傻,让人忍无可忍。
总的来说,电视剧就是电视剧,粗糙啊!!
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
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不都是改编小说嘛!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绝对影帝级表演!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朱元璋》影评(八):他不是龙二代,是开天辟地者。
以下说的,只是电视剧里的每一号人物,而非真正的历史人物解读,因为单从这部电视剧,并不能看清真正的历史,知道真相的早已风化百年。
对朱姓并不陌生,奶奶这一边的亲人,多数都是姓朱,所以朱姓很显亲切。遥记当年历史教科书中,右页右下角就是朱元璋的画像,讲述明朝开国元君的那段历史,对于他的长相,印象还是挺深刻,因为不是很好看,长着一个月亮一样的翘下巴。
胡军版朱元璋感觉还是不错的,不过他有时演出一种天蓬元帅猪八戒的感觉,特别是傻笑的时候,哼哼哼的。从一开始的呆和倔,到后来的威和疑,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孩子,演到盛世之君,他演出感觉了,从任人欺凌到不怒自威,没有身经百战没有历经生死,是磨砺不出来的,所以每个朝代的开国元君不论最终下场如何,他们的进阶之路都值得让人无比敬佩和仰望,他们不是“龙二代”,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开天辟地。
还是讲讲朱元璋身边几个重要的角色吧,从这些角色能投射出朱元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就如解读李隆基必谈杨贵妃,解读武则天必谈上官婉儿,这些人的命运都是紧密相连的。
先说剧中让我最怜但却谈不上喜欢的一个人——刘伯温。历史人物名为刘基,伯温乃字,一位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他从国未立就一直明白一个道理——大智若愚,明哲保身,他的智慧流芳百世,但他在世时从不倚老卖老,为人十分谦虚,对皇上也不会阿谀奉承,敢于直言,可惜最终被奸臣所害,不得善终。他的下场让我怜,他的过于清高让我不喜欢。呵,或许这就是文人的通病,清高自傲,只是活法不同罢了。而那位当初将他从青田“请”来为自己助阵的朱皇帝,却是如此对待自己的恩人,逐渐冷落,并不断鞭策年迈的他转动,为自己的“龙卷风”添风力,真是绝情无义,铁石心肠。
再说和刘伯温联系最多的第二个人,莫过于李善长,另一位和他一起助朱元璋取天下的贤士,他们可都是开国文臣中的鼻祖,元老级人物。剧中,他俩和朱元璋三人好比一场三角恋,互相争风吃醋,演得是让人暗自发笑,“基”情连篇,他对人情世故的娴熟把握与刘伯温完全不同,所以他们注定走不到一块,但共事一君,也只能绑到一块,为各种不同政见而积累矛盾。不过剧中他俩的最后一别还是有情有义的,虽然看得出李善长的奸,和刘伯温的善,可起码表面上大家都是恭恭敬敬,谁也不使坏,反倒是最好的分手。
扮演胡惟庸的演员长得贼眉鼠眼,很是不讨喜,演这么个奸臣倒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长相。胡惟庸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因相权过度集中,这个聪明人又反被聪明误,让多疑且办事果断、干净利落的朱皇帝痛下杀手,胡惟庸一案致死者多达三万余人,这是朱元璋以他为首借机铲除所有的威胁啊,骄兵悍将、淮西勋贵,就这样在伴随朱元璋打下一片天后,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当年情同手足的兄弟手里,他们确实是惨死,得不到善终,可惜皇位只有一个,只有一人可说了算。
常说马大脚,说的就是朱元璋的原配,马秀英马皇后,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她坚决给自己双脚尊严和自由,所以“大脚”的外号也就这么来的。她可真配得上“母仪天下、慈德昭彰”这样的词汇了,可惜总感觉朱元璋没怎么把心思放在她身上,也是,朱元璋是为开天辟地而生,哪懂什么儿女情长,但若没有这位皇后,他还是不是皇上就难说了,总感觉,全天下对她的拥护更甚于朱元璋,若她有心,她完全可以步武则天之后,她有这个能力。
还有太多的角色可以说,但顾及不了了。本剧虽然有偏史实,但总算没那么匪夷所思,还算常理之中,且看起来痛快,剧情编排很不错,所以此刻诸多不舍,年迈的朱元璋让我心痛,特别是当他站在高高的皇城之上,回想当年自己摸爬滚打的每一幕,无限唏嘘啊,若重活一遍,他希望可以改变哪些呢?殡天后见到地下的兄弟们,他该如何面对呢?朱元璋呐,你能想象600多年后有一个女孩子在想象你当年的模样,想象金戈铁马的战场,想象龙撵上你的尊颜吗,亲切的朱重八,威严的朱元璋,其实都是一个改变不了爱吃烧饼的皇帝,不忘本,其实挺好,也是让你能如此清廉的因素,可惜你的后代还是将“明”让给了“清”,哎,亡国之君有何颜面对开国之君。
《朱元璋》影评(九):朱元璋的做事素质和心理气质
这部电视剧看过很多遍了,粗制滥造的方面有很多,不过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饱满有力。马皇后的精明正直,李善长的外宽内忌,刘基的智慧与放纵,还有一堆检校的尽忠职守,都表现的非常到位。不过,最到位的还是对朱元璋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国皇帝在做事素质和心理气质方面的表达。
先说做事素质。选取发现殿试大殿的场景为例。朱踩坏了一块方砖,看起来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周围的下属大臣都说可能是偶有疏漏,而朱就能够透过现象立刻直达本质,就是要揪住这一点点的小事不放,顺藤摸瓜,全然没有维护帝王形象等等考虑,气急败坏大喊大叫,用最残忍的手段处理掉犯罪的人。这是一个缩小版的空印案,也是一个毛泽谭被当街揍的翻版。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素质是要把事情做扎实,不留一点纰漏。不仅如此,还要驱动下属也要这样做。所以开国帝王往往是苛刻的,冷酷的,因为他们知道对错误零容忍。
第二个是心理气质。选取刘基见到的朱写的纸条:“孬种,咱白养了你~”。作为一个领导人,要驱动手下人去做事情,一方面精神上要和大家融为一体,能够体会成员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调动成员去认真工作;另外一方面,又要有一点把人物化资本化的能力。如果不资本化物化,感情上移情过度,就会被别人的感情消耗太多的感情能力,从而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典型的如张士诚,太爱护手下,不愿意为了更长远的将来让手下牺牲,最终结果是和手下一起玩儿完。
《朱元璋》影评(十):朱元璋
这部剧起初就很喜欢看,后来又看过几遍,认为胡军版是众多朱元璋中最形象饱满的。有底层劳动者的朴实勤劳,在乱世争王时求贤若渴,知人善用,勤学,狡黠,刚硬果敢;洪武帝专权,制衡臣子老谋深算还有点小心眼,杀勋爵,施严法酷刑,科考取材......过程中总要波折一番杀些个坏官。“蓝玉案”“胡惟庸案”所杀人数触目惊心。战乱后的官家与民并不好过多少啊~
好在剧中皇后识大体宽和,好在前有创业兄弟情,好在刘伯温智慧忠厚还有牛般的倔强呃,好在虎子的爱情圆满,好在朱元璋是个勤勉能安社稷的君王,使故事不至于太沉重。
剧名《朱元璋》,起初一直当这是一部历史正剧看的。但看到几处情节明显与史书记载不同,尤其“蓝玉守洪都”,还是把它当作是朱元璋的创业故事吧。
片尾曲《童年我们是朋友》附以童声唱童年,版面是童年朱元璋汤和徐达+毛笔书写的歌词,既真实又梦幻,既感怀又有些许慰藉!
童年我们是朋友 一年一岁手拉着手 曾经有一个小心愿 人生路上一起走 问天下英雄有几多爱恨 看千古江山星走云流 刀光里成了多少英雄志 马蹄下踏碎万家愁 问天下英雄谁评说功过 看千古江山来去春秋 夕阳下再回首 一曲童谣天地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