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工学院》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3 02: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工学院》观后感精选10篇

  《理工学院》是一部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Karine Vanasse / Nathalie Girard / Sébastien Huber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理工学院》观后感(一):很经典中规中矩标准,但仍然拍出了经典的味道

  很经典,中规中矩的标准,但仍然拍出了经典的味道。

  电影好象就是那部《大象》的原始事件

  黑白片,一开始觉得好象有点装B,但看到中段,就会知道,或者黑白片才最能够表现贴切些,起码不那么血腥,也起码表示纪念(哀悼?)的意味

  其实从剧情来说,应该很不容易拍好,所以才只有区区77分钟。从还原真实角度看,没有多的,好象也没少什么。枪手的杀人过程中穿插了当时所有人的反映状况,一点也不过,一点也不煽情比较值得称道的是,最后的十分钟交代了其中几个人后续反应后遗症?),大雪湖边树旁车内的那声枪响,是无助激情灭失的伤感结局

  一开始那场最精彩,复印机旁,耳朵受伤的血迹,使人不得不看下去。

  导演Denis Villeneuve的功力不容忽视,后来的《囚徒》把故事讲得象洋葱一般,一层下面还有一层,不是一日之功。再后来的《宿敌》开场的光影更是惊叹不已,把导演的另一功力又展现淋漓尽致

  看来以后看到是Denis Villeneuve的导演,不得不看啦。

  《理工学院》观后感(二):福利社会屠杀事件

  像此类带有政治议题的社会问题通常发生高福利小国,不想活了,要找人陪着死,非要扯上天下苍生,连环杀手有两种,知道自己差劲的和不知道的,“你只是个坏掉的机器,在工厂里就坏掉了。”这种杀手比较了解自己,做起案来轻车熟路目标准确。换句话说,死在这些职业杀手手里的,基本上没有冤死的。

  后者就惨了,死在他手里的基本上全是冤死的,好像“无差别杀人”,这种纯粹的反社会行为是不可能出现在非发达国家,仅仅因为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社会公德问题愤起杀人,太傻缺了,貌似对他人也不公平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搞屠杀不是吾等小辈干的事情,当然,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可能还不一样人家要搞还就是大屠杀,小打小闹私人恩怨的我才懒得动弹,某种程度上,这还是一个社会进度动力,总有人愿意去牺牲个人而唤醒集体

  这就是为什么加拿大没有lady gaga /pairs/芙蓉姐姐缘故,不是没有,而是不敢,当然我不知道女权主义正确与否,相比之下,某些国家真是孬种,净是理工学院出屠杀事件,屠杀的原因还净是私人恩怨。

  《理工学院》观后感(三):影评选转 - Polytechnique - 《定位明确,小试身手

  维勒弗于《焦土之城》之前的一部作品,已经有了出色的掌控力。由于剧情线比较短,于是导演着力于电影感和气氛的营造,可以说做得是很到位的。本片试图以四个人的视角多线拼凑出事件当时的全貌,展现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性,随后继续对其中两条线进行延伸,展现其时间上的延续性,再辅以倒叙,补完最后几块碎片,并强调主题,至此圆满,这是其电影感的出色营造。对于气氛,首先是其以黑白的影像沉静忧伤钢琴独奏配乐,营造了一种祭奠沉重;其次是其以考究的构图和精确的调度,营造了一种理性沉着恐怖,一方面烘托凶手冷静心理,一方面反衬了理科学院学生惊慌混乱状态,还一方面表现了作为叙述者视角的客观。另外,尽管影片很短,但其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可看出维勒弗颇为用心的反讽和影射,使得影片反歧视的观点更为突出。而它的缺点,也就是由于剧情线太短,导致片中主要人物角色遭遇和心理挖掘不够深入塑造完整,让人不太进入状态。总之,从整体上说,本片定位明确,完成良好体现了维勒弗的功力

  《理工学院》观后感(四):以另类角度讲述真实故事

  导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一个写实题材的故事,讲的如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不留神,片子已经结束。让人拍桌叫好。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落入以往重笔墨描写去枪杀过程。而是以枪击案为中心,引出几个角色以及角色在枪击过程中的反应。由点及线再到面,将事件的起因,过程,后果以及对几个角色人生影响全部串了起来。

  故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在Richard Comeau的剪刀手下,将画面故事讲的非常精妙,主支线正倒叙,时空穿插,闪回。死亡,惊悚情绪把握氛围营造非常到位,情绪平缓时候突然一枪让人惊跳。非常强临场感进入代入感。首尾写信很呼应。主题升华地很自然。虽然题材沉重,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ierre Gill的摄影也是一个亮点,斯坦尼康表现凶手,手持展现学生。90°180°旋转镜头将角色心理活动渲染很出彩。

  《理工学院》观后感(五):黑白的人生

  以多组人物线索不同侧面回顾事件,避开杀手原因形成重点解释--事实是杀手当场自杀,死者已死,过多的解释只是掺杂了媒体人的偏颇的个人情感;而重点描述了此情之下几个线索人物的经历、情绪,已引出后续人生所遭受的摆脱不尽的心理影响。

  影片荣获2010年加拿大吉尼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多个奖项琐碎阴郁的笔调营造出风格化的冷峻质感漂亮的黑白质地,将人物阴郁和压制的情感,配以简单的钢琴曲流顺而出,却又始终不渲染,即便是在混乱的枪声四起时,仍然能感受到主要人物的忍,这为后面杀手的自杀,男生的自杀,女生压抑的职业生活,走了很自然的发展路线

  影片回避情感介入,以客观、节制态度,展现的是事实后面,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长线受害者们。

  《理工学院》观后感(六):黑白人

  以多组人物线索从不同侧面回顾事件,避开杀手原因形成的重点解释--事实是杀手当场自杀,死者已死,过多的解释只是掺杂了媒体人的偏颇的个人情感;而重点描述了此情之下几个线索人物的经历、情绪,已引出后续人生所遭受的摆脱不尽的心理影响。 影片荣获2010年加拿大吉尼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多个奖项。琐碎、阴郁的笔调营造出风格化的冷峻质感。漂亮的黑白质地,将人物阴郁和压制的情感,配以简单的钢琴曲流顺而出,却又始终不渲染,即便是在混乱的枪声四起时,仍然能感受到主要人物的忍,这为后面杀手的自杀,男生的自杀,女生压抑的职业生活,走了很自然的发展路线。 影片回避情感介入,以客观、节制的态度,展现的是事实后面,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长线受害者们。

  《理工学院》观后感(七):《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兩性之間的戰爭

  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婁理工大學(École Polytechnique Massacre)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慘案:一名25歲的男子手持步槍闖進校園,前後共殺害了14名女性,造成4名男性及10名女性受傷,隨後舉槍自盡。這一天對當時所有的師生來說,絕對是用盡一生也難以抹滅的可怕記憶。因為除了肉體上的傷害,更在心靈刻下永久的傷痕,甚至還有倖存者意圖自殺。事件發生20年後的今日,加拿大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以黑白影像構成電影《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企圖還原當時的慘案,藉以紀念那些受傷害的人們。

  電影一開場,影印室裡擠滿了男男女女的學生,大家正忙著印作業、講義等,靠近鏡頭的兩名女學生邊聊天邊使用著影印機,呈現出鬧哄哄的氛圍。那是一幅再平常也不過的校園浮世繪。突然,不知從何處傳來一陣巨大槍響,一名女學生一側的臉頰被血染了一片,她的表情茫然,一副不曉得發生甚麼事的模樣,徬徨地踏著不穩步伐。這樣的開場不僅震撼了所有的觀眾,也清楚傳遞出當時在場人士所受到的驚嚇,以及一時間的張皇失措:到底發生甚麼事了?

  接著,鏡頭回溯至事件發生前,犯下這起案件的男子(Maxim Gaudette飾)身上。敞開的窗戶可見對街女子的一舉一動,男子拿出紙筆一字一句寫下自白信,透過男子的聲音,觀眾才得以了解他那嚴重的反社會心態,特別是對女性的厭惡:無法忍受許多的女性主義者大肆倡導女性的傑出表現、無法接受在戰爭中女性和男性同樣有貢獻,總之就是無法認可女性對社會的所有付出。然而,有趣的是,在他的房間和廚房牆上,卻張貼了以女性為主要圖像的月曆和海報;在犯案之前,還特地開車去母親家,遠望著母親的身影,並寫下對母親的道歉。這名男子和女性之間似乎存在著難以釐清、又憎恨又親密的奇怪關係。

  在《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中,並未對男子的成長背景多加著墨,因此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就是這樣一位反女性主義的人。這樣的安排其實另有深意。就算是為了保護當事者而採用化名,電影中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有代表自己的名字,唯獨這位殺手的名字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為此我特別注意了電影結束後的工作人員和演員名單表,果真在名字上僅以「The Killer」帶過。丹尼維勒納夫導演或許想透過這名殺手來諷刺所有的男性,縱使表面上倡導兩性平等,實際上卻無法承認女性的能力和自己一樣,甚至是凌駕於男性之上。正如女學生瓦樂希東皮耶(Karine Vanasse飾)去面試時,主試官指出考慮到成家育子的部分,很少女性會做航太工程這一塊。直到瓦樂希告知自己沒有生育的計畫,才順利獲得錄用。如此不但反映出男女在職業上的不平待遇,另一方面也顯現出男性運用主權對女性的壓榨。不過,事實上有時男性確實還是需要向女性求助。在上課前,傑夫(Sébastien Huberdeau飾)由於課業上有不懂的地方,便向瓦樂希借筆記本去複印來看。

  其實,在「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經過20年後的今日,男女之間無論在各方面依舊無法取得平等的地位,除了先天上造成的差異之外,更多則是來自於人們既定的刻板印象。丹尼維勒納夫導演雖然藉由上段所述的各種現象,指出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的不平等,卻無意挑起無謂的兩性戰爭。當殺手舉槍自盡而倒下時,觀眾藉由俯視鏡頭看見殺手流出的鮮血和一旁女學生的鮮血緩緩合流在一起,似乎是想讓這場男女之間的戰爭──如同影印室牆上的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畫作《格爾尼卡》(Guernica,1937)所描繪的戰爭──就此和解。除此之外,丹尼維勒納夫導演將事件分為傑夫和瓦樂希兩位生還者的角度進行,讓觀眾了解男性與女性在面對慘案的當下反應,以及事後的心理建設和成長的不同,藉以帶出男性「以剛克剛」的毀滅和女性「以柔克剛」的堅強。

  從表現手法上來看,《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捨去一切的色彩,將影像回歸到黑白簡單的兩色,不僅營造出仿紀錄片的氛圍,更讓觀眾將觀影的焦點擺在電影故事本身。這樣的方式猶如今年同樣取材自社會案件的國片《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2009),反而加強了影像懾人的力道,令人不得不去反思電影中帶出的議題。此外,電影中還出現許多上下顛倒的畫面──像是從空中倒著看河上的浮冰,以及結尾上下顛倒、向前的走廊──提醒觀眾其實可以將世界換個角度,試著擺脫長久以來男性為主的觀點,以女性嶄新的視點來觀看,或許會出現不同的風景。

  在結尾的部分,透過瓦樂希寫給殺手母親的信,點出了令人感嘆的事實:原來懷孕和面對殺手給她同樣程度的恐懼。這是十分諷刺的事情。懷孕迎接新生命本應感到喜悅,卻因為懷孕女性的身分讓她終於夢想成真的航太工程工作面臨威脅,再度指出在男性至上的社會中,女性所面臨的壓力和不平等。慢慢從害怕中站起來之後,瓦樂希說:「如果生下來是男孩,我要教導他如何去愛;如果是女孩,我要告訴她這個世界是屬於她。」以愛消弭男性的歧視,以自信建立女性的世界。幸好,在沉重的事件結束後,丹尼維勒納夫導演還是給了我們一個開放式、美好的未來期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工学院》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