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部由唐大年执导,田原 / 浦蒲 / 宋宁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期》观后感(一):一点意思都没有
那样的高中生活与经历过的高中生生活相差太远。没有那样的校服,暗恋有点结果的也毕竟是少数。
演员表演很做作,说话很做作,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看得憋死了,似乎说得每一句话都是在背台词。
有多少人几年后与高中的初恋相遇地点是在舞厅,而且一下子抱在一起,相认之后,互相看了一会,没说几句话,立刻复合?
情节在生活里发生的可能性太小,居然一个农民工,正好在女主角家对面建设高楼,还不会用电话,在别人打完电话后按重拨,找人说话玩,还总这么干,终于有一天打到女主角家里,结果女主角还是第一个不拒绝与他聊天解闷的人,两人一直这么打下去!
很长时间了,电影《青春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之前在高校有过放映,没走院线,自己前两天跑去愚公移山看了样片。
影片很岩井俊二,比如浦蒲站在海边大喊的情节很像《情书》;她和田原的情谊又很像《花与爱丽丝》,有一段两个女孩在那里拿信,然后镜头里出现了一个洒满阳光的走廊,那个走廊直接就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莲见雄一坐的那个走廊嘛,阳光的颜色和射进来的角度都一样,还有铁轨的情节,完完全全的日系。
而至于其他的一些情节,又太纯美、太遥远,叫我完全不认识。比如女孩浦蒲穿着白色吊带公主裙,在海边飞转,还当着某青涩男生面对大海喊“我需要一个爱人”。。。只是我实在不认为有很多女孩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可以面对男生这么的坦然和老练。
当然,看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回忆自己的青春期,可惜这并不是一件愉快和容易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根本不像电影一样穿白衬衫,也没有格子裙和长筒袜。而据我多年在北京念书的经验,只有人大附中的校服稍微山寨了一下日本校服,除此之外的更多学生,都穿的跟个环卫工人似的。所以那样的青春期,完全不美丽;而那时的天空也不是很蓝;喜欢的人也不一定喜欢你。。。总之青春期是在各种复杂奇特的偏执情绪之中度过的。而这种情绪,当然不是《青春期》的青春期。
记得编剧赵赵说:“我还是可以代表一大批姿色平平少女的心理吧”。当然,也许以赵赵的姿色可以代表,但是她却没有代表。影像中,满是青春期的梦境和想象,真实模棱两可,只剩对真实的歪歪,于是青春期变得面目全非。并且抛开这部电影杂耍的色调和蒙太奇一众手段,发现原来青春期就是这样空空荡荡。
而这部影片最离奇的,就在于感情处理上的模棱两可。电影中,田原两次被宋宁甩,都是语焉不详。两个人第二次碰面更是像***,先是在pub,然后就在床上了。再然后就是似是而非的在一起又不在一起了。。。只是这么传统的桥段也不适合意识流,所以影片在这段处理上的大跳跃,叫人感觉主人公没心没肺。
再说男主角宋宁的戏份,也很莫名其妙:玩了会儿撑杆跳,蹦了会儿迪,打了会儿碟,仅此而已。然后就是两个人的床戏,可惜这场暧昧不足、陌生有余的床戏感觉把青春期的那点意思全毁了,完全看不出这里面也还是可以有感情的。影片不就想表现后青春期的孤独感吗?但是一孤独,就必须上床吗?
至于片中的演员,也许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就是在最后十几分钟出场的一个哥们儿,这个哥们儿绘声绘色的讲了一段自己遭遇的离奇事件,拍的很鬼片儿。而这个事件也和田原关于青春期的梦境不谋而合,并且在这场近似粗暴的讲述中,将女主人公一段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的青春期幻想再次彻底砸碎。好玩儿的是,发现这个演员竟然认识,平时大家呼他耗子,国家话剧院的,果然,舞台下来的,台词就是好。
电影里,老狼还友情出演了一下,情节就是喝啤酒、吃烤串,然后对田原之心,有点路人皆知的意思。至于两个女演员,反正一直觉得田原是玩票的,不过刚好自自然然;而浦蒲戏过了,给她的戏份也吊诡,居然因为男朋友点掉一颗痣而分手!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患“交谈饥渴症”的民工,根据戏剧理论,这个民工在后半部分才出现,又对剧情没有太大的推动,实在是毫无逻辑而且全无必要,并且还将剧情切割的更加支离破碎。
影片英文译名很有意思,《Young and clueless》,但到底是译作青春期的一无所知还是无迹可寻?赵赵之前弄过《动什么别动感情》,很“北京姑娘”,而这一回,她多少有些矫情、故弄玄虚。当然也许是青春期太珍贵,一认真起来,反而显得假了。可惜这种真诚,并不能弥补影片的做作。毕竟拿什么说事儿,都不应该随随便便拿青春期说事儿。现在就是太多人拿青春期说事儿,搞得青春在文化市场上,彻底成了一块儿人民群众特批的,供一小批文艺份子自摸的处女地。。。可惜无限呻吟,也不过是假装高潮,而这个谁都会。于是在这无数场缅怀青春的高潮里,我们真正的青春期,只能更加遥遥无期了。至此,想到唐大年早年玩儿的《北京杂种》,那部影片,也许是真正的青春期。轰隆隆的,没有一个装孙子的。。。
《青春期》观后感(三):我们都一样平凡《青春期》观感
挤得满满的八百人大,第一次在人大这么著名的地方和这么多人一起看一部电影,影片投影在八百斑驳的墙上,于是墙上的一道不长不短的污痕也成了影片观感的元素。
身后放映机打出直直的光束,老式胶片机滚动的声音,在人大,在习惯电脑屏幕和教室投影上的电影之后,在高低错落的人影之中观看这样一场电影,让人在略显萧瑟的秋风中感慨良多。
片名《青春期》,电影海报上两个中学生的大头贴在人大闪现了好几天,泛青的色调加上诱惑的片名,我们想象这是一部充满了青春与梦想,叛逆与残酷的影片,青青的麦田,两个少女在风中舞蹈,青春在荧屏上往往不是浪漫坦荡,而是鲜血淋漓,就像《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青春是叛逆,是疯狂,是歇斯底里,是忙无目的的奔跑,于是落日惨淡的凄凉……
第一个镜头:颠倒的世界,两个女孩——一个笃信命运,一个总是做同一个黑暗的梦。她相信可以预见未来的爱人,她恋着帅气的高年级男生,明媚的阳光打在青春的脸上,充满希望的校园,初吻的铁道旁和涌动着自由梦想的海滩。当七七面对着海洋大声喊出 我要一个爱人的时候,海水漫到她脚踝,层层荡荡,一个少年的梦想,突如其来,往复盘旋。
影片突然改变的色调:都市的钢铁冷峻和熟悉的北京街头让我们不知所措;一个像诗人一样追寻自我的农民工也显得生硬晦涩。影片变成了都市爱情的沉迷与苦痛。多年后初恋情人的相遇变成了网络世界流传千遍的***,高中同学的重逢变身成一个充满宿命色彩的爱情童话。
一部想象中的青春片,就这样面目全非。大段梦境的展现真实得像是惊悚片的铺垫情节,现实与梦境的交接永远是熟睡中的惊醒,最终冗长的梦幻居然变成了现实。
这些都是观影中对于影片本身的错愕讶异,你可以再次把《青春期》想象成文艺片,探索片,哲理片,心理分析片或者其他什么,但你忘不了静止定格在你心中的关于青春期的猜想与追忆。
喜在梦中与白马追逐,醒来用手指交错盘绕,七七将脸上的七颗痣练成北斗七星并顽固的寻找自己的北斗星,农民工在风中张开臂膀的影子拥抱,这些画面组接在一起我们感受了平凡青春的追求与固执,多年以后,在钢铁坚硬的线条割裂的城市,在人与人将自己封闭在现实与虚拟的网格中间的时候,你依然追求你自己的梦境,你自己的相信与你自己的那一个给陌生人的电话与拥抱。
抛开色调,抛开情节,抛开蒙太奇,抛开一切,青春就是这样空空荡荡,所有的人都很平凡,但我们的青春,属于自己的被海水冲荡的青春——只属于我们自己,和梦中的那些平行人生。
2008年11月5日21:39:36
《青春期》观后感(四):青春,夢魘
点燃一支烟
想想最后谁还会在谁身边
会是谁谁谁
还会不会
那些爱过的人 伤过的人 哭过的人 恨过的人
在哪里
有时世界仿佛只剩一半
有些骄傲随着时间溜走被冲淡
有人站在旷野独自呼喊
有些忧伤不知何时会消散
有人站在心里停滞不前
有人站在原地等着一切再出现
像是昨天
像是那昨天
是否
曾和某人在某个时间
牵着手幻想明天
谁也不改变
对着天空说一定要爱很远
到现在是谁忘了当初的勇敢
那些爱过的人 伤过的人 哭过的人 恨过的人
在哪里
一路上还有多少雨水泪水等我去回忆
有时世界仿佛只剩一半
有些骄傲随着时间溜走被冲淡
有人站在旷野独自呼喊
有些忧伤不知何时会消散
有人站在心里停滞不前
有人站在原地等着一切再出现
是我的爱情 自我欺骗
像是昨天
像是那昨天
有人站在旷野独自呼喊
有些忧伤不知何时会消散
有人站在心里停滞不前
有人站在原地等着一切再出现
是我的爱情 自我欺骗
像是昨天
像是那昨天
走出了影院,我腦子里依然回蕩著田原回聲般的歌聲,和她嘴巴一張一翕,靜止般的畫面。
記憶慢慢地倒帶,把我帶回到了昨天,熟悉又陌生的校園。
雙杠倒吊的女生,啪啪不停的籃球聲,跳高的帥男孩,旁邊還有一大堆他的粉絲。
青春期的女生,都享受這種這么近那么遠的距離。
我知道他知道。那就可以。
甚至做一些瘋狂的小事,提前交考卷空白一面,在他的畢業照留在自己微細的痕跡。
是不是所有女生都覺得自己這時候特別傻。
狗尾巴草的毛絮在飛揚,火車在鐵軌上隆隆隆地馳騁,還有一個蜻蜓點水的吻。
他,是她的一個關于青春綺麗的夢。
當他與一個花枝招展的女孩意外出現在她窗前的一剎那,瞬息瓦解,支離破碎。
從那開始,她開始做一個黑暗,奔走,壓抑,無法逃脫的夢。
生活行云流水地過,她越想逃離卻無法解脫。
后來,她又與他相遇了。
依然那么近這么遠,身體如此熾熱卻無法呼吸一致。又在一起了,但是她卻無法確定這是不是愛,抑或只是一個未完成的夢,一個解脫的缺口。
他會拋棄她兩次。
印證了命運的安排。
她還是哭著與他離別,招招手,轉身。
哭,其實是她逃避的藉口,來表達自己對青春,對命運的無奈。
哭,無用。
有什么委屈說出來。
生活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要被過去苦苦糾纏,世上一切一切苦澀都有成為潮濕虛像的一天。
現實即夢,夢即現實。
從此,再也告別關于青春的夢魘。
《青春期》观后感(五):老夫强作少年欢——闲谈一部噱头大于内容的三流电影
本来是冲着唐大年的《青春期》来看的,原因是宣传上着实有些噱头,编剧是职业作家赵赵,演员是名声挺大的田园,而且唐大年毕竟也是个老江湖了。想必他们在一起做的电影展现出来的青春期应该有着独特之处。没看片子之前我也想过,《青春期》这片子其实选的是最难拍的一个题材,因为青春的话语权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而青春期中共通的那些东西,并不因为民族时代国家而轻易改变。因此,要想拍好青春,实在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只可惜期望是一回事,现实是另外一回事。片子刚一开演美好的期望就折损大半,倘若之前没有对故事背景看过文字的介绍,绝对不会相信主人公生于七十年代,但看失真的服装舞美,不知道的还以为90年代日本校园连续剧。服装道具的失真暂且不提,既然是一部剧情片,重点还是看看情节本身。
如果按照情节分类,这影片无疑属于小情节电影,只可惜这么一点情节,故事讲述的还是很不好。关于青春可以想到很多词汇,可以是压抑,苦闷以及躁动,也可以是纯真,生命力以及肆无忌惮。这么多的内容在影片中全无踪影,剩下的只是一些浮华的表象,丧失了最重要的核心。
先是高中部分,影片主人公两个女孩一上来既没有情节铺垫,又没有塑造形象。导致了在前几十分钟观众根本进入不了片子中的角色,在叙事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推进,人物的状态和心理活动也完全没有变化,反而是依靠一些诸如宿命,噩梦来装神弄鬼。唯一有所进展的只是时间线,毕业,高考,工作完全是以一种游离于情节的手法交代,以致虽然片子形状勉强支撑。内容却在一开始就支离破碎。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观众无法忍受,开始离场。
片子中充满了不少梦境部分,单从视觉上确实还算可以,只可惜在整个影片中却没有发挥什么正面的作用,起先是装神弄鬼,之后又是来了一个暧昧的暗示梦游又或否认宿命的开放式情景,不合理的应用导致梦境部分无论是在情节叙事,还人物塑造两个层面彻底的没有了意义。至于对主题或者状态的烘托也没起到实质性帮助,这主要原因是影片本身主题的含糊不清,不能是主人公说:我好孤独,然后观众就跟着想她好孤独,这部电影好孤独。人的情感不是这种灌输的。而且孤独并不独属于青春。到底是说青春还是说人生孤独,这其实是一个主题不明确的问题。
整个故事中,相比两个乱七八糟的女主角,反而倒是那个说支线不支线,说复线不复线的民工角色更招人喜爱。尽管那个角色的行动和想法在真实可信上还是有些为难,但是我作为一个观众终于看到了相对有存在感的角色,以及一个顺带的人文关怀的式的情谊。
总的来说,《青春期》这个故事作为少女文学小说还可以,但是作为电影故事来说,本来就先天不足,加上导演重感觉和概念而轻具体的台词,情节和人物,导致影片失去控制,又选用了不大合适的演员,即便如何后天疏导,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二三流电影。
《青春期》观后感(六):没有青春味道的青春期
可能是因为外面的片看多了,一时半会没法把欣赏眼光降下来,但我想说,即使再烂的片再不合口味的片,也应该有那么一两处闪光点吧...可此片给我带来的唯一感觉,就是——寒。
这是由身体到心灵的寒。太阳落山后的人大八百人大教室?(礼堂?)着实让人寒了一把,虽然有近千人把那里塞得满满的,仍然没法抵挡北京深秋夜晚的寒冷。而随着电影的放映,这样的寒冷自外部向内部侵袭,直至内心都变得拔凉拔凉的。
片子的开始还是令人期待的,蓝天,草场,学生服,男生女生,自行车,铁道,似乎青春片该有的元素都一股脑的堆积在画面里。就在等待剧情发展的时候,莫明其妙的已经跳到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时期了。真的很可笑,在之前一直期待的中国的青春电影,就这样象跟你捉迷藏一般,身影晃动了一下,就消失在成人五光十色却凌乱不堪的画影里。全片最出彩的地方算是快结尾时那个老狼的朋友说的文化馆闹鬼的事,然后所有人都明白女主角作的那些奇怪的梦原来是自己多年梦游所致。抽象的东西一下子被具象起来,还是这样一个解释,个体青春的荒谬,还好那不是我们的青春。老狼和他的胖子朋友很逗很抢镜,女主角就象个花瓶了。
在中国内地反映城市年轻人的电影屈指可数,相对的,台湾和日本这方面的片就拍了很多,从蓝色大门到盛夏光年,从沉睡的青春到夏天的尾巴,从烟花到夜晚的远足……从懵懂的同性爱到无法释怀的兄弟情谊,从充满隔阂的兄妹关系到情窦初开的美好情感,青春青涩,但青春并非只有残酷,初恋刻骨铭心,但初恋短暂又很容易释怀。
所以,请不要再拿所谓的“内地文艺片”包装青春电影了,不要再糟改我们青涩美好的青春,如果要拍,象蓝色大门一样,真正地拍一个关于青少年时光的美好故事吧。
《青春期》观后感(七):周六有的看。在广州青宫
http://www.nddaily.com/special/screenout/data/200803/t20080304_680961.shtml
《青春期》Young & Clueless
导演/ 唐大年 编剧/ 赵赵 制片人/ 冯学东
主演/ 田原 浦蒲 宋宁 吴晓亮 唐以诺 陈明昊
2006/ 彩色/ 普通话、上海话/ 103分钟/ 中英文字幕
Director/ Tang Danian Screenplay/ Zhao Zhao Producer/ Feng Xuedong
Cast/ Tian Yuan Pu Pu Song Ning Wu Xiaoliang Tang Yinuo Chen Minghao
2006/ Color/ Mandarin & Shanghaiese/ 103min/ with English subtitles
2007 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提名
2007 乌甸尼斯远东电影节
2007 香港亚洲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
青春叫人怀念,纵然回忆总是甜苦交煎。《青春期》从两个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梦、关于人生的必然和偶然的故事。高中生喜和七七同样爱上学长,将暗恋心事少女情怀化成不能说的秘密。七七的谜样性情,吸引着同班的内向男孩永亮。当明爱暗恋落得若即若离,徒令青葱岁月更添朦胧凄美。岁月无情,被社会被工作被生活磨平的昔日同窗,再聚时也只能追忆往事,无奈茫然。青春的柔情,精力充沛的懒散,孤芳自赏的情怀,均只属于青春期,并且与青春一同消逝。难得一见的中国现代青春片,没有成年人在指指点点,田原穿上校服谈情说爱,大放异彩。
唐大年 男,1968年3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剧作专业。与著名导演张元、王小帅、张暖忻有过合作,编剧作品包括:《北京你早》(1990)、《北京杂种》(1992)、《都市天堂》(2000)、《十七岁的单车》(1999)、《瞧,这个人》(1996)。主要导演作品:《都市天堂》(2000),《青春期》(2007)。
《青春期》观后感(八):原来我的青春期,已经结束了
我已经24岁了,本命年,即将毕业,和我的大多数同学一样,我没啥心思写论文,每天投投简历,为找工作头疼。
然而有的时候我会比她们任性。比如我老是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上网,或者出去乱逛,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自制力特别差,一看电影就上瘾,特别想看的时候,什么招聘会都可以不去。
我昨天看了《九降风》,今天,又跑去看《青春期》。
青春,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些白衬衫飘飞的影像里。
当然,我的青春没有白衬衫。然而,我有很好的朋友,像喜儿和七七一样好,我们也喜欢在校园里乱逛,喜欢用纸牌算命,相信一些莫名其妙的灵感和预测。还有,会一刻不停地想要离开。
转眼之间,我就24岁了。在电影里,这段跨越也只是一转眼。然后,她们便穿着职业套装出入写字楼酒吧了。可惜,还没找到工作的我,想象不出这种状态。但是,七七还在算命,喜儿还在做少年时的梦。对于年少的青涩恋情的期待,似乎也依然保存在心底。可是,到最后,当梦境变成了一种现实,她们却不再相信了。毕竟,青春期已经结束了。
于是,我又看到了自己。我也似乎还相信着自己的理想,仍然觉得兴趣比一切都重要,仍然执着,仍然期待,仍然还是那个样子。可是,当我想起远方的朋友,我忽然觉得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命运相连了。我们的约定,渐渐随风飘散了。当我想到未来,我发现自己的某种执着也不过固守的一个幻象。如果某一天,这个梦变成了现实,我多半也会不相信的。
是的,我的青春期,也早就结束了。
而电影《青春期》,讲述的并不是青春,而是我们看着青春离开的,那样一种情绪。
《青春期》观后感(九):那时的我们都做了什么
刚看完朋友分享的《青春期》这电影,光是看题目,我想很多人想的都是自己的青春期是什么样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是青春期?我想应该是高中开始的吧,身体开始出现特征,看异性的眼光也有了变化,叛逆是那个时候的代名词,那时候都在做什么??
电影中去夜店,抽烟,喝酒,KTV,打架,失恋,打胎,穿着丝毫看不出是一个高中生的样子,然后女主人公遇到了这个感情很纯的男生,男生总是每见一面就送一个纸鹤,然后写上对女生的感受,这个举动是多么浪漫然而又是那么让人不敢打破这层纸,仿佛就这样就很好,女主角有个优越的家庭条件,但是父母却离异,没有父母的关爱,她从其他地方找安慰,和朋友出去玩,逃课,抽烟,但是当她去做人流,真正需要朋友的时候却没有找一起玩的人,而是找了这个本身就看不上眼的男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失败的吧,这样的女生总是令人很心疼,总是会昂着头高傲的往前走,即使流眼泪也不会让别人看见,这部影片讲的是90后,其实想想片中的学生种种做法,和当初的我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现在90备受关注,把他们的做法一再的放大,批判、讽刺,不负责任好像是这代人的代名词,而事情都是俩面的,不能否认他们的这种行为和家长,学校,社会没有关系,试想如果不是女主角家庭破裂我想她不会是这样,她内心是多么需要那份来自家庭的爱,只是表达需要的方式不同罢了,还有一点就是这代对爱情的期盼,我想是因为他们现在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担忧,而爱情给人带来的感觉也是让所有人所追求的,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太早熟了,这个阶段应该是学习的时候,这道理谁不懂,只是一个自己控制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那时候的我们又在做什么呢,上了大学到现在,自己曾经在宿舍说过,将来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让在高中交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要不然以后会后悔,想想自己的高中时代,从不觉得后悔,回想的时候也只是美好,曾经学习很好,曾经只知道学习,直到交了朋友,放弃了学习,想的都是他,虽然一天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是那淡淡的感觉很好,那时候是有多懵懂,什么都不奢望,没想过永远,没想过以后,就这样就很好,虽然结果还是分开,虽然到现在才明白是为什么,但是你的付出我到现在才明白,对不起,对不起这话也和你说过,只是希望以后过的好吧,谢谢曾经那么支持我,曾因为分手喝多酒去了医院,仿佛那是一种发泄,那时好朋友陪了我一夜,我明白了什么时候友情,为了她我也要好起来,即使再想你我也不会表露出来,我想这就是双鱼吧,分的时候分的就很彻底,不再有任何瓜葛,直达在前不久遇见了另一个他,像飞蛾扑火一样,因为不想再在感情上亏欠什么,不想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但是他曾经的恋情让他太受伤了吧,从开始的想念都最后的冷漠,实在受不了所以分开,让我一下子意识到已经不是幼稚的年龄了,已经不是那可以义无反顾,不顾一切的时候了,该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了,想了想到了现在我的青春期已经过去了,但是我的人生才刚开始,面对过去,没有人会说后悔的,因为正是过去,才铸就了现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青春期都不同,所以收获就不一样,有人会如女主角一样,放荡不羁,追寻自由,也会有人天天就是学习,还会有中档的人,一边学习一边玩。。。。你呢?是什么样子,不论以前是什么样子,在再遇到的人,一定要学会珍惜,不要考验别人对你的好,相信自己的感觉,昂起头走,就会离太阳更近,就会更温暖
《青春期》观后感(十):90后,叙事和反叙事
90后,叙事和反叙事
琐事缠身的我,很少有电影让我有写点感想的冲动了。(我甚至不想称之为影评,因为我无法确保我所说的都是电影里面的内容)
不好意思,我首先看的是《青春期2》,看后只是莞尔一笑,刺激和乐呵一下就行了,并没有太多的奢求。似曾相识的套路:歌舞片模式,混搭略带点通俗的校园喜剧片(在美国,一般这类都是限级的)。完全市场化的操作,实难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唯一让我惊讶的是,居然这样的影片可以通过审查。
顺便看完了《青春期》,几乎一口气的。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昭示着导演想表达点什么。故事触及到的是多处敏感话题,90后的少年少女任何在这个所谓的傻逼世界里存活,在黑暗、孤寂的天桥上,望着远处的闪闪灯光和呼啸而过的车流,给人一种跳下去的潜在冲动。幸好,故事还没有这样悲催和绝望,因为设置了一个绝种的好男生——汪小菲,他使得这一切还不显得那么无趣。可是,谁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汪小菲是假的,程小雨也是假的,所有的都是一种出自表达的需要,和现实无关。所看到的现实,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被表述过的真实。
可是,我们的确有所触动,这种感觉是真实的。何为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群少年少女,渐渐走向毁灭时,我们大概都有一种天性的怜悯和同情!所以,主演中必定要有靓女,有玻璃式透明的眼神和脸庞,赵奕欢无疑符合这个风格(只是在电影里,装束过于浓艳,肉露得太多了)。我们为何而动?只为真情真爱。所以,一个好的故事必然离不开讲述一段真情,而真爱无疑最具杀伤力。所以,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有爱情的成分。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感人,不在于它是否触及到社会的种种底面,而是讲述一个真爱的故事。(尽管也很老套)
诚心诚意讲述故事的人,一般能把故事讲述得感人。汪小菲,一个条件极差(家庭普通,其貌不扬,胆小懦弱)的男生追逐一个极其遥远(家境优越,相貌靓丽,叛逆自我)的女孩,靠得是什么?真爱,尽管略带点懵懂的。可以陪去做人流,可以每天跟着她,可以每天给她送纸鹤,并且每天给她说几句温暖的话,这份坚持和承担,除了真爱,找不出其他的词来替代。假得老套的故事,很是感到了我们,或者说我们被那种真诚而感动,原来爱一个人是可以到达这样的境界的,我们自愧不如。
我们也许学会了海誓山盟和卿卿我我,也学会了偶然浪漫和制造情趣,可是我们多了点油腔滑调和假不正经,如是真爱在现实难寻。电影里有多处理我都不喜欢,可是我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足够感人。尽管离现实很远,但我愿意灵魂多几次受到这样的触动。
说了这么久,似乎还没有说到题目中来。叙事,自然有一定的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背后必然是遮蔽。遮蔽,就必然有反抗,反抗这种原有的叙事。在这个90后多发事故的年代,90后必定成为一个被叙述的对象,尽管这种叙事的理由有多种。我不反抗叙事,因为叙事是必然;我也不过多反抗这种叙事(尽管我也是90后),因为任何叙事都只是一种表述而已。但我不满足于这种叙事,因为它显得太浅薄,而又把自己打扮得极大的深刻。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反对电影《80后》的讲述,把原因过多归结于家庭不幸,单亲家亲,这是我最难以接受的地方。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如此浅薄,把所有的失足少年都归结为家庭不和谐和现实充满许多诱惑。因为这等于什么也没有讲述,仅仅是复述而已。
看看网络的影评就知道,反抗这种叙事的人不在少数。在这批年轻的网络大军当中,大多数人是不能认同这种简单的逻辑的,甚至不少人认为电影有抹黑90后的嫌疑。电影,出于表达的需要,适当的夸张无可厚非。我也并不认为有必要抵制这样一部电影,我甚至认为它至少触及到了现实的一部分、某一面。压抑的灰色调,太多夜晚的景,让人看后有一种沉重,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危机。这里不想做太多学究的论述,只想说这个世界我们看不清,我们能触摸到的永远只是其冰山一角。
经常会想起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但看完这部影片却让我想起了他的另一本书——《童年的消逝》。为何我们早熟、早恋、早早陷入痛烈,也许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童年正在消逝。实际上童年是一个社会层面的概念,随着各自信息对于孩子的开放,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童年正在消逝。“青春期”,这个激烈碰撞的年龄,远没有电影所讲述得那么残酷和夸张,但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成人的触角正在迈向那里,而那里本身反抗着这种无知的迈进。
老一辈的人正在叙述90后的故事,而这个被叙述的群体却在反抗这种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