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都想有辆车》是一部由周伟执导,王希维 / 林晓凡 / 王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孩都想有辆车》影评(一):悠闲啊
我是个比较懒的人,爬到豆瓣这么久了都没什么动静。又加上最近实在事儿多。趁着请假的悠闲时段,想了想最近看过的电影,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前几天跟蛮氓一起看的从头爆笑到尾的赤壁,而是放假回家没多久,中央六台播的这部大陆正统励志片--男孩都想有部车。
看到大嘴男主角第一眼的时候,我噗通一声,居然笑出声来。这家伙长得一张大众化却又不失个性的脸,自然不做作的表演,真是这部片子的不二人选。相比起男主角,女主角就令人大为失望了,略显老气的脸,装嫩的韩版式发型和稍稍明显的淡妆,怎么看都不是个高中生,跟夏雨简直不搭调。而片中的男二号,夏雨的好友“锥子”同学,笑起来的两个酒窝,真是迷人啊(倒~)
咳咳好了,正经来说,这部片子我打了推荐四颗星。看惯了日剧夸张的励志式演出和另一些大陆片纠结严肃式风格,这部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平淡朴实,积极向上的电影还遭实让我激动了一番。亲情友情爱情,三大基本元素集合,虽然每部分都显老套,却还是组合得连贯流畅。爱情元素,惯例地演得特别的含蓄,可惜,羞答答的女主角怎么看都一副老女人扮CJ的模样。而友情方面,当夏雨带着坏笑偷偷把新车留下溜走,锥子同学感动得泪流满面时,妖精J的声音在我心中回荡:“男人之间的友情,最好看了~”(爆) 这个关于友情的小高潮,是整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为梦想奋斗的激情,体贴的母亲,害羞的女友,义气的兄弟,漂亮的女教练,极限运动,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这个片子集合了正统励志片的所有积极元素,没有文艺片所谓深层次的思考,也没有动作片刺激肾上腺素的火爆,正适合我这种懒人悠闲地躺在沙发上边吃水果边欣赏。正如向三峡同学说的:“看这部片子,不用想太多。”
《男孩都想有辆车》影评(二):男孩的梦
林晓凡说有部他的新电影会在7月23日晚上在电影频道放映,结果23号我没看到这句话,直到24日早晨我才发现。去cctv查节目表,虽然他没有明确说是在晚上什么时候,播放的电影的名字是什么,虽然电影频道在23日晚上有3部电影,但当我一看到《男孩都想有辆车》这七个字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它,没错了。去了豆瓣,已经有人建了电影的档案,几位在23日晚上偶然或特意看过这部电影的豆油已经在上面发了评价。看了演员名单,果然,大家都是男孩子,这方面的直觉还是一致的。
男孩都想有辆车,可能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都是很有共鸣的一句话。有辆车就是一个梦想,当然,这辆车可以是自行车、摩托车或是汽车。当我看到这部影片的名字的时候,我觉得我似乎被强烈的吸引住了,甚至有种雷到的感觉。但是看了电影海报,我有点惊讶,虽然我觉得男孩都想有辆车的这个车最好是汽车,但我也知道显然这部青春电影讲男孩努力赚钱买汽车不现实。自行车,这是我的猜测,但我没想到结果居然是极限小轮车。不过回过头想想,也挺好笑,自行车,这想法确实够寒碜,也许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用这个名字拍电影,我的猜测还有对的可能。
稍微浏览了一下网络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信息,小成本,几十万,只拍了半个月。但评价很好,绝大多数人都推荐,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国产励志片。
于是,我找。。。迅雷,没有。土豆,没有。魔方,没有。优酷,没有。酷6,没有……
一直到昨天,我终于在优酷上发现有人上传了,cctv-6的版本,挺清晰,比《扣篮对决》清晰。这次看《男孩都想有辆车》的时候很踏实,因为本来就是在电视上放的,不算盗版。
其实《男孩都想有辆车》这部电影还是比较传统的励志电影,但它糅合了很多元素,就小成本电影来说,做得还是不错的,元素的多元化也并没有弱化各种元素的表达,贯穿青春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浓缩在一部短短的90分钟的电影里,让我们觉得这部电影在讲一个很贴近我们的故事。
我很佩服夏雨追求梦想的执着,这种毅力应该人人具备但很可惜现实是不是人人都有,我们渴望梦想的实现,可又有多少人能在碰到困难时做到他那样的勇敢和无所畏惧。我们一天到晚吵着闹着要独立,独立以后呢,碰到困难就回头找父母。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理想,可往往三分钟热度,兴趣没了,理想就变了,我们缺少激情,很多时候我们活得没有目的,没有责任。说到这,我插一句,我也挺佩服林晓凡的,听说演《扣篮对决》之前,他们集中训练了4个月,这次演《男孩都想有辆车》,虽然高难度动作都用替身,但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急停、抬把、旋转,都是他在一遍遍练习之后自己上的。
剧中的这对母子是个很大的亮点。片子刚开头看到夏雨的妈妈拿水浇夏雨的时候,我想到了仙剑奇侠传里李逍遥的姑姑,呵呵。他们的对话很幽默,形式很新,可能有些人不习惯,觉得这个妈妈“太活泼”,有点假。其实对于现在高一的家长,也就是70后的这一批人来说,有些人和子女之间的对话已经不像我们脑中所想的那么威严,死板。单亲家庭家长和子女间的矛盾往往比普通家庭更加复杂,因为没有可供选择的沟通对象,而普通家庭两个家长往往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夏雨对他母亲的理解似乎快了一点,但可以看出他非常的孝顺,这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很不容易的。
友情是励志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锥子是个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角色,真男人,够义气。这俩哥们儿真是太经典了,朋友嘛,可以有不同的轨迹,不同的方向,但是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别整天粘一起,别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也别一年都头不联系。这个不说太多,大家都明白。
爱情。。。很重要,但我实在不想说这部电影里的爱情。很纯洁,确实。让林晓凡演高一的青涩男孩倒还凑合,但女主角就实在是让我很舒服了,之前看照片觉得长得还不错,但实际看表演感觉太老,声音过分低沉,实在是没有初恋的感觉,不管是看着还是听着都觉着别扭。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背景。影片介绍说背景是在北京,影片一开始,几个孩子一说话,就能明显感觉到京味儿,可是片中好几个细节可以明确地告诉我们片子是在广州拍的:比如那个写着中山医院的病历,比如他们练车的后面的那个体育场,再比如那个门口写着硕大的广州市邮政局的绿色建筑。我倒不是说北京的孩子就不能在广州生活,但我觉得南北生活环境还是有差异的,这毕竟是电影,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所以这样的处理是有些突兀的。我觉得整部片子在北京拍也没什么不好,不知道最后考虑到什么问题而采取了这样一个“应急”的方案。
说说结局,有人说结局很无聊,也有人说第一次看到他看那辆车时就已经猜到结局了。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喜欢这样的结局,何必非要大团圆,皆大欢喜,如果一定要这样的电影我推荐还是看好莱坞的喜剧,又有效果,又有明星,又有好的结局。但那样的手法用在这种贴近生活的电影上就不真实,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因为没有好莱坞的搞笑噱头和完美特效,但却非要把人家那种结尾硬搬到自己的电影上,以为能带来好的效果,结果东施效颦,不仅造成了内容的空洞,而且落入了情节的俗套。国产电影,还是要按自己的套路出牌,仅靠高投资是没用的,要写好剧本,一定要拍出中国电影本身的特点。我觉得这个结局可能就是这部片子最好的结局了。我跟林晓凡说,这样的结局,虽然会失去一些成绩和胜利,但得到的是总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并明白一些东西,这就够了。
小成本电影,拍摄周期又这么短,难免会出现一些情节上的瑕疵和一些道具的穿帮,不过这次不想挑刺,能做成这样已经比某些投资好几亿却让观众不明白在说什么的电影好太多了。应该称得上是一部可圈可点的电影,推荐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看。
喜欢电影最后的台词:“我知道这不是梦,但这好像又是一个梦。追逐梦想,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事。”
《男孩都想有辆车》影评(三):那年夏天的男孩
一部小成本电影,
没美女,没名导,主要演员就五个,夏雨算是最明星的了,
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喜欢玩车的男孩努力了一个夏天,
攒钱买一辆自行车。关于理想关于友情,很简单也很动人,
看到男孩把车送走,地上歪歪扭扭地刻着送给我最好的朋友,感动地一塌糊涂,,,
而所有感动人的,总是能找到共鸣的,
我想起那些小小的幸福,
下过雪的冬天,
一起走遍我们小城的地图,
想起中学英语课上在my good friend 一栏看到我的名字,
想起那些散落的四国,想起在早读时大家很搞笑大声喊过的乘着春天的翅膀,
《男孩都想有辆车》影评(四):一辆车,一个梦想
刚看完这部电影就去洗澡了,回来在豆瓣上面一搜看到都和我差不多是看了电视才来这里看看的!还是晚了点。
这种片子不知道是我看的少还是本来中国就少。总之感觉比我以前看的那些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好点.尤其是比日本那些关于这种题材的高产国。他们大多是同性恋,现在感觉都没有一点新意了。还是这种感觉很淳朴很干净的电影比较耐看!
这部电影的车子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我们青春都应该有梦想有自己努力追求的东西,这样我们的青春才能在我们努力追求梦想当中变得更有活力。里面好多的细节导演都处理的非常不错,那种感觉真的很舒服。里面有许多我们成长的身影。有许多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
一辆车,一个梦想。我们现在究竟为自己的梦想在努力奋斗了吗??
一个人,一个梦想,一次无悔的青春。。。。。。
《男孩都想有辆车》影评(五):北京孩子在广州
频道换到中央六套,屏幕上正展开一场小巷追逐,骑楼、潮湿的绿、黄色的墙、孩子们白衣绿裤的校服、女孩独特的乘车姿势……广州!我刚刚离开,但留下两年回忆的地方。
孩子们开口说话,明显是一口京片子,我注意到屏幕右下角的片名《男孩都想有辆车》,又一个熟悉的名字浮现在脑海——《十七岁的单车》。
小巷追逐、两男(“锥子”剃了个scofiled的发型)、一女(太老,我一直以为是谢娜跑来装嫩,可怜她被我骂了一个多小时)、一男(王海明)和一伙男、比车、家穷、送快递、结友情,全是抄来的桥段。
我继续寻找广州元素,可导演好像刻意回避故事发生的城市背景,那个体育场一角是天河体育中心?不像;珠江夜景?拿不准?放暑假前,老师安排任务用的也是京腔京韵,可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复就漏了馅。报亭旁边的711更加重了我的怀疑,终于镜头给报亭一个特写——“广州市邮政局”,盖棺论定。
同样青春,一者反映残酷,一者旨在励志。主旋律,看这部片子,不用想太多。
《男孩都想有辆车》影评(六):露从今夜白,关于朴素的感情和梦想
苏同学本来不想多说,可后来觉得还是说点什么,毕竟露从今夜白,从此以后是不一样的,留点话也好。
大致看了下别人的评论,大部分人说这是部烂片。当然以电影艺术的角度是这样,但我却给了“推荐”的分数,最近看的电影只有《飞越杜鹃窝》我给的分数比它要高,之于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给青春少年的影片,尽管它的演技笨拙,手法粗糙。
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感情,慑于河蟹的曙光没有表达出来,可是你我都明白,这是关于少年感情和梦想的故事。
关于感情:
男孩不英俊,可一开始他载着女孩上学的镜头出现,这部电影就吸引了我,因为故事就的模板就在我身边,老苏的青春岁月就是这样过来的,而我知道,一样的故事,至今还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我会看到,我会听说。虽然后面飙车的镜头很假,但是,至少那是少年。
关于梦想:
当这个时代的孩子让他们来看红孩儿,看潘冬子,他们是体会不到那种红色心情的。当孩子留恋于日本漫画的热血青春的情绪中,我们能拿出来什么给他们,苏同学以后可能是要做老师的,拿什么电影介绍给孩子们?那些关于梦想的追求,指引远远比说教好,孩子不注意艺术手法,他们看的是故事,看的是青春和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你可以说重野秀一的《头文字D》虚假,日本的轮胎怎么磨都没事。
可以说井上雄彦的《灌篮高手》夸张,日本的篮球水平差的远,MADAMADADONE。
可是不妨碍你喜欢这些作品。
同样,你可以不喜欢,讨厌这部电影,但是你应该尊重一个电影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与其让他们看无病呻吟的文字,不如踏实勤恳的来做点什么。
为自己的梦去打工,亲手实现他们、与自己的朋友真心交流、珍惜那些少年的感情。这一切一切,是青春和热血。
当我们国家,终于有了些为新时代出生的年轻孩子而创作的作品,贴近现实,平凡普通,这才是一个国家电影与人文关怀的进步,别跟我说那些华丽的大片,他们的在华丽好看的背后是商业的巨大空洞,我们静静看点“烂电影”这样平凡的生活,舒心也喜欢。
追求自己的梦,珍惜自己的感情,如果你做不到,也请保护好心中对他们的渴望,不要像我一样,等到回头来看,找到其珍贵的东西时候,心已经变了。
时过境迁。
这是一个慢慢再走过青春有过弯路的苏同学的建议,也是未来的苏老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