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是的,我们行!》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4 02: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是的,我们行!》经典观后感10篇

  《是的,我们行!》是一部由Giulio Manfredonia执导,朱塞佩·巴蒂斯通 / Claudio Bisio / 安德里亚·博斯卡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是的,我们行!》观后感(一):就是这样一群人

  精神病人,这样一群特殊的人,当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用异样眼光看待他们时,他们却用自己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执着天赋。然而他们的价值却是片面的,他们仍然是被局限在精神病院,或是合作组织里的, 只有完成工作后,他们的价值才是被“承认”的。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去证明自己,多么渴望融入这个社会

  影片采用轻松幽默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成功,让大家捧腹大笑,确实开心,每到精彩电影院不乏掌声阵阵。很感动这是一个真实故事,让我知道至少还有这样一些人能够真心关爱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为他们奔走努力。然而就影片的意义上来讲,仅仅是体现并且呼唤一种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却是有点单薄

  精神病题材可以拍的很精彩,飞跃疯人院就很不错。精神病题材也可以拍出很多有意思东西,这不仅仅是一群和我们平等的人,也是一群有着我们身上所没有的品质天赋的人。影片中的一句话很有意思:“疯子又怎么样!现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不疯呢?”哈哈~~

  《是的,我们行!》观后感(二):穿着人性外衣政治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的政治电影属性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了,“左翼”、“工会”和自由市场从电影的一开始就喋喋不休

  这部西方傻X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电影有太多立不住脚的地方,却还是秉承了此类电影向来对意识形态灌输的高明之处。用一群疯子来降低观者理性逻辑检审影片内容警惕性。同时辅以“人性的关怀”,再巧妙的煽动观者仇富的心理,让观者获得情感上发泄的同时,步入他们精心设下的意识陷阱。所谓的“合作社”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自不待言,而影片中口口声声的“自由市场”对于这个人群来说更加是遥不可及

  这是部虚伪的电影,是极左翼的宣传阵地而已。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是,其实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灌输哪里都有,相比之下咱们的手段还要更为高超隐蔽

  《是的,我们行!》观后感(三):主流感动

  一看到电影的名字就知道本片非常主流,和【汶川不相信眼泪】有相同血脉

  即便知道顶着主流的光环,心也会为此颤动,我还真是善良啊~

  男主角带领着一批从福利工作跳转到盈利工作的精神病患者

  改变命运、不想吃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各自怀揣着梦想扎进商海

  在工作中发现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居然都很幸运地被主角发现了——

  过于谨慎处事的就让他管账务,会装逼的就让他当名誉主席

  最终他们渴求梦想的信念战胜了偏见

  赢得了医生家人及社会的尊重

  电影终究是电影,那是现实无法达到的彼岸

  就像处男经常在梦里拥抱窈窕淑女

  美好理想状态,宛如【救死扶伤】的铭言

  这个缺少伯乐时代,好马总是被淹没在一群宝马中

  是谁曾经说过:“原谅我的无知,就像原谅你们的领导那样。”

  《是的,我们行!》观后感(四):废物利用关键

  简评塞不下,写给自己存档的。完全自我意识,勿入,勿回,谢谢

  ————————————————————

  2009SIFF.

  虽然观看过程中我笑了又哭了,但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恶心

  拍摄手法很纯熟,但这片子到底是要证明什么呢?就算是精神病也必须要有产出才算对社会有贡献,才有资格活着?但这部片子也很好地讲出了慈善事业根本是个“自由市场”,可以借助“不便”来行使便捷

  那段不知所谓的爱情就更恶心了,作为正常人能有点正常思维不好?别看着人家精神病长得眉清目秀骨头轻到天上去。以为你比他正常就有特权情感教育结果最后冷静下来分析来个大家都有错,所以我哭了……欺骗,全都TMD是欺骗!

  他们铺的地板艺术,三颗星全给地板!这片子的主旨还是我们要努力消费精神病,废物利用是保证这个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利益推动点。

  《是的,我们行!》观后感(五):人性的真实与虚伪

  有一位朋友说,“电影节现场”的影片评论很难写,因为那太容易受到小环境影响,身边人的反映、周围的骚动,这种干扰是确实存在的。比如你会遇见大声叫好、带头鼓掌的“影托”,你要区分礼节性的鼓掌和真正的起立鼓掌,这一切往往会左右到你对一部电影的判断。以上情况发生在了《是的,我们行!》身上,说实话竞赛片早已放映了大半,如此频繁热烈的自发掌声还是前所未有。另外,其他因素的干扰也基本能被排除,毕竟上海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从来没有被记者、影迷、影评人或是行家重视过。

  一看《是的,我们行!》的弱势群体题材,很多人就知道跟社会关注、人性关怀的主题有关。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只要摆出这样的姿态就是投机永远要有立场问题高下立判。正如黑泽明作品也被三岛由纪夫嗤笑为“中学生思想水平人道主义”,但那只会是一些闲言闲语。真理经典定义是属于时间,而不是权威

  有时候我也埋怨自己在写的时候下意识排斥喜剧片,正如戛纳等电影节一直在做的。原因简单点说来就是喜剧片不严肃、不深刻,过于相信人性的美好,迎合主流的期望。《是的,我们行!》就属于相信精神病人也能有正常生活的一面,精神病人会出现各种复杂交流障碍,很多时候是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的。我们要事先站好队伍,电影里的精神病人更多是需要借助药物的交流障碍症状患者,否则真想拉上所有脑子不正常的精神病人,那确实过于不切实际。再有一些人,他们始终无法信任个人式的解救,正如不信任导演创作动机

  《是的,我们行!》是一部制作纯熟的通俗剧情片,镜头和叙事上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只有一些人物心理变化情节合理性值得商榷。它的亮点就在于让你发笑的琐碎细节,病人们怪异表现或者阴差阳错的各种巧合。病人平时重复无聊游戏包装加工后居然受到欢迎,有了艺术色彩自闭症患者穿上西装,成为一名威严有加的经理。就在观众乐飘飘的时候,影片用一些不怎么新鲜的爱情桥段打击一下观众,正常人与非正常人间距离,绝没有电影里表现的那么近。

  相比同样具有观众缘的《爱情入戏》(就是让人看得很欢乐,中性词义),《是的,我们行!》就胜在它的真实事件基础主动承担了一些社会议题(虽说放在世界电影里也有很多类似题材),有所指涉。这一回,它反击的不是体制,不是政治,看上去就像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师生活动

  尽管很多时候,接连的欢声笑语会让我们以为精神病人是在享受着人间里的天堂生活——那简直是正常人都不能达到的水平。铺地板、群居生活,有目标有信心,还能有更美好事情么?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会是一部典型的话唠片,不想娱乐效果超乎意料。影片目的不在于唤起观众沉睡的、一面倒的同情心,而是说人会做错事,每个人都应该被友善对待。只是要一部喜剧做到这样,真的很难。

  《是的,我们行!》观后感(六):当世界是一个精神病院

  1980年代,意大利的波代诺内出现了诸多精神病人的合作社,旨在推广人道主义思想,并增强公民的社会凝聚力。其中以农塞罗合作社最为引人注目管理者口头禅是“很有希望。”

  《是的,我们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合作社里精神病人奋发自强,寻找个人价值的动人故事。男主充分发扬“容人之短用人之长”的用人之道,用心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过于谨慎处事的就让他管账务,脑洞清奇的就让他拼接地板,会装逼的就让他当名誉社长。最终他们镶嵌的不规则地板造型赢得了市场的认可,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赢得了医生、家人及社会的尊重。

  合作社的主心骨是一个米兰商人,因为偏激的左派观点被失业的尼洛。他坚定地相信每一个精神病人都有不容践踏的尊严独一无二的价值,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被友善相待,相信渴求自由梦想的信念能战胜社会的偏见。

  尼洛一再降低精神病人的药物剂量,即使精神病人被刺激而出现各种复杂的交流障碍,他都不以为意:“疯子又怎么样!现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不疯呢?”他相信,有血有肉的精神病人也可以怀揣着梦想,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天赋,只是需要给他们创造机遇,只是需要不断激励给人性以信心

  尽管进军商海的过程困难重重,他依然鼓励每个人不断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自己养活自己,并有意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生活得有目标有希望,还能有更美好的事情么?

  不由得想起马丁•斯科塞斯的一部关于是否要对精神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的烧脑神剧,由小李子饰演的《禁闭岛》。禁闭岛上,精神病患者被当作犯人监管,被强迫服用高剂量精神药品、强迫痉挛和进行非人道的切除手术等。唯有阿什病院院长考利和主治医生肖恩极力反抗生物学模式的不人道之处,主张倾听病人的心声,通过亲密交流来帮他们走出阴影

  考利医生尊重病人的人权,甚至允许精神病人可以相对自由地行动,还树立了“请铭记,我们也曾活过,爱过,笑过”的路牌。在考利医生的极力争取下,一再联合众人使用角色扮演法唤醒安德鲁的黑色记忆,试图恢复他的理智。可是安德鲁自我保护防御机制作祟,他不愿承认妻子已死,不愿面对那个滥杀集中营战俘、疏于照顾妻子并间接杀害了妻儿的自己。他分裂出不同人格来,一次次通过调查杀妻纵火犯的方式来表达释放对妻子的爱。

  哪怕督查委员会抱着深深的偏见利用安德鲁的糊涂把他当玩物,哪怕在角色扮演时安德鲁烧掉自己的爱车,哪怕安德鲁清醒后的记忆不断清零,考利医生依然不愿放弃任何有价值尝试,他依然相信“即使不能将他们治愈,至少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安宁和信心。”

  影片的最后,当安德鲁彻底恢复过来,却无法面对残酷事实。他不愿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选择失去自我地活着,自愿接受脑叶白质切除手术。肖恩也只是在会意后,默默地支持和尊重他清醒的选择,哪怕对于不知情者这将意味着角色扮演疗法失败。可是两年来的相处,他懂得安德鲁近乎绝望的无尽的孤独,懂得他的心理创伤来自过往不可承受伤害,懂得他不愿像怪物一样活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成全他的解脱

  而另一部宣告“不自由毋宁死”的电影《飞越疯人院》里,不安分的麦克墨菲却说:“获得自由对我们来说将是最大的胜利”。墨菲不遵守规则,不像其他人一样乖乖吞下药片,他质疑开会和心理治疗规范程序,他尝试着引导大家反抗这种非暴力压抑,带领大家享受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他面对心存忌惮的众人说:至少我尝试过,至少我有尝试的勇气

  护士长在片子里像一条咬着自己尾巴打转的蛇,像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她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规则捍卫者,是一个支配调度别人世界的权利控。她漠视病人的需求一意孤行坚持合理制度,并把自己变成规范的一部分。墨菲最终没能斗过社会的规范,被护士长变成了一具失去活力行尸走肉,可做与不做毕竟是有区别的,不是么。墨菲一次次出格的举动水滴石穿一样,逐渐破除了护士长的仪式,唤醒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酋长举起墨菲扬言要举起的水槽打破了桎梏,破窗而出,带着墨菲期许自由的灵魂奔向黎明。

  跳出影片,我们“正常人”在社会中在体制下的处境不见得就和精神病院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习惯了既定的时间表,习惯了规则和舆论束缚,习惯了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要求生活,习惯了褪去自己格格不入棱角。一如墨菲所言,我们只是没有勇气走出安全区,却并不认为自己是疯子。护士长装扮成各种身份就潜伏在我们周围,他们反对个性诱导你和多数人站在一起才安全,他们用权势利弊压抑你对自由和性的渴望,他们只是一丝不苟地做着自认为对的事情,没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而当我们想当然给那些“神经病、无赖危险分子小人”贴上标签,是否假想过我们自身也可能受害者呢?本文意不在呼唤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因为人人都可能是不可承受生命之重的精神病患者。当我们拒绝深入体察观照别人的生存状态时,我们是不是那些不通情理的羁押和监管者呢?当我们吝于自己对进步的赞美和激励,我们是不是在扼杀别人正常的诉求前行的信心呢?

  当世界是一个精神病院,如何清醒地认识自我,想必是我们终究一生需要探索命题。而对于自由的思索追求,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当我们解除下自我压抑的那一刻,我们便获得了自由。毕竟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抬头就能看到黎明的晨光。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449b60102wifl.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是的,我们行!》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