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年代》是一部由亚当·山克曼执导,朱莉安·浩夫 / 迪耶戈·博内塔 /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滚年代》影评(一):一时不爽就又来骂贱逼电影了
贱逼电影,这是我看了《舞出我人生2》之后总结出的青少年电影套路,总结起来这种电影的特征就是——贱逼,一意孤行的贱逼,青春无悔的贱逼,为了尽量让主角多演戏多唱歌就算不推动情节发展也要乐此不疲的贱逼。
这电影里被刻画得最贱的市长夫人反而是情感上最不贱的一个——大家懂得,看到1977年那张唱片封套里面她那骨肉皮的打扮,爱恨情仇一目了然。这才是正牌的摇滚年代的故事啊!
男女主角这次直接秉承了所有青少年电影的贱逼特质,在一个本来应该充斥着爱、恨、性、汗水、荷尔蒙和血液的摇滚电影里面,义无反顾地小清新。说真的,那种“你误会了我,之后我又误会了你,但是因为我们年轻而贱逼,所以一切都是过往云烟”的桥段,难道在高校歌舞剧里面看得不够多么?
写到这里我瞥了一眼页面右边的电影信息——导演:Adam Shankman。啧,贱逼电影的路数在我面前豁然开朗。我知道这部戏主要的受众是青少年,但是也请饶过我们这些青中年,年轻的时候人人都贱,但是摇滚年代有摇滚的贱法,和2000年后的流行歌曲贱法是不一样的!
《摇滚年代》影评(二):为了摸你屁股的贝斯手不摇滚~
摇滚是什么?
我一个同学说:“我是贝斯手,让我摸你一下屁股。”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我的同学也不是贝斯手,他只是认为他眼中的摇滚乐手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这确实也反映了大众对摇滚乐的一种错误认识,而在这个认知上,我们的媒体要负很大责任,倒不是说要媒体传递给大众正能量。最起码让我们知道大概摇滚是个什么样子,而不是只传递他最极端的一面。
再来说说电影,电影里面,为了凸显“摇滚”这一主题,放大了性,在酒吧吧台上面挂满了胸罩,在阿汤哥的休息室充满了各种肉体~
编剧和导演这么做无非是想要在电影情节,场景上,与所谓不摇滚的电影作出强烈的反差,也许这样就能提高票房,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利益。
姑且先不谈老套的剧情,我只是觉得电影又向大众指引了一个错误的风向标,又让那些没有主见的人群对摇滚指指点点。
摇滚是什么?
摇滚首先不是一种前卫艺术,每个人都能摇滚,而无关你是否会电声乐器~
当今摇滚有两种:1.摇滚 2.为了摇滚而摇滚
而这部电影恰巧是后者,甚至后者都称不上。
摇滚究竟是什么?
《摇滚年代》中有几段青春歌舞片中不常见的大尺度调情戏,但既然是一对少年少女做主角,故事主线肯定不会偏离真爱至上的古老主题。只可惜这条线实在软弱无力,少年人因误会赌气导致分手,各自陷入歧途无法自拔,再次偶遇后因心境已经平和,三言两语将误会说通,又赌气了一会,就自然而然复合了,那点感情波折,那点心灵交战,用摇滚乐来催化实在是菜刀杀蚊子。摇滚这么high的东西,怎么也得拿来渲染《千尸屋》里的场面才带劲!
影片勾人眼球的不是小男女的爱情纠葛和幻想,而是几场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摇滚巨星卖力演出的性感肉戏,十足勾勒出80年代私生活最“自由”的洛杉矶人纵情声色的精神面貌。还好限于影片基调,那几段戏的配曲只是恰到好处的调情,否则单独拎出来,大可媲美麦当娜或布兰妮最香艳的MV。
在精致而颓废的服化道包装下,汤姆•克鲁斯举手投足散发着浓郁的男性荷尔蒙。当一个摇滚大腕有多少性爱特权,你可从片中窥知一二:在豪华的大包间中被酒精和美女环绕,时不时会有身材傲人的女歌迷闯进来,脱下上衫让你在她胸口签名,一旦出行,要提防被那些昏倒在面前的女歌迷绊倒,也要时刻准备好被当众拥抱舌吻,若想跟充当缪斯的女记者激情一番,或者在众目睽睽下羞辱虚伪的女政客,简直是手到擒来。即使是被真爱力量庇护的女主角,面对袭胸的手和凑近的脸颊也完全无法抵挡,无法想象他若有意,她是否会就范。男人们会发自内心爱一个摇滚之神,更会情不自禁的嫉妒他到死,尤其当那些对他们不屑一顾的女神,面对后者陶醉的开放身体的所有禁区。
本片导演执导过《舞出我人生》前三部,有趣的是,《舞》在国内口碑不俗,在国外却评价很低,连及格线也未过,而本片恰好相反,国外观众表示差强人意,而国内影迷却毫不买账,造成这种错位,原因很耐人寻味。首先是片名惹的祸,既然叫《摇滚年代》,招徕的自然多是摇滚乐迷,但片中青春偶像声嘶力竭制造的叛逆和噪反,虽然在声光效果上做足了功夫,效果却并不比那扭秧歌的男孩组合“摇滚”多少,而且以很多国内摇滚迷的标准,片中大部分歌舞根本沾不上摇滚的边,纯属挂羊头卖狗肉。但国外观众不会有此先入为主的误解,因为本片改编自近年来百老汇知名音乐剧,它是个什么样的故事,穿插了什么样的歌曲,他们早已了然于胸。
另外也因为,《舞出我人生》的表演以街舞为主,炫耀形体之美,漂亮利落的回旋翻、一字马和默契的肢体交错,是全世界观众都能欣赏的,简单的励志故事也很有共鸣,但美国青少年看多了街舞秀和青春爱情片,就会觉得该系列片矫情的有点可笑。颇类似《十面埋伏》的遭遇,在国内被众人耻笑,漂洋过海后竟成了美国观众眼中的爱情武打经典。文化差异能放大或缩小一部片的优缺点。《摇滚年代》也不例外,观众的音乐欣赏品味千差万别,主角们卖弄的那几记歌喉水准不低,但到了异国,缺少耳熟能详的亲切感,就只能各入花耳,一旦提不上劲,就会关注故事本身的种种毛病。
影片不遗余力的烘托摇滚精神,一再用台词强调“摇滚是自由的”,“摇滚不会死”,“摇滚建造了这座城市”,其实说得多了,也就廉价了,卖力的演出和群情涌动的粉丝已足够说明这一切,观众能感受到,不断说出来反而乏味。就像早年的功夫片,打败日本人后喊一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能引得全场鼓掌,后来的跟风片里把这句台词重复个没完没了,就叫人乏味,甚至出现了反讽效果,过犹不及,只要拍英雄击倒了日本人,就足够了,观众自然懂潜台词。我们看电影,尤其是歌舞片,是从画面和声音中感染到影片主旨,而不是让角色像复读机一样,一遍遍重复着主旨,让我们像小学生听课一样接受。
文/方聿南
《摇滚年代》影评(四):少了些什么,但是也有些什么
对rock的喜爱,导致有人拍这个题材的影片,我就很感激了,可能对阿汤哥的期望太高了,导致对本片的期望过高。
看后,总觉得少了什么,大致讲了那样一个时期怀揣梦想的人在好莱坞生存的场景,颓废的巨星,朝气勃勃却不得志的摇滚青年,利用大家赚钱的人,虚伪的保守人士等。最后rock的人rock了起来,this‘s it。
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如果不是对这方面有执念的人,就不用浪费时间了,三星是你能给的极限。
整部影片的音乐并不十分出彩,不过很好的还原了当时流行的风格,另外,歌词很棒。
影片的背景是1987年,MJ发行Thriller后的一年。摇滚和流行正逐渐融合,流行摇滚的时代就要来了。
我们很需要一起高呼 ROCK AND ROLL,找回那些个棱角分明自己。
另外泽塔琼斯的表演我很喜欢。
《摇滚年代》影评(五):《摇滚年代》——无关摇滚 只有滥情
文/达达先生
摇滚是一种精神,一个姿态,它绝不是《摇滚年代》所表现的浮夸。《摇滚年代》最让人失望的也正是这一点,它既不是一首对摇滚的挽歌,也不是对摇滚的膜拜,它只是一个挂上了摇滚外衣的青春爱情电影。
《摇滚年代》讲述的其实一点都不摇滚,怀揣梦想的小年轻在异乡倾心,偶然的误会又让二人各自出行,最终还是得以释怀再续前缘,这是故事的主线,平淡小清新到令人发指,没有大冲突没有大起伏,两个小年轻就想过家家一样一会散开一会在一起。可这电影明星不是一部类似于《歌舞青春》的青春片,这样的故事讲述就有点过于糊弄观众。
所以影片就打起了明星和摇滚的主意,说实话汤姆•克鲁斯和摇滚的结缘还是挺让人期待的,毕竟一个50的老男人趁着事业回春的当口,怎么他也会选择一个差强人意的角色吧。的确,《摇滚年代》里的克鲁斯是放纵了一把,裸露、粗口、情色、张狂,在他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意在让观众体验到摇滚巨星的疯狂生活,但这种体验却实在是外化,既得不到摇滚粉丝的认可,也无法让普通观众一睹真容。电影里的克鲁斯的太外放,即便导演刻意给这个角色放置了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但无论是催动力还是自我的反省,都不够力道。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盛世明导演的《再见 乌托邦》,片子里充满了粗粝的摇滚情感,这里面才真正充斥了摇滚在繁华和落寞中的冲突,让人很真切的感受到存在在那帮摇滚人身上的霸气和失落,而《摇滚年代》却丝毫没有抓住片名的精髓。当一条青春之爱与一条中年之爱混杂在一起的时候,电影变得很是混乱。
或许《摇滚年代》并未想扛起一面大旗,它也只是好莱坞流水线下的一个典型Hollywood Dream的镜像而已,所以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到充满热望的女主角来到了让她心驰神往的好莱坞,而不久之后,她就遇到了真爱的王子,这份真爱,来的简单直接,直到最后的Happy ending,可感觉却实在是弱爆了,寡淡的清汤无味。
唯一有那么点看头的,还得算在汤姆•克鲁斯的头上,摇滚造型先不说,起码SM式皮内裤的造型,裸露的屁股蛋,很有点悲情的老来卖俏的感觉,而他升出舌头的湿吻,就更是不羁了。与他搭戏女记者,倒也还是有点小野蛮的意思。而这些视觉上的观感,也就仅仅限制在了视觉之上,不得深挖。
影片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歌舞题材的限制,大篇幅的歌唱段落,的确抽去了很多故事叙述的时间,虽然唱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带动了剧情,但力量有限。而在时间被压缩了的叙事范围之内,导演则还要照顾到两段交集其实并不大的故事线,所以最终就显得很勉强。
可以说,《摇滚年代》更像是一个拼盘演唱会,而不是一个有关摇滚的电影。它适合打扫卫生的时候听,却不适合充满期待的在荧幕前看!
《摇滚年代》影评(六):以摇滚之名 行滥俗之实
好莱坞惯于"新瓶装旧酒",可惜这一次是"滥瓶装霉酒"。corrupted n drunk superstar,a boy with dream,a girl to share the dream with, misunderstand,lost and and finding themselves eventually. come on! 情节还能再俗再霉一点不?至于瓶子,has the director got any idea what the rock n roll is? wine, sex, gay片中几乎所有的标签式元素都像是生拉硬拽,根本未探寻摇滚的精髓,更别提揭示一个"年代"了。影片的各个方面均不如同题材"天鹅绒金矿",主题,视角,深度之浅薄自不必说,连阿汤哥和琼斯姐的表演也是空有其表居多,另外片尾对男孩儿团体的揶揄实在是不怎么高明。总之,顶多是"一部滥俗的励志商业音乐剧"!
《摇滚年代》影评(七):已逝
边看边随手记下的:
Guns And Roses-Paradise City
ight Ranger-Sister Christian
David Lee Roth-Just Like Paradise
oison-Nothin' But A Good Time
Foreigner-Juke Box Hero
at Benatar-Hit Me With Your Best Shot
Foreigner-Waiting For A Girl Like You
Journey-Don't Stop Belivin'
Extreme-More Than Words
Warrent-Heaven
on Jovi-Wanted Dead or Alive
Foreigner-I Want To Know What Love Is
Twisted Sister-I Wanna Rock
Def Leppard - Pour Some Sugar On Me
Quarterflash-Harden my heart
at Benatar-Shadows Of The Night
Whitesnake-Here I Go Again
REO Speedwagon-Can't Fight This Feeling
Journey-Any Way You Want it
oison-Every Rose Has Its Thorn
corpions-Rock You Like A Hurricane
tarship-We Built This City
Twisted Sister-We're Not Gonna Take It
看着汤帅那副Bret Michaels或Axl Rose似的扮相
其实很多听着流行金属成长起来的中年乐迷的心里都会有种异样的感动
Twisted Sister,Whitesnake, Warrent, Poison, Extreme....还有Motley Crue, Skid Row, Europe, Great White, Ratt, Damn Yankees, Cinderella, Slaughter, Kix, Vixen, Mr.Big..........
流行音乐,不用较真,只是祭奠一段岁月而已
《摇滚年代》影评(八):当罗志祥拿起吉他
电影发生在1987年的LA。
故事大致分2部分,2个为各自演艺前途奋斗而相识的年轻人的故事,还有在名成利就后开始迷失的摇滚巨星。。
观影过程有点不习惯,当电影的人物都用唱歌代替对白时我总无法认真看下去。
汤姆克鲁斯在片中只能算第二主角,不过表演还是很赞,很rocker!
电影的音乐非常正点,出现很多经典的歌曲。这个要赞一个。
当电影中2位满脸须根的rocker忽然唱起歌互相表白时,我差点呛死了。
不过,敢爱咁恨很rock嘛。
刚才查了资料,原来导演是《舞出我人生》系列的导演,难怪这电影用这样的表演方式。
不过,用唱歌跳舞表现摇滚的故事,还是不大合适的。
记住,罗志祥穿上皮衣拿起吉他也不可能摇滚歌星。
《摇滚年代》影评(九):小男女的爱情纠葛和幻想
文化差异能放大或缩小一部片的优缺点。
在一个充斥着爱、恨、性、汗水、荷尔蒙和血液的摇滚电影里面,义无反顾地小清新。在精致而颓废的服化道包装下,汤姆•克鲁斯举手投足散发着浓郁的男性荷尔蒙。
在好莱坞不灭的聚光灯下,被打破的梦想和被摧毁的爱,永远比那些捧上台面的成功多出千万倍。
小男女的爱情纠葛和幻想。肮脏现实中的爱与梦。
《摇滚年代》影评(十):Is This A Rock'N'Roll Version Of Burlesque?
請問編劇。
這和Christina噠《Burlesque》是不是有點兒像噠過分叻...
請問編劇。
這片子如果沒有Mary.J.Blige、Zeta-Jones、Russell Brand和Tom Cruise噠話還能看麼?
言歸正傳。
不過從歷史噠角度分析。
搖滾樂噠變遷其實就是LA噠變遷。
這座城市被搖滾樂帶到頽廢。
又被Pop Rock帶囘正軌。
事到如今出來U2、Mick Jagger妳還能記得誰呢。
今天佔領LA噠恐怕是Carly Rae Jepsen和Young Money整個廠牌吧。
時代變叻。
但唯一不變噠是在LA噠美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