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B面》是一部由宁瀛执导,陈晓东 / 张静初 / 芙蓉姐姐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面B面》影评(一):说的根本不是精神病人 只是那种深深的厌倦和生活现实的展现
16年底看的,人生低谷。失业快五个月,看别人评的分都很低吧。个人却觉得不错。
没有想象的那么差,可以看一看。打个五星挽回点评分吧,我觉得那么多一星确实太恶意了点。六点几分其实应该有的。
其实没有描写精神病人,都是写的现实讽刺和黑暗吧。只是结局也许为了过审还是好结局。
只想说这电影没有想的那么差。只是里面那悦悦的抑郁症描拍的有点没头脑。印象深的就是悦悦听着前夫说你以后我也会有钱。你要LB我给你买LV你要BOOS我给你买boss。你要整容我给你去美国…然后她那种深深的厌倦感。
厌倦的不是人,是对自己生活的那种厌烦。那时候我想她想解脱估计只能放弃现在的生活,去远方吧。
灵魂伴侣太难找,口口声声对我好,真的没有人理解我。所以悦悦破不了这个局也依旧悲剧。
所谓的爱人所谓的家人除非实在没办法都不会愿意把自己在乎的人丢精神病院的。
我的舅舅有抑郁症,妄想迫害。十多年了,我们外婆家人从来没有想过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即使他经常语言攻击两个哥哥。行为怪异所有人都看不下去。我也曾挡着他攻击我大姨。
至少我们家人在没有想过送他进精神病院。因为我们知道他如果去那个地方肯定过得不好。
《A面B面》影评(二):A面B面
先锋但不朦胧,让人笑中带泪的电影。影片的画面给人一种江南特有的腐败阴湿的感觉。正如片名《A面B面》,人生没有绝对,精神病和正常人的界限暧昧不清。开场时似乎有精神病的萧春雷转化成剧尾妻女相伴幸福的家长;开场时帅气的精神病院保安最后则坠入精神的深渊。在校长和教学评估组严重“精神有问题”的教授陈聪明,和精神病院苦心经营的院长,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精神病?A面B面,在这个纷乱扭曲的世界中,一切难以言明。
欲望总是沟壑难填。在片中“亲爱的精神病友们”中,我们看到种种因欲望无法满足而进入和外人无法相容的精神世界。陈聪明看似活的混乱糊涂,却是真正的明。他力图在混乱扭曲的世界中走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坎坷泥泞却嘻嘻哈哈。无论是他对柳悦的援助,还是对箫春雷的营救。
东方樱冲到校长室,要求他打个电话给公安局局长以保护陈聪明。这一幕是解开困境的一个钥匙。在这部影片中,东方樱强硬地推到了校长的犹豫,打通了电话解决了困境。这个结局让人松一口气。从此可见,导演必然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结局。如果从更先锋的视角来看,陈聪明被判定成真正的精神病永远被这个世界驱逐又如何?可能这种结局给了我们更悲观的感受,但是又如何呢?A面B面,另一面或许也是个乌托邦,至少有孔维饰演的温柔美丽的蓝护士日复一日哄病人吃药,在狂躁不安的白日结束时,进入一个安静的梦境。
《A面B面》影评(三):A面B面---很多时候,傻子实际上比正常人更清醒
说实话,是冲芙蓉姐姐的面子下载这部片子的,对于被称作第五代电影人中“唯一一名依然站在现实舞台上”的宁瀛,我没啥印象,在网上搜过后才知道她有过若干被国外媒体评价较高的作品,但我听说过的只有1986-1987年她任副导演的《末代皇帝》一部,也许是她的影片确实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但这不单纯是她个人的尴尬,在高投入、大宣传、多名角的泛大片时代,单纯凭借记载普通人琐碎生活的纪录片或《北京三部曲》等类纪录片很难在一般影迷的视线中占据一席之地,快餐式的商业电影早已为中国电影爱好者夯实了模式化的欣赏基础,通过非沉重话题演绎而映射出的社会印象很难打动观众过于淡定而近乎坚强的心,自然也难以使之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而在心底投射出永久的映像。
该片的取材个人觉得是不错的,一部充满讽喻的黑色幽默片,宁瀛似乎不再满意其惯有的朴素社会学角度描述方式,开始从当今时代民众被侮辱损害已到达非常危险程度的经典案例着手。《A面B面》中神经病学专家陈聪明和狂躁小老板肖春雷的经历在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被精神病”事件中都能找到实例,从“工会主席被妻4次强送精神病院被关153天”至“中国“皮革大王”遭亲情背叛被强送精神病院”再至“农民因上访被关精神病院6年多”和“男子拍摄上访被关精神病院 家属苦等放人”,当今的社会秩序的混乱已经达到无法无天的状态。正常人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时“不适当”的损伤到利益人权威或既得收益时,会被恶意描摹为“疯癫”而受到禁闭惩罚。而不成功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也使得医院和医生基于朴素的利己主义原则对送至医院的“精神病人”做出“正常人有时候做的比疯子更疯狂”(陈聪明语)的事,对也许不属于“精神病人“的人“加大药量,把他往疯里治”(医生语),进行强制性的治疗,“精神病”这个概念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权威主义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客观印证着福柯的著名观点——精神病学是具有医学外表的软禁之所,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镇压工具。而当整个社会在“精神病的治疗把医学变成司法,把治疗变成镇压”时而无意识接受的时候,人人都觉得“憋死我了”(柳悦语),这个社会的已经失去生存活力——“人人都是神经病”(影片中陈聪明语),而这也许这正是宁瀛想通过这部影片所警诫的。
就这个片子的剧情组合而言,确实有点乱七八糟,稀里糊涂了。作为精神病题材的电影,对于心理学的贴切拿捏是少不了的,外国有不少拍的不错的类似片子,较出名的有《逃出紧闭岛》、《剪刀手爱德华》、《飞越疯人院》,以及《沉默羔羊》两部,无论是演员的心理演绎或者是情节铺陈都是恰如其分、顺理成章的,故事的推动也是细腻自然,看完后会意犹未尽之感,但在A面B面中,导演似乎只重视强调喜剧色彩而在情节的铺陈上过于理想,也可能是她太过于在意其对现实的警示意义而忽视情节延伸,忘记普罗大众所需要的是真实感,纯粹的荒诞掩盖了其自身所固有的优势,由于导演的倾向明显的使演员受到误导,整个电影中能够体现出演员高超演技的亮点微乎其微,无论是张静初还是陈晓东,这些大牌演员似乎都没有吃透剧本角色所要展示的思想深度,表演神游于物外,缺少必需的表现力和想象力,未尽其才,也许只有芙蓉姐姐众所周知的经典夸张s造型,还能给人小小慰籍。
《A面B面》影评(四):我是陈聪明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真的是按捺不住,我又想起我在精神病院的日子了
从开头关于床位的满床率,以及陈聪明在学校讲课的论调,学校的校长们的态度,特别是看病时,医生的门诊——现实中的精神病科医生还要可恨,他们甚至不管开出的药物适不适合,副作用有多大——甚至有病人因为无法忍受药物的副作用而自杀——而住院,而从没病变成有病——————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讽刺,而我觉得是美化,住院的精神病人,他们会因为不幸的过往流下许多眼泪,他们会因为病人家属与医生的交流,医生很注重病人家属的意见————误诊。
而对精神病这样的关乎人格,人权,关乎民权,民生,民主的诊疗,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法律去规范他。
怎么样鉴定一个人是精神病,看到民告官是精神病,看到那些没有犯法却被别人想修理的人,那么无疑,将其精神病是最好的方法。
有时候觉得我们的人生有一个看不到的恐怖的缺口,如同黑洞一般,吞噬着那些勇敢,刚健的品质。我们必须唯唯诺诺,畏畏缩缩。
确实有很多被“弄假成真”的病人
《A面B面》影评(五):“人人都是神经病”
前天去学校附近的州属精神病院获取参观的许可证明,古老建筑的大片草坪间可以遇到出来活动的病人。
推开两层玻璃门,看到《飞越疯人院》里接洽来访者和新病人的办公室,却没看到刻板印象中穿着白色病服的人群,人们在我们身边来来往往。于是那一刻起我遗失了部分鉴别力,只能以是否佩戴工作牌来判断他们的角色....但很明显,这招非常不好使....于是就出现了上面说到的尴尬场景——工作人员上前询问我们的目的,中间出了点小插曲,于是那个敦实的大叔就走过来给我们指路,说让我们去另一栋大楼找S女士开具许可函。但从他出现直到他把便条写好交给我,我都以为他是其中一个病人....之后他他刚入园的时候病人们都以为他是新病友,我才恍悟,客套一番呵呵后尴尬的和师姐们拿着便条出门...
回到阳光下,呼吸了两口自由的空气,开始听两位师姐讲述她们在精神病院实习时的各种轶事。
“其实你真的很难判断出来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精神病,抛开那些书面的诊断标准不谈。我们院长有一次笑说觉得《骇客帝国》的编剧一定是精神病,因为我们院里有个病人曾经跟他说过一模一样的故事!母体啊,头上接管子啊,被监视啊blablabla..”
“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看那本书的时候就在想,他们的逻辑思维很严密啊其实,自己稍松散就被带跑了...”
“人人都是神经病。”
陈聪明到底有没有问题?全系的老师都是院长了,就他不是,还爱在教室里给学生传授“疯疯癫癫”的言论。被校长解职了他就假装自己是条鱼混到精神病院做“卧底”去了。最关键的是,还被他混进去了...完全无压力啊...
真抑郁的月月,被放出来了,但卖鞭的春雷╮(╯▽╰)╭,没什么病在被灌药了之后却被抓进去出不来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曾写道:“人们不能用紧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这句话也被福柯写在《疯癫与文明》的前言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精神病这事儿吧,也不是谁病谁知道。
想到上半年看的一篇报道,说在北京有个姑娘因跟男朋友同居而与家里闹翻,她保守的父母一个电话打去回龙观医院,她就被呼啸而来的救护车接走了,冠上了“精神病”的罪名...
“那到出院的时候需要怎样评估呢?”
“问一些问题吧。但说真的,有些问题我都答不上来...”
“比如?”
“XX市的市长是谁?”
“.....擦,这我哪知道!”
“答不出来就惨了,因为出题人觉得真是‘常识’...”
“...”
陈聪明和萧春雷是趁精神病院大混乱的时候才勉强逃出来的。所以这到底是病院呢还是监狱呢?《飞越疯人院》里也探讨过这个,有一幕麦克菲尔在泳池中游泳,挑衅地看着岸上的护工说有一天我们一定会在外面相见的。护工不屑地说,想都别想,这就是监狱。
最后大家生活恢复正常,只有以前最正常的护工梁海朝被关进病院了,因为精神分裂症。啊,当然还有钟情妄想的桃花姐姐╮(╯▽╰)╭
怎么回事,谁知道呢,也许人人都是神经病吧。
啊,对了,月底颁布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A面B面》影评(六):A面B面经典台词
人人都有精神病,知道不?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焦虑代替另一个焦虑
天才跟疯子也就隔了一层薄薄的纸,哪天这张纸一捅破,他就是疯子了
一个英雄不是不胆小,只是没被吓破胆;黑夜不是没有光明,只要咱们能坚持到黎明
现在好多人未成年做成年事儿;结婚时做离婚事儿;离婚时想再婚事儿
我结婚的时候,我问我媳妇说你喜欢什么花。你猜她怎么跟我说,她说她喜欢有钱花、尽管花。
俗话说,男人在床上不可能真正的战胜女人,所以男人注定就是个弱者。
男人和女人不外乎是圆形(ABA)和线形(ABC)的两种关系。有的人一生爱了很多人,但到头来你会发现,她爱的是同一种人;有的人一生只爱一个人,但到头来你会发现,你爱的人爱着另外一个人。
我想分析一下是情绑还是财绑,情绑是为感情,财绑是为金钱,我们办案的方向就不同。
渔夫不是喜欢钓鱼,而是迷上一个住河边的姑娘。
现在全世界都在闹金融危机,人的精神压力很大,社会上犯病的人多,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我们医院的床位填满。
我是条公鱼,叫亚当,还有条母鱼叫夏娃,人,是从海洋里来的动物,从本质上说,人人都是鱼呀!
精神病用真心英雄的调唱到:“在我心中,老婆最凶,整天把我打的鼻青脸肿。到了晚上,一脚把我踢到床下,床下的我好疼好疼。”
测试题
答对3道题证明你没病。如果答对2道,就要酌情考虑。如果1道都没有答对,说明你疯了,是精神病患者。
- 什么人需要天天上医院呢?(医生)
- 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结了婚,他们生的婴儿的牙齿是黑的,还是白的?(黑白都不对。因为婴儿还没有张牙齿)
- 老虎为什么要吃生的?(因为它不会煮)
- 有一样东西,你家有,我家有,他家有,家家都有。我们可以通过它看透一堵墙。请问是什么?(窗户)
- 一个要死的人,他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什么?(吐出最后一口气)
红颜薄命。我这张耐看的脸,配上这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材,就注定了我一生的悲剧。
精神病患者:我不是疯子,我是神经病
“ 病 友 同 志 们,请 正 常 一 点”!
《A面B面》影评(七):下一个精神病人,会是你吗?
有点中国版飞越疯人院的味道。
也许现代社会人人都是潜在的精神病患者,天天都在烦恼和焦虑。
为钱,为感情,为虚荣。(不过放在中国这个背景下,或许说到底还是为钱。)好吧,请无视括号内。
狂躁病,焦虑症,抑郁症,狂想症,精神分裂症——总有一种适合你。
然而却有精神病院却不以治疗为理念,而是以填满床位,控制病人,甚至把正常人整成精神病人为己任。
甚至有点同情那个补品店的萧老板。虽然有钱有车有房就换来的爱情什么的还是无法认同。
在这个病态的社会里,人人都是可悲的。
我们应该回归到某种更加自然的状态中。
不合时宜地联想到了《六道众生》的里被弄成疯子玩着自己口水的何夕。
又想到前两年武钢职工强制“被精神病院”,这种发生在身边的事。
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看似有些娱乐成分其实不娱乐的影片,因为下一个可能就是你。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至少还没有人给你做额叶切除手术。此时此刻还没有。
《A面B面》影评(八):精神病院的闹剧
《A面B面》
叙事断裂、情节混乱、不符逻辑,俨然一场精神病院的闹剧。电影开始用戏虐的手法讲述现实开放空间和精神病院封闭空间的不符逻辑的联结,却在结尾以字幕这种纪实的方式交代了不可能的大团圆的结局,不伦不类。故事没有张力,既魔幻戏谑又伪装现实,导演了一场关于精神病院和伪精神病人的纯粹闹剧。
《A面B面》影评(九):今天,你疯了没有?
看了电影《A面B面》,真的很惊叹——电影原来可以拍的如此之烂。南腔北调各种山寨版方言,自娱自乐的人物对白,对飞越疯人院的东施效颦,对医学一无所知的名词套用,毫无主题的疯狂闹剧,市井恶俗的大团圆结局……我不能想象如果有更烂的电影会是什么一个样子了……
其中某女为了金钱抛弃前夫,最后由于抑郁症入院的那段,尤其恶俗之极~然而却叫我不禁想到一个专业词汇。记得我转精神科的时候,组上一个女病人说她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明明喜欢A,却控制不住一直和B约会。后来我当时很想问后来怎么了——但这个40多岁的外表根本看不出异样的女人的病历牌子上写得是未婚。老师说,这就是情感倒错,在我们病房里相对少见的一种症状。很可惜当时没有旁听对她的心理咨询的过程——那一定很有意思——我一直不明白那到底是一种认知障碍、焦虑障碍、还是强迫障碍或者其他。
电影里的这个女子,嫁给了那个她一点儿感觉都没有的男人——名义上仅仅是为了钱——但这会不会也是一种情感倒错呢?得到钱的她比以前更加郁闷了,甚至,她会去自杀——或者她爱的并不是金钱、名誉,也不是某个男人,频繁的更替伴侣才是她真实的要求。或者她根本就是没有一点儿感情?她不爱她后来的这个男人,同样,她也并不爱她的前夫——那或者只是一种多年的习惯而已——她没有主见,轻易地就被教唆的去给别人下了药——她其实更像是一个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
或者我们有时做些事也会好像那个女子——明明喜欢见面却要骂的狗血喷头,明明憎恶却要谈情说爱——有人说,眼见为实——然而,真正的,眼见、耳闻、口尝、鼻嗅、手触,谁保证哪个不是当下的一个幻觉?谁能知道我现在生活在现实,还是梦乡?
《A面B面》影评(十):其实,正常人和精神病没啥两样。
《A面B面》,英文名是《The Double Life》。不知道为啥搞这个名字,莫非是说矛盾和阴阳。
大概看了看,没看完。觉得气场不和,开头狠搞笑。随便写了几句,也似乎文不对题。就当自说自话。
其实,正常人和精神病没啥两样。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人也是最低级的动物。人最聪明,人也最愚蠢。人最富有创造性,人也最富有破坏性。
当一种症状,持续二十一天还没有消失?
人人都有精神病。
各种精神病。
Everyone.
目前,地球上有七十亿人,每一条DNA都是一朵奇葩。
DNA和性格决定脑袋,脑袋决定一切。
哈哈,其实屁股决定脑袋,这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