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七日情》是一部由肖恩·利维执导,杰森·贝特曼 / 蒂娜·菲 / 简·方达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一):Life is not perfect.
这是本周内第二次听到这句话
他是长不大的大男孩
他发现妻子和他的上司睡在一起 所以也失去了工作 但是妻子却在七日内告诉他 有了他的孩子
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
电影里说道 你们相爱是比怀孩子难很多倍的事情 所以别让孩子毁了你们的婚姻
还有那个按部就班的他 从小就计划自己的完美人生 终于懂得人生本该不完美 错综复杂的人生 才是对的 在电影最后 选择了缅因州的那个路口
我们觉得好 只是因为我们不曾拥有 生活中有烦恼 不管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
Life is not perfect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二):This Is Where I Leave You
美版的Death at a Funeral,夹杂很多英伦的小歌:Alexi Murdoch、Coldplay......
葬礼貌似是一个很好入手的主题,将一群相干的人的不相干的日常纠缠到一起由此及彼。细想会觉得是把一群人在几年或者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会发生的衰、讽刺、无奈、遗憾揉到短短几天内。但又因为被揉杂到一起的是琐碎的油盐酱醋酸甜苦辣生老病死,而非科幻战争匪帮和大红大紫的一线卡司,所以很容易就揉到你心里,引发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对我个人而言,体会之一是更真切的感觉到所谓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其实都挺孤单。
看这种平淡琐碎的剧情片像是在午夜前车少人稀的小街道上散一段不长不短的步。
类似的片子推荐:Death at a Funeral,Elizabeth town
这不是一部众星云集的大牌电影,也没有奥斯卡电影的完美艺术感,但它能真实的打动人,这也归功于编剧和演员的精湛技术。
影片很多细节地方很让我动容,比如妹妹的青梅竹马,虽然脑部受到重创,但仍然记得她是sunflower,妹妹也很心疼,她说永远不会爱任何人像爱他一样。虽然影片没有提及,但是能感受得出他们之间那段刻骨铭心、单纯真挚的爱情。还有男主的女朋友,热情,真性情,对男主的爱从未变过,即使男主没有选择她,她也无法离开这里拥有更多的选择,但她从未减弱对生活的热情,最后与男主终成眷属,可爱,真实,何尝不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最后是这个家庭的温暖,即使父亲离开了,也没有沉痛的悲哀,而是聚在一起真诚的怀念父亲,当男主不愿意直面人生的困境,妹妹逼他勇敢的面对这一切,母亲总是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满满的爱,从不责备不务正业的弟弟,在女儿感到孤独的时候暖暖的拥抱,男主思念父亲的时候心疼的安慰,更不用说用善意的谎言让每一个孩子重新找到自己。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家庭都不完美,男主妻子和他的老板出轨,一瞬间同时失去家庭和工作,妹妹嫁给了一个每天忙于工作并不爱她的人,弟弟被富婆包养永远长不大,大哥无法享受养育孩子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充满惊喜,当你以为你的生活足够完美了,它总是会毫不留情的让你看清真相,就像男主曾经拥有稳定的工作、舒适的公寓和相爱的老婆,偏偏在妻子生日那天被真相重磅一击。但他也得以找到自己性格的弊端,开阔不一样的世界。生活的不完美最终促成了完整的自己。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四):模板化的治愈
《离别七日情》是一部让我很尴尬的电影。里面很多我喜欢的演员,有好笑的台词和桥段,有亲情爱情,按理说应该不错,但是看完以后就是很不舒服。我第一遍是在飞机上看的。第二遍在大屏电视下看的。有时候研究差强人意的电影错在哪里了比研究好电影学到的东西更多。所以在二次观看后我决定分析下为什么这个该有的都有的电影如此令人失望。
按照编剧自己的话说,全片的主角是Judd,一个一生都按照计划来走却突然发现自己生活的方式一直是错误的中年男性白人。结尾能看出来导演在努力往回扳,因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Judd找到自我,总算不再追寻常规。但是整部电影被他的亲戚稀释很多。完全没有找到平衡。如果是关于群戏的,不妨大胆放开。而本片恰好卡在中间。这和编剧有关系,原著小说作者自己就是编剧,有涉嫌不敢删的嫌疑。不清楚的指向性导致观影结束后我们不知道这是关于谁的故事。如果是关于家庭,每个人物都很模板化,因为篇幅有限。如果是关于Judd,他的成长过程又没有被具体的刻画。
父亲尴尬的地位
挂掉的是父亲。可是全片没有一个人把他当回事,好像只是借他去世的由头,所有人回家来撕撕逼。这我能理解,毕竟这不是关于他们父亲的故事。但是结尾Judd被电线短路,想起自己的爹,开始痛哭,编剧用这个桥段来解释Judd最终的释放,我觉得非常投机取巧。全片都没爸,最后情节需要了就来个回忆杀,未免太任性。
虽然有着电影质感的镜头,一开始撕逼,走位就特别情景喜剧。同时演员们台词说的太溜了,做作感很强。”Acting is reacting.” 令人信服的表演来源于演员之间自然的对话,让人感受到对话是实时发生的错觉。可是很多嘴炮的戏,是一个妙语接另一个妙语,一点空隙都没有,少了很多自然性。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和编剧也有关系,因为每个人物都是相似的损嘴,一旦嘴炮开始,我们就分不清谁是谁了,没有区分度,涉嫌为了撕逼而撕逼。
桥段的拼凑感
忘记是谁说的了。一部好电影,至少要有六个能让人记住的场景。本片我至少记住了两个。一是Judd和Annie在躺在冰场上,二是兄弟三人在教堂里抽大麻。单独看,都是有意思的场景。但是完全没有贯通性。虽说人物上都有Judd来串通,但感觉并不是很有机的联系。再比如医院撕逼大战,那个绿茶婊的前妻怎么会脑残到把劈腿男也叫过来,典型没情商啊,一看就是编剧觉得“哎呀我们应该再凑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场景”而安排的。因为前妻一直在道歉,一直是眼泪汪汪,一直没有绿茶婊的气质,突然在医院这里绿茶了,很让我意外,觉得被骗了感情。这估计就是拼凑感的来源:为了情节完成度而牺牲人物。再比如Judd的嫂子疯到跑床上来勾引他,却没有任何铺垫,只不过为了服务兄弟们的又一次掐架,真是让人翻白眼。
我敢说,把音乐一去掉,本片的欣赏度又会下降很多。这种清新治愈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配乐营造的,因为音乐对观众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力。当观众不知道这个场景自己应该是如何感受的时候,你一用音乐,他们就知道应该获得什么感受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就是如果场景本身没有情感内核,只是利用音乐来激发观众情感的话,时间一久,大家就会发现不对劲了。这便是看完本片后的尴尬感的又一来源。咦,我明明觉得很好看的,一切都很对劲啊,一旦音乐的魅力隐退,就会发现情节和人物上没有能持续这种情感动量的东西,因为每个人物都是单维的,记不住。
结语
《离别七日情》证明了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现在共有的问题。当制作水平越来越专业的时候,当我们可以轻易的用音乐,摄影,场景设计等营造某种影片的氛围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文核心去匹配这种氛围,电影依旧会是令人失望的。现在中国影市资本跟上了,技术上跟上是早晚的事。但是如果编剧没有跟上,再好的制作水准也没办法。好莱坞也是一样。原创作品越来越少,大部分是小说改编,因为风险更小,但这并不是持久的方法。或许《离别七日情》的原著小说很有欣赏性,但是电影作为视觉媒介,有着自己的叙事语言,不能过度依赖心理分析(除非你是伍迪艾伦)。说白了,还是要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时候让原著作者改编自己的小说成电影,真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都应该学学人家《阳光小美女》,踏踏实实讲故事,而不是为了撕逼而撕逼。
版权: https://cn.hansonhe.com/this-is-where-i-leave-you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五):相聚只是为了再次更好地出发
我在看守丧七日情。有点夸张。 影片的开头,男主角直接捉奸在床,还祸不单行,马上就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回家奔丧。父亲的遗愿有些离奇,他要求妻子们老老实实地在家服丧七日。在这几天里,他们要安安静静地渡过,这可多无聊啊,毕竟大家已经分离多年,还会有话题吗?但能够打发时间的方式仍然是聊聊自己的近况,这样才能找回自己以及大家的过去。事情并不顺利,兄弟姐妹们总会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小事大吵大闹,甚至还会大打出手。但是这里是生养他们故乡,这里有他们的亲人,朋友,甚至少年时的恋人。虽然他们一时不知道如何相处,但骨子里的那份依赖终将会唤醒他们内心的渴望。也许父亲的遗愿也许就包含了这层含义。
贾德,本片的男主人公。故事就是以他的视角展开。他工作不顺,生活失败,可谓就是一个LOSER。但回到老家之后,少年时互有好感的女孩、突然怀孕的妻子、想借种生子大嫂,这生活就像是乱麻一团。贾德不知如何抉择,不肯服老的老妈还跳出来和邻居大妈上演了一场接吻大戏,原来这两个老女人竟然是同性恋!一周时光过过很快。又到了分离的时刻。一切的不愉快,都随着兄弟们的打打闹闹,不值一提。再出发,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即使失败还有爱你的家人在你的身后默默的支持!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六):愿你拥有错综复杂的人生
家庭戏也是美国主流电影中的重要类型之一,这类影片没有任何用特效和剪辑炫技的可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编剧功力、导演的把控能力和演员的演技。它几乎就是在演绎每个人的生活,把你可能遇到的和经历过的一切囧事都糅杂在一起,让你可以笑中带泪地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这类影片靠的就是这股亲切气场带给观众某种感动。
这类家庭戏有不少经典之作,例如去年那部由朱莉娅•罗伯茨、梅丽尔•斯特尔里普等大牌影星主演的《八月:奥色治郡》就是一部巅峰佳作。从故事结构上讲,这部《离别七日情》与那部电影很像。属于经典的因为一个重大事件,让原本疏远的子女重聚大家庭的故事。久病的父亲去世,无神论的老人却突然留下遗言要求子女为自己守丧七日。早已离家的子女们从各处赶回,一边抱怨一边无奈地重聚旧宅。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心事来到这里,应付着各自生活中的窘境,还要努力弥合兄弟姐妹间的疏离感,这短短七天,有美好有冲突,也有互相的慰藉。
这群孩子被母亲召回老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又一次重回孩童状态。他们在地下室里翻找着老照片,然后兄弟们就像变回了嬉闹的小子,已为人母的女儿们也有借口拥入母亲的怀抱撒娇任性。他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以某种借口卸下了平日里成年人的面具,这个重回孩童的过程从尴尬到随性,本身是一种治愈。
家庭戏的经典模式和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呈现无法言说、也没有对错的复杂性,它的一切都以琐碎的形式呈现,没有传统戏剧中的正派与反派,没有明晰的故事线和戏剧冲突,或者说,随时随地都处于微妙的戏剧冲突中,它依靠一个个让观众感受到亲切的生活细节带动情绪。《离别七日情》是由一群电视剧演员撑起的,出演过《新闻编辑室》的简•方达,在《裂痕》中演绎精明女律师的萝丝•拜恩以及在《纸牌屋》中有精彩表现的寇瑞•斯托尔等等。虽然不是电影大咖,但这群堪称优秀的剧集演员在一部影片中飙演技,也绝对为这部家庭题材的影片提供了质量保证。
这群兄弟姐妹中有人陷入婚姻危机,有人为不孕苦恼,有人玩世不恭永远长不大……他们每个人面临的麻烦和尴尬都是真实生活中一类人的集合,而这个家庭整体上所呈现的就是生活普遍意义上的“真相”,那些无奈、感动、苦痛与甜蜜。《离别七日情》这类电影考验导演功力的是,如何拍得真实、幽默但却不狗血。和中国那些八点档家庭剧一样,这个有关家庭和丧父的电影中,也涉及财产的争夺以及兄弟的不睦,但他们却以非常幽默、达观的视角去呈现这些桥段,最终也都被亲情化解。最有意味的是,母亲最终告诉儿女,其实守丧七日并非父亲的遗愿,而是自己的主意。这个平时有些桀骜不驯的老太太其实内心柔软,她明白子女们各自处于怎样的困境中。她用这种方式为大家进行了一次心理课程。正巧,她自己就是个过气的心理治疗师,子女们对于她那个身份曾都有些不屑,但这一次却被结结实实地改变了。
陷入婚姻危机的男主角嘉德,某种程度上是这群家庭成员中接替父亲的角色,持重、本分,而他也担负着道出整部戏“戏核儿”的角色。就像他所说,“我一直在打安全牌,从不越界,但现在还是落得这个下场。”这是他对于自己前半生的反思。在这一场重聚和内心洗礼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的问题,他对邻家姑娘表白,“生活不是完美的,也不应该是完美的。它应该天马行空,出乎意料,还有错综复杂。”七天之后,他们都会重回现实与俗常,但他们可能会就此拥有不同的视角。因为他们曾经站在高处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的生活。
(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周刊编辑部微信公号:“百万庄的小星星”)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七):每个人都不快乐
《杀手:代号47》《火线警探》男主timothy打酱油的片子,虽然只是打酱油,我也从头到尾看完了。
不如《葬礼上的死亡》搞笑,前半部凌乱琐碎,然而从姐弟(or兄妹?)屋顶谈心开始变得好看起来了,尤其是到草坪上那段,tim叔欢乐的啃着水果观战,真是打得一手好酱油。。
演员都是一把年纪,女人皮肤松弛,然而这就是人生吧,人到中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像你一眼看过去的那样幸福美满,何况我们多数人的伴侣和挚爱并不是同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谁会不想要重新活一次,拥有重新爱一次的机会?
男主也可以互相出轨然后原谅然后继续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幸运的是他没有那么做,或许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可以互相去爱的人,而他的姐姐明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就住在对面,却没有想要在一起,或许是她并不需要吧。
其实姐姐的角色很好,能带大弟弟,能替兄弟出头打架,能自己带两个孩子,能果断的去睡前男友又清楚这和弟媳的出轨不一样,是个独立而内心强大的女人,同样的家庭环境长大,似乎她是性格发育得最完整的的那一个。
tim叔和Rose Byrne一起演过《裂痕》,那会儿两个人的颜值都很高。
似乎这个类型的片子都需要一座漂亮的大房子,这座房子不错!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八):电影原著《谁来替我照顾妈妈》超牛叉,已经在大陆出版好久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515083/这是原著的图书页面,封面做的小清新了,幽默感没出来,但是文字还是超棒的,看原著就可以想象电影会有多牛叉。
以下是书的介绍,很可能涉及电影剧透,大家谨慎,但是我是从下边得出,这部电影是一定要看滴。
福克斯曼先生过世了,他的儿女们,在母亲的严肃谎言下,用各种各样啼笑皆非的形式纪念他,包括在教堂里抽大麻、在守灵时大打出手,毁掉情敌的名车……
福克斯曼家因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渐行渐远的兄弟姐妹,通过为父亲守丧七天的相处、冲突甚至“狼狈为奸”,找到了彼此疏远的原因和再次亲近的方法,找回了童年时亲近的感觉,找回了他们心目中的家人……
谁来替我照顾妈妈?这本书是强纳森·崔普尔2009年出的一本小说,当时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风潮。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来华纳兄弟以天价签下本书,将这本书带来的风暴推上高潮。强纳森·崔普尔非常擅长写坏男人、家庭危机等,他总是用非常幽默辛辣的语言、明快的风格去描绘在众人眼中看起来很不愉快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感受颇深,但是却从不给人们带去消极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在阅读他的书时会有极舒服的感受,而非感到阴暗与纠结。
本书将改编为电影,导演为格里格·伯兰蒂。格里格·伯兰蒂是一位美国电视剧界的金牌制作人,他曾编剧、制作了《罪恶财富》(Dirty Sexy Money)、《兄弟姐妹》(Brothers & Sisters)等,他最近一次执导电影电影数十部,其中《我们所知道的生活》及电视剧《兄弟姐妹》(Brothers & Sisters)在国内积攒了不少的人气。也相信,《谁来替我照顾妈妈?》将会成就他另外的事业高潮。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九):血浓于水,为亲情打call
很好看。由于父亲去世,母亲把四个儿女都叫回身边,要求守孝7天。兄弟姐妹4人各有生活也各有性格,从最初的无法相处,到最后离开的依依不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大哥保罗一直在忙于造人,大嫂费尽心机,总不能如愿,甚至想到跟二哥“借精”。这种想得却不可得,我深有体会。二哥说的对:为了孩子失去婚姻,是不值得的。就算有了孩子,夫妻的感情彩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要优于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的。
二哥无意间撞破了老婆跟老板的婚外情,工作家庭双失的他回家一直隐瞒,直到被妹妹逼着说出来。然后他又跟以前的女友有了感情,像是真情,也像是报复。他一直想过简单的生活,然而生活却总给他出复杂的难题,比如他老婆又怀孕了而且险些流产。生活,还是不能怕折腾,如果你不折腾,早晚就会被生活折腾。最近的我,真是深有体会。如果在工作中我能主动去寻找出路,可能今天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折腾。
三妹有稳定且看似幸福的家庭,还有一对可爱的孩子。但她与家里的园丁当年无疾而终的感情一直无法割舍。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惦念的,但又肯定不可能的人吧。三妹知道彼此的感情,但她又很清楚自己家庭的责任,没有做出任何跨越底线的事情,我对此很赞赏。
四弟,长不大的孩子,有个年长的女友,后来又被甩了。确实很不成熟。
四人间的互动其实是更打动我的。他们怀念爸爸的时候,想起爸爸跟他们最亲密的动作就是碰额头,最后四弟送二哥的时候,两个人也是这样,看得我很感动。因为爸爸留下的店的归属问题,大哥跟四弟几乎动手,但影片最后大哥还是答应给四弟保留一份工作。二哥和三妹坐在屋顶聊天,三妹把头依偎在二哥肩膀。很多这样的细节都非常打动我。我是独生子,这辈子都无法体会这种骨血亲情。我非常想给来来再生一个弟弟或妹妹,让他感受这样的情感。那种虽然看不惯,但终究会包容的情感。那种可以放心的倾诉一切,不用担心背叛的情感。真的很美好!
《离别七日情》观后感(十):《守丧七日情》:那些漂浮在时光尽头里的感人尘埃
这是一部喜剧片,却会让你流下眼泪;这是一部简单的家庭生活剧集的浓缩版,却品出了心酸和艰难。生活是什么?生活是生下来,活下去。但又不仅仅是如此,它意味着责任,亲情,付出以及幸福和为了幸福付出的代价。
那些漂浮在时光最后镜头的阳光下,却是丧偶的母亲居然是一个隐性的同性恋者的事实;那些漂浮在时光最后尽头的阳光下,却是丧父的长子居然被上司戴了一顶绿帽子的事实;那些漂浮在时光最后尽头的阳光下,却是无止尽的兄弟姐妹们日复一日的争吵和埋怨的事实。于是上述诸多叙述的事实,可以让影片在喜剧的笑料中抹出一层层忧伤的调子。主演之一杰森•贝特曼通过自然的演技在此片脱颖而出,把一个没了老婆,丢了工作,失去房子,又经历丧父之痛的中年男子刻画得入木三分。
七日,是西方宗教里上帝创造人类的日子,七日,是中国传统伦理守丧的日子。而美国人也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让所有兄弟姐妹守丧在父亲的家里。这部电影无意之间把内容扩展到最简单最直接的共性上面去。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不堪和生活的磨难。以小写大,以点及面,以情动人,然后用喜剧包装起来,真正的做到了笑中带泪的效果。
在这样的电影里,是完全没有技术的探讨必要的。在这样的电影里,我们可以忘记3D,忘记明星,忘记美术,忘记剪辑,但不能忘记的,正是故事本身。说到底,电影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在美国好莱坞这样一个可以制造奇幻瑰丽的国度里,总有这样一些编剧和导演们,把叙述作为第一位,模糊出剧情与文艺的界限,用心创造出感人却不雷人的影像。
故事是吵闹的,是夹杂着性和好玩的。首先,兄弟姐妹的对白就很好玩,美利坚人民的调侃与幽默本来就能和含蓄的东方人拉开差距。其次,他们的伦理道德也很好玩,他们在七天里守着孝道的伦理,中间还能上床,结尾还能出柜,这寓庄于谐的幽默感,或许是好莱坞剧情片的一大特色。然后,你会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感动,因为杰森•贝特曼哭了,接着好多人哭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不如意。但他们依然可以在教堂祷告时躲进房间吸大麻,但她们依然可以在守孝七天时跑到酒吧喝酒。这才是,我们的人生,在别人的人生尽头里,我们可以尽责尽职的哭泣,也可以小打小闹的开玩笑,可以上床可以砸老板的汽车,但是生活依然会继续。
小人物贾德是通篇故事的亮点,他从自卑无奈到诙谐愤怒,到感人到拥抱自己的妹妹,到找到自己的真正爱人。杰森•贝特曼成功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小男人,这是一个介乎幽默与心碎的角色。因为他的小,因为他的自卑,所以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博取了我们的同情。因为他的幽默,化解了生活的苦难,还原了生活的本质,应该说人物的性格,面对艰难处境的态度,是可以感染和打动人的。
亲情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在叙述的过程中,把守丧这个人之常情摆出来,让人物聚集,然后通过戏剧冲突和喜剧效果的冲淡,让片子快节奏之中,能缓慢下来。感动永远是瞬间,细节永远是最美的东西,这就是电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