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业青年》是一部由张内咸执导,吉硕 / 郭雪萌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待业青年》观后感(一):关于青春
五四青年节 看这部电影还真是应景。
青年是什么,青年就是一帮鲁莽的理想主义者。谈不上好与不好,或者幼稚与否,在我看来都是青春的印记:动荡的年代,在人生中烙下了最美的青春纪念册。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属于青春那个时代的鲜明特性都是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所以不要后悔,即使觉得重来一遍可以让这一切更精彩,都不要后悔,有得必有失,“每个人的青春其实都只有一个观众,那就是你自己”。知道的多了想的多了不纯粹了,青春就一步步远离了。那个魔兽编辑,就是走出青春的最好代表,他理解青年的一切不合理的决定,因为他也曾经那样,但是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奉劝他们,你所追求的一切,即使得到了也不过如此,不过如此。不过如此,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理想主义者最大的讽刺与不屑,人总要屈服,当你饿了当你累了,当你看到自己的极限,当你被现实击垮,你知道你也只不过是个凡人,还是去过普通老百姓该过的日子吧。如果你不能为了你的理想去承受这一切,那你真的就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但是普通老百姓有什么不可呢,你,我,他,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可悲哀的,人那么聪明,他一定是做了最好的选择。
想想自己也大三了,活了这二十多年,和那个好学生的经历还挺像的。高三之前,基本没思考过人生这么深奥的命题,基本上就是按着大人指的那条路往前走了,怀疑的时候也问过,这条路好不好呀,大人说,好,就埋头苦干,往前走吧。然后在大学的某一天,突然醒悟到,自己近二十年,仿佛都不是为自己活的,没有任何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考在其中,顿时觉得很悲哀,为自己悲哀。但是,在我看来,也没什么悲哀的,悲哀为何物,待业青年也悲哀啊。人生这个命题是需要用一生来完成的,而且必须是自己的一生,所以什么时候开始思考似乎影响不大,不如多几年无脑无虑的时光。就像那个梦旅家说的:我们应该感恩,想想自己得到的,真的太多太多,比如,看,天是蓝色的。感恩,是化解解题过程中种种不顺的良药。一个人不管处境如何,只要他能心平息和的说话,他的人生就不至于失败。起码,他可以把他的人生娓娓道来,让听者唏嘘不已也算是价值。所以,不反对叛逆,但很讨厌浮躁。
接着旁观自己的二十年。当自己意识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却由于惯性而难以一下子改变过来。很多时候想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设想自己如果以后从事这个行业,一定会比现在干的还开心。可以篮球少年告诉我们现实很残酷,把爱好当做职业是一种悲哀,还可能毁了自己本来所热爱的东西。所以我就犹豫了,也许还是现实点吧,做一个普通老百姓才是王道。
《待业青年》观后感(二):理想这个东西
我想知道构成理想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二十几岁时候的理想不过就是你在这几年接触最多了解最深的一个东西。
因为不了解就没有办法去喜欢,不喜欢也就没有办法把它奉为理想。
做一行才会爱一行。而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其实都有他的趣味存在,只要你去深入的了解。
为什么那些人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学习知识,对知识没有兴趣,这才是教育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吧。
而音乐,游戏,画画,篮球,创业有魅力,有青春的张力,所以很容易就能让人沉迷其中并把它奉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存在。然后让一群年轻人为之疯狂并且愿意奉献一生去追求。
有的人是真的为了艺术本身心甘情愿放弃一切,但还有大部分人只是因为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碰壁所以选择艺术作为逃避场所,也有一部分人是被艺术的附加品所诱惑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本身。
而关于艺术,我一直是觉得是一个奢侈的存在。
没有一定的资本又怎么可能去搞艺术,拿什么去搞艺术。
可能中国的现状,文化课和艺术的分离加上国家对艺术行业的法律保护等等问题,已经让这个本来美丽的事物变得不那么美丽,他也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的选择他并享用它,而是变得有条件重重。
如果想要冲破这样的现实,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牺牲一些你自己的部分,比如牺牲单纯的青春校园生活,牺牲你的家庭更好的未来,牺牲你自己的物质生活。
毕竟青春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的路吧。
当个人认为片中一些人物真的不够理智,眼光不够长远,也没有责任感。
《待业青年》观后感(三):理想和现实的分析
刚完整地看完《待业青年》,里面的采访记录给还没踏入社会的我一次真实的经历。电影里多是些憎恶读书的叛逆青年,有些想法和我自己的想法很相似。他们曾经的生活如此逼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不得不思索这所有的一切,对理想和现实来一次理性的解剖。
首先,理想是什么?为什么多数人的理想总是会和现实相冲突?这种冲突是造成80后迷茫、郁闷的根源。小时候,我们总是天真地,轻易地说出自己的理想: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成为老师等等。这些理想都是在大家没有了解到这一切是怎么达到之前的梦。有没有更加细致地去定义这一个个“家”呢?科学家,每天都在干吗?做实验:做什么样的试验?看书:看什么样的书?要看多少?艺术家:他们如何度过漫长黑夜?每天练习音乐或者绘画多少个小时?如果把这些理想细化成每一天的生活,会有那么多人喊出“当…..家”的口号么?那些儿时我们视为纯真的理想究竟是真理想呢还是伪理想?理想是美好的,空想是虚幻的。
如果我已经明白了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为什么会和现实冲突呢?现实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似乎没有太多现实的经验,只能大概地从友人的经历和自己的理想来揣摩和猜想。现实是残酷的,这是大多数在社会打拼过的人最常用的形容词。在中国,残酷的现实是指它的标准的不容动摇—— 你所拥有的能力或者技能。能力的表现来源于工作经验,相关专业文凭以及一些资格证书。技能也差不多如此。或者另外一种,父母的社会关系。也许很多人抱怨这实在是太功利了,但是功利只在于你的目的性,而不在于你实际上如何去做。如果你做得很好,那么实际上你的水平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这种水平。如果你把功利性安排得足够恰当,这也是一种成熟。似乎这个现实的中的大部分职业都是为了挣钱,或者说,生存才是最最基本的需求。好吧,这似乎是一个生存和理想无法调和的问题。那么,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其实也是理想和生存的基本需要的冲突。理想:多数人会说是不受约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呢?真的能够脱离这个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吗?这种理想中并没有包含社会的因素。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把自己的感觉看得太重要了,也就是说:自私。自私的结果是:除非你确实才华横溢,你的技术或者发明创造被社会所需,或者是被认同,那么你才能脱颖而出,消除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所以,在考虑自己爱好的同时,不妨想想他人需要什么。至于那些不用考虑社会需要就可以影响社会的人,除去那些明星(也许炒作就是这个目的),唯一的办法也许在于个人在先满足他人需要之后,获取了一定的信任,再将自己的理念影响他人。
那么,归根结底,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提出的理想是架空在社会基础上的。我们叛逆,我们不停地放弃,也许是一种被压迫之后的过激反应,因为我们一直被逼着干这干那,或者说,在逼迫之余,我们并没有去允许干其他的事,一些所谓的“不务正业“。那么上学呢?我们也没有被告知学了这门学科有什么用,一切都只是做题的碎片,而不是一门科学的前因后果。我们没有主动参与到这门科学中,没有了实践而只是看书,学过了就会忘记。当然,有些学科在基础阶段无法有太多的乐趣,除非你把解题当成乐趣,但是当解题和分数挂钩,接下去就是攀比、竞争和耻辱感。老师似乎也没有教会我们“探索”的乐趣。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开始叛逆了,丢弃这些数理化的知识,虽然它们在根本上没有什么错。其实,一直支持我学生物的动力是自己从小对自然丰富多彩的好奇和敬畏,但这是美学层面上的,我对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不感兴趣。我对写作的兴趣也来源于小时候自己喜欢编故事,这些谈得上喜欢的东西,至少都是我以前参与过、探索过的。
洋洋洒洒这么多字,结论是什么?在反思了为什么之后也许到了如何解决这个冲突的时候了。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好的答案,至少,这绝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怀有一种理想,无论是什么时候,也许现在我已经26岁了,说这个有点晚了。这种理想是多个层面的,既有自己喜欢的成分,亦可以对他人有用,在这里,对他人有用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就是使身边的人快乐,至少是自己看重的人。幸福而快乐的人也许并不是那些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人,而是能承担一些“社会责任”的人。这种责任是在你目前的工作岗位上干一点可以促进社会更美好发展的事情,或者,你有更好的主意,可以在有机会的时候放手去干。
《待业青年》观后感(四):那些忧伤的80后
在家,在pps上看动漫、看电视剧,在上面点开纪录片,看了这部忧伤、灰暗、阴郁的纪录片,纪录片是黑白的,整个基调都是那样,那些忧伤的80后。这一部令人压抑和反思的纪录片,大多时候,人们都喜欢看娱乐性、不涉及现实,带些刺激再带点黄,现在的电影不断地娱乐、不断刺激神经,国内的电影越来越像春晚,越来越奢华越来越乏味。现实大概就是那样令人无奈,不愿去正面看,更愿意将头窝在被子里,宅在家中。什麽是理想、什麽是未来,充满迷茫,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娇嫩的温室花朵探了探头,又自然地缩了回去,站在门内安全的位置,看着外面精彩、纷扰的世界,害怕阳光、黑暗,担心暴风骤雨,不敢迈出一步,只是静静地呆在门内,躲在上一辈的羽翼下,长大却无法承担,只是呆呆地看着窗口。
纪录片看到的是真实和共鸣,简简单单地叙述自己,但每个人说出了心声,真实的声音让观者知道现代社会还有真实,那是那么稀罕的东西,真实那怕是零零碎碎的一些话也能打动你我。每天你上网,都会看些新闻,八卦和社会动态,从互联网的窗口去看世界,世界的东西如此繁杂和喧嚣,每天都看一些,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各个官网每天都更新着很多头条,现代的生活算是“被新闻”,社会万象越看越黑幕重重,外面的世界越来越不安全,人越来越不靠谱。官有官话、黑社会有黑话、明星说的都是废话,最开始,郎咸平还令人佩服,沃顿商学院毕业的教授,被网络称为有良知的教授,从他那里了解了经济和改革里的黑幕和深度危机,郎咸平他站在弱势大多数百姓这一边,他痛斥政府和那些企业;但另一面如同周立波还有那个现在看来有些令人恶心的曾经“打假斗士”方舟子一般,一边谩骂着现实一边赚得钵满盆满,这个世界是很奇妙的,令人看不懂。整个网络就是一个集真相、谎言、追名逐利的万象,脱个精光搞个写真还要美名曰力挺国足主帅换人,这还算是贩卖“美”,凤姐之流经常出来挑战人类恶心和厌恶之极限。面对现代社会,无法改变任何现实,随波逐流,一日复一日地听着谎话、说着谎话,或者闭上自己的臭嘴。
理想是什麽?这是纪录片中一直在发出的疑问,从小到大都在问,没有答案。80年后出生的孩子现在都长大了,儿时的生活多么幸福,蓝蓝的天空,家边的河流清澈地流着,榕树下是远行歇脚和贩卖货物的人们,躺在青青的草地上,听着虫鸣鸟叫,望着河对岸插秧、除草的大人们,一切都那么安静,真希望生活一直停留在那些时刻。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算是最幸福的,没有自然灾害饿肚子、文化大革命没书读的儿时记忆,我们都上学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时孩子的理想是军人、科学家或者文学家,读书到底为什麽,大多数人不知道,至少现在的我还不知道,为四个现代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说现代化是毁坏周围的环境,你还要实现么。至于理想,军人无用武之地跟普通农民又有啥区别,中国历史上不重视士兵,读书取士才是王道,当兵只是一种跟和尚一样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太多了,没一样学得会,也就算了。从小或者说周围人都这么说,努力读书,好好考试,考上大学有好工作了以后就不用那么累,能舒舒服服地吃公家饭。听话的孩子就去好好读书了,早上五六点就爬起来读书,不看电视不看漫画,一心背书,为何说一心背书,教育方式从古至今未改变太多,改变的只是,以前只读圣贤书,古代的圣贤被打倒后,就改读外国的圣贤书(经常看到某某书自称某某专业的圣经),里面内容对小孩子不容易明白,背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方法,考试在小学和初中大多时候考的记忆力。听话的乖孩子如同被禁欲的儒家童生们朝着伟大光明的科举仕途走去,那只是开始,道路漫长、狭窄且幽暗。另一帮孩子,往往是聪明但调皮的孩子,按照老师或大人的话,顽固不化的“坏孩子”,不爱读书,上学就是捣蛋,常常活跃着死气沉沉的课程气氛,经过一层层走钢丝绳的考试,他们不小心都掉了下去,被社会所抛弃,有些人经历过苦难成功了,但大多数沉默堕落了。以前都以为上大学,就算是读书成功了,三年初中,关键的中考(科举考试可以重复考,中考可能就定了终身),三年高中纯粹为高考而安排的三年题海大战,如果说这世界还有公平的话,高考是唯一算得上公平的考试了,以前它改变过整整几代人的命运,现在则渐行渐远了,仅仅是考试那段过程称得上公平了。读书为考试、考试为读书、那么到底读书为什麽呢,不禁要问自己,有人会说他喜欢学习,学了那些书本上的东西能做什麽,他说为考试,为出国、为考公务员。那么跟范进又有啥区别,那么他会回答你,你不知道千里为官只为财,当了官就能有幸福生活,不仅自己幸福,也能让别人幸福。读书在中国以前是功利的,现在又能有多少改变。说到理想,表面上说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都那么冠冕堂皇,直接都说想当官得了,那是一条千古以来大家认同的道路。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在现实社会上忍受各种不幸和苦难活着的大家,生活就是挣扎着生存,理想更谈何说起,更别说是信仰了,现世主义的人都是相当自私的,那个做染色馒头的人说出来的话又是多么普通和可怕。纪录片里有很多年轻人为兴趣为理想活着,他们是勇敢的,至少他们不愿憋屈自己的心里和身体,那种朝九晚五,每天两个小时的僵尸般的地铁和公车之旅,每日弯腰低头,匆匆地走过,然后渐渐地老去。虽然他们目前的日子也很艰难,但他们是充满兴趣和热情去做,而且没有现实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兴趣去实现理想,生活充满力量,去做想做的事情,表达出来,让世界认同认可。
片子里都是那些忧伤的80后,从小就算没有被娇生惯养,至少从来没有吃过苦,爹妈从来不会让我们饿着、累到。温室里长大的我们,突然一天出来到这个世界,急速变化的世界令人琢磨不定,周围一切都在急速前进,所有一切都那么快、那么快,你完全跟不上节奏,落后、你不断地落后,苦恼、后悔,茫然不知所措,娇嫩的身体碰到挫折,就想到逃,如兔子般地遇到惊吓跳开,跑回家里,躲在家里。无法适应急速发展的社会,茫然看不见未来,忧郁地宅在家中,生活毫无生趣,吃饭睡觉之间有一大把空虚的时间需要填实,游戏、网络游戏和动漫、电视剧走了进来,生活就在游戏中的一场场生死和升级中度过或者在一幕幕虚假的悲喜剧中度过,逃避远离社会,现实离得很遥远,虚拟人物比现实的人物更可爱甚至更真实。宅本来只是日本的外来词,如今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父辈们看不懂,我们也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了,这社会又究竟是怎么。网瘾,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上有一些吧,一种下意识的上网强迫症,茫然,明知是无聊或者无知的新闻,都会点开看。
真实的事情总是不幸的,生活确实是不容易,所以电影里才会安排大团圆的完美结局,看了这部纪录片,想起了《麦田守望者》里的那段话:(引自原文部分英文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 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her in the rye and all“。未来会是怎样的呢?路又在何处,船会驶向何方,我们只是静静地发呆,不知道该做些什麽,没有兴趣没有理想,该怎么对保护那些在悬崖边上嬉戏的孩子们。
《待业青年》观后感(五):這就是生活
這又是一部在我的電腦中塵封了很久的電影,我想,我一直沒有去看它,大約是因為我知道這部電影會讓我想起那些曾經以及現在依然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故事裏的一群年青人,大多很早就離開了學校,大多為了自己想做的事很早就開始在社會上奔波。他們中的很多人經歷過一段痛苦的生活,一段看不到光明與希望的日子,他們大多厭惡平凡的生活,無法忍受朝九晚五的日子,而他們只有去做他們喜歡的事才能感到快樂。可是,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挫折,他們也曾迷茫,懷疑自己選擇的方向。一些人在熬過了痛苦之後,于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可是,更多的人卻沒有熬過那段黑暗,他們或許又必須回去忍受他們所厭惡的生活,知道習慣將他們吞沒。
故事的兩個結局或許給出了這些人的兩種前途。或者對生活絕望,選擇死亡;或者屈服于這個殘酷的社會,和所有普通人一樣走完平凡的一生。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些問題並不值得思考,因爲其實思考並不能帶來更多的答案,而思考的過程是痛苦的。現實是殘酷的,那些漂在這個社會上的人並不是這個社會所認同的成功,他們處於社會的邊緣。
可是,如果能于這種追尋中得到快樂,那麽這樣的過程也是值得嘗試的。至少,你會想起你曾經爲了一個理想執著過,至少,你有過這樣的一個青春。
故事是矛盾的,人生的問題總是找不到答案,我們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摸索屬於自己的答案,找尋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電影只是做了一個探討,一次尋找,或許,它只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每個人都會痛苦,會迷茫,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身不由己,可是,這就是生活,大約,我們只有相信希望,生活才能繼續。
《待业青年》观后感(六):论底层的人生观和社会思想
这里的底层是按照经济程度和文化水平区分的。片子里大部分所记录的青年都是社会底层青年,普遍经济状况不佳而且教育水平偏低。当然也有几个比较高的。
片中人的统一特点是都不被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所认同,在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里面获不到成功,可以定义为对主流社会叛逆的一群人。
这群人里面有颓废的,也有进取的。
物质条件与主流社会的规则
心理状态
破坏与叛逆,一个根源是自尊心,另一个是独立的自我。还是人争强好胜的本质,期待别人更好的态度和对待。这里头隐藏着一种人与人的互动,里面的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得到认可,而且看上去属于自尊心强的群体,因为得不到主流人群的认可,转而走向偏道。有时却是这些偏道使世界更加精彩
(写着写着成人物分析了,待续……)
有些话语也说得特别中肯,里面的一些人主流角色比如老师、警察说得都在理。
《待业青年》观后感(七):青春无处安放,灵魂没有方向。——中国的苦逼都一样
我的青春无处安放,我的灵魂没有方向。
绝大多数的人让青春任由他人胡乱拆卸,剔除,重组。幼年时期的理想原来在中学时就会被潜移默化的被一种未知力量摧毁。经经数年后腐朽的残躯在废墟中再也忍受不住难堪的虚无,尽力向绯色的天空伸出手去。他们是歌手,画家,梦想家。在远方的他们没有家,却有一整片蓝色的天空。
10块钱过一天,在肮脏的地下室里与爱人一起度过无数夜晚,却很难与不一样的人们分享一片朝阳。日子在这里一天天过去,却始终听不到城市对灵魂的呼应。
社会是一种集体形式的熔炉,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这里成型,贴上易识的标签,镀上金属冷艳的光芒。最后被粗暴的推进拥挤的人群,自生自灭。其实所有人都明白,眼前的事物不断由陌生变成共识。有的人遵循着生态的规则,有的人则放声大笑,嘲笑世界的虚伪,良知泯灭的可耻。
这些无所畏惧者被抛弃,在数千公里外的远方... ...
好在希望没有价码,谁人都可轻松得到,一处最最细小的微粒也好,一汪略微浑浊的泉水也好。
身后被希望这种东西,推向没有人知道的远方... ...
顺带一提,看到了俩个很有意思的人:多年前见识到的“意识流大叔”(“网瘾患者”)、极乐鸟(“漫画家部分”)希望他们过的都还好。
《待业青年》观后感(八):如果青春是一条忧伤的河 我愿就此吐血。
内忧伤的快吐血的黑白男坐在天台说 我不是不想让任何人打扰我 果然后面接了一句最俗不可耐的 而是不想打扰任何人。
内小结巴说 我我我 要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起码不用天天挤地铁公车 如果不循规蹈矩的生活 他会失去目标变得恐慌。
内抽烟的女瘦子说 你不用打我主意 我是同性恋 而且 我女人比你帅多了。 为什么同样是抽烟 你的姿势那么难看 跟吃似的。
内生物男洋洋洒洒一席话 笑的真他妈沧桑 好学生通常不适合这个社会。
在中国学法律 就好像在津巴布韦学经济一样。哈哈哈。
那个打着钉的正兔说 我这哪样都招不上 成绩也不好 天天倒数第一得也不行了 我就往后边打算 我觉得这实在日子没法过了 而且我一看见老师就困 天天白天睡觉晚上失眠 我以为自己都抑郁症了都。
那摄影师说我从初中就觉得老实特别傻逼 后来我觉得我错了 反而谢谢老师那样教育每个学生 每个人以为进学校前大家都是不一样的 出来后大家都一样了 你错了 那是因为你能力不如老师 被老师的气场压制 如果你比老师牛逼 你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我的叛逆期是在初中 我的初中我觉得腰板最不硬的就是我还在拿家里的钱 我觉得我没资格去说我操你不要管我阿什么的。如果你有能力自力更生你就顶去吧 长了了谁给你钱谁就是爷这是肯定的。(这是节选 意思有点扭曲 他的说法还是比较正面的)
鼓手说 我有钱我就满意了 对 我没迷茫过 我挺乐观的 就是什么事再烦的事儿 我也不烦 高兴 这就是朋克摇滚精神 什么事都开心 千万别烦 我也烦不起来不知道为什么。
音乐人说 在很多不了解这东西的人眼里 我们喜欢的这东西是……负面的 可我们喜欢的这东西 它根本就不是负面的。在家时坏孩子在学校是坏孩子在社会上市坏孩子 我喜欢这个 我不是喜欢坏 我是喜欢这个!我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 可我他妈不是一坏孩子 我能做这个。
街头涂鸦艺术家说自己在地震的时候做的喷绘之类的一堆话 其实有时候不循规蹈矩的孩子比那些麻木不仁的好孩子更善良更单纯更懂得热爱事物。我操。
乐队某成员说 那时候觉跟自己说大不了天天咸菜馒头喝凉水 一天一块钱馒头能有什么的 那时候坚持的就是这样 可是后来你发现不是那样的…… 如果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那样可以 可是你看到身边的人都在不停变化的时候 你不能允许自己那样。 一个人在北京生活这么多年 很多人情冷暖 什么你都历历在目是不是 每天看到那么多自己不想看到的事 那对身心也是一种锻炼 不想刚来北京那会 意气风发 我操 什么都很冲动。
漫画家说 我是高一辍学 高二辍学 高三没上 大一辍学 动画培训班辍学 差不多了 五次辍学…… 完了他转过去擦了一下汗。 他说他爸妈都是公务员身份 都希望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出国博士 我操 儿子有出息了。我小学也学习挺好的 跟爸妈学习想当干部 到了初中 一看漫画就完蛋 我操 这太有意思了。 我从高一跟家里吵了八年架 就是关于上不上学如何上。
其实除了白领职业有很多 摄影师 朋克青年 街球王子 歌手舞者 街头涂鸦艺术家 待业青年 创业者 中辍生 作家 漫画家…… 那些看似乱七八糟的职业 真的就不正面吗。
《待业青年》观后感(九):这个最真实
---------好吧,就算你什么都没有,那你总要找人写个序吧,要不你打算怎么宣传怎么介绍?
---------我只希望你能把文稿都看完,我只有这么一个请求,从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起,所有能找的出版社我都找过了,如果你也不肯帮我,那我就一点办法也没了,我记得那时候你说过,我写的东西你很喜欢,
---------我知道,但我只是个编辑,我的能力也很有限,而且你这次写的东西确实,确实是…………
----------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么?
----------其实,如果你只是想出书的话也容易,你自费就行了,几万块钱就够
---------这个我知道
----------但是咱话又说回来了,就算你能掏得出这笔钱,真的会有人买有人看么,我以前认识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自费出了本诗集,当时天天骑着三轮拉着他这些书,蹲到书市门口去恳求别人看,这就是你想要的么。
---------不是
----------那就好,不要太在意这一次的失败,重新振作起来就行了,你的路还有很长,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我就先走了,你的这本书我回去会好好看的,我相信你有潜力,期待你的下一次作品,加油吧。
《待业青年》观后感(十):一个人没有梦想,就像一只鸟儿没有翅膀
我原本以为片中那些真人真事儿,那些大段的访谈记录中应该会有那么一两句刺到我的心,然后让我泪流满面。作为一个以看电影哭为乐的人,我热切的期待着。可没想到的是,当我仔细的倾听了那些年轻人的讲述后,内心却平静的要命,没能泛起一点儿涟漪,一丁点儿。
只有在结尾处看到一个个身着校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认真讲述着自己的梦想时,我才哭了,温暖地哭了。然后记住那个小女孩的一句话,“我觉得,一个人没有梦想,就像一只鸟儿没有翅膀。”
起初我以为这又是某个小愤青儿拍的片儿,批判一下中国的教育制度,阐述一下“不上学的孩子也可以过得很好很自由”。就如同片子里阴三儿他们说的那样,上学上到最后的人会觉得钱是最重要的,而只有那些像他们这样,上到一半儿中途退出的人才会明白,知识和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可后来我发现这部电影没这么简单,因为它提到了现实,而一旦涉及现实,就往往得有思考。
其实片中有几段访谈所表达的内容大抵一致,几乎围绕着三种人:没有梦想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的人,拥有梦想并坚持去做甚至小有成绩的人,和在梦想之路前行却中途放弃了的人。更概括些,影片只谈一种人——中国年轻人,和一个主题——梦想与现实。想必现在已经有太多的文学或电影作品与这个群体这一主题有过交集,以至于青春和梦想早就被过度的幻想化了,甚至可以说是妖魔化了。想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还得去现实里走走看看。片中的受访者一个个满怀真诚地,讲述着那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与感受,再配上不错的剪辑效果,竟产生了一种理性的震撼力。也许因为自己也属于年轻群体,大概有些偏心,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比贾樟柯的《24城记》逊色,甚至觉得它超过了《海上传奇》。
尤其特别喜欢那个把街头篮球青年和职业篮球运动员交叉叠放的段落。一方说自己想成为专业的篮球手,并会爱篮球一生;一方为自己选择做职业球员而后悔,想再回去上学。通过对比你能发现,有时梦想,真的,仅仅是梦想而已。
片中还采访了很多迷笛音乐学校的学生,他们大多有纹身戴耳钉,抽着烟喝着酒,挤在一间10平的小房子里。他们在为将来的生计而发愁,在为自己以前玩儿过音乐而发愁。曾经有多少人希望能得到一辈子摸着琴的幸福,又有多少人为此远离家乡不顾一切?这又是不是一种讽刺?迷笛学生小磊说,现实就是,“迷笛音乐学院已经从摇滚天堂变成了贵族学校”。
随着片子的不断推进,越往后出现的人年龄越大。最后一位受访者是以前呆过木玛乐队,后来加入扭曲机器的邓力源,在他的右臂上清晰地纹着“Dreamlike”。“像梦一样生活”还是“生活像梦一样”呢?邓力源说,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年的梦想不过就是一个屁。“其实等你真的实现了也不会怎么样,这些年由于自己太过专注于远方的那个目标,反而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比如今天的天,好蓝。”
或许曾几何时,你会抛弃那个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可经过一番游离徘徊,你才明白,其实自己已渐渐回来。
他并不是放弃,只是累了,然后离开…..
等大叔讲完自己的故事后,就出现了我开头提及的那群小学生。
趁你自己还年轻,还能谈论梦想时,就该大声地喊出来。因为即使那年的你还不会飞,却依然是只完整的带翅膀的鸟儿。可当你长大后便会发现,自己从未拥有过翅膀,更从未拥有过飞翔,你不过就是一只卑微渺小的爬虫而已。但即便是爬虫,也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方向……
最后一次用力地记住吧,有一种尊严,叫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