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通牒》是一部由J·C·尚多尔执导,凯文·史派西 / 保罗·贝坦尼 / 斯坦利·图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海通牒》影评(一):隔行不隔山
一部好看的金融片绝不会要求观众有大量的金融知识,正如要看懂《黑客帝国》不需要精通电脑网络,要看懂《对话尼克松》不需要熟知美国政治历史典故。如果一部金融片堆积大量专业术语,引用大量行业理论,力图将风起云涌的商战描绘的尽可能逼真——我们可能会赞赏编导的用心良苦,但影片本身将是彻底的失败。
原因很简单,普通观众并不喜欢花钱看一堆人念叨自己完全不明白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金融知识带来的写实性,和其作为银幕故事的虚构性,很难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处理的不好,极容易遭到金融行家的口诛笔伐——这群观众基数很小,但他们的负面评价会对影片口碑造成致命影响。
普通观众搞懂《利益风暴》中的金融细节并不容易,但也并不重要,我很庆幸本片编导没有将叙事重心放在金融业本身,轻易绕过了此类电影很容易陷入的泥潭。
影片讲述了金融危机来临前夕,一个证券公司得悉破产迫在眉梢的秘密,老板、中层经理和初级分析员连夜齐聚一堂商量对策,并作出清空资产的危机决策。片中一众大明星扮演的公司员工个个心怀鬼胎,既要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又苦苦挣扎在道德底线上。观众不必明白那个至关重要的估值模型意味着什么,就能发自内心体会到每个角色面临的心理困境,并对他们面临前途未卜的危机时所作出的抉择给予理解。另外,编剧也很聪明的选择了一个不大容易出错的故事,从08年次贷危机的真人真事中借鉴了大量真实存在的细节,极大减少了授行家观众以话柄的机会。
全片没有激烈动作,极少配乐,全靠演员话唠式的表演支撑,但对白极少涉及到具体的金融理论,使这个引发戏剧性的惊天秘密更像是悬疑片中的麦格芬:它一定十分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在为了它抗争,但对它毫无所知并不影响理解剧情。
本片值得与两部《华尔街》做一番比较。第一部《华尔街》是十分优秀的商战片,押上台面的风险是主角在金钱和道德间的两难:金融大鳄盖格是典型的反面角色,投机舞弊,在股市兴风作浪,高呼“贪婪是好的”,代表着利益诱惑;,主角的父亲是个勤恳工人,一辈子诚实赚钱,代表着道德的底线,良心的感召。股市风云的背景只是将这个故事推上轨道的推进器,一旦我们跟随主角的想法,推进器的工作原理——股票知识就不再重要。
《华尔街2》对于金融知识的描绘在规模和写实程度上都不亚于第一部,尤其是后者(它也是以07年金融风暴为背景),也在通俗的人物关系上花了更多笔墨,增添了爱情元素和父女亲情等等,但却远不如第一部好看。原因很简单,它将金融风暴的历史细节、对“道德风险”的术语探究等太过专业的东西渗透在所有情感交流和道德抉择中,金融知识就不再是点缀故事的背景,而是跳到前台大唱主角,将冷冰冰的数字和模型生硬的嵌入本该温情脉脉的片段里。
说《利益风暴》能达到《华尔街》的高度可能有点过——对于这部被迫直接发行DVD的影片,倒可算是一种不错的宣传噱头——但它绝对比《华尔街2》值得一看。与金融大潮的浩瀚相比,人类角色是如此渺小和无能为力,只有当观众能进入他们的真实内心时,电影才有启发人心的力量。
文/方聿南
《商海通牒》影评(二):无题
但显然又是一个人类造就却无法掌控的东西
影片没有太多的修饰,真实而赤裸,很简单的买和卖
其实,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余地
这场游戏玩到一定程度,崩盘,洗牌
不想自己死,所以只能推别人下地狱
胜者生存,获利
然后,游戏从头再来
两种世界吧,我只能这么说
就像sam最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狗都没了
可笑的是工作了34年,赚了无数,到头来还是需要钱
意义?造座桥就一定比金融有意义么
又或者编段代码又有多少意义呢
地球少了谁都不会不转
人没有太多可操控的余地
选择,然后走下去
然后呢,就是Will的那句话“Who the fuck knows"
《商海通牒》影评(三):我只是一个交易员
我只是一个交易员
这部电影我是在看了一半多的时候看的影评(个人习惯呵~),看到一些热评几乎都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很不错的一部关于金融危机的电影,但是有些虎头蛇尾,前调铺垫的如此有气氛,惊心动魄清仓的这几个钟头,却只用了几个电话就结束了,我要说的是这是金融危机,不是窃听风云,你能指望它怎么拍?金融市场的本质是骗,最低级的骗是低金融智商的人(没有贬低广大散户的意思,只是很多人真的不适合)骗更低金融智商的人,即中国散户最喜欢的内幕消息啦~~这是低级的人骗人,再高一级的骗是在股票市场里,通过股票交易窗口骗,最高级的骗就是本片最后的那几通电话,那是高金融智商的人骗高金融智商的人,一通电话,几句玩笑几句讨价,几个亿的交易完成了。那些债券只能这么卖,不是你们想像中的股票交易窗口,没有却***跌停板。
我能深刻感受到片中无处不散发的那种无奈,所有人都无奈,大到BOSS,小到初来驾到的新人,现实社会不也是如此吗?不管你赚25万一年还是250万一年,你会发现花着花着就没有了。你还得为钱奔波,以前3万一年的日子?FUCK!那时候我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
写的貌似有点乱了。。。只是因为我的工资比我最初在化工厂的时候翻了将近20倍,可是我得到的快乐?也许还不及以前。
片中最后当大家知道问题了后。一个很人性的问题被抬了出来。这么做合适吗?因为会害死很多人。
我不想评论,只想说一个小故事,一辆恒动力的车,车上坐满了人,车在路上开着,设定是车载重越轻,速度越快,有一天,车上一个大胖子,胖得抵得上1/10车的人那么重,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路的尽头是个悬崖,这时候他跳车,受伤最小,但是一旦他跳了,车会加速很多,在他后面跳车的会受比他重的多的多的伤。他应该跳吗?如果他不跳,那么第二个发现路的尽头是悬崖的人也会因为良心而不跳吗?
结局就是车越来越快,越早觉悟的人受的伤越小,在车掉下悬崖前跳车的能混个植物人,剩下没跳的全去见上帝了。
跳车的人本身没有错,因为车就在那里,车原理的不变,就像最后那个BOSS说的那些年份那样,同样的事永远会一次接一次的发生。
《商海通牒》影评(四):Margin Call(利益风暴)
穷屌丝如我,每天赚那么点点钱,每个月拿着固定工资,过着普通的生活,但好在没有太大心理负担。
当然还有高富帅,他们的月薪是我的年薪,他们住着豪华别墅,开着名牌跑车,身边的姑量一个月一换,但也许他们面临我所不知道的负担,心里的,感情上的,总之,他们只是没有了物质的负担,其他,他们未必有我快乐。
冲着Kevin Spacy去的,木有让我失望,演技依然出色,真的好悲催的一人,身边共事了十几年的同事被辞了没有太多感伤,家里的爱狗去世了,哭的一塌糊涂,只因为那狗是他除了工作以为唯一的寄托,而他说他需要钱,并不是真的需要,只不过需要很多很多钱来做拖延爱狗的生命这类旁人看来无法理解,但对他却至关重要,也唯一重要的事……
《商海通牒》影评(五):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名不见经传的J.C. Chandor自编自导处女作。据说他在构思一年半之后,仅花4天时间就写完剧本,又用了17天时间就全部拍完,小成本获得高评价,效率之高令人称奇。
从金融巨头内部员工的视角来展现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前的那个长夜。高度集中的时空布局,众多人物的大段谈话,都让人想到当年惊世骇俗的《12怒汉》。在这样的片子里,对白的水准和演员的发挥决定了影片的档次。本片中,Will在开车时关于“虚伪普通人”的演讲、Sam激励员工做最后一搏的说辞、老板Tuld在开会时充满自嘲的应对以及最后饭桌上“就那么回事”的辩白,都堪称经典。不难发现,Sam、Sarah、Eric等人原本都是充满人情味甚至责任感的,但在金钱面前,最终都纷纷折腰;导演还刻意提到了各级人物的工资和花销,好好讽刺了一把这些华尔街才子。但贪婪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一样。就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被鼓动要昧着良心卖MBS的操作员,一边是得罪客户遭人唾骂,一边是一次性140万美元的奖金,你会怎么选?
舞台剧般的场景要求,使得导演能够用有限的预算请到一批实力派演员。Kevin Spacey这种戏精就不说了,我发现英国演员Paul Bettany也很有戏啊。跟Jennifer Connelly真是登对。
《商海通牒》影评(六):短评写不下
aul bettany在戏里有一段典型的金融界狡辩。好像还很受盛赞简直服了。
quot;If you really want to do this with your life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re necessary. And you are. People want to live like this in their cars and their big fucking houses that they can’t even pay for? Then you’re necessary. The only reason they all get to continue living like kings is because we’ve got our fingers on the scales in their favor. I take my hand off and the whole world gets really fucking fair really fucking quickly and nobody actually wants that. They say they do but they don’t. They want what we have to give them, but they also want to play innocent and pretend they have no idea where it came from. That’s more hypocrisy than I’m willing to swallow. Fuck them. Fuck normal people."
说白了就是1)金融工作是对大家有用的,让大家买车住房子。金融可以让人们今天花明天的钱嘛。
这个辩白真是好搞笑。首先“有用”这回事吧,那医生也非常有用,教师也非常有用,对public来说他们甚至更不可或缺,那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对大家有用,所以如果他们开始恶意敛财,也很合理,我们就接受好了?
封建皇帝或者贵族寡头,他们其实料理国事也很日理万机啊,他们的工作对百姓也很有用啊,那是不是所以大家就活该被他们剥削?那不如倒退回去皇帝制好了,不也蛮合理的吗?
继续按楼上的逻辑,那反正其实每个普通人都有一颗争当皇帝碾压别人的心啊,反正每个身处这个等级系统的普通人都在媚上压下为自己讨好处,并没有比皇帝无辜到哪里去。真的,为什么要推翻帝制,我们就退回去继续好了。fuck normal people.
天下人污贱,并不能justify你们加倍地更污贱。天下没一个完人,那难道杀人就不需要被问罪?人家才跑五十步,你跑一百步,你被人笑被人指责,难道不是其实很正常?喊什么冤呢。
所有犯罪人都无非是放大镜下的普通人,他们被放大的部分是人性的幽暗。罪人的天性本来就和普通人同出一辙。这些金融君,大家骂你,你就反驳说你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都挺坏的。我去,你到底是想说什么?这也能当辩护词用吗?听不懂啊。
事实上,资本商业社会和贵族寡头制的本质区别到底在哪里?我就是觉得根本没有。
我就知道我无论写啥都会被豆瓣折叠。真是太厉害了,我是黑户口吗,酒仙桥豆瓣君。
《商海通牒》影评(七):大家都是小把戏
但凡是帮别人打工的,无论做到什么位置,都是小把戏。
电影的开头,为公司服务19年的风险控制的头头被裁了。他们分公司的头头萨姆,却难过的是他的狗快死了。开始时让人不可思议,当领导的最在乎的是他的狗,而不是部下。
随着影片深入下去,发现无论谁都是小把戏,包括公司的CEO科恩,和那个女的,应该是CFO吧。当需要有人出来当替罪羊,那么无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只有出来承担。
到了影片的最后,垃圾债券的事情算是暂时告一段落,可以唯一让萨姆难过,不是他自己怎么样,或者部下、上司、前妻怎么样,而是他的狗死了。
由此也看到,他经历了公司任职30年,已经认准了,谁都是小把戏,所以对很多的事情的起起落落都习以为常了。
影片中,值得人们学习的就是,为公司服务时,必须认真负责,但是没必要卖命,因为你只不过是小把戏。尤其是背黑锅时,一定要坚决的回避,绝对不能因为上级的威逼利诱就妥协。
《商海通牒》影评(八):在人类贪婪的沃土上永葆青春的华尔街
作为非金融专业的学生,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有被闷到,觉得这部电影真心不属于消遣时间的选择,第二次看是老板交代的人物,必须学习,就着英文字幕,心里有以下几个疑问。
第一,电影的一开始就是裁员,应该是这个行业的家常便饭了,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之中生存?
在分析企业竞争策略的时候,我们经常讨论到波特的三大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那么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同样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走,要么雇佣你的成本比别人低,要么你能够达到与别人不同的工作结果,或者你可以专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这样的人才具有竞争力,才能够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每个人的背景和特点都不一样,但想要在这一行走得远,就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向哪个优势方向发展。
第二,风控发现VaR模型的错误引发了整场风波,为什么整个市场这么多人之前都没有发现?
电影里面的产品是MBS,可称为抵押支持债券或抵押贷款证券化。它主要由美国住房专业银行及储蓄机构利用其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行的一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基本结构是把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中符合一定条件的贷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抵押贷款的集合体,利用贷款集合体定期发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现金流入发行证券,并由政府机构或政府背景的金融机构对该证券进行担保。
电影里面出现错误的模型是VaR模型,又称风险估值模型。它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电影里的VaR模型的错误就在于低估了公司未来由于市场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一担损失大于公司的资产,那么公司就有破产的风险。但是具体什么事情引发了VaR的错误以及为什么之前都没有人发现还不清楚。
第三,大BOSS在会议中谈到,在这个行业想胜出有三种手段:要么更快,要么更聪明,要么就耍诈。事实上这三种手段的界限真的那么分明么?
大BOSS说我们不耍诈,而且快速要比更聪明来的更简单,所以要我们要立马斩仓。把自己认为一文不值的东西卖给对方到底涉及不涉及到道德问题我们还很难讲,但有两个事实我们需要注意:第一是生意一旦成功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就被成功摧毁了,再没有人会和你做生意。第二是我们是以对方认为合理的价格卖给对方,没有提前认知风险只能说对方的定价能力太差。
到底是耍诈还是靠能力吃饭,这个界限很难分的清楚。最后公司解雇员工留下了Peter和Sam,一个是更快,一个是更聪明。
第四,老板问Peter为什么要搞这行,答案包括两点,一点是科学和金融模型类似,二是报酬更高,那么我选择这个行业又是为了什么?
我似乎也想不出了更多的理由了,进金融只是大家都觉得金融好,什么叫好?更高的报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显耀的社会地位。
第五,Will在找Eric Dale回来的路上讲到人们总是想住自己负担不起的房子,享受自己买不起的车子,所以华尔街才有钱赚,整个金融业就是建立在人类贪婪的沃土之上的。
第六,复杂概念简单化,观点简洁的重要性。片子中起码有两个明显的地方是关于对话中表述观点的简单化的例子,一个是Peter向Will解释估值模型的错误,另一个是Peter向董事会陈述自己的结论。均被要求以简单的方式作出有效的表达。
《商海通牒》影评(九):《利益风暴》片尾埋狗亮了
《利益风暴》片尾埋狗亮了
森森大军
森森大军奥斯卡百集系列教学式讲评
12 天前
利益风暴
影迷最关心的答案
1:片尾埋狗,到底有何隐喻?和本故事有何关系?
2:片中很多听音乐的画面,如何解释音乐与经济的关系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J·C·尚多尔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 J·C·尚多尔
第7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处女作 J·C·尚多尔
大家看哈,这电影也是反映2008金融危机,华尔街的众生相。和大空头是同一题材。我们看看这电影导演想传达什么什么思想
女:森森 我发现你现在只关注电影思想了呢!
一部电影,看懂没看懂,关键看主题,我把主题先给你们找出来,逐渐你会发现,你对剧情理解的更透彻,越品越有滋味。
我们在电影赏析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情绪起伏,那些都是导演想传递的,思考一下,导演想干什么?
女:这部电影,我感觉剧中人物的对白,比起大空头来说,更有助于观众对华尔街这些商人的了解。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致入微到了极致。
是的。对白中金句很多,我就不多说了。咱们这个栏目,别人讲过的我全不讲。我只强调几个重点情节,值得玩味的画面。
你们注意到没有,电影经常出现听音乐的画面,戴着耳机,走路也在听……
插入片段
你能看出音乐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吗?他想暗示什么呢?首先,在现代活动中,音乐占有什么地位?必需品,还是调剂品?
女:调剂品吧?但人们又离不开音乐
那经济呢?
女:哎呦,嘿,您这么一问,我突然感觉……经济也不是必需品,但是,离不开也不行。真的嘿!森森,你的意思是?影片用音乐来比喻经济?
你再看,音乐有什么,阴阳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严肃……经济呢?也类似那些k线图吧?时而让人兴奋,时而压抑……有没有feel?
女:太有了!哎呦妈呀,你怎么看出来的呢?可是,对白中,没有写出这些啊!
都说出来,还叫艺术吗?电影就是要你品位这种过程。导演传递的思想,绝对不会大张旗鼓的用对白表示,那剧本都没法看,编剧新人写剧本大多这个问题,有情怀,没手段!
女:明白了,导演就是想一点点的偷偷摸摸的给观众展示这些隐喻生活的画面。
所以啊,如何用故事传递思想,艺术的再现生活,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女:对!要什么都看不出来,还叫拉片吗?
说得好!
我们看看男主,很有意思!开会,在公司面临破产的危急关头,他要拢住人,最后一搏。大家注意这个情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这里,而他怎么给大家解释的呢?
女:他真是实话实话了!把公司的现状摆在所有人面前
交底了,对不对?毫无技巧,毫无掩饰,明确的告诉手下这些人,马上拉客户,让他们买股,接单,提成!尽可能多的拉到资金,高提成,最后一搏,给你们所有人发财的机会,咸鱼翻身的机会,自己把握,之后,你们所有人不可能再公司任职,但你们有机会挣完最后一笔,离开公司……
女:是
那结果怎么样?他倒是真坦白,一丁点技巧也没看出来,毫无掩饰
女:可效果不错,员工开足马力,开始工作,开始忽悠对不对?收集所有客户,亲戚,朋友,管他呢,爱谁谁!
女:对,骗一个是一个
想想,影片为社么这样写,想表达什么?可以看出什么?
我觉得看出这些华尔街的商人,唯利是图
恰恰,这些正是他们的价值观。什么叫零和游戏,钱就这么多,不是我的就是你的!还真想大家一起发财,哪有那美事啊?这可不是迪斯尼乐园,一起高兴一起happy。这是商战,战场!前面很多对白都很有哲理有深度,反应华尔街工作的这些商人的心态。
女:我还有问题,影片结尾,大家都觉得亮了,但是到底怎么就亮了,好像,找不到感觉,但又觉得,导演确实想传递思想,网上的评论五花八门
男:那我就添一个更五花八门的解释!你看我说得对不对哈!
首先,这个男主人公这条狗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过几次?
插入片段
女:没几次,也就两三次。但是可以看出他对这条狗很关心,狗病了他很伤心。
像对待自己的家人是不是?
片尾这个女的是他前妻对吧?
出现过几次?
女:没有,好像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我说过,假如某角色贸然出现,与主线故事作用不明显,没有铺垫,必有目的。就像朗读者,结局去墓地,女儿的出现到底有什么作用……
那咱们看这电影,主人公的前史,包括他的家庭并不重要,我们观众没有从片中得到什么信息。唯一我们知道的,这人最后反正就是缺钱,不得不又重新接手自己这摊事,内心挣扎后,还是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只不过有些人习以为常,而他比较纠结罢了,有负罪感。那么,最后埋狗,什么意思?
前期出现,说的这番话,什么意思?
两人寒暄几句,说了朋友的近况,得知他们能挺住……然后,女人回房间,提示男的,别进来哈,咱俩可离婚了,我这边可有监控,提醒他别乱来,说完回房……再看这男的伤心欲绝的样子,埋狗……你发现什么?
我通过几句对白总结这结尾哈!男主先提到朋友的近况,那么联想到狗能不能挺住……这狗是不是他朋友?是,没错吧!狗死了,他伤心不伤心!
女:悲痛欲绝!
对,但是它终归还是条狗,明白了吗?
而前妻这番话,什么寓意?她只提示两个字,原则
离婚了,别上我的床!能体会吗,这就是原则!但你记住,这可不是写他前妻如何如何,是为你理解主题起的暗示作用!
女:哦,原来是这样啊
狗是不是朋友,没错,最忠诚最亲密的朋友,他死了,你难过不难过?!但是,在你眼里,朋友永远是条狗,这就是华尔街通行的原则。
这就是华尔街待人处事的原则。怎么样?当然,狗也代表忠心,良心,把狗埋了,你这人也就这样了!
女:哇,我豁然开朗,果然是哎,这讽刺,太辛辣了,真有点马克吐温的意思!
有没有feel?我拿朋友当人,我还赚谁钱啊?我吃的就是这碗饭!所以说,别瞎解释,什么那男的家里怎么怎么样,前妻怎么怎么样,把这男的说的多温情,猜测这男的跟这前妻有没有修复的可能,无聊不?有屁用!……一通瞎解释。没有抓住影片主题,你就不知道一些对白的弦外之音,尤其片尾,最考验艺术家创造力的时候。
女:所以这电影,就是反应华尔街商人们的众生相。
对喽!男主角sam,代表的这批华尔街淘金者,最后可能都会成为孤家寡人,为了钱不择手段,众叛亲离嘛!所以本片完全写这个职业圈,写这群经济动物……敞开心扉,让观众了解他们的思想,艺术的展示经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https://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奥斯卡百集系列讲评
《商海通牒》影评(十):“自卫战”
同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和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一样,此片同样是在讲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事,但背景设置或许更早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期或者是之前。
一个大型投行或对冲基金的初级分析员通过对前分析员留下的数据建模分析,得出公司资不抵债的结论,使得前一刻还在疯狂赚钱的主管们纷纷开始焦虑如何挽救公司,就像CEO贾德所说:音乐已经停止。
影片通篇没有浮华设置,催泪情节,以及心灵鸡汤,以一种近似于纪录片的直白评述手法,描绘了这家发现危机和转嫁危机的全过程,对人性的挖掘非常简单直白。同时也非常凌厉,面对自己的危机,一家大型投行将整个市场拉下水以期挽救自己的做法一览无余,人性的贪婪也一览无余。不过,导演并没有将“贪婪”一词简单地安放于投行身上,贪婪是全人类的事,就像交易员小头头威尔所说:人们想要他们提供的一切,这样普通人就可以过上他们自己供不起的帝王生活。。。。
影片内容百分之九十是在室内完成,狭隘的空间,大段大段的文戏对话,如何精彩,除了剧本和导演,便要依靠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了,每个人都很好地诠释了现实中的金融业的各个阶层,理智无情的高管,圆滑世故的中层,单纯的初级分析师,即使是唯一的女性苏拉也毫不逊色,谁来担责任,谁来忽悠下属,谁会被FIRE,谁会留下,自保,又是一场人性的显露。
影片大腕云集,昆图只能算小角色,凯文·斯派西和杰瑞米·艾恩斯老辣依旧,演技不必多说。黛米·摩尔在各种转换中颇为亮眼,起初身位高管FIRE别人时风光无限,转而落入窘迫之地,在电梯里对西蒙·贝克的放话依旧狠,却难掩颓势,直到被选为替罪羔羊时企图反抗但一切已经无用,当等待黎明到来那一刻,头发散下似乎有了一点自我,转而面对着史坦利·图齐时再一次回到厮杀战场,为自己辩驳。。。。
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局,但都无一例外地是因为遵从对金钱的选择,也许,这是导演对金融业最好的解释,金钱是指挥行业运作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