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及同党》是一部由Geoffrey Sax执导,马特·史密斯 / 伊莫琴·普茨 / 托比·琼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一):柏林20年代與伊舍伍德
藝術圈朋友中有位“蒙面俠” Master Patrick,是在我來柏林後第一次藝術展會上認識的,他當時也是剛換上蒙面裝束不久,這些年來算是老相識了,自己還曾為他畫過像。
因他足跡活躍,幾乎是個柏林通,2010年和他談到我的Berlin Avantgarde畫廊地址,經他點明才知,原來同街Nollendorfstr.隔著几棟就是英國作家Christopher Isherwood三十年代旅居柏林的故所,也就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歌廳(Cabaret)》的發生地。
記得去年讀過的一本歐洲同志史,講到二戰前,尤其“黃金二零年代Goldene Zwanziger”的柏林曾是歐洲絕對的男色中心,而新店附近的同志街區就更是老牌的同志區,比如僅隔兩個街口的當年著名的易裝夜總會“黃金時代Eldorado”。雖然Isherwood居住柏林時已經是黃金年代的尾聲,但在他以柏林為背景的小說中都能尋到痕跡,其中當然少不了那本在柏林紀念品店賣到爛的《告別柏林(Goodbye To Berlin)》。
不過眼下Isherwood的作品似乎還是那本因為Tom Ford改拍成電影的《A Single Man》更出名,才剛發現原來導演Tom Ford、主演Colin Firth和原作Christopher Isherwood都同是處女座,難怪氣場那麼相通。
微博選:
(2011-10-18)終於看了這部電影《衣修伍德及其同類(Christopher and His Kind)》,之前發現原來他當年在柏林的舊居就是畫廊同街隔著7個門號的鄰居。而前一陣剛讀完的戰前歐洲同性戀史中也多次提到這部電影的原著。
(2011-10-20)看過《克裡斯托弗和他的同類》 後,找到歷史原照Christopher Isherwood與W. H. Auden,對比電影劇照,演員外形雖然不是極似,但都抓到了些本人的神髓。
(2011-10-20)《克裡斯托弗和他的同類》 的德文譯名干脆直稱《克裡斯托弗與海因茨——柏林之戀(Christopher und Heinz - eine Liebe in Berlin)》。在網上找到了海因茨Heinz Neddermeyer的照片,原來衣修伍德喜歡的類型都很相似,海因茨和他後來的終身伴侶Don Bachardy顯然是同一型美少年,且都是十六七歲時相遇的,有某種古希腊遺風。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二):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各方面都实属优秀的一部作品整个看下来却让人感觉缺乏一个核心。当然在豆瓣上看到介绍的时候,这个疑问也就随之化解了,一来影片属于半传记性质的电影,而来又是节选了主人公某段生活进行加工,所以缺乏“中心思想”也就在所难免。受我国教育的熏陶,咱看电影的时候第一想揣摩的总会是电影通过剧情想要表述的东西,虽然“中心思想”这种东西害人不浅,但是放在观影上我觉得却十分重要,无论肤浅还是深刻一部电影是一定要说明一些事情的,这就是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原因吧。
关于影片我只想说一下主人公和他的两位恋人,不管三人中哪个是脆弱的或者哪个是坚强的,有一点三人是同样的,他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一点的确令人深刻的。主人公对于爱情的驾驭能力可以算是一个绝顶高手了,这个高手同时又很有责任心,这就更加难得,当你总能很好的在爱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时候,反过来就会又显得有些无情了,真正完美的恋情根本就不存在。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三):挤奶妹说,现在看见男人都像搞基的。
Christopher Isherwood是个作家,昨晚找到了他曾写过的《Lost Years a Memoir 1945~1951》,《柏林故事》,《Isherwood on Writing-by Christopher Isherwood》。
这个电影还是有点惊艳的,导演的功力也不错。虽然许多人对这个电影的结尾,演员都挑出来不少毛病。毕竟是一个人物传记电影,与真正意义上的剧情片还有点区别。Christopher Isherwood的真实生活也是如此。而且那个男主角和真实的Christopher神似。
结尾,看见那个海茵茨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挤奶妹说过的:“现在看见男人都像搞基的。连他爸也不例外。” 于是笑出了声。李安不是也说过吗?“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海茵茨把他儿子的名字命名为Christopher。这似乎勾起了我心中的一点点回忆。不过我没有儿子,只有狗。这个细节是促使我把这个电影评为5分的关键。
但是对于Christopher拒绝帮助身处东柏林的海茵茨一家去美国的事情有点气愤。至少我不会那么做。如果是我,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甚至不顾一切。
另外,我一直在考虑这个电影究竟是用胶片拍的,还是用高清拍的。翻墙出去也没查到具体的技术信息。如果有谁知道的话,请告诉我,thanks。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四):竟然是《Single Man》的前篇,差太大了吧!
感情处理的比激情差多了,我宁愿90分钟全部看激情戏,不是挑剔,看过《单身男子》的人如实说,单身男子里的两个演员比这里边的任何一个都有魅力多了,再说主演的型儿也太……,雷了。
我也听说了英国演绎界有个潜规则,每个男演员都要交一个答卷,就是出演基友角色,想想几乎喜欢过的男星都有“搅基”过,譬如Ewan Mcgregor,Colin Firth,Colin Farrell, Matthew Goode , Dominic Cooper, Christian Bale, Hugh Grant等等,还没发现的就不说了:-),但是这位老兄却让我想起了 Albert Nobbs里的Glenn Close!囧。他大概是本人看过的最具突破性的银幕基友了。其他配角还可以,当然除了Hanmilton和Heinz(他太像一个模特儿,那种很冷峻的超模之类的,这种型儿的都好像缺地气儿似的,就是看起来没什么感情似的,属于我读不懂的“帅”或者“酷”),其他人都很性感,偏偏主角让看惯了帅哥的楼猪开始怀疑英国淫民的审美观了,难道是导演要黑现实生活中的Christopher?
基情表现不是很深刻,也不是很有爱,就普普通通吧,也许和演员本身因素有关,u know,表演还是神马的……。总之演员有特色也算亮点吧。
不得不提Ross,可以说时典型的英伦女星范儿吧,当她第一次和chris在大街上边走边谈时,那种抬高音调的态势,那语气让我想到了Carey Mulligan,当她谈笑间表现出风趣一面时让我想到了 Emily Blunt,她们烟熏的眼尤其相似(和avril那种不一样,另一种气质的感觉),当她嘴变成血盆大口,表现感性一面时又让我想到了 Keira Knightley,都好像是一个地儿的口音,说话都跟打机关枪似的,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这个角色本身也应该是这样的吧,在公共场合毫不避讳高谈阔论自己的生活规划。喜欢粗口,gay密友,呵呵;-)。有人貌似说她和chris滚过床单?!这两部电影里好像都没发现啊,难道是原著里写的?
另一个有意思的就是Chris的弟弟,导演貌似玩了个冷幽默,一开始我也没太留心,和有些人一样认为他对Heinz有意思,再看的时候就顿时大悟,原来他有个爱眨眼的毛病,而且左眼,当他再饭桌上看Heinz时就犯病了,H就眨了回去,这是他低下头好像意识到了这乌龙事件。
最后,简单说下情节。背景是动荡年代,除了该有的不安等等,还有能从中获“利”的投机者们,其中chris就是这年代下的“受益者”,他洞悉了动荡年代中蕴含的“荡”,找到了可以放荡的地方和机会,推测当时欧洲的基都就是柏林了吧,就像随着各方面发展的如火如荼,国内各大城市多少都有些基情的特色。那么最基情四射的城市是北上广,还是重庆哪?呵呵,随便唠唠嗑。
同处于动荡年代,大家都有自己的担忧,所以就少了操心别人生活的闲功夫,一切看起来都比较没多大事儿的样子,再说在这个时期能找到有帮衬的就算好运气了,没人会再给自己添堵了,在动荡年代人们更能看清什么才是应该自己去关心的,还有功夫去对别人的生活七嘴八舌恐怕也只有养尊处优,骄奢淫逸的“上层人士”了。友人Auden在最初就告知chris爱上性工作者是不明智的,尤其是他们更偏向于另一边时,但他还是不自控的飞蛾扑火,结果是无力吐槽的悲哀,爱上一个不可能会爱上自己的人。
随后他遇上Heinz,虽两情相悦但最终逃不了动荡年代的宿命,异地恋是浮云,最后形成了注定无法厮守的格局,能继续陪伴自己的只有昨日的死物和化为文字的记忆。
不过我认为至少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fag hag,在以后的篇章中这位密友也常伴左右,为他再次失去挚爱后带去些许安慰。真的好像再看一边《单身男子》,感受下他到底是怎样的心情,我想两部连着看应该会更有感觉,虽然有些不搭调,但对一个人以前了解了,对以后他的行为也能参透一二,总觉得这两部描述 不同时期 chris的作品有些头小尾大,而且还没身子,所以很想拜读下原版小说,估计要比这两部电影都要精彩。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五):我要给这部电影打六星!
同志。二战。作家。这三个因素放在一起,就基本确保了我的评分不会低。事实上——我想打六星。
其实二战/纳粹早就是个被拍烂的题材,关于纳粹对同志的迫害也少有能超过Comme les autres和Bent的,然而即使有了这么多已经拍过的电影,本片依然丝毫不显多余。
(下文先讲二战,再讲同志)
且不说11活灵活现的表演以及他蹩脚的英式德语猛戳笑点(当然还有其他人的德式英语),且不说各种熟面孔各种穿越,且不说潇洒的Jean一句carpe diem道出心声,且不说每一帧画面都美得让人想截图。
或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最出彩的特点之一就是那种“英国人在德国”的视角。张爱玲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人的一个普遍特点:漠然,越是要紧的事情越是漠然——这是个中性的词。恰恰对于战争对于迫害这类情感强烈很容易涉及politically correct的话题,这种淡淡的态度反而能屏蔽干扰、透视得更深,看似轻描淡写实则touches deep。而事实上,主人公并非完全是个隔岸观火的看客——违和地套用一个人类学术语,他这是典型的参与式观察(orzzzz)。处于是与非之间、旁观与参与之间、冷静与冲动之间、理智与情感之间。以这种状态来看一段复杂历史,是最好的、看到的东西也最有趣。
另一个让我很震撼的点是:用物品说话。片中那些最“虐”最适合煽情的情节,恰恰是用最不带感情的方式处理的——静物的呈现,房间内物品的变化,没有任何语言,因为其中的内涵早已超过了语言的边界。我知道在一些人看来这或许就是玩了些符号游戏而已,但当你看到那本写着“不规则动词”的本子,没有人再能不向符号的力量臣服。
除了烧书以外全片仅有的两个暴力镜头(如果不算SM的话),就是Kristalnacht和纳粹当街殴打一犹太人。然而即使是这样赤裸的暴力都是以一种符号性的方式表现的——前者只用了一声玻璃碎裂声和一队举着火把穿街而过的袖章佩戴者,后者则是Hakenkreuz巨大阴影下模糊的人影(倒是重点在Jean的反应上)。这看似粗略草率,实则——在我看来——很值得玩味。
因为——当时(历史上)人们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没有人看到暴力。甚至没有人觉得那是暴力。
更因为——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力,恰恰不是血腥,而正是这样的不动声色。
烧书的处理方式却又有不同。但即使在这个直接表现暴力的场景,那些烧书的盖世太保依然是模模糊糊的背景,重点在火、书和christopher上。这位反对作秀式文化(我很赞同!)的critical intellectual,这位作家,眼睁睁地看着王尔德、海涅、托马斯曼...被火焰吞噬。在火焰的另一段,一双同样震惊而悲哀的眼睛,两个萍水相逢的作家心照不宣地点头。在这样的荒谬面前,语言和文化有何用?所谓的文明又算什么?...最后,christopher只能不停地重复一句shame。一语双关。既是羞耻,更是痛心。
或许,对于纳粹的这一段,最一针见血的话就是房东那句淡淡的:you get used to anything。
习惯,使暴力和霸权成为理所当然。
(我想到格拉斯了...)
~~~~
说了这么多,都忘了提全片的主线——Christopher的感情生活了。在临近结尾处,当Christopher与他的挚友Wystan面对苍茫的大海进行着典型的英国式淡漠谈话的时候,Wystan总结性地评价说,christopher始终只是在为他自己、而不是为了某个cause或者为了拯救更多的人。这其实也是困扰christopher多时的问题。但在最后——christopher想通了,他为他的同性爱人Heinz奔走、为Heinz与各种权力体系发生冲突、为了与Heinz在一起而背起一个时代的重负,这些的出发点或许是一己之私,却在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同志平权的共同cause——同运最初就是从每一个个人的一己之私开始的。
这倒是恰恰address到了一个至今(至少在国内同运界)还热议着的话题,简单说来就是:当一个社会里还有很多人挣扎在饥饿线上、面临各种直接威胁到生存的问题时,做同运是否是一种奢侈?
但其实只要想想christopher and his kind,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们最初正是因为被威胁到了生存,才会去反抗去争取权益啊!同运的起源恰恰就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它不是奢侈,而是必须。
当然,最后Heinz活了下来。他选择了妥协——他从一开始就是那个不断妥协的人。在美国,他形婚,生子。他希望以此保护自己不受歧视。我猜想,在那么动人的场合下christopher都拒绝了与Heinz一家一起settle down的邀请,很可能是因为他不认同这种妥协吧。就像他说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cause——gay liberation,又怎会甘于再在异性恋霸权下苟且偷安。
~~~~
其实电影中还淡淡地涉及到了很多其他东西,比如现代性里的个人主义,比如东西德的不同,比如communism在德国和英国的不同命运以及英国的左翼思潮(到底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地方!),比如class difference(其实这个好像讨论了很多),比如宗教观念对同志的束缚,比如形婚。但这些也不用这部电影来深入探讨,所以大部分只是address到一下。
(写不动了,就这些吧。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评分不是很高,很有可能是因为看它的很多不是它本来的预期目标观众吧。)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六):我是专门来看douglas booth的
想到什么写什么,剧透慎入
一点也不夸张我循着doouglas booth的影子来了,昨晚艰难地看完了worried about the boy今天来看这部片儿,都是基片儿啊真巧哈
男主christopher,二战期间英国出身的作家,来柏林见另一名诗人,然后被这个男色之都迷住了,他的好基友auden带他去了一个满是鲜活男孩肉体的酒吧,告诉他男孩们大部分都是异性恋只是为了赚钱来干这个(这个市场为什么这么大= =),但christopher被一个男孩Caspar迷住跟他搞在一起。亲你真的以为他这么一个帅气男孩跟你这么一个马脸在一起是为了真爱吗?何况是酒吧里久经人事的男孩= = 散财之后被甩,再见对方已是纳粹,匆忙丢掉礼物,这是第一段故事的结局。
我始终认为传记,尤其是自己撰写的传记,能像那谁一样坦白的不多。第二段(?)情是跟从头到尾的好基友诗人Auden,虽然没有明确镜头表明他们有肉体关系但是鉴于auden的肛裂跟男主有关,也就成立了,男主长这样居然也能有Auden这么一个暗恋者,大家还是好好学习做个作家吧
电影看到一半我还在怀疑是不是douglas booth不会出现,然后他就出现了,92年出生的小布斯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只有十九岁,那部《worried about the boy》让我感叹了他的可塑性和演技天赋,这部又一次打动我。不过清洁工美少年啊,是什么让你对这个半夜跟踪搭讪的马脸心生好感?Heinz家庭贫困,母亲重病,哥哥失业,觉得尴尬但也接受了christopher的财政帮助。后来等到母亲去世,哥哥变纳粹,跟着christopher去英国去荷兰去躲避纳粹政权,不幸还是被抓,一年劳役两年兵役。N年后见面他们相对尴尬,他跟他抱怨被划在俄国掌控地区,告诉他娶了个不问问题的妻子(这里是在暗示什么?)给儿子起名christopher,跟他暗示想跟他搬去美国,被拒。。。表情很棒,很想知道这里christopher是什么心理。。。该去看看书?
确实是淡漠的人,I feel guilty, but I dont wanna compensate.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七):“单身男子”的前半生
在电影《单身男子》之前,大概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这个名字。
这位《单身男子》的原著作者是享誉世界的英裔美国作家,他的小说集《柏林故事》(The Berlin Stories)入选《时代周刊》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他本人早在30年代就来过中国。然而我搜遍豆瓣,也只在内地出版物中找到卞之琳所译《紫罗兰姑娘》一书和一部他阐释瑜伽经典的著作。
******
1932年的伊舍伍德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八):男人都自称值得信赖,我不禁笑而不语。
感谢上帝,我们都是正常人。
纳粹的红袖章。
帅穷帅穷的直男去做MB,然后找女人。
反抗纳粹的妓女。
戴假发的受虐狂老头。
我想将他纳为己有,保护他、珍惜他。
作者不怎么帅,却可以不断换男人。
爱上了纳粹小兵。
纳粹们焚书坑儒。
当时的英国也恐同,所以德国帅哥没法留下来。
为了爱人,克里斯托弗带着他流浪各国,但爱人还是被盖世太保抓走了。
时过境迁,爱人海因兹结婚去,把儿子取名为他的名字,还劝他结婚,但克里斯托弗有自己的路。
克里斯托弗后来结识了演员贝查迪,两人相守一生。
歌女的几首歌词不错:
1.
男人温柔的双手,男人强壮的双手,
若我选择投降,我将注定走上歧途。
或许能找到理想的爱人,若我四处寻找。
2.
若我要对某人真诚,必会有人独自忧伤。
佳人是否该被人拥有?
当然不,
太阳和繁星属于所有人。
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属,我相信我属于我自己。
3.
无法想象,我为何选择离开他,
我怎能如此残酷?
他是如此无怨无悔地爱我,
我像个傻瓜一样离他而去,
如果深夜将他吵醒,倾吐不快,
我点燃一根烟,
他会说,我马上过去。
亲爱的,请不要难过。
彼得,彼得。
4.
我能给你的只有爱,宝贝。
我拥有大量的爱,宝贝。
做做梦,想想计划,
我们定能寻觅到幸福,我想。
你总是渴望拥有太多。
5.
男人都自称值得信赖,
我不禁笑而不语,
新的恋情总如小说般动人,
忠诚不过是表面的假象。
是时候将其抛诸脑后了,
可我却割舍不了过往,
沐浴爱河的日子如此美好,
忠贞却依然只是虚妄,
我不知自己将归向何方,
孤独终老将是何等的耻辱。
若我将真心交付一人,
必会有人独自忧伤。
我这等天姿国色怎能被人独享?
当然不能,就如太阳与繁星,
我本应属于众生。
我不知自己将归向何方,
我相信我只属于自己。
点开豆瓣,蓦然发现已经看过,没有印象了。
然而还是很好看。
“我看过这部电影 2012-05-26 (私人收藏) 修改
我的评价: 推荐
说要反抗纳粹的舞女唱道“我拥有大量的爱,宝贝”。同志作家到柏林体验生活。哥哥指责他的男友和妓女基友寻欢作乐。“男人都自称值得信赖,我不禁笑而不语”“孤独终老将是何等的耻辱”分离仿佛死别。他的恋人后来跟女人结婚,儿子取他的名字。他已经结婚了,不再是你的人了。同性无罪,真爱万岁。”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九):孤独的个体也有向往爱情的权利
C出品的电视电影质量一向有保证。
本片中的音乐和画面的配合节奏感,非常吸引人。
从一个人的几年,几段感情,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变迁,切入点小而独特。
在影片末尾,CHRISTOPHER和HEINZ重逢,H问C要不要一起生活,人总要有互相陪伴互相照顾。
突然想到影片开头C初次遇到珍妮,两人在美丽的柏林街头的对话。
珍妮说,人总是孤独的,你永远都是你自己一个人。
类似的话很多人都说过,奥登说大家不过是逢场做戏,房东太太说人来人往总是如此,包括吉拉德也说都是过客路过而已。
可是CHRIS还是在每一段自己认定的感情中全情投入,全心全意。也许对于他来说,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依然无比期待完美的爱情。
只有这样的爱情,能够把孤独的个体融化。
《克里斯托弗及同党》影评(十):柏林黄金小时代
作画到完全断了灵感,终于放下画笔,在网上看了那部根据衣修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自传改编的同名电影《克里斯托弗及同类(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这位曾被爱玲奶奶因为文风相近而鄙视为“老天真”的英国人,70年代这部超级大胆坦诚的自传,和爱玲奶奶几乎同时期完成的那部《小团圆》相比,果然都爆料够“实在”。
之前發現原來他當年在柏林的舊居就是畫廊同街隔著7個門號的鄰居。而前一陣剛讀完的戰前歐洲同性戀史中也多次提到這部電影的原著。
早早就推荐给我的朋友说电影不如原著好,没有读过原著的我,只觉得片中30年代的柏林拍得很有氛围。
而最悲哀的总是结尾处,多年战乱后的旧地重游,物是人非中面对当年深爱,电影的煽情效应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