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精选10
日期:2018-06-19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精选10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是一部由深作健太执导,向井理 / 松坂桃李 / 柄本佑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一):没有完成不了的梦想,只有轻易放弃混蛋

  在暹粒一所孤儿学校做义工时候,想在豆瓣搜一些关于柬埔寨的影片来看,第一部便是《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当时就觉得,屌影片怎么名字这么长,一定非常山寨,就收进了“想看”标签,没看。结束长途旅行回到家时,一有闲暇才想起还有部电影没看,没想到,竟被它感动热泪盈眶老妈坐我旁边,怕她看见,我就把灯关了,转过身,继续热泪盈眶。

  他们不就是我嘛!常常因为一点点微小细节,就触发疯狂想法,并觉得生活和世界即将发生巨大改变。龟田因为书店的一张传单,就决定去柬埔寨建一所学校,的确离经叛道,怪不得被身边朋友误解为“伪善者”,身边那么多苦难者你都视若无睹,却偏偏要坐几个小时飞机去另外一个国家,帮助一群毫无瓜葛陌生人,是不是有点神经病?

  你们才有神经病!日复一日重复机械化的工作毫无独立的想法有任何的念头主动摁灭毫无生机的却善于误解和非议别人的人类!我们确实改变不了世界,但只要在那一天,那一个瞬间,孩子们的、需要帮助的人们笑容真实存在着,这便是我们努力意义。你有没有去过柬埔寨,仰或其他等待救援怀抱希望的土地

  柬埔寨是东南亚最贫穷的国家,十几年前刚刚从战争解脱,一大半土地属于地雷高危区,40人中便有一人带有HIV病毒,幼女遭受性侵比例奇高无比……即使在首都金边,也见不到几座大楼、几道柏油马路狭窄的主干道上尘土飞扬、机车乱窜,让人心烦意乱却又以浓重市井味让人着迷。是的,她带着满身苦难,却又充满希望。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对啊,可以捐钱,可以捐书,可以捐衣,而我们一无所有。有人选择身体力行,去当地做志愿者,有人甘愿做号召者,寻找能够捐钱的好心人,这就是他们一伙。尽管事情在开头时,看起来无比艰难,发起人也无比渺小,但这不就是像“蚍蜉撼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哦不!哈哈!成语用得驴头不对马嘴,但……就是那个意思!他们最终完成了。

  完成的过程中,当然有挫折,比如考试挂科,遭受非议,以及各种各样妖魔鬼怪幸运的是,他们有伙伴加油打气,最终没被陌生人的“否定”打败。没有完成不了的梦想,只有轻易放弃的混蛋,还年轻,我可不想做个混蛋!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二):热血

  一群热血的大学生,带着一股冲劲就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这种事情也许只会发生在还不成熟青年人身上了,自己本来就不是很富裕家庭也没有很深的背景关系,有的是想法,寻找身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成一个社团聚在一起,很明显想法付出实践,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

  此举正如片名一样“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或许我们做的只是微小的力量不足以改变现实状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想法、理想真真正正的付出实践对自己来说便是活着存在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大学生的行为不应该批评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赞同。

  这就要从作为学生职责说起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够做好自己的学好专业知识,以另一种无形的方式或者是隐形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是吗?

  也可以说建一所希望小学应该是富人更应该做的事,也是富人回报社义不容辞善举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三):·

  1 田中甲太:主角 东京国际医科大学学

  2 本田充:东都大学经济学部 在酒吧社交聚会上和拘谨的1、3、4打招呼 2006年8月27日参加完学校的竣工仪式后向学校申请休学 然后为了自己心中真正的海外援助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

  3 芝山匡史:东京国际医科大学学生 为了准备募捐活动其和1险些挂科

  4 矢野:东京国际医科大学学生 有感于7的经历 此后致力于HIV治疗的专业研究工作

  5 亚美子:海归 2请其来当他们面见有意向帮助他们进行慈善宣传公司老总时的翻译

  6 butti:柬埔寨日语导游

  7 sopiya:艾滋病患者(sopiya的丈夫妓女那里感染了艾滋病 然后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了她 病情显现后 丈夫抛弃了她) 2006年8月第二次去时已死亡

  8 小薰:1发放募捐宣传册时与其相识 其喜欢腼腆的1(后来被2追求护士学校毕业后 回到老家关西的医院工作

  9 suito:住在埋设地雷的危险区里 因帮父亲干活 不能去上学

  10 露娜:妓女 8离1而去后 1找其寻求安慰

  2005年8月13日 1在邮局看到援建柬埔寨小学的宣传册

  2005年9月 1、2、3、4进行第一次募捐活动

  2005年10月 1、2、3、4第一次柬埔寨之行

  2006年7月 最后一次募捐活动

  2006年8月 学校竣工

  在柬埔寨的那段美好的记忆 或许今后会被时间冲淡 或许那些小朋友也会忘记我们所做的事情 我们是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但是 在那一天 那个瞬间 小朋友们微笑和我们的微笑是真实存在的

  片尾曲

  放弃探询语言

  因为知道自己的语言很无力

  我们不会成为大家期待大人

  因为一次次的差距而摔倒

  让我们不断受伤

  总是若无其事地藏起伤痛

  继续前行 不要勉强自己了

  就在此刻停住脚步

  暂且休息一下

  既然不能很顺利地做好

  那就按自己的步伐一点点前进吧

  每当我们蹲下时

  在那里 看到花儿盛开

  hey you 有时 停在那里

  深呼吸跟着季节节奏

  侧耳倾听 让身体休息

  随风而动 迈向明天

  Ah 瞬间 有一种新生感觉

  感谢给予我们阳光的每一天

  即使是下雨 街道还是一样的灿烂

  在泥泞的街道中突然露出微笑

  Oh like a Soulflower(就像灵魂之花一样)

  我们虽然分开了 Yeah

  鲜艳马蹄莲 映艳了每一天

  哭哭笑笑 my life

  分享他人的喜悦 自然地露出微笑

  心里充满了喜悦 拉住手

  不管去哪里都一起同行 我们出发吧

  阳光总在风雨

  在蔚蓝的天空

  回响着交响曲

  在斑点渐渐消失之前的黎明

  轻轻的抚摸着你

  和渐渐消失的星星告别

  迈向遥远未来

  既然不能很顺利地做好

  那就按自己的步伐一点点前进吧

  每当我们蹲下时

  在那里 看到花儿盛开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四):很不错的电影,学到了很多,当然更多的是心态上的放松

  刚刚看完了整部电影,趁着还算冲动,赶紧写下自己的感觉。刚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小清新励志电影,看完之后才发觉里面包括了很多东西,甲太和他的伙伴建造的并不仅仅是一座学校,而是一种信念或者说是态度。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往往体会不到战乱、疟疾、艾滋、赤贫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像电影里的人质问的那样日本也有很多贫穷的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我们身边还有各种难以应对困难,为什么要莫名其妙的帮助一群离自己那么遥远的人?看到这里我也想了很多,或者这是一种健康社会才能滋生(请允许我用这个词)的一种情绪,并不是说多么的伟大,只是为了心里的一种诉求一种解脱,就像一种发泄方式。以前都对日本的电影不太感冒,自从看了深夜食堂之后就慢慢接触了一些,感觉很不错,对了还有北野武的电影真的很赞,推荐一下,有时候还会想起那年夏天,那片宁静的海。拉拉杂杂好像跑偏了,不好意思言归正传,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自己也会想,这种事情会不会出现中国?或者说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听说这部电影还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播放过,但是我真的是今天才知道,有时候会觉得甲太和他身边发生的事随时也在我们身上出现,失恋,挂科,外界的误解甚至诋毁,当你快要放弃的时候,有没有一封来自柬埔寨的信可以让你坚持下去?最后我想说的是电影末尾挖树桩的镜头真的很赞,树桩就像是困难,挫折或者磨难,大一点就是柬埔寨这个国家的所面临的困境,怎样才能客服?一个甲太显然不能挖出树桩,需要大家一起的努力,需要柬埔寨人自己的努力,还有最后唱的那首歌,虽然感觉有一点做作,但是这毕竟是一部电影需要好的夸大式的表现真心希望柬埔寨好起来,也谢谢甲太和他的伙伴们,当然更希望我们身边有更多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五):即使最终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因为我们的努力展开的笑颜是真实地存在过的就好。

  闲着刷着豆瓣就不小心刷出了这部片子,一定是上天的旨意派来安慰我的。

  要说此刻的我,就是那个原本一腔热血却被友人的各种质问劈头盖脸成一腔郁闷的甲太那个时候的状态吧。

  今天的10月份我就要启程去雷励国际远征,在马来西亚婆罗洲为期10周的公益项目,我也在最近几天刚刚完成我的筹款目标2万5人民币

  最初的甲太,跟全世界大多数的大学生一样,白天上课读书晚上玩趴喝酒。因为在邮局的一次无意的一瞥,那张“帮助柬埔寨建学校”的传单就这么改变了他人生轨迹

  而我,也是在大学的一个暑假里,因为一个展会和志愿者活动,开始认识了Raleigh.

  甲太的一条短信召唤来了4个小伙伴,从此开始他们的热血公益计划。中间难免磨难重重,但也不是那种背水一战要搏命的那种艰难。

  筹款找赞助商,甲太第一次跟外国人讲英语,然后就拉到了第一笔支持,也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点看起来很厉害样子

  去酒吧搭讪女生只是为了跟她们宣传这个项目,虽然这样的形式有点让人不大好接受,这也能理解成是他们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没有经验吧;

  后来回传统的宣传方式,在街头在校园里派发传单,开始集结人员有了自己的公益社团---豌豆社团,也认识了小熏,一个曾经去印尼做过志愿者的漂亮女生。也因为小薰的一句“柬埔寨,你们要建小学的地方是怎么样的啊”,才发现自己其实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一无所知。于是花掉了自己打工赚的钱,直接飞去了柬埔寨。

  人和人之间,能带给对方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彼此间积极影响

  他们一行人去医院探访,有个艾滋病患者女生对他们说,谢谢他们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这是原本一直嘻嘻哈哈的他们没有想到过的,原来矢野那样连歌都唱不完的表演,居然可以给一个人带来生的希望。而她给矢野带来的影响,是在回国后一个人偷偷地不断练习那首没唱完的歌,希望下次再见到她的时候可以再唱给她听;后来当他们回到柬埔寨,她却已经去世了,那个时候的矢野应该第一次感受承诺无法兑现的难过了,在他心里,一定有些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在破旧的学舍里小小的孩子们吵闹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到一所完善房子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但是导游butti也说即使有学校很多孩子也不回去上学;甲太送给当地家庭的小小男孩studio的一支笔带给了小小男孩对于学习渴望,这支笔也在甲太几乎要放弃这个项目的时候写来了感谢的话语,一只很轻的笔和一句很沉重的谢谢,甲太克服了被质疑围剿的难过继续前进;学校终于建好了,studio因为要帮助父亲耕地选择不去上学,崩溃的甲太直接拿起锄头去那块贫瘠的地里平整土地,即使他做的那些其实微不足道,看在眼里后的studio就去背起了书包

  他们两个人之间,不是谁是救助者谁是受害者角色,他们都在互相影响彼此成长为更好的人。

  关于个人去志愿者的利弊,我也曾被质疑过无数次。

  电影里的社团成员质问甲太四人:

  “为什么要去柬埔寨?”

  “为什么不在国内?国内也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啊?”

  “明明有国际援助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

  …………

  甲太回答不上来,其实他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

  好像最初是因为觉得做公益很帅,可以泡女生,可是后来喜欢上的女生被朋友泡走了。这个理由要是说出来估计是要被很多人揍了。

  但是又怎么样呢?即使初衷是这样一个简单又有点小愚蠢的想法,可是是甲太做下去了,是他和友伴彼此支持,靠自己的努力去柬埔寨的孩子建了一所学校。这些就够了。

  在看到这部片的一篇评论里,这段话很让我倍受鼓舞:

  “做一件事情,不要总想着起因是什么,结果又会是怎样,只有在你做下去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总有让你放不下,然后魂牵梦绕,沉溺其中,让你提起勇气,一步步走下去的东西,可以是一个笑容,可以是一句话,蓝色的天空,生存的希望。

  这些东西,才是你最终完成梦想的原因,而不是什么伟大理想的开头,和那些用以包装自己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最终建个学校只是过程的一头,能看到孩子们的微笑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

  对于我而言,我也说不清为什么非要去做那10周的远征项目,放弃掉现在舒适的生活到雨林里,去面临可能一个星期不能洗澡和断绝与外界几个月的联系的挑战。

  去年5月份曾去到沙巴做志愿者的时候认识的一个男生叫Tg,是个马来当地人,他也是雷励远征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他说,在他接触到雷励国际之前,他一点英文也不会讲,而现在他可以在舞台上发表英文演讲,即使用词遣句是最简单最简单的那种,他也自信十足。后来他成为了雷励国际远征项目的当地志愿者,为国际队员和沙巴当地人做翻译,而且他和同伴成立了雷励沙巴运营至今,是希望鼓励更多的沙巴当地青年加入雷励远征,既然自己可以成为这样他之前没有想象过的这样好的人,那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跟他一样有更多的机会成长成更好的人。

  我想,这就是了吧。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六):世界本来很小,但因为人类太复杂而变大了,其原理大概像是在平面上累积多维空间

  感觉不取个长点的标题都配不上这部电影的名字。但是最终感觉像是将一句文中的话抽了出来当做标题似的。

  有时候可能心境很重要。我以前最不耐烦看这些慢吞吞信息量小的片子,可是这部却意外地缓解我对于现在环境的厌恶和焦虑。

  最近遇到了挺多莫名其妙的烦心事的。

  先是我觉得一挺好的朋友说你,作为朋友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当时一愣,便问他是什么要求。他表示他的朋友要细心体贴知心,我表示我茫然不知所措,要求他提出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他表示他不是那样的人,不会提要求云云,必须要对方发现需求及时满足。这,这……在我表示该要求达不到之后,他又说要是当初早知道像我这样大大咧咧的人不适合当他朋友的话,他是不会主动示好的。示好……简直是一道天雷劈死我这个老妖了。朋友,是需要示好来换来的么?不应该是谈得来就好,谈不来就散,适合就是朋友么?大约是老妖too naive了。

  这件事奠定了我之后几天黑暗世界的基调。为了缓解郁闷之情,我在学校论坛上晃晃悠悠。论坛上有个帖子在讨论有人倒地休克后,到底应不应该上前施救。当然观点很多,可是觉得应该救人的却寥寥无几。虽然有的理由是施救不当反而会造成更糟的局面,可也有人说是怕被家属赖上。一条生命的重量比不上可能发生的麻烦,这样奇异的等式大概只有在左右变量两边乘上你和我两个不同数值时才有可能发生吧。

  还有一个人发帖说他休学了,不知道休学后干点什么,想征求大家的意见。除了极少的人支持他的决定,给他提了意见,大部分人都冷嘲热讽,说一个连干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休学纯粹是出风头。甚至有过激的人直接说lz是人渣、情商低之类的。

  难道休学之后一定要像比尔盖茨之类的人那样去创办商业帝国才算成功?难道休学之后一定要干点什么才可以休学?难道只是因为休学就成了社会的累赘?

  虽然可以理解大家认为只有上完大学才是正道为了挽救lz才说出不要休学之类的话,可是仅仅只是为了表明不应退学的观点何必进行人身攻击?难道这能让没有退学的他们感觉自己像个成功人士?

  更何况这个世界上不是人人都是成功人士的。也不需要人人是成功人士。更何况成功的标准甚是模糊,又何必当作人行世上的标尺。这也是这部影片一开始就抓住我心的地方。医生在日本算是个“成功”职业,甲太为了一个模糊的想法就牺牲大量的时间和学业去完成,在某些人看来应该属于情商低吧。虽然公益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的确算是“成功”,但是他们最初并不是奔着公益去的。他们,在去菲律宾之前只是想做点什么;在去过菲律宾后,也只是清晰了些,想要帮助那些信任他们的人而已。也许,在他们看来,连帮助都谈不上,仅仅只是想回报柬埔寨人的信任而已。

  这恰好回答了我的三个困惑。

  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别人艳羡的人,但应该是享受人生的人;

  信任,对于施与者会得到帮助;对于授予者会得到幸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特录片尾在此:

  或许那些小朋友也会忘记我们所做的事情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但是在那一天,那个瞬间

  小朋友们的微笑

  和我们的微笑

  是真是存在的

  放弃探寻语言

  因为知道自己的语言很无力

  我们不会成为大家期待的大人

  一次次因为差距而跌倒

  让我们呢不断受伤

  总是若无其事地藏起伤痛

  不要勉强自己继续前行

  就在此刻停住脚步

  暂且休息

  既然不能顺利地做好

  那就按自己的步伐一点点地前进

  每当我们蹲下时

  在那里 看到花儿盛开

  有时 你停在那里

  深呼吸 跟着季节的节奏行走

  侧耳倾听 让身体放松

  随风而动 迈向明天

  啊 瞬间 有一种新生的感觉

  感谢给予我们阳光的每一天

  即使是下雨 街道还是一样的灿烂

  泥泞街道中突然绽放的微笑

  就像灵魂之花

  我们虽然分开

  鲜艳的马蹄莲 映艳了时间

  哭哭笑笑 我的生命

  分享他人的喜悦 自然会露出微笑

  心中充满欢愉 拉住手

  无论去哪都一起同行

  我们出发吧!

  风雨练就阳光

  蔚蓝天空上

  交响曲在回响

  阴影渐隐之前的黎明

  轻轻的抚摸着 你

  和慢慢消失的星星 告别

  迈向遥远的未来

  既然不能顺利地做好

  那就按自己的步伐一点点地前进

  每当我们蹲下时

  在那里 看到花儿盛开

  ---------------------------------封-----------------

  话说这真不像影评,我是不是应该写到日志里。。。。

  但也不像我写的,囧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七):無法改變的世界卻因為我們的行動而註定會改變

  這部戲是很早就標注想看的,直到今天終於看了個不算太清晰的版本。根據真人改編的故事本身,在拍攝這樣一個故事的時候,就可以高難受到它的真實說服力。幾個大學生一路走來,為了一個簡單的在柬埔寨搭建學校而所做的事情,這裡頭不僅有努力,還有因為旅行見證當地本身學習掛科,從柬埔寨所見所聞及後續的情緒波動,社團內部因為目標不明確或是投資宣傳人出問題收到大眾質疑的各種混亂,還有一定會出現的核心成員本身的動搖與混亂,個人私心與笨拙等等。

  作為一個也一直在平日間隙去實踐志願者支教行為的成員,這種行動社會或個人會初定義為“好人好事”,深究下去說的可就複雜的多,要目的,要目標,要組織,要想法,要你背後的動機與你實際行動的持續各種評判等。然後會有類似主人公自己說自己傻傻的,爲什麽要做這樣一件事情呢的自我嘲諷。實際上這個事情很簡單,作為個體看來真的沒有那麼複雜,就像主人公在最後的演講里慌慌張張吞吞吐吐哽咽的內容一樣:這只是簡單無比的一件小事,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世界肯定不會因為我們的行動而有所改變。但我們還是這麼做了,我也不知道爲什麽,只是覺得看到孩子的笑臉就很開心……我相信這段記憶真實存在。

  當你聽一個人這麼說他在做的事情的時候,現代人或許心底里都有點小失望。爲什麽?人類總是期待得到大認可與成就感,別不承認,這是很多行動背後最原始的本源動力。只是當現實的陽光照進夢想的時候,這也是最能反撲倒一個做善事的人的最強力量。

  我們總是在問自己爲什麽這麼做,怎麼能堅持下去,動力在哪,支持在哪,不要放棄,但很痛苦,各種雜音。

  我們總是嚮往別人已經在做的一種區別于工作之外的,類似GAP YEAR,獨自去旅行,單車環遊,去了歐洲十幾個國家或者支援了非洲國際難民營某某點,不然尼泊爾印度洗滌之旅等,卻可能從來自己都沒有邁出那行動的第一步。

  這個故事裡頭說的主人公們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相信還有很多人內心蠢蠢欲動,或者已經默默在生命的有限時間里去靜靜做屬於自己一段時間內該做的事情。他們的故事在用自己的心情與努力行動去抒寫,不管能否被其他更多人聽見,他們自己去做了,不問那麼多,不問事情的結果導向如何,曾經實現的記憶是真實存在的,是真實發生的,是非常個人的,是值得讓世界在如此多的堆疊中悄然改變的。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八):有的时候,我回头,发现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浪费掉了,但还是满脑子的疯狂想法

  看了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电影。

  一开始,只为钟情的经理君。但是还是被故事深深的感动了。

  十年前,我一个人去另一个未知的城市寻找希望,但我唯一对自己的要求却仅是勇敢地活下来。十年后,我回过头,发现自己做到了,并实现了当初心里默默许下的很多愿望。当年所有人眼中的不解和怀疑都被化解,也变成了新的认可和肯定,一份坚持,用了十年,人生又拥有几个十年,谢谢,我曾是那个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幸运的小孩。

  刚才好朋友说浪费半年的时候去做一件事,但却没有结果,我告诉他,有的时候,我回过头,发现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浪费掉了,但还是满脑子的疯狂想法。没有完成一个本来给予很大希望的工作又会怎样,以后的日子里,你还是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但是日子还是要向前,想法还是会继续,如果每天都活在自我的挫败感里,那么你会听不到自己梦想的声音。

  而大多数时间,我只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想法,听了一个朋友的故事,就去北京生活了;看了一个纪录片,就决定要去走遍中国还要周游世界了。

  几个月前在大马,我跟朋友说我还希望可以出国读书,他错愕的表情让我见怪不怪,怎么办,我就是一个永远会给自己一万个寻找梦想理由的家伙,我就是一个30多岁还把自己当小孩子,不想结婚不想按部就班上班,不想生活没有激情没有感动没有希望的家伙,我就是一个要听到自己的心跳,要不想白活这一生的家伙。

  其实错过什么都不重要,很多人一直在错过。其实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时间不是问题。曾经很依赖别人,但是后来发现,常常会在与人接触的时候接收到不快乐的信息,比如被嫉妒被欺骗被利用被误解被嫌弃,可那里面又叠加了多少自我否定的成份呢。当觉得自己弱小差劲孤独。多少人就放弃了。

  谢谢这个真实的鼓励,坚持的后微小力量都是心里永远的微笑。结果不重要,我们怎么会那么轻易就成功,我们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在路上,如果我们想要,不管刮风还是下雨,请记得当初的愿望,请给自己一个鼓励。就像我记得当初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安慰没有家没有工作没有温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会一个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开心起来,因为我知道,我可以。请继续加油吧。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九):幸福是就算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仍能改变人的表情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正读大二的医科生甲太(向井理 饰)如同时代的大学生一样,终日在课堂、打工场所、联谊会之间穿梭,生活看似充实,精神世界却备感空虚。偶然机缘,甲太看到了一份号召在柬埔寨建设小学的宣传册,他枯燥无聊的生活似乎由此发生改变。在此之后,他和好友芝山、矢野以及本田合力建设起“豌豆组织”,吸引来自各大学的学生加入为建校筹款。四个青年更飞赴柬埔寨实地考察,当地残酷的生活现状令他们受到巨大的冲击。回国后,正当众人踌躇满志的时候,困难却接踵而至,使豌豆组织濒临瓦解的地步。组织内外都充斥着不同的声音:“为什么要在柬埔寨建学校,日本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很多啊!”;“就算建成了,后续的师资、物资投入如何解决?”;“一所学校也无助于解决柬埔寨严重的教育问题啊!”;“根本毫无意义,不过是满足了伪善者泛滥的同情心和虚荣心而已。”

  面对困难和质疑,甲太一度动摇,然而回忆起之前的柬埔寨之旅,他明白自己随时可以放弃的行动,却可能是他人的一生的希望所在。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仍能改变别人的表情,通过自己的大笑、歌声、拥抱、汗水、一所学校,让垂死的人重获活下去的希望,展露笑容;让贫困的人得到受教育机会,对未来一脸憧憬;让生活一成不变的人找到意义,坦然面对旭日东升。

  学校终于建起来了,在落成奠基仪式上,甲太向学校的学生致谢。他知道尽管有了学校,有些适龄儿童依然不能来上学,因为家庭贫困,他们不得不肩负沉重的农务和家务,上学仍是件奢侈的事。然而在甲太面前的学生,很多都在兼顾家庭劳动的基础上,怀惴着梦想,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他们的不缺席已经是对“豌豆”的最大支持,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已经是对甲太最衷心的鼓励。即使语言不通,双方的感激之情仍能很好地传达至彼此内心。

  幸福是什么?是换了新的发型、是去从来没有去的地方旅行、还是消费了许多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不是,这些给我们带来喜悦,但谈不上是幸福。是在竞争号角响起时奋勇冲锋,占领事业的高地,继而登上人生的巅峰?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无疑是幸福的基础,但不是全部。是不断追求影响力最大化,从而成为改变世界,引导世界进步的人?不是,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而幸福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幸福是就算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仍能改变人的表情,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使人的表情更柔和,更愉悦,更坚定,更无惧,那便是幸福的人、美好的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十):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一直在让世界影响自己。

  【有一点剧透】

  我觉得这不是部关于如何成功做了慈善的励志片,而是书写了当下年轻人迷茫于自我的位置,未来的方向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并为之寻找答案的电影。

  今天因为怎么也不想看书或思考自己工作的事情,就翻出这部早已下好的电影,一边吃着虾条一边看着,看着看着就放下了手中的零食,看到后面就止不住痛哭起来。虽然我没有做过“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这么了不起的事情,可却有过和向井理饰演的男主角相似的心境。

  28岁的自己一事无成,孤身一人,在社工学校纸上谈兵,时不时在课上必须向同学老师们三番五次提到自己的“伟大理想”——我要把毕生投入到中国的LGBT事业,让大家觉得我真是了不起。虽然心底有时反而觉得自己好笑。没人知道,我努力申请到美国来读书,开初是受自己在海外的partner的影响,后来分了,人却来了美国;虽然真心喜欢公益,然而自己做什么都是半调子,过去多是半途而废的经历,也不喜欢与人合作;本性是个少女,可能随时等着与人厮守终生,只是现在似乎遥遥无期。就好像片子里向井理饰演的甲太,原本是个平常的医科生,成绩一般,上课不认真,还指望着联谊能泡个妹子。他只是偶然看到一个小册子,就起了要在柬埔寨建校的念头,而这一开始也不是真的想做什么大事,只是想有更特别的人生经验,觉得做公益很帅,或许也是因为被喜欢的人一再鼓励,周围人的怂恿,于是真就开始了要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的计划。但为什么是柬埔寨?为什么要帮助外国人而不是日本本国的人?如果只是建一所学校,就真的可以帮助到他们吗?有学校之后,怎么找到能长期在那教书的老师呢?当社团的其他人问到这些问题,甲太一个也答不上来。

  因为他自己也迷茫啊。对于这些迷茫,这些电影也都诚实地描写了出来。去了柬埔寨后,他们的所见所闻都让他们流露出深深的低落和一种复杂的“同情”——如薰所说,一味的片面的同情是太浅薄了。当甲太从柬埔寨回到日本时,觉得自己身边的青年享受着物质无忧的极大优越感,他却不能轻易享受其中,然而他又太容易因为这样的舒适而放弃了,甚至更容易就因为生活在这样舒适圈中,周围人的反应而放弃——这些人不能理解他的愿望,在嘲笑他无用,甚至指责他是骗子;这些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也有自己的生活。更不用说,在他最低落的时候,帅气的“队友”本田和自己倾慕的女生薰开始交往了。他们俩都说甲太是很厉害的,比耀眼的本田君要厉害很多。可本田却和他喜欢的女生在一起了。这个女生薰,一步步鼓励甲太,把他领到了这条路,却跟自己的队友交往了,最后也离开了他们,选择了自己的路。我在看时忍不住想到了自己的ex,分手后还会时不时鼓励我说“你是很厉害的”,可却是后来离我而去、去追求自己事业的那个人。低落中的甲太因为内心的孤独寂寞而花一万八千日元招了一个“小姐”,借了她的胸部一小时,靠在她身上哭了很久。那时,他脑中浮现的都是柬埔寨的映像。我突然也想起自己寂寞的时候,或仅仅只是对孤独状态的自己倦怠了,也多么希望有人给我拥抱和依靠,最后只是在喜欢的人给我写的明信片上找到一点信念和安慰。而这信念,就是她写的,让我做“对的事”。

  其实我和甲太都明白,什么才是对我们来说,“对的事”。因而到我看到甲太上台演讲的那一幕,自己才会忍不住痛哭吧。当甲太脱掉衣服只剩内裤,在台上说着自己多么没用时,我能感觉到他的哭是真正对自己的恼怒,对现实的失落,对孤独状态的申诉,没有一点点博他人怜悯或同情的意思,甚至也没有对他人帮助的期望,或者说,即使他们能帮助我,这些恼怒和失落也是真真实实的。我想到被自己一拖再拖的书,自己为什么就是那么没用,为什么就是不能再努力一点点,像那些“高效的成功人士”一样抓紧去搞众筹,去找人翻译;转念一想,发给几个专家,根本也没有几个积极的回应,那这本书又有谁真正要去看,更不用说翻成外文……反过来忍不住继续厌弃不能改变现状的自己,厌弃这样愧对了那些对未来的改变有所期待的受访者和我的朋友们。

  到最后,反倒是这种对自己的厌倦,成为了一种驱动力。因此哪怕失败,也只好硬着头皮再做点什么。最后即使什么也没有做到,什么收获也没有,也至少做了真实的自己吧。甲太说,虽然自己什么都没有,可是为了别人展开笑容而做点什么,比自己的享乐更有价值。这对于甲太来说,就是他生活的希望。

  这也恰恰是我生活的希望。我在宏观实践课上,自己非常喜欢的Bill老师,在提到empowerment(赋权)的解释时,不断强调着,这个词的内涵是,你们要记住,当你在empower(给予他人能力和力量)你们帮助的那些人时,他们也在empower你们。因为,只有他们的存在,才让你们的生命有了价值和意义,让你们的内心有所归宿,让你们自己的人生得以成长。你们需要感谢他们,而不要傲慢地以为自己只是在施舍。

  ————————————

  最后想说说向井理。一直以来很喜欢他,更多是喜欢他本人,而不是他的戏。喜欢他书卷气的长相和气质里内向深邃的一面,也认为他是个严谨认真、想法独特却不表露的人。但因为他这样寡淡内敛的性格,过去看他的交响情人梦也好、萤之光也好、哪怕是一百多集的gegege的妻子,也都似乎只是展现他的形象和延续他本身的性格,并非坦露出他的内心。而我却在这部电影中,意外却看到他数度展现自己内心的脆弱、痛苦、孤独,和他的善良、热情,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关切。因为这些感情的流露,我第一次觉得他是这样的亲近和真实,好像通过看他演出甲太这个人,和我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因此电影本身,就好像我和一个合拍的驴友彻夜长谈了一番,各自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第二天,又能有精神独自上路。

  总之,能和Mukai君有这样价值观的共鸣,真的太高兴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想在柬埔寨建一所学校。》影评精选10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