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危巢》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6-11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危巢》经典影评10篇

  《危巢》是一部由季丹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危巢》影评(一):借《危巢》讲一下对独立电影一些想法

  今天跑去小津概念书店看了电影《危巢》,跟导演互动时,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纪录片要反映真实现状,而一旦有导演和摄制人员介入其中,要如何让镜头下的拍摄对象可能表现得真实自然。导演先是说真实世界是多层面的,电影未必要捕捉最深层的一面才算是真实(就像是我所认为的:人在社会中的人格面具也是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出于道德限制和自我保护的自我外衣,就好像用于保暖遮羞的衣服也是真实外貌组成部分),而且在拍摄过程中,导演会尽可能置身事外,让他们只是面对摄像机,他们跳过导演与摄像机也会有情感交流;另一个问题是独立电影制作经费来源,导演说是给日本NHK拍一个纪录片的钱就能维持两三年的支出,有时也会用上房屋抵押贷款

  但其实最想问的问题却忘了问:独立电影要怎么扩大影响力,引起社会关注,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比如农民工子女城市读书的问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北京上初中就要交一万六千的学费,以致于三姐弟只能留一人继续读书,互相礼让为此吵个不休,还要为筹措学费烦恼全家人绞尽脑汁

  看电影期间广州的亲戚正好打给我,还提及两个表妹读书要交一万多,看来这是个影响广泛的问题。包括北京在内的地方政府大多对外来人口收取高额的赞助费或借读费,这问题的症结其实大家都知道是不合理城乡户籍制度问题,我们固然不能希望一下子改变制度,但借助影片,可以让更多的人对这个问题有更多切肤之痛感性认识,也许能唤醒一些当权者的良知,去慢慢推动制度的变革

  因此如何尽可能地独立电影的影响力,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季丹导演提到独立电影的困境,主要是要自筹经费。之前不理解独立电影为什么拍摄剪辑得如此简单粗陋。大概是就是因为经费有限吧,好不容易自己花钱拍好了,还要让朋友帮忙剪辑,至于后期加工处理就顾不上了吧,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就比较粗糙

  国内电影商业氛围重,独立电影很难获得资金渠道进行营销推广。本身纪录片的趣味性就不是很强,加上反映的未必都是社会焦点问题,没有媒体青睐宣传,是很难扩大受众的。因此国内独立电影都会提交到国外参展,争取提名和得奖,由此才能借助媒体扩大宣传。

  季老师提到国外参展时,观众问的问题大都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电影当中反映的社会生活问题,比如中国是否有哪些对农民家庭教育补助和其它社会保障。因此在对于有点单调乏味的纪录片,其实通过多样化的拍摄手法增加影片的情节性或趣味性,吸引国外媒体的关注。比如在某些情节当中穿插一些采访问答演员感受独白,也可以在片末用字幕做一些相关背景介绍,一些相关的社会统计报告国家政策之类的,或是补充介绍在拍摄之后他们家庭的大体状况(导演跟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在往后的播放过程中可以陆续更新)。这样除了能给国外友人介绍情况,也能吸引更多媒体包括国内媒体的关注。

  《危巢》影评(二):生活应该还有希望的——与导演、观众的互动中后想到的

  我想先骂一句,提问说这种情绪极端的家庭是少数的人该拖出去B了!!

  在中国这样的以小家庭为基本单元模式的社会群体里,这样父母孩子之间的问题存在绝对不是少数!甚至要说是大多数!为什么我们要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或许是一辈子的,你可能会成为你讨厌的人的样子?一个最简单的事例就是现在有多少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不是拿小时候自己鄙视和憎恶的那一套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

  再次,我想对那位也是从村里出来对刚才那个我说应该拖出去B了的人的反驳之后话语间所透露出来的“知识无用”的消极太多的一个批判

  先扯一点也很重要的。

  因为纪录片里涉及到姐妹所在的家庭为了最小的弟弟上学的问题一直困扰并从头吵到尾,弟弟在中间有一段和二姐的对话让人听的是心惊肉跳但细想下其实真的是理所应当。那就是,我真的不想上学了,也不是非要去黄冈,现在很多大学生出来不也就是找不到工作么?你不要用你的观点一直放在我身上,也没有问过我的意思姐姐:不是你自己说要上学的么?怎么反过来说我了?你不要和我说这个……)。你这样的话我会用我的方式来恨你!

  1、你不要用你的观点放在我的身上,也没有问过我的意思;

  2、我会用我的方式来恨你!

  牵扯到亲情的撕扯,不用亲情那么沉甸甸的话题了,就连友情或者工作这种基本的生活牵绊沟通中,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常常会出现的。不仅仅在说话的人的身上,他在和他人沟通中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误区而不自知,你我亦然,但这不是这里要探讨的主题。第二句话如果可以加粗的话,用在自己最爱的人身上,听者是有多心碎……这就像你明明做了施舍,但是被施舍的人丝毫不领情,还要找机会回来打你一顿。为什么?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知道他的想法,就那么简单,你所做的不是他要的,但你却因为帮了他而不自知的高高在上,这副本不应该出现的矛盾嘴脸会是每个曾经被帮助过的人会产生的一种BT心态。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你,但这背后的动机真的不是报恩,就是不要欠你什么,这是一种知恩不图报但被恩却一定要报(恩或“仇”)的心理。

  这里对有些观众觉得这个家庭的“极端”不能理解,要把它放在拾荒人家这样一个恶劣环境背景下去理解的一个误区。因为即使不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头,人与人之间就是有这么“丑陋”其实十分自然的一种心态的。

  回到那个觉得“知识无用”的话题,连导演都说那些孩子可能能读到小学毕业不错了,初中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么就只能回家乡继续念书(可能又是一种陌生环境的考验),要么就在北京城内飘荡、沦陷。只是我完全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与消极观念。基于本身就是在打工子弟学校志愿多年的经历,如果有个大朋友能在这些孩子的起始阶段能给与陪伴,且不说影响力要多大,只是这种和其他同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一定要对比的话,他们听到的更多不是理想化的鼓励,而是在体察到确实社会是不公平的,但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的他们不代表着跨栏障碍赛的时候没有机会超越呀!如果有机会能够相处,无条件地爱他们,不带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孩子们,他们已经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残酷,但是能把倒塌的一部分信心找回来的话,有了能够面对生活的恶劣的勇气的话,幸福真的还是有可能来临的呢!

  也许你要说我太理想化,说个最起码的,导演自己也在说拍摄期间要掌握好和这些孩子们的距离,看到他们家的问题也不能施与援手(因为要解决问题不是不可,只是这样的意义真的不大,不能治本),与孩子们更亲昵之后又要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就更难。这其实也是映射出在捐助者、旁观者和这些需要帮助的暂时处于社会底层人们之间的一种拉锯。所谓天助自助者,没有内心完满,任何外界力量真的奈何不了。我不知道导演有没有从这种说法上去给自己的作品一个完美借口,因为更多的着眼点子在家庭这个小单位上,从导演自己的表述中来看,可以说不是科班出身的她,靠着直觉质朴(从今晚的谈吐确实能感觉到难怪要入纪录片行业原因)踩到了点子上。

  所以内因才是最重要的,千万别说“知识无用”,连里面的小姐妹们都知道一定要让弟弟把书念完,我们这些已经有工作的人,只是被生活常态弄的超级疲惫放弃了很多;可看看处在最底层挣扎的孩子们都没有放弃学习,我们为什么要同意那种消极观点呢?

  如果你觉得生活无望,生活就真的HOPELESS了。

  最后听导演说两个姐妹花多次提到自杀的口吻,让人不仅要对社会极度缺失的面对特殊群体又正值青春敏感时代的心理关爱相对欠缺,内心焦灼了起来。如同现在一直在坚持支教活动,虽然自己也不是多么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让这个年纪的孩子有他们该有的笑容毫无顾忌,身为大人的我们真的应该行动起来,多多关爱他们!只是千万不要用错了形式啊~

  一激动说了点影片额外的东西,但是确实觉得需要更多关注这些外来落户不仅仅是北京,还有上海、深圳这周到沿海打工子弟的孩子们,不怜悯疼惜,请给予他们真实的希望与正确的关爱吧!

  《危巢》影评(三):《危巢》之下

  一般电影都不值得花费时间的,但是危巢例外,因为在危巢的旁边是象征中国梦的鸟巢,这其实简直是巨大的反讽。片子讲述故事痛苦,拍片子的很痛苦,看片子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冷漠冷静,将观者与掌镜人一同卷进那冷冰冰而又残酷的现实之中去,无处可逃,无所遁迹。

  如季丹导演自己所言,她之所以放弃她的西藏,来到北京拍《危巢》,是因为想要走进黑暗的最深处。她要直面人们那“孤岛般”的处境。《危巢》告诉我们季丹导演做到了。

  最让我震撼的是季丹导演拍摄片子的表现手法,也是我最喜欢《危》剧之处。尽管我具体说不出其手法的来源,几乎仅有几句话的旁白说明,一切都让镜头内的主人公自己讲述,加上长时间的沉闷的镜头与争吵,观众知道了自己不是在《危巢》中审美的,而是与主人共命运哀伤的。

  现场有人建议用字幕加强影片的情节的叙事力与故事的连贯性。我个人觉得,《危巢》的艺术之处恰恰在于季丹导演的静观,将阐释权交给观者,这其实恰恰暗合了阐释学的真谛(伽达穆尔意义上的阐释学)——尊重个体的、多元的阐释与个体的自我理解。在这种意义上看,《危巢》是一部很民主的片子。

  《危巢》片后,有人呼吁怀念主席批评知识分子的冷漠与失语;后来一个大学教师,起来先说知识分子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建议把这部片子给总理看。我觉得无论主席还是总理,都是一种逃避自由与逃避责任行为。其实观看本身就是对于现实与当下的一种参与无能为力感也正是影片的效果之一,这不恰恰暗合了季丹导演“孤岛”的想法。如果孤独而又有力,那不就成了自慰了吗?无能为力感,恰恰表明我们在自我追问。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

  辛亥革命一百年,我们依然在渴望明君良主和清官,恰恰印证了革命失败与革命精神的必要。

  向季丹导演致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c16320100xhxv.html

  《危巢》影评(四):危巢

  这一家五口人住在垃圾堆旁自己搭的小屋里,非常狭小拥挤。电影中大部分片段发生在这小屋里,尤其是这家人激烈的矛盾与争吵。、

  以捡垃圾为生的父母每日辛勤,但是赚不了多少钱。以前,由于学校和社会上的帮助,他们的四个孩子能有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几年后,由于各种变迁,他们的处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姐姐已经失踪,而剩下的三个孩子能否继续读书成为最大的问题。

  不懂办事的父母不能给孩子们帮助,三个孩子只有自己担起。大姐坚持一定要让弟弟继续读书,要让他考上大学,她要牺牲自己和二姐。父亲是个爱喝酒闹事的人,他一直反对让弟弟去黄冈读书,读书所需的巨额费用也是家里沉重负担

  弟弟读书的问题是贯穿全片的最大冲突。整部电影都笼罩在这家人剧烈的争吵中,节奏一直很紧张,从三姐弟的烦恼到一家人的分歧,从姐弟两的对抗到最后过年时仍然不能平息的波澜。他们住在“危巢”之下,生活在危险边缘

  从始至终,你会被这家人带入他们的困苦中,深刻体会他们“危巢”之下的状态。你看她们的眼神,你怎能安宁

  《危巢》影评(五):关于命运的悖论

  片中这一家人以他们的方式生活着、挣扎着,有抱怨,也有愤怒,但他们从没惊异于自身的存在。看片子的人,大多数会惊异于他们的存在,惊叹在当今时代竟然也有生活得如此糟糕的人。

  他们真的生活得很糟糕吗?

  这个“糟糕”是一个相对的感受。我出生、成长、学习、工作,从没惊异于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的“糟糕”,可是当我跟我的朋友同事提及我从前的日常,他们都惊呆了,对我抱以同情,表示如果时光倒流二十年,他们一定会把他们富余的书籍书包玩具、衣服、零食通通寄给我,他们说我简直就是一个“希望工程儿童”。受他们的反应的影响,我开始回望自己的生活,在某些时刻,我会稍稍有一点怜惜自己。可是,当我冷静、清醒理智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不是异类,我周围的人跟我大致相当,我和我周围的人都没有认为自己有多可怜难受多么的“不可思议”,我们学习、工作、聊天、开玩笑,过着快乐的生活。所以,我那少有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公”的领悟,其实并不是来自于我对命运的认识,而是他人加诸于我的观念。

  片中这一家人,他们为读书、挣钱、过年、拆迁而愁眉不展,但是他们也玩游戏、开玩笑、唱歌,有着他们的快乐。作为观众,很容易处于一种悲观之中,的确,他们的生活几乎看不到出路。可是,亲爱的观众朋友,你找得到对象,买得起学区房、交得起房贷、买得到奶粉、躲得开堵车、防得了吸霾、逃得开死亡吗?是的,有人办得到一些,但是大多数人大多数事都办不到。撇开那些极少数的幸运儿不谈,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纠缠于这样那样的烦恼、困难、痛苦之中吧?痛苦有高下之分吗?恐怕大多数时候痛苦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痛苦程度相差无几呢。

  这种想法挺阴险的。

  王小波曾说,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片中这一家人的生活需要改进吗,他们沉沦了吗。他们的生活需要改进——正如任何人的生活都需要改进一样。他们可能正在沉沦,父亲母亲的暴戾专制软弱无赖,姐姐西霞也浮现出父亲的专制,妹妹明玲散发出一种对待困境莫名其妙的处之泰然,弟弟的沉默敏感,而姐姐则一去不回生死未卜。他们挣扎着,生活谈不上改进了,也谈不上更糟了,但日子一天天挨过去了。

  这种想法同样挺阴险的。

  这种想法里有一个潜在的语境,体面、成功才是“应该的”。我没有看过加缪的原著,只听过MLA的《西西弗斯之歌》对他的观点的解读。大概意思是,神也许并非用“推巨石”惩罚西西弗斯,而是用“推巨石很惨”这个想法惩罚西西弗斯,一旦西西弗斯藐视命运,处之泰然地推巨石,那么,惩罚就土崩瓦解。

  这仍然是一个阴险的想法。谁知道处之泰然是不是一种自欺欺人呢?

  这部纪录片尚有很丰富的值得深思之处,以上仅仅说出我的困惑。

  《危巢》影评(六):一片狼藉中的诗意

  老爹老娘吐出的那些脏字引来全场的哄笑声,也仅有这些屈指可数的场景观众们才得以片刻的开怀。这部纪录片就如同先生所说的那只在梦魇中压住胸口的手,让人窒息。

  京郊垃圾场边搭起的违建,周边环境龌龊不堪,我几乎可以闻到风中飘来的馊味。窝囊固执的老爹,唯唯诺诺拿不定主意的老娘,性格独立、话语尖刻的姐妹,为了唯一的儿子小刚读书上学问题争论不休。经济上的困难让这一家子身心疲惫,为了弟弟的学费问题,姐妹俩甚至要面对是否向某大叔“献处”这样的抉择。荒诞和残酷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户籍规定、入学制度,封建传统的家庭观念,把这一大家庭和观众一起抛进了绞肉机里,饱受煎熬。而这狼藉的现实中,却又有一种奇异的人性的诗意。

  看到4点多钟近末尾时,我饥饿难奈离开了现场。走出影视中心,天色晦暗,大雨还在下着。想到此时此刻,城市的某个没有门牌号的肮脏的屋檐下,还有那一双双乞求着雨停的年轻又苍老的眼睛,一股寒意逼来。

  .S. 没能坚持到最后和导演交流,遗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危巢》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