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格斗女孩》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4:3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格斗女孩》经典观后感10篇

  《格斗女孩》是一部由David Wnendt执导,Alina Levshin / Jella Haase / Gerdy Zin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斗女孩》观后感(一):☆ 虚无,Kriegerin,选择

  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在历史的前进中,总有潮起潮落,若天地不言,人应该在何处?似乎这是庄子式的语言,镜头开篇就是这样——倒转的沙滩、海浪、天空、海鸥、血。一个女孩的声音响起:“平等,是德意志这个伟大国家的……”

  如果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必要经历的潮落,你总要度过那些需要度过的年代。无论什么国家,无论什么年代,如何面对灵魂的空虚、生命的虚无,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

  所以,纳粹诞生于经济危机,人类社会无法解决内部因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矛盾,甚至没有调和的可能,必然发生战争,以最残酷的方式加速潮水落向最低处。然而低处还有更低处,你不知道那个真正的极限在哪儿。一个人要面对这种茫然,一个国家同样如此。甚至每个人在面对未来不可确定的未知而产生恐惧,总要以各种方式发泄、转移、升华,以度过每次的潮落。潮起之前的潮落。

  那些所谓的国家极端势力的兴起,无不存在于经济危机的年代。今天依旧如此,德国有新纳粹,日本有新右翼势力,所以钓鱼岛……。如果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永远不能解决,那么民族主义、纳粹、军国主义、冷战,都不会消亡。

  国家如此,个人同样,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生存状态。

  《Kriegerin》德语是勇士的意思,一个女孩天天跟着男友和同伙一起向路人挑衅、斗殴,这算是新纳粹么,如果不那么急的定论,可以看到很多和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出现的问题一样,虽然表现和性质不同,但对生活的茫然、冲动、质疑、反抗、狂躁、不满是一致的。纳粹只是这些德国青年们发泄这些焦躁的渠道。即便在看反犹太人宣传电影的时候,他们也只是一群需要发泄的,并没有多少所谓面对个人的社会责任的,需要刺激的年轻人。

  或许仅仅从一部电影中,想要获得所谓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家现实生活的真实,有些勉强。电影到最后也没有明确交代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显而易见的是电影的名字《Kriegerin》提示了电影要说什么。一个所谓的“新纳粹”女孩在对生命的愧疚、面对承担起因自己的行为而导致的后果时,她成了一个真正的 Kriegerin。

  如果说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是一种对个体思考的理性回归,那么新纳粹主义的集体桎梏就在于:每个个体没有考虑过,自己真正在一个所谓强大的口号下,如何承担个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自我的身份认知、界定。

  如果每个人把个体的责任抛弃,并将个人行为造成的后果归罪于他们最初寄托的那个口号或者所谓思想上。你可以清楚的发现,撇开新纳粹主义的政治属性,实际上,每个不愿意承担个体责任的,逃避生命的虚无带来恐惧的,将这种逃避隐藏在一个集体逃避个人责任的口号之下,这种每个人都不承认自己在历史中应该承担责任的现象,在中国也曾发生过——文革。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一个真理,为了创造新世界,而与对手进行残酷斗争。当潮流过去,每个人都不愿意承担自己在过去的狂躁中作出的错误举动而承担责任。他们一致的苟合,以自己被蒙骗和当时年幼为借口,来逃避了应该承担的个人责任。就如同当初他们也是将个体对未来的盲目,嫁祸于一个看似集体捍卫的真理之下,以此逃避承担个人责任。

  历史真的翻过去了?没有!

  潮水起落,那些暗礁还在,区别只是今天的潮水遮蔽着下面的狰狞。人类集体盲动中的个人焦躁基础并没有消失,那些隐患甚至已经开始重新长出来。

  当你厌倦了,甚至看到了五仁馅的月饼就莫名不舒服时,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对象,并逃避真实的价值的时候,在德国同样有一些和你一样的青年,他们是同样不愿意承担个体应该坦诚面对生命责任的只愿叫喊、发泄,这就是新纳粹。

  所谓新纳粹,很多时候和五仁月饼党,红卫兵,红小兵,今日在网络中高喊自由、民主的青年并无区别。

  只有个体勇于接受各种挑战,而不寻求任何所谓空洞的思想或者口号庇护,才有集体无目的的疯狂不会再次重来的可能。但恐怕这不现实。每次经济危机总要积累或激化各种问题,这次经济危机不解决这些矛盾,它就会一直积累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社会无法逐步解决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矛盾时,就是要警惕的时候了。

  能够直面和承担个体的责任,不逃避,不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敢做敢当,既为——Kriegerin。

  电影中有全裸性爱镜头,但德国人一向的理性严谨表现出的,只是两个以刺激替代享受生命的年轻动物,这样的镜头是纯理性的。

  电影没有抒情,没有的爱情,没有友情、没有明显的倾向、没有黑白分明的对错、没有刻意宣扬的思想、没有强烈批判的意图、没有过多情绪的渲染,甚至看似没有层层推进的高潮、没有明确的主题。

  电影故事只一条线向前走:德国女孩歧视移民,发生口角摩擦,开车别了阿富汗男孩哥哥的摩托,造成车祸;接受纳粹外公的安慰,勇于承担责任(虽然外公说的承担是纳粹式的,但电影也没过多纠缠于这个细节,没详细铺陈);女孩以为阿富汗男孩的哥哥死了车祸,于是帮男孩偷渡国外;看到新加入纳粹团伙的15岁小女孩,如同自己当年一样面对生命的虚无,寻求逃避现实责任的转嫁到信任纳粹主义,她想解救小女孩,最后却被小女孩出卖;女孩最后死在了沙滩上,她帮了(一个出于误会,实则可以完全不用帮的,无相干的)阿富汗男孩(这种死亡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电影也没过多讨论)等等,故事就这么不做多余渲染,严谨、冷静,甚至强韧的依靠单一逻辑向前推进,总之拍的非常好。

  不喜欢看太冷静的纯思维式电影的人,不适合看这样的片子。从最开始简陋的镜头觉得只能一颗星非常差,逐渐到中间一颗星一颗星的加上去,直到最后五颗星是完全够资格的。

  这是一部相当冷静、出色的电影。接近普通摄像机画质的画面(应该是刻意追寻纪录片的效果,以达到让电影看起来有如同真实记录的质感),叙事的克制,甚至不能用克制这样的词来形容,它就是典型的德国式的思辨,镜头中完全剔除了任何思考的痕迹,但每个镜头又都在为完成这个思辨而运动。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垂,三九第八天 

  《格斗女孩》观后感(二):成长与社会

  开始我以为是讲青春期叛逆的,看完了发现这是个表面,里子还是反思纳粹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两个女孩内心都是充满极其愤怒的,对生活的不满也好,与家人相处的隔阂也好,他们的行为无不体现出难以宣泄的暴戾,加上种族隔离和新纳粹主义的色彩,这片子也就完成了想要表达的东西。感觉欲言之有物,却又难以言之凿凿。人生轨迹中,重要阶段必须经过具有普世价值教育的浇灌,否则就会偏离主流,成为狭隘的个体主义

  但是普世往往是和变革相左的,这也是很多个性化青年赖以自我标榜的原因,现在流行反毛,反社会,反政府的言论,网上自以为翻墙就是有思维有辨别能力的精英,这些人往往受到煽动蛊惑就会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网上五毛诚然多,但是美分们,走狗们似乎更让人感到可鄙,反对当局是有节制的思考,有限度的对话和强有力的监督,而不是一味的用反社会,带有阴暗色彩的观念看待一切

  说的啰嗦了,此片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逆反期女孩邂逅并见证了另一个无处安放青春的女孩因交友不慎成为新纳粹主义牺牲品的故事

  《格斗女孩》观后感(三):《格斗女孩》:德国民主的另类解读

  看片名以为是部竞技励志题材,尽管Combat有格斗之意,但故事讲更多的是女孩的叛逆心理和“斗争”行为,无关体育丝毫。一名愤世嫉俗的女孩,愤青到极点,特别是极其不满当下德国的“民主体制”,她觉得现任政府是无能的失败的,并且一直试图在退伍老兵爷爷那里了解更多关于希特勒的信息。她懵懵懂懂的加入新纳粹组织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经过一番洗脑过后,又极大的激发了她叛逆的性格。正当她以自己的生活阅历来思考所有事情,以善良的本性来处理身边善恶时,自己却意外的倒在枪口之下。

  影片在德国电影奖上大获全胜,连获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和杰出故事片三奖以外,还拿下其它大大小小15个奖项。看似演绎叛逆女孩的故事,还连带点新纳粹的桥段和外来移民的戏码,实则是在深刻反思德国的体制问题,特别是“什么是德国的民主”。影片开篇和结尾的画外音都在反复强调这一点,德国的民主就是人人平等,不管是地痞流氓都有发声的权利,甚至有大打出手杀人越货的权利,再以女孩的种种事例来印证这种“民主”的弊端。如果一旦邪恶战胜正义,丑恶战胜善良,恶魔之灵也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权利。那这样的民主意义何在?如何来伸张正义?如果这样的“民主”形式不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所有女孩的经历又非耸人听闻,那本是一个鲜活的事例。

  如此深刻的反思,如此生动的演绎,基本上完全表达出导演对德国体制的批判和思考,进而让观众们见识到民主令人可怖的一面。当人人都在向往追逐民主体制时,我们是否也思考过民主也会有不好的一面,也会有很多需要处理的问题。一旦种种问题暴露直到失控后,我们又是否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来不让善良的民主走向极端的邪恶民主。因为,还有一个大大的问题人类始终无解,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如果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就很有可能给了邪恶可乘之机。当自私、排外、自大的本性得到极大的膨胀后,谁又来维护正义和善良的权利,难道邪恶才是人类应该拥有的根本?果真如此的话,如何来拯救可怜的人类。

  《格斗女孩》观后感(四):《格斗女孩》:拷问现实

  星级:★★★★

  玛丽萨是个二十岁小镇姑娘,和母亲在一家超市工作,她的脖子和胳膊上都是纹身,她还打算将希特勒和爷爷的肖像在纹到身上。两个在超市购物的阿富汗少年与她不期而遇,种族主义的思想让她拒绝给少年结账,之后海滩上的再次相遇,愤怒和莫名的仇恨让她驱车撞毁上了两位少年。片中的另一位主角是十五岁的少女苏维娅(婕拉•海斯 饰),她成功优异,继父专横且狂妄,当继父在她口袋里发现了烟蒂,他会惩罚她连续的抽完一整包烟。苏维娅变得更加叛逆,渐渐的走进了新纳粹团体的生活,暴力,毒品和烟瘾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在玛丽萨认识苏维娅和阿富汗少年拉塞尔(赛义德•阿罕穆德 饰)之后,她一贯对待事物非黑即白的态度产生了转变,她开始思考暴力、善恶与现实,她甚至开始思考这种思想的成因。为了拯救无辜脆弱的阿富汗少年,为了不让苏维娅成为以后的自己,她开始了反击。一系列的暴力行为之后,当玛丽萨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病根,一切却为时已晚。

  爱德华•诺顿在《美国X档案》中就饰演过新纳粹主义份子,影迷们也并不陌生,相较于大卫•弗奈特,托尼•凯伊更攻于形式和文体,在故事性上就薄弱的多。对照东德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德国热议的新纳粹屠杀案,本片的这种新纳粹组织的现象很值得反思。

  :贴个简介,部分剧透,谨慎阅读。不怎么新鲜的情节剧,那股荷尔蒙劲儿很爽。

  《格斗女孩》观后感(五):我笃信人性本恶并且愚蠢——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玩偶

  20岁的德国姑娘Marisa对从小带自己长大的外公有很深的感情,外公重病住在医院,妈妈不愿意去探望他,但Marisa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鲜花去探望他。

  时间拉回到故事的起点,Marisa的妈妈怀了Marisa,Marisa的外公扯着女儿的头发,从楼梯最顶端一路拽到最下面,再用靴子踩着女儿的肚子。过了几年,Marisa还是个小女孩,此时德国政治风雨飘摇,最终发生巨变。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外公,却还沉浸在过去的那种种族主义、反犹主义中,对自己心爱的外孙女Marisa宣扬道,犹太人始终在毒害全世界。

  出于对外公的敬爱,以及父母的疏于教导,Marisa最终在成年之后加入新纳粹主义团体,在火车上辱骂殴打同胞、外国游客,拒绝卖东西给阿富汗难民,对任何人冰冷残酷,她的生活中只有暴力和性,没有关爱,即便是对男朋友也一样,两人交欢完之后,Marisa脸上那种木然而空虚的表情说明了一切。她甚至连母爱都没有,在厨房她想吻母亲,母亲躲开了,只是因为“你满身都是汗”。谁能责怪这样的一个少女?从她年幼到现在20多岁了,她所拥有的仍然只有外公。其他的一切都是在麻痹自己。

  人性本恶应该是最接近于人类真实本性的论调了,因为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从原始社会开始,只有恶人的基因才能一代代向下传。大卫休谟也说过:“人性本恶,因而每一个进入权力机构的人都有可能是无赖。”谁还能否认人性本恶,在Marisa开车撞向那对善良单纯的阿富汗兄弟时?他人的性命,不如自己的倒车镜来得重要。Marisa这样的年轻人,仇恨犹太人,仇恨外国人,仇恨同胞,也许没有什么是他们不仇恨的。霍布斯说道:“人对人是狼,狼对狼是人。”照这种说法,Marisa等人仇恨的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人类群体的社会性了。Marisa的男友可以因为女友心不在焉而毫不留情地连扇她几个巴掌,Marisa可以毫不留情地给自己的母亲一个巴掌,只有在面对外公的时候,她才从狼到人,因为外公毕竟是她对这个社会所有观念的建立者。

  谁还能否认人性本恶,当只有15岁的中学生Svenja在身边感受不到一点爱时?母亲离异改嫁,继父严于教导她,但是显得专制而冷酷,母亲爱她,但是显得幼稚天真,Svenja结识了男友Markus,Markus带她去新纳粹分子不定期举办的集会上,象征老一代的少女Marisa和象征新一代的少女Svenja在这里相识。

  《格斗女孩》观后感(六):新纳粹与德国

  “heil hitler”,抬高45°的右臂,纳粹万字符的纹身,黑衣黑皮靴,光头,走在东德的街上遇到这样一群年轻人,不要以为这是在拍什么二战历史剧,你见到的是新纳粹主义者:光头党。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起德国,朋友感叹德国光头党的兴起,纳粹主义复苏,愤慨之情溢于言表,问其原因,他便说起了他表哥在德国留学的朋友和女友在晚上遇到光头党,被打成植物人的事情。不能确定事情的真伪,当时也没发表任何评论,看完《格斗女孩》突然感触颇深,新纳粹究竟是现今德国青年人中的新潮思想还是德国人中的的非主流异端思想?

  两年前去德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德国朋友Robin,对于政治颇为热衷,再回答了他关于西藏的问题后,便问及他对于德国纳粹主义的看法,他皱起眉头“纳粹主义者是纳粹,而我是德国人,还是不要把我们混为一谈的好”有人会觉得这有推诿历史责任的嫌疑,而我觉得这却充分表现了德国人对于纳粹的反感和对于纳粹历史的耻辱感。

  随后的交谈让我得知,他对纳粹的这种想法是德国大众的普遍想法,纳粹和纳粹主义是德国人的一种敏感话题,整个民族被一个极端主义者煽动而起,这是一段充满着冲动与愚昧的历史。但兴自俄罗斯的光头党在德国又是因何而兴起?由于冷战东西德的分裂,以至于东西德的差距至今难以抹平,西德的就业率,社会治安,生存环境一直存在着众多问题隐患,而全球化欧盟化的以及德国难民政策体系的形成使东德的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化,以土耳其为主的来自大量东欧发展中国家的劳力移民以及西亚的国际难民的介入,使东德的失业率的上升,使许多东德本土人失去了饭碗,部分人因而将矛头指向了外来移民,认为是他们抢走了自己的饭碗,在此背景下德国光头党便一步步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影片中的新纳粹主义者正是这样一群无稳定工作的年轻人。单亲家庭的生活背景(每6名德国儿童中就有一名儿童来自单亲家庭),生存的压力,未来的无望与迷茫,逐渐扭曲的心灵遇到了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新纳粹主义,毫无生气的干柴遇到了疯狂的烈火,新纳粹主义变为了他们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对未来的的依托,一群迷茫的人走到一起是不会考虑任何后果的。影片中的小女孩的改变便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电影中几个年轻光头党集训体能的桥段不免让人联想到基地组织。但德国的光头党绝说不上是一个恐怖组织,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群迷茫虚无的年轻人走到一起被同一个思想煽动,疯狂的放纵、破坏,不顾及任何后果,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的窒息感虚无感。这种组织是可怕的也同时可悲的,这也是为什么整部影片都充斥着一股压抑感。

  身边有打算留学德国的朋友常常提及对于种族主义的担心。哪里有社会物质分配的不平衡,哪里就有歧视,和大部分国家一样,德国人必然有种族主义,但是在许多人看来德国的种族主义似乎更为严重和恐怖。这源于说起德国,她总是会被打上了纳粹的烙印,背上历史的成见,被套上恐怖的外壳,令人寒噤。如此片面的看问题是不是太过主观唯心?

  德国人对于祖国的热爱,众人皆知,而另一样让德国人同样热爱并捍卫着的东西却鲜有人知,那就是民主。德国人十分崇尚民主,并以自己的民主为荣,Robin从表达过对不解中国政 党 制度的不解,在他们的眼里,一党。执。政是不可理喻的。也正是因此严谨慎重的德国人是不会再推选出一个“heil,hitler”,“heil,mein fuhrer”来践踏他们的民主,代替人民统治国家的意志。

  看待事物不是拍苍蝇,一巴掌打死再看是死是活。不是一个新纳粹就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名族的全面,就像一个藏。独问题绝不能反映一个真正的中国,以偏概全永远揭露不了事物的本质。关于光头党,确实,可恨之人可能会有可悲之处,但是,回到开篇,你走在西德,遇到了在行纳粹礼的秃瓢,你可以瞅两眼,但若是礼毕便向你走来的话,有枪掏枪,没枪您就撒了欢地跑吧。

  《格斗女孩》观后感(七):穿着纳妻的skinngirl遭遇申请难民的mullukenkind

  1 不在jugendheim好好待着,成天幻想着偷渡到瑞典,

  还是导演在吐槽吗?

  2 Sandro火很大,能从bitterfeld追到海边,

  花600欧买了的枪却成杀自己变节女友的凶器

  3 marisa的祖父情节。

  印第安战士没有疼痛---出自karl may的探险小说系列Winnetou

  但要敢做敢当,自己的债要自己还-----不像这老纳崔能说出来的,

  只能牵强为“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4 用得起熨斗的人烧水壶就免了吧

  5 svenja一个好学生,

  继父管教套路相当硬气,

  借着烟友带着新鲜视角进入极右小团伙,

  头套不小心恶搞了喜特乐

  想干一票大的却无偿资助了一次不相干的偷渡

  6 asia inbiss面店老板的特写,

  WAS GLOTZT DU SO?

  7 新娜标识

  88: 8=H,88=嗨喜特乐 (我只知道89,不知道88)

  14 words

  Rechsrock

  Hassangriff

  红桃A

  lut und ehre

  all corps are bastards

  andro出狱被遮万,女主前胸被遮住的“万”处中枪了,算是隐喻?

  8 新娜们有较强动物权益保护意识

  5 jin ling烟:柏林黑市烟,

  1.6欧每条(10包)制造于俄国,每条卖20欧,

  在柏林地铁一些出站口见到过亚裔提包站着,

  不知道是不是这类人群

  5 高频词汇:

  Verpiss dich=Haut ab 滚蛋消失

  Halt die Schnauze=shut up

  innst du=疯了吗?

  Alter 算不上骂人,算是叫嚣

  Hurensohn 表字阳

  Wichser,Fotze

  《格斗女孩》观后感(八):有些伤是不能被时间磨灭的

  记得在柏林住青年旅馆的时候,碰到过一群也来旅游的高中生。那会德语p的只会打招呼,同屋有俩澳大利亚姑娘正好gap year混来欧洲,晚上拉我下楼和那群高中生一起喝杯东西。

  其中一个女孩儿英语挺好,所以和我聊天。那俩澳洲妹子毫无不适感的和其他人混去玩儿了。

  那德国姑娘叫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当她知道我不是和她一样的高中生,而是已经大学毕业了的时候,很开心的给我钱让我帮忙买杯酒。她还未成年。然后我们就聊了很多敏感的话题。她想知道文(和谐)革,我想知道纳粹。

  我记得她当初和我说,我们的确做过这些事,可是现在我们知道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杀人。其实德国也是受害者,我们只是跟随了一个叫希特勒的人,被煽火起来的。。。二战我们也没少死人。希特勒不是德国人。我们德国人是不喜欢打仗的,因为打仗要死人。你知道希特勒当年考维也纳的学校想学美术没录取么?所以他就出来煽风点火了。。。如果放到今天,即使再来一个希特勒,我们也不会被煽动了。因为我们很懒,打仗?别闹了,还是在家看看电视吧。打仗给我们带来太多伤害了。反正打仗了我们(指了下同行的男生)是不愿意去死的。我们爱好和平。

  然后她跟我说这个问题其实德国人不愿意谈论。是在揭伤疤。

  次日,澳洲俩菇凉走了,那群高中生也走了。那个女孩儿问我要facebook,然后我跟她解释说,我来自大陆,没有。。。她给我留了email,然后旅途中我弄丢了,就没有然后了。

  同日,我在东柏林2月阴冷的天气里面戴了口罩,当街被一个德国妇女拦下,用很凶的口气噼里啪啦说了一堆,我没听懂,让她说慢点。然后我懂了,她问我德国的空气这么差么?你为什么要戴口罩。

  因为,我冷,而且我感冒了。

  然后她就走掉了。

  以上,德国人的爱国是很显而易见的。那高中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我们其实不是这样的人,你们别误会我们都是纳粹。。。而那位中年妇女觉得戴口罩就是嫌弃空气不好,是对她祖国的侮辱。

  当爱国情绪膨胀到一定的高度,就变成了极端。

  排外这事儿吧,哪儿都有。关键的不是谁排斥谁,永恒的定律永远是利益拥有者,排斥前来分摊的那一部分。国内最典型的就是地域主义。谁都没有错,谁都有自己的立场。

  然而战争过去了,活着回来的人,有些和女主角一样,人性最终战胜了所谓的信仰,杀人就是不对的。而更多人还是抱有那份信仰。

  那次回来的飞机上,碰到俩德雷斯顿留学的姑娘。

  她们说德雷斯顿刚刚新纳粹游行过。全城戒备。学校关照他们所有这些外国学生留宿舍别出去,直升机都开来了。

  但,不是新纳粹打外国人,而是新纳粹和反纳粹两拨人干上了。

  据说东德经常出这事儿。。。之前只打男的不打女的,然后男的聪明了,出门拉个姑娘一起,结果就 一起被打。

  我周围没有见过被打的。在德国我也没见过新纳粹。唯一一次见到,是在所谓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那种全民的冷漠,远比片中那一小撮极端青年来得彻底。

  当我当街被人吐痰然后骂的时候,我德语不好,但我还听得懂脏话,没有一个路人停下来阻拦。当我一个人走在街上,接受那么高的回头率,眼神里面透露的是:你这黄种人怎么混来我们这里了?

  我们的确在抢占他们的资源。大批留学生的进入占了德国人的位子。如果我们是德国人,我们是不是也会在年少无知的时候,和主角一样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捍卫自己所谓的利益保卫自己的国家?

  这一切不得而知了。

  德国在二战这事儿上的认错态度,一向是很诚恳的。勃兰登堡门边儿上就有纪念死难犹太人的。可,犯了的错,不是那一辈人死了就清了。这事儿上,没有人是赢家。

  《格斗女孩》观后感(九):这不是一部只是关于“新纳粹”题材的电影

  看了前面几位观影者朋友的评论,有的觉得这是反应“新纳粹”题材的电影,但是在反应新纳粹题材时比较单薄等的评论。

  我倒反而觉得虽然导演很年轻,但是却非常深层次得反应了现在德国面对的很多社会问题。

  因为我在德国读书的因素,很多场景现象是能感同身受的,我来尝试重新解读下这部电影。

  问题1:德国是个民众高度参与political activity的国家

  一方面来说,高度的参与的确促使了Democracy的成长和发育等等好处,但是却因为相对高度的自由,年青人在报纸上能看见各种批判式的言论和无休止的批判中成长,如果父母没有引导好的话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在剧中的体现:A.丝雯嘉后爸要求她当场抽完1包烟的时候一边看报纸一边顺便说的那句“难怪你会撒谎,这个社会都在撒谎。”

  .剧中开头就说,“在一个 Demokratie中谁都能参与,你,我,酒鬼,瘾君子。。黑人,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人”。可见这个社会人人都欲望参与进political activity。其实导演想发起的是这个人类很原始,从罗马帝国开始就不断得被讨论和争议的问题:

  人人都参与的Demokratie真的这么好吗?真的没有缺点吗?真的不会掉进Sackgasse吗?

  C.丝雯嘉前后的变化,去拜访他小男朋友父亲的时候说“nicht so politisch.(不是对XX很过敏).”他等了下说了句“Ich bin Marxist”。但是等到丝雯嘉入了伙有了图案后回到家和后父吵架时就开始满口“Politische Aussage”。导演的功力在这运用得不像个年轻人,而更像个炉火纯青的反思者,反思的问题其实又回到了B的那个矛盾。

  问题2:德国的家庭问题

  德国家庭重组率和单亲率都很高。(剧中两位女主都有明显的家庭问题)

  现在青春期前后(14-22岁,即剧中的两位女主角的年龄)的父母(德国目前的中年人)开始,德国人的家庭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30-40年前的他们年轻时先后经历了“美国化(Amerikanisierung)”,两德统一对整个社会结构性变化的事件。过去传统的男人做工女人照顾孩子做家庭妇女的结构彻底被打破了。

  现在德国的老年人们仍然是老式传统的那一批,如果问一些老奶奶的话,你就会发现,她们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他们对于婚姻,非婚生育等话题仍然还持有较为保守的看法。有些老人甚至还无法接受他们的儿女们离婚了的事实。但是这些老年人他们本身有不少的童年经历了二战,而在青壮年时期则处于德国战后恢复的黄金时期(这也是这代德国妇女仍然可以不用工作的原因),而这个时期德国内部对于二战,Nazi,对于很多敏感性的politisch问题都保持缄默(这也是为什么那知名的一跪发生在70年代,而不是马上发生在战后),只是努力发奋的工作。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子女往往是保持包容和缄默的态度,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儿女突然在一个被颠覆的社会中离婚,非婚生等问题后,往往也只是默默惋惜(女主外公对女主妈妈的行为比较少),但是却不能插手干预(补充a:和中国非常不同。补充b: Knaller Frau第一季中女主和她男朋友搭父母的车,他们俩在车上就XX了,但是父母却仍然无视继续开车,其实讽刺的就是这个问题。)

  而现在为人父母的这代中年人自己当初就因为管理不好自己的状况(剧中丝雯嘉的母亲在抽烟时说别像她一样过早怀孕),怎么又能使自己的孩子们信服呢。

  问题2小结:

  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往往不止1-2代人,前几代人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仍然会保持和延续。

  德国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国在不久的未来也会有不少遇到,过去问题的出现会保持在50年左右(比如工业和环境的困境),但是现在这个时间差却在越来越拉进(比如现在德国人面临的Risiko im Alter arm即老人越来越穷的问题,中国可能在未来10-20年就会显现得很明显。)

  问题3:德国真的是还是不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国家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这位导演在这部电影反复反复地拷问德国人自己的地方。去年Merkel还发表过关于这方面的讲话,大致是关于“德国多元化宣告失败”。

  德国虽然在战后一直反思并且定位自己是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这样将自己定位于中等实力国家,是德国人自己为了防止自己被人再次操控而兴起成危害其他国家,最后却还是伤害自己的反复困境和循环而这样将自己的国家定位的。

  但是德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和politik上是个矮子,但是却因为经济上的在欧洲和世界的作用,愿意变成个human right卫士的形象,所以它接受过越战后的越南难民(片中首部那些新Nazi在火车上对越南人狂吼的原因。)后来又有中东的难民,又有阿富汗的难民等等。但是这些人来到德国后却因为经济等种种原因可能一辈子别说融入德国社会了,恐怕不少连德语都说不好。

  导演暗指的其实是德国人自己的彷徨,一方面经济没有了快速增长,一方面还要保持卫士形象,再一方面等他们真的来到了德国,德国人做好了准备了吗?愿意让他们融入了吗?

  讽刺性的例子就是那个阿富汗男孩的房屋女管理员的夹杂着德语完全用德语语式说出来的英语,基本反应了在这个国家英语的流通度。

  以上,一个长长的评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对德国比较陌生的朋友。

  最后总结,这部电影了得。

  《格斗女孩》观后感(十):格斗女孩

  1、你以为你能跟我们混的下去么?

  2、你也热衷政治吗?算不上,我不怎么喜欢政治。

  3、只是文字而已,(把书丢了),行动,我要看到是行动。

  4、你觉得德国好吗?很糟糕,我太想家了。

  5、我一直在想,必须有所改变,做出行动,然后才能正常生活。这样的生活支离破碎。

  第二遍

  1、这世界已经不让人有小孩了。

  2、我想纹个我外公照片的纹身,在右肩,然后在左肩背后纹个阿道夫希特勒。

  3、民主是德意志大地上最美好的东西,人人平等,没有贵贱。即使大地被谁淹没他们也不在乎,但我在乎,我爱我的祖国。

  4、民主是德意志大地上最美好的东西,人人平等,没有尊贵,没有卑贱。沧海桑田,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格斗女孩》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