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刑会见》是一部由罗本·纽厄尔(Robin Newell)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先看了河南电视台的《临刑会见》,感觉作为一个记者,丁瑜是不合格的,她没有做到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剖析事件,带上了自己的主观,不,已经算是偏见,来与被访者对话。尤其是采访同志那一期,把同志的缘由引导到好逸恶劳,娇生惯养的后天环境,就这样把自己的观点不加修饰地传播给了大众。
另外,她对临刑前的被访者常常表现出由上而下的权威,没有给足应有的尊重,这与争取人权的今天是格格不入的。
而BBC所拍摄的纪录片,就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层次,至少,是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上来记录这一系列纪实片的制作过程,同时也从人权角度上展示出了中国的进步。
还好,现在我们中国的传媒,能够更好地给予被访者应有的人文关怀。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有人选择发散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延展。
有人却因为一时的冲动,酿成大错,不仅伤害了他人,自己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烈日灼心》中,邓超饰演的辛小丰被执行死刑他们大多数,都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但是曾经有一档国产访谈节目,却敢于越过雷池,和那些死刑犯人对话——
《临刑会见》(2010)
这是河南电视台,在2006年推出的一档访谈节目。
作为一档法制类节目,《临刑会见》和《今日说法》、《法治在线》这类案情还原式的法制节目完全不同。
它关注的,都是大案、要案;
采访对象,也都是即将行刑的死刑犯人。
并且警醒广大观众,不要作恶。
而在国内,它也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郑州地区同时段的收视排名前三,一度成为河南台收视率前十的热门节目。
不过就在2012年,这档做了6年的节目停播,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
而在2010年的时候,BBC根据这档采访死刑犯的节目,制作了一个关于节目幕后的纪录片。
在BBC客观的第三视角下,我们其实不难窥视到,节目停播的原因。
这还要从节目本身说起。
节目最初的立意,无疑是好的。
节目的选题,基本以残忍的凶杀案件为主。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死刑案件,节目却没有过多触碰。
原因不言而喻。
电视台也要为收视率做出考量;
杀害前妻后纵火焚身的杀人犯,和女友密谋杀害外公外婆的大学生,遭到丈夫凌辱而起杀心的妻子…
有了离奇的内容,更要有一个离奇的标题。
“凌晨大火引出一桩杀人惨案,案发之夜,是什么引爆了绝望与疯狂”
和当今一些标题党,如出一辙。
她不仅是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还是节目的制片人。
六年的时间里,她采访过200多位死刑犯人。
而一个法制节目的主持人,更不能超越媒体人的身份,用法律和道德审判被采访者;
可惜,丁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而作为一个已为人母的女性,她的主观情绪,在这一刻瞬间爆发出来。
她质问对方:
怎么可以下得了手呢?又不是禽兽。面对这样的诘问,杀人犯脸上却写满了不屑、冷漠。
这让丁瑜的情绪更加无法克制。
所有人都应该恨你们。丁瑜的态度没有任何不妥。
但在彼时彼刻,她不可以是丁瑜,而是一名采访者。
她需要做的,是让杀人犯说出残忍的事实真相,给观众以警醒;
而不是把握着话语权,煽动着情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给予犯人道德审判。
后来又有一次,她采访了一个同性恋死刑犯。
就算是今天,中国依然有不少人对于LGBT群体的态度,十分抵触。
更不要说十年前了。
这个死刑犯人叫做包荣亭。
最终他爆发了,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出人间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同性恋群体无法得到大众的正视。
节目组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引导舆论探讨这个话题,让大家把同性恋们当成普通人看待。
可丁瑜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当时却无法接受像包荣亭这样的人。
(说起话来“gay里gay气”,还杀了自己的母亲,妥妥是一个变态啊。)
采访中,令丁瑜没想到的是,包荣亭竟然先开口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和我说话,感觉舒服吗?丁瑜是浑身的不自在,但为了“尊重”他,还是装作很舒服的样子。
到了行刑那一天,包荣亭的家人没有来到刑场,和他进行最后的“临刑会见”。
因为同性恋的身份,他成了「被嫌弃的包荣亭」。
来看他最后一面的,只有为了做节目而来的丁瑜。
临刑之前,包荣亭想和丁瑜握个手,以表感激。
那一刻,丁瑜思绪万千。
“我为什么要和他握这个手?这个握手能给他怎样的慰藉?”
最终,她只伸出了中指,用自己指尖在包荣亭的指尖上,轻轻滑过。
过了很久,她依然觉得中指的指甲,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
更为讽刺的是,这期节目叫做:
然而,既没剖析,也没关注。
当然,这并不能说,丁瑜的人品有问题。
她的采访对象都是罪大恶极之人。
甚至犯人们生前最后见到的人,可能就是她。
田野上站着齐刷刷的一排,全是她采访过的已经被执行死刑的人。
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她和这档节目,抱以更宽容的态度。
但是从原则的角度来讲;
一个媒体人,尤其是一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
她的态度,会被无限放大;
作为一个普通人,丁瑜可以不喜欢包荣亭,不喜欢绑匪,不喜欢纵火犯。
但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她不可以在镜头里表现出任何厌恶的情绪。
因为不论是悲悯还是厌恶,憎恨还是同情;
媒体人都不应该在还原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掺杂任何的主观情绪。
那样的所谓“真相”,反而会离真相本身,越来越远。
就像前不久,某些媒体关于“汤XX案件”;
很快,这篇报道便引来了轩然大波。
让汤XX站出来,还公众一个真相。
文章的标题,更是扎眼:
这个标题,几乎就是无良媒体的缩影。
再多的引号,也改不了这篇报道偏颇的调性。
这口“人血馒头”,爷可不敢吃。
不过派爷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以事实为基础。
不根据事实真相做报道的记者,也是垃圾。
《临刑会见》影评(三):取消死刑
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取消死刑!
取消这些没有意义的节目
《临刑会见》影评(四):凌迟在百年后的新形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wMjUxNDgw.html?x
台湾某节目播放了这部纪录片。
这个节目以前在河南某电视台每周播,而且收视率极高。
其实,看了几分钟我就看不下去了。对于主持人丁瑜那种高高在上的审判感我无法认同。其实我的内心也在斗争,我的想法是否正确。也许几年后我再看又会有新的看法,但目前我是抵触的。这样的节目和一百多年前清政府杀人示众有什么区别,甚至更残忍,因为节目会保存会传播,这不但让犯人凌迟,更是让犯人的后代一遍遍的当众凌迟!编导想过这些犯人的孩子吗?他们也许只是想求新求异,但实在是很残忍的行为。
有一幕一个同性恋犯人要求死前和丁瑜握握手,丁瑜脸上那种嫌弃的表情,只拿一个手指划过他的手心,还嫌弃他的手脏,事后还在纠结该不该握手。我已经无法表达我看到这里的感觉了,人与人也许存在不平等,但是这一刻,我对丁瑜的做法反感。
丁瑜自己也谈到有一次出差,凌晨一点多,她掀开火车的窗帘,她突然看到外面的田野站了一排她采访过的那些已经执行死刑的犯人,表情各异,她恐惧极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心理作用还是所谓的灵异事件还是她编造出来的东西,但是我感觉得到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罪犯应当受到法律的处罚,可是我们是否还是一百多年前在广场围观的中国人,高声呼喊着:杀死他!杀死他!
丁瑜是其中的代表,她就像把罪犯押到广场,然后一边对围观群众一遍遍高声念着他的罪行,一边对罪犯的孩子说:孩子,不要像你的亲人一样,要做个守法的人。
那个孩子如果有意识,一定会说:我恨你!你这个刽子手!
《临刑会见》影评(五):反思
首先题材非常吸引人,正常生活的普通人也许一辈子不会踏进监狱,也许进入监狱只是一瞬的事情。与死刑犯面对面采访可以更好的挖掘人性,给社会以警示与教育,也给后人一些反思,宽容或者启发。
可以看出拍摄花了一些心思,选取了许多有意义的案件去采访当事人,但是看完觉得该片并不算合格。
首先,主持人丁瑜片头就说她是一个记者,而有时以先入为主的偏见阐述他人的案件时宣泄的过强的主观情感令人诟病。丁瑜更关注案件本身的残忍过程与人性的残酷一面,在处理与死刑犯的交流方法中并不算太出色。其中一个案件当事人是绑架并杀害年轻女孩的死刑犯,在采访时丁瑜哭的稀里哗啦,但死刑犯只是漠然斜视主持人,嘴角抽了抽不知想哭还是想笑。
印象最深的是同性恋者弑母案中,死刑犯临刑前没有一个亲属来为他送行,他东张西望难掩失落与寂寞,就连最后的遗言都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说给谁听。最后,当死刑犯提出能不能与丁瑜握手时,丁瑜不情不愿的用手指轻轻触碰一下就马上缩回,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的确杀人偿命,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侩子手,用不理解和不宽容的心对待一个异于自己的群体而把他抛弃。
死刑犯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在他们做出残酷的行径的背后,我们是否更应该反思是人性本恶论下的自我主观原因酿成的悲剧,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后果。我们是否该思考,死刑犯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临刑会见》影评(六):浪费了题材的节目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角度是新颖也足够能吸引眼球,但是主持人和制作团队的偏见,倾向性,真的很明显,有的时候甚至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去批判,死刑犯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但是,很多都是事出有因,多去从背后的心理挖掘故事,而不是因为他们犯了罪,而带着优越感把他们游行示众,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妻子因为家暴(未证实),而杀死了丈夫,可以请求受害者家属原谅,然后免除死刑,这里,主持人直接在会面的时候把拍摄的家属如何跪地请求受害者家属原谅的整个过程播放给犯人看,我觉得对犯人是非常的不好的,本身杀了人她是有悔过之心也有很深的内疚的,这样一来加深了内疚,再者,在采访同性恋者的那一集,虽然言辞之中没有带着过多的偏见,但是说什么手滑了一下,很久都觉得好像手脏了还是怎么的,已经很深的带有了偏见,这种偏见在潜意识里,不是你不说就不存在的。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尽量客观的去陈述事实,而不要把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角度,荒废成一个拍摄教育意义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