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是一部由阎建钢执导,胡军 / 左小青 / 赵立新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无声处》影评(一):《于无声处》:国产谍战剧的新高度
电视剧《于无声处》在完全没有一线当红偶像演员的条件下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捧电视剧,各大论坛和网站也对其赞赏有加,我也跟风在周末花时间点开了第一集,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美剧般的剧情发展节奏让人很难按下暂停键,我在两天之内便看完了目前更新到的第十三集。
好看!
也可能是我看电视剧比较少的原因吧,我觉得《于无声处》无论从剧情、演技还是制作、剪辑方面都是属于国内比较走心的作品,从它前期鲜有的宣传造势也看得出这部作品对自己质量和内涵的信心,用不着为了赚钱先使劲吆喝。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被简单称为“谍战剧”的作品其实将“谍战”这个题材升华到了新的高度,让人耳目一新:首先,它摆脱了战争中反间谍的老旧题材,转而指向改革开放后和平年代的国防军事机密安全,令人耳目一新;其次,它将时间跨度从普通谍战剧的“一年半载”拉长到了三十年之久(虽然后面还没看到),情节更为饱满;最后,也是让我最欣赏的一点,《于无声处》将谍战剧中很巧妙地融入了喜剧、悬疑、爱情、犯罪(甚至还有点儿动作),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稍作喘息,各取所需,节奏感的把握令人拍手称赞。
提到谍战剧就不能不去提最早最经典的国内谍战片《潜伏》,潜伏的编剧和孙姚两人的演技一直是这部老牌经典中的精华部分,但《潜伏》最大的不足便是场景太小,镜头太窄,让人一看就是在摄影棚拍出来的,不敢放远景。《于无声处》大胆地将大量八十年代的场景和道具搬到了比较广的镜头里,虽然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穿帮镜头(满街的高档轿车和家家户户的空调室外机最为显眼),但是瑕不掩瑜,这些瑕疵几乎没有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任何负面作用。而且,除了这些难免的穿帮之外,其他道具大到横幅标语,小到桌椅板凳,无不复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面貌,制作之精良足见剧组之用心。
十三集过后,我对后面的剧情更加期待,尤其期待现代戏的部分。我从来不去看剧透,也无心在这里透露前面的剧情。有时间跨度的作品对演员来说挑战不小,尤其是三十年的心理变化对演技是极大的考验,如果演员给我们的感觉是几个月拍出来的,那对于演员和作品二者而言,都是巨大的失败。
《于无声处》影评(二):《于无声处》:"硬"是外壳 "柔"是内核
独特新视角,国安反谍题材,《于无声处》的"新"首先触到了我的神经。抛却印象中谍战剧地下工作者的草木皆兵,少了每日如履薄冰紧张气息的刻意营造,《于无声处》还原国安侦查员的状态,更接近生活本身,真实落地。"冷"和"硬"的外壳,年代质感、细致温情,让剧更具韵味。
80年代中期,为确保我军工核潜艇研制重点项目“蓝鱼”工程顺利完成,马东以保卫干事隐蔽身份进入202厂秘密侦察,以该侦查破案为线索,开始了一段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的人生故事。三十年跨度,本身就是戏。“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作为“礁石”潜伏的马东默默在202厂完成着自己的重大使命,“江上有奇峰,锁在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来形容《于无声处》的表现形式最恰当不过,一部平常心的国安剧,让观众在平凡中见伟大。马东与冯书雅的从朦胧到坚守的爱情气质也给该剧增色不少,“听惊雷”之余绽放出只属于那个年代,又能打动每一代的浪漫之花。
从题材上来说,若要赋予一部剧文化情怀,古装剧会有它的先天优势,历史气息、古典情怀也更易表现。而谍战、反谍、国安、悬疑,这些关键词下,更多的是血脉喷张的力量感,而鲜少有文化的沉淀和质感的细腻,国安剧《于无声处》远远看去会以为是一部男人戏,而深入其中才知,这硬题材外壳下的温度情怀同样动人。
有神秘更有温度,在生活中诠释生活质感,不紧不慢,紧张中更有细腻柔软的人性化表达,《于无声处》的特色与魅力正在于此。不同性别、不同群体都能找到观剧点:在本剧开播之初,在专业人士中间就掀起了关于于无声处的“告密者”的话题探讨,影评人司马平邦认为剧中角色陈其乾举报情节显得神秘而鬼祟,时评人郭松民则认为这是“人们在国家利益和个人自由、个人隐私之间进行选择时的犹豫心态”。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人性分析,《于无声处》的演员恰如其分地用形神表现出了另一种职场斗争心态。马东也是时而鲁莽冒失的性情中人,在《于无声处》中,演员们“在试图还原国安工作人员最本真的面目,赋予每个角色最鲜活的性格特征和最接地气的生活气息,具有更现实的面目和更世俗的姿态,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生活有爱情;他们也需要为梦想努力奋斗,也需要向现实无奈低头,他们是一群伟大的普通人”。而事实是他们的确做到了。
一面是“礁石”的隐匿刚毅,一面也不乏惊雷下的浪漫之花。《于无声处》的场景设置勾起很多观众的“怀旧情结”。马东与冯书雅不打不相识,两人从欢喜冤家到志趣相投,读朦胧诗、送手帕、二八大杠自行车定情,生活中的小情趣自然流露,桥段温情,让人重温八零年代的那份纯真。服化道更是尽显年代本色,海魂衫,喇叭裤、蛤蟆镜,搪瓷杯,凤凰自行车,大三洋收录机,剧中无论是人物造型设计还是场景道具选择,都充满了浓浓的怀旧风,蓝色工厂服、自行车、格子大衣、尼龙裙、粗织围巾等众多复古元素也引起不少网友的集体怀旧与大厂情结,其间的生活气息吸引了不少女性观剧人群。白色的栅栏、金色的沙滩、铺满落叶的金黄色街道,与黄海一起汇聚出花园般的浪漫之地。随处可见的异域风情建筑,处处透露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特别是在柔光灯下马东与冯书雅的一段“简爱”表白,令网友欲罢不能——“70后的文艺范儿,无情地碾压各0后的浪漫值”,有网友表示“看于无声处第六集,书雅和马东的感情戏意外地让我感动了,原本我只是冲着谍战的题材来看的。这就是我向往的纯朴清透的感情啊,但现实中要坚持要有多难”。坚忍的责任承担、最烟火气的生活,有最具张力的人物关系,构建了这段国安的新故事。《于无声处》4月28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之后,五一期间暂停播出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不过,5月8日江苏卫视1.5轮的联合播出又将收获一批新的观众,。
《于无声处》的刚柔相济一如那首深沉大气的片头交响曲《信念与青春》坚韧而执着,一如片尾主题曲《转眼一生转身一世》的柔情如梦,国安剧《于无声处》踏踏实实地呈现一段犹如在身边的故事,那远了又远了的是他,那近了又近了的是她,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看繁花。(小城小七)
《于无声处》影评(三):谍战题材的文艺爱情片--找到你的味道
如果当成谍战片看,bug很多。然而,其实这片的口碑还不错,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因为这实际上是一部文艺爱情片。
现在的爱情是快捷的,那时的是缓慢的,现在的是多选的,那时是有限的。现在的是直接的,那时的是含蓄的。现在的礼物是iphone,那时的是手帕。现在在一起是一起看好莱坞片,那时是压马路吟诵互答。现在是虚拟现实多方资源,那时是周围一圈就那几个。
人的感情是有限的,选择多了就会稀释。我们享受着现代技术的便利,也使得自己的感情淡了又淡。
有研究说,人都是寻找一个特定味道的。现在我们选择很多,信息很多,也就容易迷失。那时的环境单纯,也就容易形成自己的味道。
冯书雅的味道独特,工程师加文艺范。所以,当她找到一个类似的味道,她必定会坚持,因为这个味道太稀有。马东是侦查员加文学爱好者,也是缜密混着感性。可能有同学讲了,这样的人很多啊。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认同那个感性的部分呢。不是读过一些名著,会背或者写一些就是真正认同的。很多人只是拿来炫技。真正的认同意味着行为的一致,冯书雅可以舍弃门户之见,穷追不舍,马东可以放弃事业,守护一生。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片子还是比较好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爱情的魅力。转眼一生,转身一世。他们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味道,然后坚贞不渝。我们怀念的那样的爱情,也是悲哀我们可能慢慢失去了爱的能力。
《于无声处》影评(四):《于无声处》的“全民举报”看得到人心
文/言小夫
近日冯小刚导演关于电影《速度与激情7》“看不到人心”的言论再引一大波热议关注,其实对于一部美国超级商业大片来说它自身的剧情甚至都可以弱化,更何况“人心”部分?显然从另个层面来分析,冯导的“人心论”更多的代表着对现象级电影的担忧以及中国电影良好发展的期望。因而那些去人冯导十多月未更的微博开撕的朋友们,是否该多“解毒”下冯导忧影忧民的苦心?
就冯导的"人心说",本人则不免想到正追看到不要不要的反间谍类电视剧《于无声处》。这部现代国安反间谍剧以题材的特殊性备受关注,在体现现代国安侦查员在与国际间谍斗智斗勇不见硝烟但却惊心动魄的故事中,也让观众对“国家安全部门”则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当然正邪对抗环环紧扣悬疑重重的故事中的各色人物的“人心”也一一展露,剧集对此亦有着精彩精细并深刻深度的呈现,值得沉思。
对“人心”描写比较印象深刻的当属角色“陈其乾”(赵立新饰演),这个上海精明小男人形象饱满突出,“抑郁质”性格特征鲜明,因此在角色身上关于“人心”、“人性”等方面的挖掘、承载是比较吃重的。特别是剧中几场“陈其乾”举报同事写告发信的剧情,相信很多人是印象较深并且也有各自的讨论和理解。确实“陈其乾”在几次举报中不乏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比如对于自己和“张文鸿”因为“韩伟光”被诬陷撤职之后而引发的主任职位之争,只要自己举报“张文鸿”情况属实,那么一小部分直接利益获得者便是自己。
应该说“陈其乾”身上有着那么一点点既得利益者的小心思,甚至于他偷摸翻“张文鸿”的抽屉并发现外国护手霜并实物举报的行为已经严重的侵犯了个人隐私,可以上升到“陈其乾”个人道德素质人品人格的大问题上。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抛开他一点点的私心之外,他个人私德和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中的权衡和立场还是非常决断坚定的。最起码他是向“国家安全机构”实名举报,还算光明磊落当然他的行为背后也是有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
毕竟故事是发生在1980年,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经历十年文革之后重新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尤其是政治上进行体制改革,提出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思想上确立实事求是路线,并得到整体的空前解放。因此整个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环境深深的影响民众,而身为性质特殊属于高级保密行业的军工厂的工程师助理,并且有着高学历接触外国文化思想的“陈其乾”必然是有着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所以他首先是要处于忠于国家忠于组织的原则才会去举报有形迹可疑的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即便对方是他的同事。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认知下使“陈其乾”举报同事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电视剧对于这方面的描写是非常客观的讲述,虽然是展现人性的某些方面但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并且完全可以由剧情联系到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当然了客观呈现的不仅仅是“陈其乾”的人心人性,剧集在其他人物的人心刻画也是非常细腻吸引的,如对“马东”(胡军饰演)在完成任务中所经受的各种考验和心理情感变化等清晰的描写,“冯书雅”(左小青饰演)在“马东”影响下的种种思想意识的改变,以及“汪崇义”(刘威饰演)的私心虚荣心也刻画鲜明等等不一而足。
窥一斑而知全豹,对角色人心客观的精细的呈现让这部剧避免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从而反观整个剧集的故事也是如此,用接地气方式来讲述更容易引人入胜。就如同故事开篇所提到的“间谍”组织人员和从事“反间谍”的国安侦查员是可以非常普通生活化的,或许就在你的身边。所以该剧的基调依然已经明了,由小人物见大时代,由人心人性深刻探讨,这也是为何《于无声处》虽“现代反间谍类”的题材不那么新鲜,但却以隐蔽战线斗争为背景的家庭情感伦理元素胜出。
陈其乾:恨其不争,哀其不幸,
求学时遇上了自己喜欢的人,勇敢的追求,不放弃,可惜爱不是一个人的事
202工作时成绩优异,但也由于自卑,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心胸受限
被迫成为特工之时,挣扎摆脱过,可以命运的大轮难返,还连累了自己心爱之人
20年异乡客,苦难吃尽,为了一个念想,重回久别之地,百感交集,苦不胜收
执行任务之时,接触到自己20年未识的儿子,从利用到怜爱,父爱如山
最后的最后,为了自己的最爱的两人,为了自己的“自负”,为了自己的一步之差,结束了自己
命运多舛,一个只想做个小人物的人,不得不做个大人物,一个像自己和爱的人都好的人,结果天不遂人愿
是命运捉弄,还是自作孽不可活,由得他人评说,怜其苦难,一路走好。
《于无声处》影评(六):前半段谍战片 后半段脑残片
刚开始看这句的时候,竟然还给了四星,现在看来简直是瞎了狗眼。
先说说本片几个吸引我的地方:
首先是故事背景非常特别,《潜伏》一剧在最后将谍战的故事引述到了建国之后,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本剧直接讲述80年代的军工故事,更是一种突破。若按故事背景,剧中蓝鱼毫无疑问是091型核潜艇,202厂就是海军431厂,按时间推算当时应该是第一艘定型艇的攻坚冲刺阶段。这样的故事背景确实非常的新鲜,在看之前我也能预料到该剧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bug。
其次是演员搭配,马东和陈其乾这两个挑大梁的角色自不用说,我认为该剧突破于潜伏的最大优势,就是除了主演之外的演员也能有很好的表现能力。比如都楠的泼辣,总师的持重,局长的沉稳,几个主任的各色性格。就连几个侦查员都能驾驭警惕性和世俗嬉皮等不同的人格表现。马东刚进厂时生产部门和安保部门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真实生动。
除此之外,该剧几大硬伤随着剧情的发展,基本把以上有点全部抹掉了。
首先进入视野的,绝逼是莫名其妙的配音。就算海外特务因为外语关系你后期调整对不上口型,这也没有关系,但为什么连主干部分也会有这么多唐突的配音。完全对不上口型不说,连音色和质量都对不上,让人感觉是上映前半个小时随便找一个送盒饭的路人用手机录的一段,强行塞了进去。作为国产剧,就不想说类似A说话时镜头拍B,B说话时镜头再回到A这种“高端”的要求了。就算监管再严,政审再难,起码正剧播出前也得有基本的后期制作吧。
其次是一些情节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比如从14集开始大量的感情戏如洪水猛兽一般袭来,一直到大约20集,陈其乾作为特务几乎一事无成,马东作为国安狗屁证据没查出来一个。再比如最后潜艇下水在即,炸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这场应当是高潮的斗争最后仅仅在马东和门卫的对话里以”报废了我一个录音机“为台词全部带过了。类似跳跃的情节比比皆是,甚至让人产生”本来拍了的情节最后被剪掉了“的感觉。
再有就是国产剧的一些老毛病,把观众当文盲白痴,情节逻辑水得一塌糊涂。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是真文盲还是装文盲,剧中对工业生产体现出一种西游记似的奇幻。比如核潜艇都快要下水了,生产图纸竟然才刚运进厂,那船台上的潜艇都是工人师傅拿榔头凭感觉凿出来的嘛?!再比如一个小小保卫科干事,简直比手掌还了得,除了资料室没有钥匙进不去,厂内所有车间、堆场和办公室随便进出,境外间谍真是瞎了眼,策反那么多工程师还不如直接混进保卫科呢。还比如陈其乾生死关头竟然只知道抓住扶手大声质问近在咫尺要害死自己的凶手,最后他的死也是草草以国安人员接头对白来带过。
到了新世纪,剧情简直是天雷滚滚,且不说葫芦岛乾坤大挪移变成了大连,也且不说核潜艇的工程师如何跨行变成航母总师,光说剧情就一直走在韩剧的脑残路线上颠不下来。马承志带回来的香蕉女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配音是真实的,每次她开腔就感觉再看90年代的录制韩剧。马承志也是一脸苦瓜样,整天邹个眉头像个地痞流氓似的表情,一直在起到搅屎棍的作用。此时全局已经基本没有了谍战的味道,更像是公安破案,和都市肥皂剧。期间各种生硬的广告植入,犹如前20集因为时代背景原因被憋坏了似的,尤其以别克车为甚。
说实话看到27集的一半,我已经两星弃剧了,之后还能整出神马幺蛾子来我也不知道了。
回头看来,本剧前14集那种新颖的题材,丰富的角色,贴切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良好开端,已经稀疏被后来的各种扯几把蛋给毁了。国产主旋律题材依旧还是这种烂泥巴扶不上墙的水平。就这种屎一样的宣传手段,如何让人产生向心力,如何让主旋律得到弘扬?
《于无声处》影评(七):简爱,也就在那时候
第一次见到左小青,是在部队服役守卫电视台的时候。4年过去了,退伍三年的我都有些发福了,她却和时间产生了反作用。
胡军没有吴亦凡的青春、赵立新也达不到鹿晗的年轻程度,可就是他们两个加上左小青,撑起了央1黄金时段最让人目不转睛的《于无声处》。
一部剧的灵魂是剧本里人物之间产生的爱恨纠葛,即使在场景布置和物品陈列等方面诸多的BUG依然掩盖不住剧本的华彩。他们三人饰演的马东、陈其乾、冯书雅在大家看来绝对不止剧中所交代的20多岁。可就是这一票阿姨、大叔让我这种一般都不去看国产电视剧的人手里把着遥控器不肯撒手。
在第六集中,马东和书雅在园林里前后脚踱步聊天的时候,书雅把《简爱》中的对白丢出来:
难道就因为 我一贫如洗 默默无闻 长相平庸 个子瘦小 就没了灵魂 没有心肠吗?
不 你错了 我的心灵跟你一样的丰富 我的心胸 跟你一样的宽广
你以为我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 我也会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 我一定要使你难以离开我 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
可是上帝没有这么做 但是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就像你我 都要经过坟墓 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浪漫的情节一般发生在韩国的俊男靓女的眼耳口鼻,叔叔阿姨辈的放在电视上难免会让现在对颜值仰止鼻息的年轻人不屑一顾。可能是我跟一众年轻人等格格不入,对这种8、90年代才有的单纯心境艳羡不已。
母亲也在一旁的沙发上一起看着,我说:妈,你看那时候的人多好。
母亲看了看一边坐下就打盹出鼾的老爸(他俩已经60多了,我出生较晚):那时候的年轻人,不管丑俊,能过日子就行,彼此喜欢就好,没什么钱不钱车不车的。
母亲很喜欢陈其乾的角色,赵立新把一个上海郊县的空有才华的穷小子刻画的入木三分。我才看明白,如果让现在的鲜肉们去演,大概又只能让我这种普通人瞬间转台了。
第9集里陈其乾不惜卖血也要给书雅一个最好的双卡录音机,如果马东像现在的高富帅,那他就是现在很多为了女神做了很多事,自以为感动别人,最后却只感动了自己的穷屌丝。
对你的爱是我一辈子做的事,哪怕你根本不知,我也会爱到呼吸停止。
当张靓颖的片尾曲出来的时候,二老打算去睡觉了,虽然老爸从头到尾没挣过眼,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看的一眼剧情,砸吧砸吧嘴,跟我说:演完了?恩,你看人家都有对象了,你也赶紧的,有房有车的,那还不好找。
在部队熬夜站岗,最讨厌深夜不睡什么的了,又偷偷瞄了一眼左小青,答应了老爸一声,关灯睡觉去了。
《于无声处》影评(八):虎头蛇尾
一直都特别喜欢胡军,尤其是最近刷了《蓝宇》以后,对师哥的喜爱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办公电脑和私用电脑桌面都换成师哥,天天对着师哥发花痴。
知道师哥的新剧《于无声处》,立马开始刷剧。
开始觉得这剧还挺新颖的,比什么婆媳大战手撕鬼子有看头,一直到21集都还不错。个人特别喜欢上个世纪的戏,虽然物质落后但是人们的精神很向上。
前21集马东卧底到202办案很符合电视剧主题,“于无声处”,插一句,马东是个全才啊,象棋下的好,羽毛球攻受自如,还会素描,能打群架。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三角恋,哦,应该是四角恋。一直纳闷马东和冯书雅到底是怎么恋上的,还有那个汪都楠,貌似就是冯舒雅的一句话说的就对马东有感情了,死缠烂打。感情戏太生硬,要说这段感情戏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也说得过去,但是21集以后显然跑偏了,明是围绕国安的侦查员的一部电视剧,表现国安的工作,21集以后直接变成家庭伦理剧,马东成了接盘侠,不但替别人养儿子,竟然还辞了自己最热爱的国安工作,简直匪夷所思,温柔乡果然是英雄冢,从22集马东那个专门坑他的儿子回来就没再演任何与反间谍有关的内容了,陈其乾回来后更是搅成一滩浑水,彻底跑偏。
左小青演的冯书雅总让我感觉怪怪的,说话的时候嘴巴总是往两边撇,不喜欢,差评!
21集以后没法像之前那样一心一意的看了,估计剧本也是编剧在一心两用的状态下完成的。
师哥啊你能慎重点接戏么,不然央视黄金档也没办法保你呀!但是作为脑残粉还是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你!
最后说一句,师哥,该健身了!
《于无声处》影评(九):演员四五星,剧本一两星
刚看了十几集,先来评一下。
为什么赵立新这么好的演技要配合这么漏洞百出的剧本,叹。
陈其乾的bug:
1. 每月赚50块钱,给书雅买800块钱的录音机。就相当于一个2017年的农村穷小子每月赚5000块钱,给自己喜欢的女孩买八万块钱的礼物。现实生活中几乎看不到这种大知识分子做这种极端的事,而且问题是,这件事并不是一个具有高级感的传奇故事,观众会产生不解的感觉,而不全是感动,这是一个套路老旧僵硬的刻意编排。800块的录音机是为了让后面的故事接下去,使陈其乾落入陷阱,但是太僵硬了,应该铺排再多些,选择的梗再高明些。
2. 陈其乾怎么就有资格竞争副车间主任了?你说有资格就有资格?他是哪里突出了吗?说他专业能力强,那别人弱吗,完全没体现,还是说因为他是冯总师的学生有关系,还是因为什么?有点突兀的感觉。
3. 陈其乾被马东忽悠着竞争车间主任,要一起搞垮张,说是这才有追书雅的资本,陈其乾一秒钟就相信了。真好忽悠,要是我,我不信。
齐大爷的bug:
1. 最气人的是齐大爷的设定是抗战老兵,老兵听了都想杀人。在老兵中确实可能存在这种坏人,但是一个电视剧公开这样设定,总会给观众带来一些负面的印象和影响。这样真的不好,抗战老兵的名誉值得被爱护,咱们应该感恩他们。
2. 当剧里齐大爷还没表明是间谍身份的前两集,我就知道和医生见面的人是他了,也太明显了。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这样不够好玩儿,让观众惊喜或者惊讶的点子掐的不准。
马东的bug:
1. 形象不够深刻鲜明,感觉国安的特务进厂随便谈恋爱。
2. 和书雅、都楠的感情线经常莫名其妙,一会儿产生个误会什么的,画外音还说是因为特务身份而无法解释,其实按照马东的口才,换个切入点,两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
不追求细节:
1. 胡军忘词了然后直接管冯总师叫冯工,总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地位啊,叫冯工感觉有点不尊重。不知道总师有多重要的可以看一下《开讲啦》,其中有一期就请了咱们国家热物理领域的一个总师,抱歉不记得具体名字了。
2. 他们总是拍在厂外的戏,车站,树林里,公园里,可是剧中齐大爷对经常员工出厂很有意见的啊,比如他就问过马东为什么最近总出厂。所以有没有必要马东书雅俩人聊个天也要出厂?这样给我感觉就是,他们每天都要出厂好多次。
《于无声处》影评(十):于无声处——一部讲述中国国安工作的电视剧
《于无声处》这部剧看起来还是蛮不错的。本剧可以了解些国安的情况。左小青在《人在囧途》中演的贤妻良母形象非常成功,但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进步的空间,女神冯舒雅姿态确实优雅。另外由赵立新饰演的陈其乾给人的印象深刻,起先耍小聪明造成了不少尿点,后来变身王者,霸气回归。
《于无声处》这部剧的亮点是女神冯舒雅以及呆萌陈其乾,但作为谍战片显然不够劲,感觉导演光看了些侦探小说就敢拍。作为在CCTV-1黄金时间上映的谍战电视剧不觉得太幼稚吗?尤其是大间谍茹珂居然那么轻易的就上当,费了半天劲花了一千万居然窃取了一堆无用的数据,让观众情何以堪?左小青饰演冯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