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在也不见》是一部由忻钰坤 / 陈世杰 / 西瓦罗·孔萨库执导,陈柏霖 / 蒋雯丽 / 杨祐宁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一):见,不见
不知道怎么写。
陈柏霖一人分饰三角,性格差不多,看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几度让我认为是同一个人。
《背影》
陈柏霖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见到自己的父亲,跟踪他,了解他,看着他的背影。他父亲原来的辉煌不再,仅仅是个简单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父亲。。有一个细节,他在公交车上给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女人让座,而他是瘸腿的老人。故事具体说了什么不多说。最后,他打他弟弟的时候,是因为什么?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他弟弟的不孝,亦或是因为他认为没有接受到父爱的不公而发泄到他弟弟上,最后,他大哭,原来,是因为无能为力。
《湖畔》
老实说,一开始以为是同性,到底是不是呢?就要看你怎么想了!两条线索,因为还是陈柏霖演的,我以为是延续上一个故事,后来才发现不是!!!从小的玩伴多年未见,再见临近死亡,这样的见面,不如不见,可是更残酷的是,在异国他乡死亡还留下遗憾。这个故事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太过牵强。
《再见》
陈柏霖再见蒋雯丽,什么感情呢?我想是百味杂陈吧。他说网络发达,所以肯定能查到她在哪里,可他为什么不见呢?是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么?他去泰国讲课,有了另一个女同学的倾慕,又是什么感觉呢?似乎走了一个轮回。最记得的肯定是忘年吻了……
最后一个故事比较浅显通俗。但是也确确实实地在也不见。即便当初她没讲再见。
《在,也不见》
一张票,整个厅只有我一个人。孙燕姿的《在,也不见》响起时,工作人员来了,我想听完,可是她看着我,然后我就走了……现在后悔死了。。。
回家再次打开这首歌,心境变了,至于哪里变了,我不清楚。但是歌词似乎让三个没有关联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二):再见 在也不见
三段不同的人生经历 看似同一个主人公 同一个陈德明 似乎有着某种联系的故事情节又毫无关联
第一段背影
陈德明出差竟意外遇到抛妻弃子多年的父亲 对父亲这些年生活一无所知的他悄悄跟踪起父亲 发现父亲重组家庭后 知道父亲再也回不去了 只能像个陌生人在远处默默的注视着父亲 内心戏分很足 隐忍与克制 渴望与失望 编剧有功底 但主演欠火候 雨巷揍他弟弟时 在我看来应该是更激烈些的 而不是背后的推搡 和踹两脚完事 这不足以表达他这么多年来内心压抑的情感 最后试图拽起来弟弟 这点表现的很好 既体现了对弟弟夺走父爱又不懂珍惜的怨恨 又显示出渴望亲情的血浓于水
第二段湖畔
剪辑风格很喜欢 过去现在穿插交错 时空感更强烈 引人入胜 但突兀的是这段主人公换父亲了 有朋友可能说这明明就是三个不同的故事 但我想说好分裂 能不能在展示三个导演不同风格时 故事情节上妥协一下 即使没有联系也不要出现逻辑错误 顾及一下观影人的感受 这也是好多人大呼看不懂的梗
湖边 光腚的好基友 把人一下拉回了青春期时的懵懂岁月 父亲担心他 说水里面有污泥会拖人进去 有捕鱼的死在了湖里 可他还是偷着去和基友约会 那个单纯的年纪 所谓基友更多的应该是对友情的笃定和心理上的慰藉吧
这让我回忆起初中时 父母常年不在身边 我和奶奶独自生活 空虚和孤独感常常在身边徘徊 我同桌男孩叫刘哲 有一段时间我们好的形影不离 一起去小卖部 一起去卫生间(即使没尿意 也会陪对方)一起在校园里拉着手散步 记得有一次我请了几天病假 返校后第一时间就想迫切地见到他 他见到我时眼圈竟然有些红 他说以为再也见不到我了 以为我转学了 搞得我眼睛也潮潮的 后来升初二时他被调到隔壁班 慢慢的我们就淡了 现在想起来仍然很唏嘘 不知道他算不算我人生中唯一的基友
这段始终离不开的是那片横亘在岁月里的湖水 单亲家庭 父亲是少言寡语的肉厂工人 居所偏僻生活单一 青春的内心总是要有一处安放 那片湖和湖边的玩伴或许是他青春唯一的向往和寄托
然而这片广袤的湖水 却夺走了父亲 戏剧性的留下了伙伴 十二年后那段尘封的记忆被一封挂号信打开 在阳台上踌躇了很久的他还是去了
即是儿时伙伴又是杀父仇人 十多年过去 如今已是死刑犯的阿政泪眼婆娑说以为他不会来 他似乎眼圈也泛了红 说自己已经结婚 两个当年形影不离的亲密伙伴 变的有些陌生 时间这条长河终将他们变成陌生人
再次回到湖边 没有了昔日的戏水声 打闹声 没有了父亲的呼唤 有的只是一坛骨灰 十二年前父亲为了救阿政溺死在湖里 十二年后被救的人又回到这里 陪伴水底的亡灵……
第三段再见
赴泰国讲学 他乡遇故人 学生时代因爱慕和老师发生的一段不伦恋 在多年后见面时内心仍然不平复 喜悦而又尴尬 俩人都不知道从哪聊起 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欣喜中
然而这一切都被来听课的学生萍看在眼里 萍对异国来的陈老师一见钟情 就像当年的德明一样义无反顾 这个女孩真挚纯粹的情感演绎的很到位 这个契合安排的很巧妙 使故事流转了起来 怎奈德明的心思在老师身上 忽略了萍这份含苞待放的情愫
相见的激情 平静后的落寞 故人见不如不见 保留着那份纯粹和惦念岂不更好 若见了那份心中的美好或许就消失贻尽 之后怕是不会在见 就像片名 再见 在也不见......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三):从此在也不见
比较精彩的是第二个故事片段,感觉整个故事是完整的,有头有尾的。在湖边嬉戏的那些镜头也挺有一种美感。不过在看的时候没有特别明白为什么故事中的父亲要禁止自己的儿子去湖边,台湾电影的表现手法十分隐忍和克制,就像片中的主人公那般。
再见,在也不见。其实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有时候错过了,就是再见了。再次相见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不见,就像第三个故事里师生恋的桥段,蒋雯丽的演技肯定不用说的,但是这个电影没有给她发挥的空间,反而她因为本色演出我看的时候有点出戏。她和陈柏霖真的感觉不是一路人,最后俩人还有个激情的镜头,反正就是怪怪的。故事里,陈柏霖作为教授,和学生们讲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了手机,确实方便,人与人之间仿佛没有距离。就像陈柏霖在电影中对谢教授说的,有了手机,想找到一个人还不容易。就像陈柏霖能够找到远在泰国的自己的老师。但是找到了,又怎么样呢?见面了又怎么样呢?其实还不如不见。
有些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从此在也不见。最多知道他(她)还活着就够了。
2016.12.04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四):再见,在也不见
6分 中肯
分段式电影,三个主题,背影、湖畔、再见。分别表述亲情、友情、爱情。
三位导演联合执导,三个故事没有关联,所以陈柏霖一人饰演三个角色。表演中等。整体节奏平缓叙述隐晦。
第一段《背影》的风格很明显忻钰坤的,简单复杂,画面切实不做处理,只是长度不够。要看了《心迷宫》就明了。第二段《湖畔》友达以上的同性情,情感丰富饱满,两条线互换叙述故事也更显完整。第三段《再见》也是有情可寻,陈柏霖和蒋雯丽的师生忘年情,情节一点一点舒展放开,到最后拥吻也完形毕露。这电影是联合指导,所以衔接转换有些直接,三个导演的三个故事各有千秋,就像三个微电影,但主题相同可合在一起又有些不平衡,所以感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观影过程中会略觉得无聊。
再见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离别时候的用语同于拜拜,二是再次见到。
而再见,在也不见,意思是再相见之后,即使都还在也不要遇见了。
有些人就是如此,以为是“见你一面缓我挂念”的所想,但再见以后觉得也不如不见。其实见或不见都会心痛,可能是因为为时已晚也可能是因为不逢事宜,最后也许放下成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或者是至深的“我给你自由我给你全部的自由,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其实最好的就是再见后能如期再见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五):看不见的另一面:湖畔的隐喻解读
本文涉及两部电影:
《艋舺》(中国台湾)
今年上映的《再见,在也不见》被宣传方定位为以当代都市男性的亲情、友情及爱情为影片主题。但在我看来,这部专为陈柏霖量身打造的男性三部曲,与其说是讲述所谓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情感,不如说是表达一个男人在当下文化语境中身份的迷失与生命内核的孤独。这种孤独具体呈现为父子、同性、异性三种关系的失落。第一段叙事温吞,第三段在衔接上不够自如,陈柏霖对三种不同身份角色的驾驭也略显稚嫩,但陈世杰导演的第二段《湖畔》却对主题有较好的领悟,富有灵性的诗意描摹,潜伏着人性深处不能道白的暗涌。维特根斯坦所言: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是对“湖畔”主题最好的概括。
不能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再见,在也不见·湖畔》或许会让我们想起另一部华语电影《艋舺》,在电影中,钮承泽导演为我们描摹了一段男人对男人满怀深沉的却不可言说的心事。阮经天饰演的男主角和尚对太子凤小岳所怀抱的情感,已无法用“兄弟”、“哥们”或者“挚友”这样的词汇予以形容。并非这些词汇不够好,而是能予以平常道白的言辞其实欠缺着一种植根于真实人性的深度。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的兄弟情,除了需要具有共同的志趣或者相同价值标准之外,利益交换、身世背景、能力相当,权利控制和其它状况是否势均力敌也很重要,男人间的交往中也很少涉及个人生活层面上的问题,男性之间即使相当亲密,恐怕也很难会向对方倾吐自己内心深处对性/性别/情感的真实感受。大多数异性恋男性之间,存在着彼此把对方当成假想敌和竞争对手的心理问题。
这个世界有看得见的一面——生活表征层面浮动的嘈杂,更有不被我们看见的,生活的隐喻层面中可能被大众忽略或者选择性失明的另一面。对于多数影像工作者而言,他们也许能感受生活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虽然也不缺乏讲故事的才能,但终究也只能是流俗的叙事家。还有第二种,对人性有深切细致的观察入微,擅长通过影像的留白,意即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悟生活,不仅如此,还能在画面中思想,用富含寓意的镜头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用感觉思想,或者说用身体思想,阮经天在电影《艋舺》中对男主角内心活动的精准把握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上所言,经由阮经天与凤小岳在这部影片中演绎的这一段“男性情谊”已不能简单用“兄弟情”三个字予以诠释,同时,《艋舺》对同性情感的表达甚至比陈柏霖的《再见,在也不见》更加深邃动人。阮经天饰演的男主角和尚自小所树立的梦想,不过是为了成全兄弟太子的梦想而已。步入青春期之后,生死换帖的兄弟情也随着异样情感的萌动而逐渐变质。阮经天在两人相处的一些精微的细节上表现出他对这种情感深度的认知:譬如和尚将太子拥入怀中的体贴与心疼,譬如和尚发自肺腑的那一句虽然不被理解,却执意无悔的“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指太子)”,等等。尾声部分,和尚倒在太子的匕首之下,也许是死在太子手中的缘故,和尚唇角流露出一丝死而无憾的笑意,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和尚也无法向他所爱的人道出他对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艋舺》剧照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六):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也许是因为自己最近的心情比较糟糕,打算借部文艺片抒发一下,多少帮忙挤点眼泪出来,可还是比较失望。
虽然不是催泪片,但是情怀欠奉,而且,陈柏霖的表情,好像啥剧都那样木讷。
都是人生的遗憾。自己选择的再见,确要硬充,在也不见,其实,说到底,受伤的还不都是自己。是自己把自己套牢,让别人伤心,使自己内疚。
本亲手栽下祸根的人,却又要装成无辜的受害者。比如第一节,父亲抛弃了自己,自己也是拿掉一个生命,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放大委屈,包庇自私?
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他,是心中永远的遗憾,没有任何弥补办法的遗憾。怪,就怪我太矫情了。
学会放开吧,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
想起王菲《菲自由》的那段rap,人生苦短,抓紧珍惜。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七):我也不知道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第一段 原生家庭有变故或童年有情感缺失的孩子 成年后真的很难有自信去组建自己的新家庭 有自己的孩子这种事 会比一般人想的多 压力大 会觉得自己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是一个失败的父母 同样是儿子 父亲对另一个疼爱有加 甚至为了满足他的不合理物质要求 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去偷 自己呢?父亲没想过去找 去认 去爱 在和父亲唯一的一次交谈中 他是希望父亲认出他或者聊聊和他有关的一丁点事情的 可是没有 因此而产生的妒忌 会去揍另一个儿子 对父亲 有怨无恨 他爱他父亲 却得不到一丁点的回应 由此产生的失望 懊恼 折磨着自己却又无能为力 感情这种事情 真的理不清 何况 还有一层血缘夹在其中 真真无奈
第二段 成长的陪伴 回忆与现实的穿插
第三段 师生恋 看睡着了我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八):再见不易,在见更难
有一部电影,叫《再见,在也不见》,很多人看到会有疑问,难道不应该是“再见,再也不见”吗?就像我们人生的很多离别,一声“再见”之后,再也不会见。
但是,“在也不见”却并不是一个病句,印象很深的是林俊杰曾经唱过一首歌叫《美人鱼》,其中有歌词是:“我愿意化作雕像等你出现,再见再也不见,心碎了飘荡在海边,你抬头就看见……”歌曲讲的是美人鱼和王子的凄美爱情故事,却又因为海天之隔只剩不忍相见的怀念。
如果说林俊杰的歌,和影片的故事,还不算太搭界,那么由孙燕姿演唱的主题曲《在,也不见》或许更准确的表达了影片的情感真意:“都是背影何必回见,熟悉的泪陌生的脸,不断再见还能说多少遍,已经尘封的能不能视而不见,不敢再见不想再面对面……”
没错,在这里,一声再见之后,即使再能遇见,也不会去见,一声再见之后的故事,就这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是什么原因,让就算再难得的遇见之后,也不去见?这便是《再见,在也不见》所讲述的三段复杂而纠结的情感故事,爱情,亲情,友情,最是愁肠百结的人间情。
但是,《再见,在也不见》能被公众记忆,绝非是这个费思量的片名而已,而是本片清新真诚的故事背后,是庞大的国际团队共同的创作,是横跨中国广西、中国台湾、泰国曼谷、新加坡等四个主要拍摄地,总共穿越了77万平方公里的拍摄行程,是来自中国、新加坡和泰国的三位导演忻钰坤、陈世杰、西瓦罗·孔萨库的亲历合作,是陈柏霖、杨祐宁、蒋雯丽、秦沛等联合主演的情深意重。
陈柏霖在影片中,依次担当起三段故事的男主角,从技术员到小白领到大学教授,从与流亡父亲的“断舍离”,到与好基友的“生死恨”,再到与旧情人的“思想起”,陈柏霖在各种角色间无隙转换,无论是为人子,为人友,还是为人“情儿”,人的一生,其实也充满了各种角色扮演,有的需要循规蹈矩,有的需要大逆不道,有的需要铤而走险,有的需要悲天悯人……但无论如何,离别之后,再也不愿见,其实是一种心结。
但终究,影片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释然,虽然内心一直坚持“不见”,而在影片中,却一次次终于得见,首段故事中,陈柏霖以陌生人的身份与自幼离去的父亲重逢,真正坐在一起的时候,曾经的仇恨,是那样的云淡风轻;第二段故事中,陈柏霖与当年与父亲溺亡有莫大关系的基友面对面,完成了帮即将上绞刑架的他带回骨灰埋葬的心愿,生生死死,已然伴随一捧泥土被深埋;第三个故事中,相比前两个故事更具层次,陈柏霖一边寻找着当年的老师兼情人蒋雯丽,一边又吸引着年轻而懵懂敏感的女学生,见,再见,不见,又见……其实是一种轮回。
看《再见,在也不见》,虽然纠结,其实更多的价值在于释怀,那些在你内心过不去的坎,不想见的人,不想面对的曾经和现在,在你勇敢应对之后,才发现时过境迁,一切已经不过如此,衰老而艰辛的父亲,早已被人生所惩罚,无意之中酿出大错的基友,在最绚烂的年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朝思暮想的姐弟恋,已经回不去曾经的狂热,没错,再见不会改变一切,再见之后,时间却已经悄悄改变了一切。
最后,需要补充介绍的是,本片以开幕影片的身份,揭幕了2015年的第52界台湾电影金马影展,这是内地影片首获此殊荣,但影片与金马奖的缘分不仅于此,三导之一的忻钰坤曾凭自己的首部电影长片《心迷宫》,获得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而本片的制片人和监制陈哲艺,在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成为最大赢家,他凭借作品《爸妈不在家》一举夺得了最佳原著剧本(陈哲艺)、最佳新导演(陈哲艺)、最佳女配角(杨雁雁)、最佳剧情片四个重量级大奖。所以说,如今的《再见,在也不见》很有可能成为今年五月影坛的一匹黑马。
当然,对于影坛而言,千里马不常有,伯乐也不常有,但当你选择了一部你喜欢的电影,并和它一起共度一个多小时的时光,感受岁月的缓慢流逝,尝试与时间和解的时候,你的人生,从此将会有一些不一样。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九):所有的感情没有界限
作为2015金马影展的开幕片,国内今日公映。保持了台湾电影一贯的温吞的节奏。去年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觉得是不是有错别字。其实在也不见,是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彼此相依着存在,也不会再见。三个故事是独立的,人物间也没有联系。故事间的转化也没有特意的背景告知。第一个故事亲情,因为不记得,即使相见也等于不见;第二个故事友情,最后一面死别,不如不见;第三个故事爱情,相互牵挂,见了只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故事不在于灵不灵,“再见,在也不见”都是对过去回不去的执念。故事转化模糊,我在想,我们活到了快40的年龄,感情的界限也开始越来越模糊。很多的感情并不能非常清楚得界定出是哪种?爱情中有亲情,友情中有爱情,甚至友情中也有亲情。不是说斩断就能断的。
“你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100个?200个?甚至更多?你能讲出其中在乎的,在意的,不想失去的有多少?”
喜欢的几张剧照,俩人中总有一个是虚化的。在。其实也不在。
《再见,在也不见》观后感(十):没有任何一种爱情值得嘲笑
奔着偶像大仁哥去看的,也是因为主题曲中剪切出来一个个片段感觉会是一个有深度的电影,关于电影,如果不是先看了些预告简介也一下子不能接受陈柏霖演绎的是三个不同的角色,而且个性不同,因为是一个人演的,一下子是没反应过来,好多观众就开始在第二段开始就窃窃私语:诶为什么他又有孩子了?这是他后爸吧?之类的。。。回归到演员,真的好喜欢秦沛,蒋雯丽这些老演员,分寸拿捏的很好,秦沛的出场让我特别感动,很真实的一个人,生意挫败后的回归平淡苟且的生活,蒋雯丽饰演的教授也没有让我觉得老女人和比自己小的学生的有些不伦恋的猥琐,一切都是生活,一切都是人生,这是真实的人生,不知道是不是有过度剪辑还是怎样,故事中也有让人有些不解的东西,比如第二段的湖边为什么不能去?是少年暧昧的感情让大人们耻笑还是因为湖水真的能带走生命父亲担心?第三段谢虹的女儿真的是陈志斌的么?那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陈并没有表现出复杂的感情?台湾的文艺电影总是有些让人琢磨不透,但我还是喜欢那些细腻的感情,在每天浮躁的生活中触动你敏感的神经。
回归到我想表达的,我生活在一个江苏省的地级市,这里大多数是打工族,外来务工者,本地人员也多喜欢去较近的大市去娱乐。我不想说自己多清高或是多么与众不同,只是在观影中,那些窃窃私语的猥琐语言以及全场都能哄笑的样子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不认为蒋雯丽和陈柏霖的吻有多恶心,忘年恋也好不伦恋也好,这难道不是人性的表达,爱可以超越界限,国籍,年龄,各种,有什么可鄙视不耻的,在这个每一句话都可以被过度解读,每一个词都可能变成污词的世界,难道每个人看电影只是为了笑,为了刺激,就不能再走走心么,我不想呼吁,只是很讨厌自己沉浸在演员用心演绎的氛围中,旁边的人只是想从中找点乐子,在各种商业电影夹杂的档期中,至少在我这个小城市没有太高的排片量,感觉也没有会有好的票房,人们说,不好就是不好,那文艺片受众小,评价差,到底是我们不懂,还是他没有拍好,这个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只是我看完电影后的一些小烦躁。
说回这个电影,比起国内的那种明星云集几个小段子凑一起满是广告的商业电影,我还是想说,支持用心表达的文艺片。